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城名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省城名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省城名校联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我们何其有幸,能一睹万物的美好。“ , ”(李白《渡荆门送别》)是月圆云起的壮丽;“ , ”(王维《使至塞上》)是大漠苍茫的奇特壮美;“ , ”(吴均《与朱元思书》)是富春江水流的迅疾。
(2)古代诗人常常描写美景来传情。王绩《野望》中“ , ”描写的山、树,投射着他的哀伤心绪;崔颢《黄鹤楼》中“ ? ”直抒胸臆,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
二、名著阅读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乙】
这些战士一个个看起来都像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翻越终年积雪的山脉,穿过遍布zhǎo泽的草地,在敌人的追击下每天行军六十里。有个十四岁的小红军发烧到四十度,却坚持跟着队伍走,他说:“要是为了祖国倒下,那也是光荣的!”他们脚上的草鞋早已mó穿,却用破布裹着继续前进。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丙】
“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穿着( )zhǎo( )泽 mó( )穿
(2)在【甲】【乙】选文中,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 、 、 。
(3)结合【甲】【乙】【丙】选文,简要概括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三、综合性学习
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抗战史,砥砺新征程”主题活动于9月3日下午两点半在明光学校礼堂举办,请你参与。
(1)学校拟邀请退伍老兵王爷爷来做主题报告,下面是小宇同学拟写的邀请函,请你修改。
邀请函尊敬的王爷爷: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贵校将于9月3日下午两点半举办“铭记抗战史,砥砺新征程”主题活动。我们深知您作为退伍老兵,有着丰富的抗战经历和深刻的历史感悟,特邀请您前来为同学们做主题报告。盼复!
明光学校
2025年9月1日
①邀请函中有一处内容疏漏,请补充。
②邀请函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 ”,应改为“ ”。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3日公开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如图)。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该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和① 构成。长城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橄榄枝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② 。“光辉”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③ 。
(3)活动中,语文王老师要为大家宣讲一篇抗战题材的经典课文。以下课文不符合要求一项是( )
A.《山地回忆》 B.《土地的誓言》 C.《黄河颂》 D.《谁是最可爱的人》
(4)活动即将结束,主持人对同学们进行了采访。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主持人:同学们,抗日战争是一首波澜壮阔的抗争史诗。 ?
丁同学:狼牙山五壮士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英勇跳崖。
张同学:赵一曼被日军逮捕后,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主持人:是的,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
李同学:我们要发扬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从小就要树立为祖国奉献一切的价值导向。
王同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树立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把抗日精神发扬光大。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最忆西溪之春
孙博
①春日谁不忆江南?而我最忆杭州西溪。
②那日上午,天朗气清,我坐上蓝博士的小汽车,一路向西抵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下车,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难怪这儿有“天堂绿肺”的美誉。
③西溪的春天,静谧中蕴藏无限生机。一阵微风吹来,芦苇摇曳,沙沙作响,似在吟诵一首未完的诗篇。我们停下脚步,凝望远处,蓝天与岸上的绿意交织,深潭口的水面泛起细波,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此情此景,正是春天最好的注脚。西溪的静,不争不喧,却让人心生柔软。【A】
④水是西溪的命脉,也是春日的灵魂。西溪水阁旁的河道清澈如镜,舟行其上,船桨轻拨,水波荡漾,宛若拨动一弦春曲。船夫撑着竹篙,哼着悠悠小调,声音与水声相和,融进这天地间。我倚在船头,看河渚街水面倒映着新绿与白云,竟然有几只早归的燕子掠过,剪影轻盈,为这画卷添了几分灵动。
