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市一中分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学情检测试卷
语 文(八年级)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00分。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任务一:新闻解码站(20 分)
学完新闻单元后,小文打算写一个单元小结,作为课前5分钟素材积累念给大家听。请阅读他写下的文段,并帮助他解决遇到的难题。(本题8分)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76年的历史如同一幅画卷:1950年的鸭绿江畔,英勇善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向披靡;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的凌空一跳博得了观众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①_________(镌 隽)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身处盛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②_________(名 铭)记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对于任何试图篡改历史、淡化暴行的行为,我们要一致反对,共同维护历史的公正。
1.文段中的两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 zháo zuàn B. zhuó zuàn C. zhuó cuàn D. zháo cuàn
2.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用正楷字正确地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3.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所向披靡 B. 振聋发聩 C. 殚精竭虑 D. 惨绝人寰
4.听完小文的单元小结,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小语: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主体。
B. 小南: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C. 小河: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那么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事件”。
D. 小文: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很多,除了消息和新闻特写,还有通讯、新闻评论等。
“热点观察”版面聚焦社会热点事件,为同学们打开了解世界的窗户。下面是本版面新闻,请你和组员一起审阅。(本题7分)
新华社重庆9月28日电(李国利、占康) 在“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首次公开中国登月服外观。目前,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猛介绍,登月服自2020年启动研制以来,聚焦复杂环境综合防护、人服能力提升,以轻量化、小型化、高安全可靠为目标,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确立总体技术方案,为我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在现场看到,登月服主体散发出科技感十足的金属光泽,上下肢红色装饰带增强了视觉上的力量感和修身效果。上肢装饰带设计成优雅飘逸的“飞天”飘带造型,下肢装饰带设计成火箭升空尾焰造型,上下呼应,形成一飞冲天的势态。
【甲】“服装总体借鉴了传统铠甲的形态,硬朗刚毅,彰显出征的庄严气魄和非凡勇气,传递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勇敢前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于凌艳说。
5.请为新闻拟写一个15字以内的标题。(2分)
6.【甲】句有语病,请写出具体错误类型,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错误类型:___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
7.记者12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经公开征集评选,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名称已经确定,登月服命名为“望宇”,载人月球车命名为“探索”。请你结合新闻中对于登月服的介绍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语、诗文、名著等),为登月服再起一个名字,并阐明理由。(3分)
示例:我为登月服取名为“天蓬”。“天蓬”灵感来自《西游记》中的天蓬元帅。登月服虽看似臃肿,但其灵活性、防御性都相当出色,这与天蓬元帅特征相符。希望中国宇航员们能身着“天蓬”一飞冲天,大展身手。
8.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同学们分享着积累和感悟,请你根据提示填写诗词。(本题5分)
小莱:诗歌可以绘山水。(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的西湖早春之景;(2)“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是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的塞外壮阔风光。
小语:诗歌可以蕴情怀。(3)“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是王绩在《野望》中流露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小思:诗歌也可以诉衷情。(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崔颢在《黄鹤楼》中对故土的无限思念。
任务二:品自然理趣(12分)
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
①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②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③枣树旁边是水井。小时候,每到闲下来时,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枣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④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⑤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⑥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⑦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⑧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的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⑨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⑩我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9.文章主要回顾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你简要概括。(4分)
10.文章第④段写景极具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1.文中反复提到“枣花”,有何作用?(4分)
任务三:感文化魅力(20分)
网络上铺天盖地“围炉煮茶”的消息,激起了八年级同学探究茶文化的兴趣,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
【材料一】
