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溃退(kuì) 镌刻(juān) 锐不可当(dǎng) 殚精竭虑(dān)
B. 要塞(sài) 匿名(nì) 深恶痛疾(wù) 筋疲力尽(jīn)
C. 畸形(jī) 仲裁(zhōng) 屏息敛声(bǐng) 藏污纳垢(gòu)
D. 诘责(jié) 滞留(zhì) 杳无消息(yǎo) 翘首以盼(qiào)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建树 劳碌 眼花潦乱 为富不仁
B. 初衷 轻盈 如梦初醒 正襟危坐
C. 躁热 蒙昧 白手起家 微不足道
D. 由衷 教诲 油光可见 抑扬顿挫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 毛泽东在《消息二则》中,用简洁有力的语言______了人民解放军的磅礴气势。
②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悉心指导,______了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
③ 新闻报道必须______事实真相,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准则。
A. 展现 彰显 恪守 B. 展示 凸显 坚守
C. 展现 凸显 恪守 D. 展示 彰显 坚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学习《“飞天” 凌空》,使我们感受到了跳水运动员的精湛技艺。
B.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于 1901 年,设置了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奖项。
C. 能否熟练掌握新闻写作技巧,是成为优秀记者的关键。
D. 为了避免类似的安全问题不再发生,学校加强了校园巡逻。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 分)
(1)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评价母亲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5)《消息二则》中,体现我军作战神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4 分)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笔下的周恩来是一位______的革命者,他______;《昆虫记》中,法布尔通过对______等昆虫的描写,展现了昆虫世界的奥秘,体现了他______的科学精神。
综合性学习。(4 分)
班级开展 “新闻眼 身边事” 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举办 “交通安全日” 活动,交警来校宣讲,请设计两个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5 分)
(一)诗歌鉴赏(1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10 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 “______” 和 “______” 两个意象,写出了战乱中的凄凉景象。(2 分)
请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两句的表达效果。(4 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论语(选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不亦说乎( ) (2)不逾矩( )
(3)学而不思则罔( ) (4)思而不学则殆(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选段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请简要概括。(4 分)
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对 “学而不思则罔” 的理解。(3 分)
三、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新闻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9 题。
古籍数字化:让千年文脉 “活” 起来
① 近日,国家图书馆发布 “古籍数字化成果新进展”,新增数字化古籍资源 30 万页,涵盖经史子集各类典籍。这些沉睡的千年古籍,正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
② 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扫描、录入等技术,将纸质古籍转化为电子版本。国家图书馆自 2007 年启动 “中华古籍资源库” 项目以来,已累计完成 100 万页古籍数字化。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古籍突破了时空限制,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查阅《永乐大典》残卷、宋刻本《论语》等珍贵文献。
③ 数字化不仅方便查阅,更能保护古籍。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文献因年代久远,纸张脆化严重,普通读者难以接触。通过高清扫描和数据处理,这些文献被制成数字版本,既保留了原典风貌,又避免了实物损耗。故宫博物院的 “数字多宝阁” 更是创新呈现方式,用 3D 建模技术还原古籍版式,读者可虚拟 “翻页” 阅读。
④ 古籍数字化还推动了学术研究。清华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数字版《四库全书》中的高频词汇,梳理出古代文化思潮的演变轨迹。在中小学课堂,数字古籍成为教学新工具,教师可通过投屏展示古籍细节,讲解古代礼仪制度。
⑤ 不过,古籍数字化仍面临挑战:部分古籍字迹模糊,识别难度大;数字化成本高,基层图书馆难以负担。对此,专家建议联合高校与科技企业,研发低成本识别技术,建立共享平台。
⑥ 从竹简到电子书,古籍载体在变,但文脉从未中断。数字化让千年古籍走出书库,走进大众生活,这份文化遗产正以全新方式传承下去。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段?请简要概括其内容。(4 分)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第③段中 “普通读者难以接触” 的原因是什么?(3 分)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3 分)
从竹简到电子书,古籍载体在变,但文脉从未中断。
结合全文,谈谈古籍数字化的意义。(3 分)
(二)散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0-24 题。
父亲的工具箱
① 父亲的工具箱放在老屋的墙角,斑驳的铁皮外壳上印着褪色的 “上海牌” 字样。每次回家,我总忍不住打开它,那些锈迹斑斑的工具,藏着父亲半生的故事。
② 父亲是村里的木匠,工具箱是他的宝贝。箱里的刨子磨得锃亮,木柄被汗水浸成深褐色;卷尺的刻度已模糊,却精准量过村里半数的房屋;最不起眼的凿子,刃口还闪着寒光,曾雕刻出精美的窗花。
③ 小时候,我总蹲在工具箱旁看父亲干活。他刨木头时,木屑如雪花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松脂的清香。有次我想学用凿子,父亲握住我的手,力道适中地向下凿:“凿木头要稳,做人要实。” 那天,我凿出的第一个凹槽歪歪扭扭,父亲却笑着夸我:“慢慢来,功夫到了自然成。”
