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宋朝地域褊狭,为了与北方政权争夺话语权,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它有自己的族群文化,还有固定的地理范围;这种观念与过往的种种天下观并存。”由于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民族认同强化了中国后来的“正统论”“华夷之辨”等一系列论述。虽然宋朝的民族感日益强烈,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旧维持着、发展着天下观。所以变成天下、民族两层。天下观可能影响了民族感的发展,限制它只能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天下观仍然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的主流,并持续约束和限制着民族偏见的发展。
材料二:
政体的多重巨变使得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文化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即教徒,经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催生出地理意义上的地区意识和民族意识,最后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在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共同体意识,于是“民族”就被发明了出来,并与“国家”相联结,成为民族-国家。
对社会中多元权力主体而言,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认同意识。尤其当面对多个封建邦国时,要达到共同的民族认同更是难上加难:“在几百年的邦国分立时代中,各邦国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政治民族特性。假如人们没有将邦国民族特性同其他民族价值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他们必然否定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为了凸显本民族的特质,就需要树立一个敌对的“他者”,使共同的民族特质不断得到认知和巩固:“它如同个性那样,通过与邻人的争执与交流才能形成它的特质。”(同上)民族共同体的特质,就是在与“他者”的争执和交流中不断形成。
因此创造民族认同的关键,在于树立一个“他者”,依靠对他者的想象进行自我建构。近代欧洲国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树立“他者”,即战争和殖民。国家只有创造一个敌人,才能实现内部多元权力的和谐稳定,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内部民族的认同。“他者”的存在,是实现内部权力统一的绝佳理由,创造“他者”,也是西方长期以来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
民族认同依赖于树立一个“他者”,这种民族认同的实现方式,就必然导致对“他者”的污名化,即民族歧视。殖民统治的扩大,使欧洲人认识到越来越多的“他者”。非洲和亚洲的民族在文化、宗教、肤色等方面与欧洲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就成了天然的、绝对的“他者”。面对这些非欧洲人的“他者”,殖民者展现出巨大的力量优势,这成为欧洲人民族优越论的重要证明。通过殖民所建构的“他者”,一方面为欧洲人的自我同一性提供证明,另一方面也为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支撑。
西方社会史的逻辑告诉我们,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统合压力,其二是国际竞争的压力。民族国家的建构既是国内政治统一的要求,又是国外权力斗争的结果。主权国家的发展逻辑,使得创造“他者”与创造“敌人”成为同义词。
(节选自杨光斌《中国“天下观”与西方“国际观”——兼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观》,有删改)
1.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而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由此可以推想:周朝的天下秩序,应该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
B. 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伦理的、文化的,这就启示我们:要确切地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一概念,就不能仅仅关注地理范围本身。
C. 宋代形成的新的民族认同观影响很大,强化了后世的“正统论”“华夷之辩”,这对我们理解民族偏见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 西方国家为了平衡内在权力冲突和应对资本主义全球竞争,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者”,寻找“敌人”,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2. 有人认为,材料一的部分需要补充一些论据,下列各项中表述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②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王柯说:“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并没有认为‘蛮’‘夷’‘戎’字等就是带有民族歧视意识的表现。”
B. ③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尾形勇说:“所谓‘天下一家’这句话,实际通常理解为暗示了性质与‘家’内秩序相同的国家秩序以及‘家’内的统治构造,被拟制地扩大而建立起国家机构。”
C. ④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人的‘中国’常常是一个文明的空间观念,而不是一个有明确国界的地理观念。”
D. ⑤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仪礼·觐礼》中讲道:“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
3. 如果要给材料一、材料二各取一个小标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一)中国的民族认同 (二)西方的民族共同体
B. (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西方的他者思维
C. (一)中国伦理价值的意义 (二)西方的民族国家意识
D. (一)基于伦理的天下观 (二)基于民族的国际观
4. 日本“NHK党”党首立花孝志7月4日在街头演讲中公然说:“黑人和伊斯兰人,群体出现在车站前,就会让人感到害怕。”请评价其言论的性质并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5.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而英国历史学家琳达·科利认为:“与法国的战争,一次又一次让英国人直接面对一个显然敌对的异己,并激励他们集体以反抗法国来界定自身。”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两种表述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玛丝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
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开庭了!”又是那三个有领章的人登上高台,又是肃静,又是陪审员们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
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
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锁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身材瘦削,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囚衣。这个小伙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撬开一个仓库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根据起诉书上的说法,这个小伙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小伙子和他的同伙立刻认罪,于是双双被关进了监狱。这个小伙子的伙伴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小伙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
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总是有气无力地回答几个字“是,老爷”或者“我不知道,老爷”,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尽管他表现出士兵的愚鲁和死板,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小伙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小伙子的情形。
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副检察官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他就冒火了,回答说:“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反而情愿倒贴一张红票子,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
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
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撬开锁进去的,因此那个小伙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
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那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规矩。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大家就又去抽烟,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开庭了!”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出鞘的军刀吓唬犯人,同时竭力不让自己打盹儿。
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小伙子没有找到工作。他在小饭馆里碰见的那个跟他一样的伙伴,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撬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伙伴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可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
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小伙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他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人,就得努力消除造成这种不幸的人的条件才对。
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
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他在城里住下以后,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都是‘谁会骗人,谁会喝酒,谁会骂人,谁会打架,谁会放荡’之类的话。
“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戕害了他的身心,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像在梦中那样,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钻进人家的一个仓库,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小伙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还要惩罚这个小伙子。”
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为什么别人也没有看出来。
(节选自《复活》)
文本二:
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并进而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
