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一调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8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贤能与政治实践联系起来,是儒学的特点之一。在儒家的视域中谈政治形态意义上的贤能,首先涉及“贤”与“能”的关系。孟子已对“贤”与“能”作了区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在这一分野中,“贤”主要与内在的道德品格或德性相涉,“能”则指治国经世的实际才干。与“贤”相联系的“位”首先涉及荣誉性的社会地位;相应于“能”的“职”,则主要指治理性或操作性的职位。对待贤者的方式是尊重,能者所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被使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在以上区分中,德性与能力本身各有定位,但从社会的层面看,侧重于德性的贤者与侧重于能力的能者又都不可或缺:唯有尊贤使能,才能使天下之士都愿意为君主效力。
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在谈到天下之序时,也涉及贤与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据这一理解,则在天下为公的背景下,既应关注“贤”,亦应注重“能”。相对于孟子在区分贤与能的前提下肯定二者,《礼记》更直接地从正面确认了贤与能的相关性。当然,肯定贤与能的联系,并不意味着无视二者的不同定位,事实上,《礼记·礼器》对贤与能的社会功能同样作了不同的规定:“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有德”与“有道”属广义的“贤”,“尚有德,尊有道”相应地近于孟子所说的“尊贤”,“任有能”则与“使能”具有相通之处。
从历史的演进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现为一种理想的社会预设,以此为前提,“选贤与能”首先也具有政治理想的性质;“尊贤使能”则更多地展开为一种现实的政治要求。与之相联系,贤与能既有理想之维,也包含现实内容。从现实的层面看,贤与能都包含二重性。“贤”作为德性,具体表现为个体的内在品格,在内容上,这种品格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立场相一致:德性与品格本身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体现。在形成的方式上,德性与品格又基于个体的修养。儒家所肯定的贤人,往往也体现于个体的价值追求或人生追求。《论语·雍也》载,在赞美颜渊之贤德时,孔子便感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贫寒的物质境遇中依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贤德所展现的便是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内在品格。
德性意义上的“贤”不仅与个体性的人生追求相涉,而且也表现为与社会相关的品格,并有其普遍的社会涵义。孟子在谈到“进贤”时,便指出了这一点:“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亲,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贤”,意味着相关个体所具有的贤德已展现于个体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得到了群体的认可。作为社会化的德性,“贤”同时表现为政治品格,并为主政者所应具备。就君主而言,有此品格则为贤君,其特点在于为政关注民众。《孟子·滕文公上》载:“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如果说人生取向层面的贤德表现为私德,那么,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贤德则具有公德的意义。
(摘编自杨国荣《贤能政治:意义与限度》)
材料二:
在儒墨相訾相非的时代,二者对于贤能的标准就不太一样。萧公权认为,“孔子尊德,墨子尚贤”。从字面意义解读“贤”,《说文解字》:“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德才兼备方为贤。不过,儒墨对德性与才干的理解是不同的。孔子是注重德性的伦理思想家,良好的德性是贤能与否最为重要的标准。在儒者那里,德性的标准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是内在的道德主体性,是作为君子的根本道德属性。儒家的才干则表现为践行仁学的治国能力,内圣而外王。墨子成为儒家的批评者,重要的原因是儒墨身份属性不同,面对的社会场景不同。墨子的小生产者出身,低贱的身份,决定了他对贤能的认识与儒家有所不同。儒家言君子,从社会阶层上看,是“士”阶层。墨家的贤与能的标准与儒家不一样,在墨子看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者才可以算作贤能之士。