①中式的装修、大红的炭炉、古朴的茶具、精致的茶点,三五好友围坐闲聊……随着气温渐渐降低,“围炉煮茶”正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
②围炉煮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煮茶的过程。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人们对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在云南,“火塘烤茶”已经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在湖南等地也有冬天烤炭火、烧煤炉的习惯,再摆上一些水果零食,家人朋友就能唠上好一会儿家常。这种形式也不止见于南方地区,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活动一度是人们冬日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了平房宅院,燃气灶台取代了笼火烧煤,围炉煮茶才逐渐远离了生活舞台。
③从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到走红网络的休闲方式。围炉煮茶的重新出圈,得益于煮茶带来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三五好友喝着茶聊着天,不时翻动烤盘上的食物,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这种“慢社交”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④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而来。古香古色的院子,自己动手煮茶,在这一方小院里,年轻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和社交需求,还能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
⑤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新内涵、新玩法,这也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也需要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找到与当代人的精神契合点。
【材料二】
①八(1)班的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了两则关于“围炉煮茶”的评论:
②留言一:坐在一个小圆桌边忙着不停翻面。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茶煮开了,红薯还半生不熟,枣子又烤焦了,没感觉到放松,反而神经很紧绷。
③留言二:前几天,有几个同事邀请我去围炉煮茶,一向爱喝茶的我就去了,一到那里感觉跟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几个人局促地围着,桌子之间的间隙很近,隔壁桌的烟味飘过来很呛人。和朋友的双人套餐将近四百块,食品没有什么特色,不过是花生、大枣、柿子一些普通的烤物,服务员也没有一点可以服务的地方。
【材料三】
①八(3)班的同学提供了一则关于“围炉煮茶”的热搜:
②胡女士在家里围炉煮茶,因为比较冷没有开窗,3小时后她有点意识模糊并狂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是一氧化碳中度中毒,需要接受一周的治疗。
③“之所以围炉煮茶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通风接气不畅。”针对热搜上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科长刘丙涛这样说。现代人围炉煮茶的环境不像古人,而是在密封性很强的楼房屋内,如果长时间不通风,就会造成一氧化碳聚积,导致中毒。
④“有的商家店内会装通风换气设备,但居民在自己家中长时间围炉煮茶,一是不易让炭火充分燃烧,继而产生一氧化碳,二是因怕冷不愿开窗,难保不出意外。”刘丙涛说,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中毒不易被察觉,更增加了危险性。
⑤乘着走红的东风,越来越多的商家支起茶摊。在围炉煮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很多消费者在初次尝鲜后,基本不会复购。在现实的杯盘狼藉面前,所谓的“氛围感”“松弛感”难免有点失真。当前新事物层出不穷,即便没有围炉煮茶,寻求体验式消费的年轻人也会找到其他替代物。当围炉煮茶的新鲜感过去后,为氛围进行高消费的人恐怕也会尽数散去。
12.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关于“围炉煮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国潮风的出现,是新时代的需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融合。
B.围炉煮茶是一种新颖的生活方式,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煮茶的过程。
C.围炉煮茶味道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给年轻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D.靠氛围感、仪式感支撑起来的围炉煮茶热想要长期存在,急需改进,否则很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取代。
13.结合材料一和链接材料探究“围炉煮茶”出圈的原因。(3分)
【链接材料】汪曾祺曾说过:“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
14.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围炉煮茶的长久发展提出几点建议。(3分)
小秦同学推荐了下面的古诗文,请你阅读并完成题目。(12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有删改)
【注释】①相田:看田地的好坏。②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
(3)休将白发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 (4)而颖悟绝人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分)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2 分)
17.曾有人评价苏轼:“在他(苏轼)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请你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说说苏轼“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的旷达在其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4分)
任务四:学榜样力量(8分)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长征,我们更要铭记历史。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换来的。阅读《红岩》,完成下面问题。
18.读完《红岩》,你会想到什么?请从右图的词云中任选一个词语,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00字左右)(注:词云图中字号越大,表示该词语出现的次数越多)(5分)
19.《红岩》塑造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形象,江姐就是其中之一。请从下面两个事件中任选一个,结合江姐在其中的表现,从两个方面谈谈你对她的认识。(3分)
①看到丈夫的头颅被挂在城门上示众 ②被关押在渣滓洞里一次次受审
任务五:写人生见闻(4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作文。
只要你有看风景的心情,人间处处是风景。无论是自家的庭院,还是家乡的山水,抑或是远方的名胜,都可以写入你的文章。请以《那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③不得抄作套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