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言语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本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
(节选自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夸张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小伙子的形象。
B. 作者列出粗地毯的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小伙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从而突出惩罚的不合理。
C. 小说描述那个小伙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小伙子不是“危险人物”外,可能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小伙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太普遍了。
D. 文中关于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一方面让读者明白了小伙子“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7.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这一人称和视角。
B. 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C. 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文本一中就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
D. 《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说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副检察官审讯这个小伙子是依照法律的。
8. 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
9. 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请结合文本二,从语言、人物、情节、主题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文本二: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 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今日A病矣B予助苗C长矣D其子趋E而往F视之G苗H则槁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 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 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D. 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贼”字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 文本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 文本二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 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4)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4. 试概括两则文本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①
李白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口衔云锦书,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注】①本诗作于天宝三年,此时诗人在长安待诏翰林院。元丹丘,当时著名道教徒,是李白的密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六句以奇幻之笔,借传书使者青鸟,巧妙交代了接到友人来书之事。
B. 诗人以绿意盎然的“秦草”形象,暗示长安生活的闲适,回应上一联友人的牵挂。
C. 诗歌以“浮云横远山”作结,境界迷蒙苍茫,含蓄蕴藉,体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 相比于《将进酒》的豪放激昂,本诗的情感表达则温婉细腻,整体风格柔和温馨。
16. 诗人自打开好友元丹丘书信后,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定义“好学”时认为君子应勤勉做事、谨慎言行并向有道之人请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曾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接着用两个反问句指出“任重”是因为“__________”,“道远”是因为“__________”。
(3)子贡向孔子请教是否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恕”,并解释道:“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处世哲学。
(4)《大学之道》开篇明义,指出大学的根本宗旨“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
(5)《老子》第二十四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不能自我夸耀。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截至目前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址。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和青铜神树等大量精妙绝伦的珍贵文物,青铜神树无疑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类。
目前三星堆共出土约8棵青铜神树,除已与公众见面的1号、2号、3号青铜神树外,其他神树残件因主树干迟迟未现尚不能开展系统性修复。作为中国讫今所见青铜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1号神树卓然挺拔、枝桠舒展,穹窿形的底坐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像。树则铸于“神山之巅”正中,呈直接天宇之势。
①?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认为,神树造型设计很可能与“十日传说”相关:相传远古时期,天空中有十个太阳轮流升起和落下,每个太阳都由一只太阳神鸟承载,神鸟都居住在高大的神树之上。
②?学界普遍认为他们想利用“通天”神树沟通天上神明。余健解读道,结合古蜀人的宗教祭祀习俗,神树无疑是崇拜自然的宗教观、宇宙观的集中体现。
18.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 请在文中横线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考古学、古文字学、濒危语言、古典文献等学科,学术关注度低、壁垒高、研究难度大,被称为冷门绝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热爱和参与。”某校考古系招生宣传语“绝学绝美,孤灯孤心”耐人寻味,请你从修辞和内容维度,给考生做相关解读。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四章》有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揭示“无”的价值;而在《五石之瓠》中,惠子拥有“五石之大”的葫芦,却忧其“无用”,庄子则笑问:“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点化“大用”。
上述材料中“有与无”“有用与无用”的辩证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成长颇具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D
3. D 4. 性质:立花孝志的言论属于民族歧视,通过污名化黑人和穆斯林群体制造恐惧,强化“他者”与自我的对立。
原因:①民族认同构建方式的影响;②民族优越论的驱动;③国际竞争压力下的反应。
5. ①钱穆先生的观点,阐释了中国人的天下观:天下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就不可能存在民族歧视。②琳达·科利的看法,阐释了近代欧洲国家通过战争实现内部民族认同的做法。③两种理解,代表了中西方对于“民族”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答案】6. A 7. C
8. ①对比一: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繁琐。讽刺这种审讯的荒唐可笑。
②对比二:两位证人,一位可怜小伙子,一位嫌案子麻烦,都没有证明应判小伙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要小伙子受“最重的惩罚”。讽刺副检察官这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冷酷、残忍。
③对比三:犯错的小伙子在接受审讯,要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却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
④对比四:小伙子弱小、无助、老实,但副检察官却认为犯人“狡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讽刺副检察官的愚蠢、自大。(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9. ①语言:“又是”重复多次,说明所谓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沙皇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像昨天那样”重复,突出了所谓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举出一例即可)
②人物:玛丝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小伙子身世可怜、本性善良,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在当时的社会不是个例。
③情节:小伙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叙述,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小伙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判。
④主题:玛丝洛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小伙子偷盗案审讯,审讯对象相似,审讯人员相同,审讯程序如昨,说明了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普遍性,深化了玛丝洛娃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答案】10. BDG
11. D 12. C
13. (1)这不是为着要和这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
(3)它是一种气,极为宏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4)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却只能用它漂洗丝絮,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14. ①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
②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答案】15. B 16. ①诗人打开信封,见是老友来信,心中倍感喜悦。
②读罢感念友人的勉励与关怀,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③诗人心中深切思念,渴望相见,但山长水远,浮云遮挡,难以见面,心中无限怅惘。
17.【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就有道而正焉 ③. 仁以为己任 ④. 死而后已 ⑤. 己所不欲 ⑥. 勿施于人 ⑦. 在明明德 ⑧. 在止于至善 ⑨. 自伐者无功 ⑩. 自矜者不长
【答案】18. 讫一迄,坐一座,像一象。
19. 示例:①青铜神树原型究竟是什么 ②古蜀先民为何铸造青铜神树
20. 示例:①修辞:对偶(对仗工整,整齐划一),双关(绝既有失传、濒危,又有绝顶、顶尖之义;孤字既有孤独、单调,又有独自、独到之义)。②内容:引发学生重新审视冷门学科的魅力,号召学生苦心孤诣,积极投身冷门学科的研究之中。
21.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