“墨子尚贤”,并不是只注重事功,而是把德行、言谈、道术三者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些都是战国社会场景中的交往能力。所谓的“厚乎德行”,指个人道德修为。与儒家“仁爱”为本的德性标准有所不同,墨家认为,德性的根本是能践行墨家的“兼爱”精神,以“义”为原则。兼爱超越以血缘为中心的“推爱”,主张平等的无差别的爱。至于“义”,《墨子·大取》篇做了具体的界定:“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墨家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为“义”要做到对人有利,对公共利益关心;也包括个人的正当性利益,“爱人不外已,已在所爱之中”(《大取》)。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动机,而是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表现出近似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所谓的“辩乎言谈”,强调说理、交往能力。在战国那样道术分裂的时代,雄辩的说理能力、良好的交往能力尤为重要。所谓的“博乎道术”,以往论者一般指通晓历史文献,显然是局限于文字本身来解读的。从墨子的思想体系来看,墨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践行,道术不仅仅指广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方法。如果说“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交往理性的话,那么,墨子是从交往理性中提炼出贤良之士的判别标准。
(摘编自解启扬《墨家“尚贤”政治文化研究——兼评“贤能政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认为,对社会发展来说,“贤者”和“能者”都不可或缺,必须要举贤使能。
B. 孟子“尊贤使能”和《礼记》“选贤与能”都认可“贤”和“能”对政治的重要性。
C. 墨家的“德性”标准以能践行“兼爱”精神为根本,主张平等的无差别的爱。
D. 儒家的“能”指践行仁学、内圣外王的治国才干,墨家的“道术”不含此内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分析“贤”“能”关系及二者在政治实践中的定位,再重点分析“贤”的内涵。
B. “贤”“能”都具有理想和现实的二重性,颜渊之贤和贤君“恭俭礼下”是其证明。
C. 儒、墨两家对“贤”“能”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这和其身份及阶级属性不同有关。
D. 墨家“辩乎言谈”是贤能之士必需的交往能力,这符合战国道术分裂的时代要求。
3. 如果给材料二拟写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个是( )
A. 儒墨思想的核心差异对比 B. 儒墨贤能标准的不同及根源探析
C. 墨子“尚贤”思想的内涵解读 D. 儒家“尊德”与墨家“尚贤”的对立
4. 战国时期,国君常常任命善于统计农桑数据、能有效组织水利工程修建的官员主管地方政务,并要求各级官吏在处理民间纠纷时需清晰说理以化解矛盾,同时考核其施政措施给百姓带来的实际收益。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些做法是如何体现墨家“尚贤”思想的。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古代的“贤能观”展开论述,但论述的角度和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彭德怀湘江战强敌 秦邦宪愧疚寻短见(节选)①
周承水
在距离湘江界首渡口不足三百米的一座祠堂里,性格刚烈急躁的彭德怀正处在极度的焦灼和不安之中。他像一头被困的雄狮,大步地来回走动,沉重的脚步震得人心一阵阵发紧。
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彭德怀快步上前抓起电话筒,第五师师长李天佑在电话里着急地说:“报告军团长,十四团黄冕昌团长和胡震参谋长英勇牺牲,部队伤亡很大,中央机关什么时候才能渡过江去啊?再这样打下去,五师可就全完蛋了!”彭德怀说:“就是全完蛋了,也要保证中央机关过江!”说罢把话筒重重地放下,他的耳边嗡嗡作响,脑子几乎要炸裂了。
此时,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在湘江边掩护党中央的人马、挑子、辎重、坛坛罐罐,艰难地抢渡湘江。他的红三军团伤亡惨重。他正在为李天佑着急的时候,一颗迫击炮弹在离祠堂不远的地方炸开了,掀起的尘土,像冰雹似的打得祠堂上面的小青瓦哗哗乱响。彭德怀怒不可遏,大声骂道:“白崇禧这个狗杂种,看来是不让老子们过湘江啦!”话音刚落,总司令部发来电报,一个接着一个。
红星纵队正在向江边前进……
红星纵队已接近江边……
红星纵队先头已开始渡江……
彭德怀想到多名牺牲的爱将,心中感到一种巨大的伤痛;对西征以来迭陷重围,屡遭失败,感到从未有过的痛苦和懊恼。他愤愤地、自言自语地骂道:“他娘的,这打的是哪门子仗?简直是胡闹!”