④ 村里修祠堂时,父亲带着工具箱忙了三个月。每天天未亮,他就背着箱子出门,深夜才回来。工具箱的锁扣坏了,他用铁丝简单捆扎,继续用。祠堂大梁需要雕花,父亲对着图纸琢磨了整夜,工具箱里的刻刀换了一把又一把,终于雕出 “龙凤呈祥” 的图案,引来全村人称赞。
⑤ 后来我进城读书,父亲送我到车站。他打开工具箱,取出一把木梳:“这是给你的,用着顺手。” 那把梳子纹路细密,是父亲熬夜做的。我摸着光滑的梳齿,忽然发现父亲的手上布满裂口,指甲缝里嵌着木屑 —— 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⑥ 如今父亲老了,工具箱也很少打开。但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父亲的话:“工具要常用才锋利,人要常干才踏实。” 那些工具不仅是谋生的器物,更是父亲教给我的人生道理。
文章围绕 “父亲的工具箱” 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第②段对工具箱里的工具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4 分)
第⑤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我摸着光滑的梳齿,忽然发现父亲的手上布满裂口,指甲缝里嵌着木屑 —— 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谈谈你对 “工具要常用才锋利,人要常干才踏实” 这句话的理解。(3 分)
四、作文(30 分)
请以 “那一份藏在______里的力量”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 “新闻”“书信”“工具” 等);(2)结合具体事例,写出 “力量” 的内涵;(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B 解析:A 项 “锐不可当” 的 “当” 应读 “dāng”;C 项 “仲裁” 的 “仲” 应读 “zhòng”;D 项 “翘首以盼” 的 “翘” 应读 “qiáo”。
B 解析:A 项 “眼花潦乱” 应为 “眼花缭乱”;C 项 “躁热” 应为 “燥热”;D 项 “油光可见” 应为 “油光可鉴”。
A 解析:“展现” 侧重呈现宏大场景,符合消息中解放军的气势;“彰显” 强调鲜明体现,契合藤野先生的态度;“恪守” 指严格遵守,符合新闻准则的严肃性。
B 解析:A 项缺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C 项两面对一面,删去 “能否”;D 项否定不当,删去 “不”。
(1)感时花溅泪 (2)角声满天秋色里 (3)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4)勤劳一生 宽厚仁慈 (5)百万大军 不到二十四小时
温文尔雅 生活简朴、关心战士 蝉、蜜蜂 严谨求实、热爱自然
(1)示例:聚焦身边新闻,洞察生活百态 (2)示例:请问校园周边最常见的交通隐患是什么? 您对学生安全过马路有哪些具体建议?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草木深 烽火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连三月” 写出战乱持续时间之长,“抵万金” 突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的迫切心情,引起读者共鸣。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碎的悲痛、对亲人离散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1)同 “悦”,愉快 (2)越过 (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疑惑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①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 兴趣至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④ 修身养性: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示例:学习时如果只死记硬背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所得。比如背古诗,若不思考诗意和情感,只能记住文字,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学不到实质东西。
三、现代文阅读
(一)新闻阅读
第①段。内容:国家图书馆新增 30 万页数字化古籍资源,古籍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
运用下定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解释了 “古籍数字化” 的概念,通过 “2007 年”“100 万页” 等数据,具体说明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和成果,体现新闻的准确性。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文献年代久远,纸张脆化严重,为保护文献,普通读者难以接触。
语言简洁凝练,运用对比手法,“载体在变” 与 “文脉未中断” 形成对比,突出了古籍数字化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富有感染力。
① 方便古籍查阅,突破时空限制;② 保护珍贵古籍,避免实物损耗;③ 推动学术研究和教育发展;④ 传承文化遗产,让古籍走进大众生活。
(二)散文阅读
① “我” 观察父亲工具箱里的工具,听他讲做人道理;② 父亲带工具箱参与祠堂修建,雕刻精美图案;③ 父亲用工具箱里的工具为 “我” 做木梳,送 “我” 进城;④ 如今父亲老了,工具箱闲置,但 “我” 从中领悟人生道理。
通过描写工具的锃亮、磨损、锋利,展现了父亲使用工具的频繁和技艺的精湛;暗示了父亲常年劳作的辛苦,为下文刻画父亲形象做铺垫。
① 技艺高超:能雕刻精美窗花和祠堂大梁的 “龙凤呈祥” 图案;② 勤劳踏实:修祠堂时早出晚归,工具箱坏了简单捆扎继续用;③ 温和耐心:教 “我” 用凿子,鼓励 “我” 慢慢来;④ 关爱孩子:熬夜为 “我” 做木梳。
细节描写。通过 “布满裂口”“嵌着木屑” 等细节,生动刻画了父亲劳作的艰辛,体现了父亲对 “我” 的关爱,也饱含 “我” 对父亲的心疼与感激。
工具经常使用才能保持锋利,就像人要经常做事才能保持踏实的品性。这句话是父亲一生劳作的总结,也是他对 “我” 的教诲,提醒 “我” 要勤勉务实,在实践中成长。
四、作文
评分标准:
一等(27-30 分):补题新颖,内容充实,能结合具体事例挖掘 “力量” 的内涵,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细节生动,书写工整。
二等(24-26 分):补题恰当,内容具体,能体现 “力量” 的意义,情感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贴合主题,书写清楚。
三等(21-23 分):补题合理,内容较具体,“力量” 的体现不够明确,情感较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书写较清楚。
四等(20 分以下):补题不当,内容空泛,无 “力量” 内涵,情感虚假,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书写潦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