⑤沿岸的西溪人家村庄,掩映在大大小小的绿树之间,青瓦白墙间点缀着几抹桃红柳绿。洪氏宗祠旁的老树抽了新枝,嫩叶在阳光下闪着光,似在诉说春天的故事。【B】
⑥西溪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东晋时期,西溪就被发现。宋代被称为“西溪山庄”,是当时的皇家园林。明清文人挥毫于西溪草堂,书写风雅,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郁达夫留下了名篇《西溪的晴雨》,记叙了他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途中所见充满文人雅兴,让人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悠然的诗情。如今,我们漫步其间,虽无前人才高八斗,也能感受到穿越时光的诗意。【C】
⑦走上“福堤”桥,桥下水流潺潺,春水拍打着桥墩,发出轻柔的声响。桥面苔痕青绿,似在春光中复苏。我俯身看去,水中游鱼嬉戏,穿梭于水草间,自由无忧。远处,一声鸟鸣清脆,划破春日的静谧,像从画中飞出的音符。我心里想,人生若能如这鱼、这鸟,在春光里忘却尘嚣,该有多好!西溪的美,或许就在于此——它以春的温柔,唤醒内心深处的澄净。
⑧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的古建筑博物馆。这里放满了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迁移过来的明清古建筑,它们低调、宁静,仿佛沉睡在古老的梦境中。【D】
⑨午后,我们来到泊庵附近的一处开阔水域。阳光洒在芦苇上,新芽在光中摇曳,水面泛着粼粼波光。远处的小舟悠然划过,船影如墨,晕染在春日的画布上,脑中突然跳出苏轼的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西溪梅墅的春水,似乎也在低语,诉说生命的萌动与希望。岸边几株柳树垂下柔枝,随风轻舞,像一群少女在春风中嬉戏。我们静静站在那里,感受春天的气息,心头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⑩黄昏渐至,夕阳为西溪湿地披上一层金纱。绿堤旁的水面被染成暖橙色,芦苇在余晖中更显柔美。我们坐在岸边,听着春风穿过草木的声音,看水波映着落日的光影,心中满是宁静。西溪的黄昏,如同一首无言的诗,温柔而深邃,让人沉浸其中。
别时回望西溪,心中依依不舍。西溪是杭州的独特诗篇,也是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它以深潭口的柔情、福堤的轻吟、芦苇荡的新绿,诉说着生命的诗意与永恒。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5月10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最忆西溪之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⑥段写西溪深厚的文化底蕴,插叙了郁达夫两次游西溪的经历。
C.第⑦段写景,作者以“福堤”桥为立足点,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
D.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记述所见景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5.小语在整理这篇文章时,不小心漏掉了下面的一句话,请联系上下文,判断这句话确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我仿佛看见,古时隐士在秋雪庵垂钓,诗人在梅竹山庄赋诗,书生在洪钟别业苦读。
A.【A】 B.【B】 C.【C】 D.【D】
6.在游览过程中,作者的心理随游踪而变化。请你梳理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游踪 凝望深潭口 舟行河道 ① 来到古建筑博物馆 ② 回望西溪
情感 ③ ④ 唤醒人心深处的澄净 喜欢 感动 ⑤
7.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岸边几株柳树垂下柔枝,随风轻舞,像一群少女在春风中嬉戏。
8.作者在开篇说“春日谁不忆江南?我最忆杭州西溪”,原因有哪些?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材料一:
光明日报武汉2月7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造船技术研究室(核潜艇总体设计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历任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创始人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主持决策了第一代核潜艇总体方案,提出并决策采用先进的艇型,组织、协调解决了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各阶段的重大技术难题,成功执行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任务。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在1988年深潜试验中,随艇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奖项,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十大海洋人物”。
(摘自《黄旭华院士逝世》,《光明日报》2025年2月8日)
材料二:
“人间蒸发”30年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这次真的走了。