这时,参谋长邓萍闯进指挥所,对彭德怀说:“军团长,李天佑的五师阵地遭到敌人猛烈攻击,子弹没有了,他们就用刺刀和石头跟敌人拼。苦战两昼夜,胡震和黄冕昌牺牲,战士伤亡很多,但他们都很勇敢,坚持了三天,终于完成了阻敌任务……”
彭德怀打断了邓萍的话,说:“我已经知道了,你赶快通知六师师长曹里怀,命他留一个团做掩护,主力随五师赶快渡江,命令四师师长张宗逊和黄克诚政委,在兴安与界首之间的光华铺死守,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
光华铺离界首两三里地,周围是一片开阔的丘陵,较为平缓的黄泥地一直迤逦到江边,大树很少,只有稍微突起的高地上,零星地生长着一些灌木、杂草。这样的地形,很难抵抗敌人的进攻。
奉命驻守光华铺的四师十团团长沈述清蹲在战壕中,眼睛盯着前方阵地。突然,桂军的炮弹、机枪子弹不断向四师的阵地倾泻过来。十团的防地首当其冲,几乎全都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在敌人强大的炮火轰击下,十团指战员只得伏在临时挖掘的掩体中。一阵炮击过后,桂军端着枪疯狂地向十团阵地冲了过来。十团的装备实在太差,枪械都是汉阳造步枪,战士们的子弹袋里装有四五颗子弹的就算富有了,他们几乎每射击一次都要目测一下距离,等敌人到了射程之内才敢放枪。
二营营长牺牲了,团长沈述清在二营的阵地上指挥着战士们苦战。眼看凶狠的敌人快冲到二营的阵地面前,沈述清一声令下,亲自率领全营战士从土丘上冲了下去。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敌人一片片倒下,但敌人像着了着了魔似的,拼命往前冲。眼看二营的阵地马上要被敌人夺去,沈述清抽出大砍刀,第一个冲上去,与蜂拥过来的桂军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看见沈团长奋不顾身地杀敌,也大声喊叫着冲了上去。刺刀、大刀,嚓嚓直响,顿时血肉横飞,惨烈的场面令人不寒而栗。
才参加红军的不到十五岁的江西小伙子张毛福,紧紧跟在沈团长的后面。沈团长在指挥战士们反击敌人时,被一颗子弹打中了左脚,摇摇晃晃地倒在地上。这时,一个高个子桂军大步窜了过来,举起刺刀直刺向躺在地上的团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毛福狂奔过去,咬紧牙关用自己的枪拼命拨开刺向团长的刺刀。团长一个急转弯,忍着疼痛,翻滚几下,跌进了一条壕沟。
高个子桂军见上来的是个小娃娃,便端起刺刀朝张毛福腹部刺去。张毛福躲避不及,腹部被刺中,但他没有倒下,幼稚的面孔怒视着敌人。当敌人抽出刺刀时,一股热血像喷泉一样从张毛福肚子里喷了出来,鲜红的血喷在高个子桂军的衣服和脸上。
张毛福倒在地上,腹部痛如刀绞,他迷糊着用手无力地按着洞穿的腹部,感觉有什么东西向肚子外面溜滑。他痛苦地勾起头来看了看,发现是自己的肠子溜出来了。他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将掉出来的肠子慢慢揉进腹中。就在这时,有一个敌军发现张毛福并没死,便大步流星冲了过来,举起刺刀向张毛福刺来。眼见敌人的刺刀刺来,张毛福心想这下彻底完了。不料,举刀刺他的敌人刀还没有落下,便惨叫一声,一头栽倒在地上。
原来是沈述清在敌人背后狠狠捅了一刺刀,救了张毛福一命。张毛福见团长来了,便忍着巨大的伤痛站了起来,他一手按住伤口,一手握着枪,踉踉跄跄地和受伤的团长一起对付敌人。这时,周围又拥上来十几个敌军,将他二人困在中间。敌人见他二人杀红了眼,不敢上前拼刺刀,便朝他们开了两枪,沈团长紧紧抱着张毛福顽强地站着,二人虽断了气,但紧紧拥抱在一起,仿佛一尊雕像,站立着牺牲了。
光华铺红军的阵地上到处是尸体,惨不忍睹。有的是中弹死去的,血还在从伤口处往外淌;有的是与敌人拼刺刀时被刺死的,肌肉撕裂,骨头裸露;有的是被手榴弹炸死的,身首异处,难觅全尸;有的头部眼睛爆裂;有的只剩下半边面孔;有的少了一只耳朵;有的缺胳膊,有的少腿;有牺牲了的战士口中还衔着敌人的鼻子,旁边则直挺挺地躺着敌人的死尸……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周承水的长篇小说《长征演义》。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彭德怀“像一头被困雄狮”,大步走动,既体现其焦灼,也暗示他在困境中仍有强大的斗志与力量。
B. 李天佑“再这样打下去,五师可就全完蛋了”的表述,指出战况的紧急,从侧面暗示彭德怀的指挥压力很大。
C. 描写光华铺“开阔的丘陵”“大树很少”等环境特点,为后文红军防守艰难、伤亡惨重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D. 张毛福将流出的肠子“慢慢揉进腹中”的细节,虽真实展现战争残酷,但过于血腥,削弱了文本的文学价值。
7. 下列对文中总司令部发来的电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容简洁直白,准确地传递出红星纵队向江边移动、开始渡江的实时战况。
B. 串联前后情节,为彭德怀紧急部署五、六师渡江,四师死守光华铺作铺垫。
C. 侧重过江进程通报,未提及前线困境,间接体现总部对战场压力感知不足。
D. 强化战斗的紧张感,起到与彭德怀的焦灼、红军伤亡惨重照应的艺术效果。