10日上午,亲友、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代表,还有自发的市民,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告别厅里,黄旭华身覆中国共产党党旗,鲜花和绿叶环绕着他。大厅正前方遗像中的他,面带自信、从容的微笑;两侧的电子挽联,分别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简短的文字,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10时整,哀乐低回。来宾手持白花,从右至左绕灵一圈,深深三鞠躬,随后与黄旭华的家人握手、拥抱。黄旭华遗孀李世英一袭黑衣,红了眼眶。她坐在轮椅上,点头欠身表示谢意。家人一起轻唱《送别》,用歌声为他送行。他生前酷爱音乐,尤其喜欢这首曲子。
告别厅外,自天蒙蒙亮起,赶来送行的各地民众越来越多,排队拐了几道弯。他们的口音来自五湖四海。天有些冷,大家不时搓搓手,目光却紧紧守望前方。
有人趁上班前赶来,放下一束花,然后匆匆离去。不断有外卖骑手带来花篮,这是外地网友委托他们送的。有人在花篮的卡片上写:黄老是一位“让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再挨打”的伟大科学家。
11时许,告别厅前的广场已站满民众,他们高声呼喊“黄老一路走好”。
(摘自《送别黄旭华》,“中国新闻网”2025年2月10日)
材料三:
隐姓埋名数十年,“深潜”人生的黄旭华院士,用无声与无悔、用挺身与献身,将他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爱“潜”到最深处。海有多深,爱就有多深。那一夜间“抢”空全城的鲜花,是祖国人民给予英雄最崇高的敬意与最不舍的送别……
是幼年目睹日军侵华发指暴行的他,在心中默默埋下“科学救国”的火种,以“学医只有救人,学科学可以救国”的远大志向点燃19岁的青春年华,指引着当代年轻人。这与“弃医从文”曲线救国的鲁迅先生似乎有着太多契合……
是而立之年毅然投入核潜艇研制的他,怀揣“核潜艇之梦”作别家乡30年,那舍弃天伦、不惧生死、为国而战的矢志不渝,鞭策着当代年轻人。这与《大禹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是何等相似……
是作为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的他,带领团队历经艰辛,实现“长征一号”核潜艇成功下水,那让中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时刻,激励着当代年轻人。这或许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剑指苍穹”之续篇——“深海利剑”……
是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他,将荣誉归功于所有核潜艇人,在他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团队”,从他手中,将个人所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捐献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培育着当代年轻人。“这钱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是他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与心愿……
(摘自《海有多深,爱就有多深》,“湖北日报网”2025年2月11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光明日报武汉2月7日电”是电头,体现了消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B.材料二是篇通讯,叙写了亲友、同事以及各界代表,还有市民,送别黄旭华的场景。
C.材料三是新闻评论,采用排比语段,表达了对黄旭华不平凡的一生的赞美之情。
D.材料一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以记叙和描写为主,材料三则以议论、抒情为主。
10.材料一这则消息的正文结构是经典的倒金字塔式,请将这个金字塔补充完整。
11.材料二多次写到送别的民众,有什么用意?
12.黄旭华院士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吼山①石壁,悉由斧凿成,峭削②百余仞,乍见亦可观,山下石骨为匠者搜去,积水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每相去③数丈,留石柱一以支之。上字下渊,门闼④洞穴窈窕⑤纡回。雨后,飞瀑缀帘而下,余等自外望,兴不可遏,呼小舟游其中。潭深无所用篙每一转折则震荡数次,舟人皆股慄⑥。因停舟石壁下,观玩良久。
(节选自袁宏道《吼山》)
【注】:①吼山:在浙江省绍兴市城东25里。②峭削:险峻陡峭(的山崖)。③去:距。④闼:门。⑤窈窕:深远的样子。⑥慄:因恐惧而肢体抖动。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与“自李唐来”的“自”含义不同。
B.“绝多生怪柏”的“绝”与“会当凌绝顶”的“绝”含义不同。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良”与“因停舟石壁下,观玩良久”的“良”含义相同。
D.“舟人皆股慄”中的“股”与“屠自后断其股”中的“股”含义相同。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潭 深 无 所 用 篙 每 一 转 折 则 震 荡 数 次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余等自外望,兴不可遏。
16.三峡和吼山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甲】【乙】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六、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郦道元走近三峡,发现了三峡一年四季的美;朱元思走近富春江,感受到了山水的奇异;斯诺走近毛主席,顿觉红星照耀了中国……走近一片景,才知道世界的美丽;走近一个人,才知道他的伟大……
请以“走近你,才知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1) zhuó 沼 磨
(2) 物质匮乏 环境恶劣 敌人追击
(3)将领爱护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红军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红军深得民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1) 在“9月3日下午两点半”后添加地点:在学校礼堂。 贵校 我校
(2) 时间“1945—2025” 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
(3)D
(4) 大家能列举一则典型事例吗 作为中学生,你从中汲取了哪些精神营养呢(先辈们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4.B 5.选B。理由:所给语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似在诉说春天的故事”一句,引出下文对西溪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介绍。 6. 走上“福堤”桥 来到泊庵附近的开阔水域 心生柔软 惊喜 依依不舍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随风轻舞”赋予柔枝以人的动作,将柔枝比作“一群少女”,生动地写出了柳树的柔美灵动,突出了西溪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8.①西溪的空气新鲜,有“天堂绿肺”的美誉;②西溪的春天,静谧中蕴藏无限生机,让人沉浸其中;③西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穿越时光的诗意。
9.B 10.①概叙黄旭华院士的生平事迹②列举黄旭华院士取得的成就及荣誉 11.通过写送别民众之多,表达了大家对黄旭华的敬佩与不舍之情;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黄旭华贡献之卓著、精神之感人。 12.示例:①舍己为国、无私奉献,如黄旭华在心中埋下“科学救国”的火种,而立之年毅然投入核潜艇研制,他舍弃天伦、不惧生死、矢志不渝;②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如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创始人之一,他带领团队解决了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各阶段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长征一号”核潜艇成功下水;③淡泊名利、不为物质所累,如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将荣誉归功于所有核潜艇人,将个人所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捐献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
13.B 14.潭深无所用篙/每一转折/则震荡数次 15.(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也不如它快)。
(2)我们从外面看去,兴致高昂,难以抑制。 16.三峡的水,夏季迅疾,春冬季清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水的清澈。吼山的水,既黑又深,从“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17.例文:
走近你,才知道
小区角落的修车铺总被我忽略,直到那天自行车链条卡住,我才第一次站在你面前。你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袖口沾着黑油,正蹲在地上拧螺丝,听到动静抬头时,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声音却很温和:“丫头,车咋了?”
我支支吾吾说清情况,你接过车推到铺子中央,搬来小马扎让我坐。阳光透过石棉瓦的缝隙漏进来,落在你手上——那是双满是老茧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油污,可动起来却格外灵活。你先把车倒过来,用扳手轻轻撬开链条,又找来旧布一点点擦去上面的锈迹,动作慢却稳,像在摆弄什么宝贝。
“这链条得常上油,不然容易卡。”你一边说,一边从铁盒里掏出机油,往链条关节处细细滴着,“之前有个小孩,车链断了还硬骑,把车轴都磨坏了。”我盯着你的手,忽然发现你手腕上有道浅疤,问起时你笑了:“前年帮人修电动车,电池突然漏液,溅到手上烫的,小伤。”
等你修好车,我掏钱包问多少钱,你却摆手:“这点小事,不用给。”我愣了,你又补充:“丫头下次车有问题再来,别去外面那些贵的地方。”后来我常路过修车铺,总能看见你帮邻居修东西:王奶奶的小推车轮子松了,你免费加固;张叔叔的自行车胎破了,你只收几块钱工本费。有次下雨,你还把没修完的车搬进铺子里,自己淋着雨搬工具。
原来我总觉得修车铺又脏又吵,却从没发现,你守着这方寸小店,用一双巧手温暖了整个小区。走近你才知道,那些不起眼的平凡里,藏着最动人的善意;那些沾满油污的双手,能托起最纯粹的温柔。现在路过时,我总会笑着跟你打招呼,而你眼角的皱纹,也会在阳光下弯成好看的弧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