8. 文章结尾描写了光华铺红军阵地上的惨烈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评论指出:“本文通过‘宏大背景’与‘微观个体’的交织,让湘江战役的历史叙事更具感染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材料二:
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微子曰:“我旧云孩子,王子不出。”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恶不出众庶,长大为乱不变,故云也。羊舌食我初生之时叔姬视之及堂闻其啼声而还,曰:“其声,豺狼之声也。野心无亲,非是莫灭羊舌氏。”遂不肯见。及长,祁胜为乱,食我与焉,国人杀食我,羊舌氏由是灭矣。纣之恶在孩子之时;食我之乱见始生之声。丹朱生于唐宫,商均生于虞室。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所与接者,必多善矣,二帝之旁,必多贤矣。然而丹朱慠,商均虐,并失帝统,历世为戒。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而眸子瞭①,心浊而眸子眊②。人生目辄眊瞭,眊瞭禀之于天,不同气也,非幼小之时瞭,长大与人接,乃更眊也。性本自然,善恶有质。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本性篇》)
【注】①瞭:眼睛明亮。②眊:眼睛浑浊。
10.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 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天
C. 迩之事父 迩:近
D.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明明德
A. 见贤思齐焉 B. 先诚其意
C. 就有道而正焉 D.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羊舌食我A初生之B时C叔姬视之D及E堂F闻G其啼声H而还
13.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推让,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让”意思不同。
B. 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 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与《阿房宫赋》“日益骄固”中的“日”用法相同。
D. 与,参与,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1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到有小孩将要掉入井里,人们会感到哀痛,孟子认为这种心理是出于人的本能,不是为了与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为了博取名誉。
B.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但这只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们还要对其进行扩充,才能安定天下。
C. 丹朱、商均分别处于唐、虞之时,他们所接触的大多是贤能的大臣和善良的百姓,然而丹朱傲慢,商均暴虐,二人最后都失去了帝位。
D. 孟子认为人的心地清明眼睛就明亮,心地污浊眼睛就浑浊;但王充认为人在幼小时,眼睛都是明亮的,长大后因与人接触才变得浑浊。
15.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
16. 对于“人性”的本质,孟子和王充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3小题,11分)
1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的意味。
B. “扁舟子”借指飘荡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以住处借代楼上的思妇,前后形象一远一近,思念由远到近,婉曲有致。
C. 中间几句诗文中“裴回、不去、还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有心,伴在思妇周围的情景,又暗喻愁情悱恻,无法排解。
D. 古人有“鸿雁”和“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雪梅香
柳永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①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聊意,尽把相思,分付征鸿。
【注】①宋玉:楚国文人,因悲秋而写《九辩》。
1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萧索”二字奠定了全词伤悲的基调,下片“临风”这一动作更添了一种萧瑟之感。
B. “落花”句运用比喻手法,写词人和佳人突然分离,各奔东西,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C. “无聊”三句笔锋一转,写词人顿觉往事无聊,相思无趣,而当下只愿与鸿雁分享心事。
D. 词人想象佳人在分别后整天皱着眉头,这一神态描写,表现出词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19. 本词上片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是在说喝酒,实际是表达自己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体现如图所画内容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表达阶段是构思之后将思路付诸书面语言形式的操作阶段,( )。
勿庸置疑,构思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构思就是运用思维,思维必须依靠语言,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构思阶段的语言和构成文章的语言毕竞是两码事。构思阶段的语言是简单的、不具体的,甚至只是极其朦胧的一种打算。比如,“天气炎热,山路崎岖,我们汗流颊背,气喘吁吁……”只是构思时的大概想法。形诸文章时,你不能不细想怎样写出天热的程度、山路的艰险,用几句怎样的话表现气喘吁吁的情形,或许还要用另外的一些句子将一两个人的场面特别描绘出来。说不定在表现山路艰险的时候,既要写你们所爬过的石头又大又滑,有的似乎有立刻滚下来的危险,可能还要单独写一写由山水冲成的沟坎常常挡住去路的具体情形。所有这些有利于表现你的写作意图的细微事实、心理活动,都得按每一个不同的意思分别想清楚,只有这样,你才可以下笔。这个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无疑也是构思的过程,但是比起构思阶段的构思来就要具体得多、艰难得多了。
对于这个过程,你不仅要准确、生动、完整地组织自己思路中诸如太阳怎么猛、天气怎么热、山路怎么陡、汗水如何流等每一个最小的步骤,还必须做到各个最小步骤的句子各为其主,互不混淆。比如,表现山路陡的句子不同于表现汗水流的句子,二者混淆不得。此外,还得保证各个步骤之间“意”的相互联系。这样,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大概、含糊的思路才得以付诸文字,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最重要、最具体的一环。
①因为构思阶段,②也就是形成思路的过程,③是使文章内容丰富、深刻,④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的关键,⑤那么,表达阶段的表达过程就是将思路的大体落实于具体的步骤,⑥融文章构成的各种因素于文字的阶段。没有语言表达的实践,任何丰富多彩的思路只是一场空想。
21.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中包含把思路具体化的思维和将思路变成文章的语言运用
B. 是将构思思路变成文章的语言运用
C. 是将构思思路具体化的思维过程
D. 是使文章内容丰富、深刻、结构跌宕起伏的过程
2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23.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4. 某同学完成作文构思后,在动笔写作时却难以将思路转化为具体文字。请结合文中关于“表达阶段”的阐述,为该同学提出三条具体的写作建议。
三、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民族都有两面镜子:一面照见过去,一面映出未来。——费孝通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一调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8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B 4. ①官员“善于统计农桑数据”“能有效组织水利工程修建”,是治理地方、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才干,君主任命这样的人主管地方政务,符合墨家“尚贤”思想中对“博乎道术”这一能力的要求。
②“清晰说理以化解矛盾”直接对应墨家“辩乎言谈”的能力要求。
③考核施政措施的实际收益则符合墨家“义利统一”“重视效果”的评判标准。
5. (1)角度不同:
①材料一从儒家内部视角切入,聚焦“贤”与“能”的概念区分与功能互补。
②材料二以儒墨对比为框架,揭示两家对“贤能”标准的根本分歧。
(2)重点不同:
①材料一重点论述“尊贤使能”的政治实践要求和“贤”的二重性。
②材料二重点分析儒墨两家对“贤”“能”的不同理解和墨家“贤能”的三维标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主题上:以战争惨烈的场景,直观展现红军为掩护中央纵队渡江付出的巨大牺牲,表现其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深化文章主旨。
②情节上:与前文红军坚守阵地、奋勇作战的情节相呼应,完整呈现战斗的全貌,使情节更完整。
③表达效果上:通过对战场惨状细节描写,传递出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引发读者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胜利的来之不易,增强情感冲击力。
9. ①宏大背景:文本以长征途中“掩护中央机关抢渡湘江”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彭德怀部署防线、红军四师死守阵地等情节,展现湘江战役的战略意义与整体残酷性。
②微观个体:文中聚焦彭德怀、沈述清、张毛福等个体的战斗和牺牲,表现红军坚守使命、勇于牺牲、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③两者相互交织,将宏大战役转化为可感知的“人”的故事,既使文本叙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让“微观个体”的行动有了时代价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阅读Ⅲ(本题共7小题,26分)
【10~16题答案】
【答案】10. B 11. C
12. CDF 13. B
14. D 15. (1)用怜爱别人的心去施行怜爱别人的政令,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运转东西一般容易。
(2)孟子说的人情天性,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而人天性善良的说法,也有一定依据。
16. 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怜爱之心。
②王充认为人性本自然,善恶有质,每个人出生时,本性的善恶是不同的。
(四)阅读Ⅳ(本题共3小题,11分)
【17题答案】
【答案】D
【18~19题答案】
【答案】18. C 19. ①本词上片实写眼前萧索、冷清的秋日傍晚的景象,虚写宋玉的悲秋情怀,两者虚实相生,烘托出词人的愁绪。
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实写词人对亡妻的难忘以及自己当下衰老的容颜,虚写梦境中与亡妻重逢的场景,两者虚实相生,表现出词人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题答案】
【答案】 ①. 为仁由己 ②. 而由人乎哉 ③.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④. 斗酒十千恣欢谑 ⑤. 酾酒临江 ⑥. 横槊赋诗(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
【21~24题答案】
【答案】21. A 22. 句子①:如果构思阶段
句子⑤:那么,表达阶段的表达过程就是将大体的思路落实于具体的步骤
23. “勿庸置疑”改为“毋庸置疑”;“毕竞”改为“毕竟”/“汗流颊背”改为“汗流浃背”
24. ①细化核心场景的具体元素,用细微事实、心理活动让场景落地。
②明确句子的专属表达功能,确保每个句子只聚焦一个核心意思,不混淆不同场景元素。
③梳理句子间的“意脉”联系,形成连贯画面。
三、写作(60分)
【25题答案】
【答案】例文:
执古鉴今,向新而行
费孝通先生的“两面镜子”之说,道破了民族生存发展的密码:照见过去的镜子,映照着文明的根脉与智慧;映出未来的镜子,承载着进步的渴望与方向。二者并非割裂的两极,而是民族前行路上的双轮,唯有让历史的镜光照亮前路,让未来的镜像反哺传统,方能在时光长河中稳健航行。
回望过去的镜子,是文明延续的根基。从甲骨文的龟甲裂纹中,我们读懂先民与天地对话的哲思;从《天工开物》的榫卯结构里,我们看见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舞动,那是民族艺术基因的生动注脚;故宫太和殿的金砖铺地,历经六百年风雨依旧坚实,那是工匠精神的永恒见证。保护传统不是固守僵化的形式,而是从历史镜像中提取精神密码——是“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才是民族屹立的底气。
望向未来的镜子,是文明革新的动力。当故宫文创用“朕知道了”的胶带连接古今,当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用数字技术唤醒盛唐气象,我们看到传统在与未来的对话中焕发新生。正如李大钊所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量子通信的突破,源于对“格物致知”传统的超越;生态文明的实践,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诠释。未来的镜像从不是空中楼阁,它始终立在历史的地基上——就像青蒿素的发现,既需萃取《肘后备急方》的古籍智慧,更要借助现代药理的研究方法。面向未来的改变,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文明基因在新语境中完成创造性转化。
两面镜子的映照,构成文明发展的完整闭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抱负,正是这种辩证思维的典范——既以《尚书》《春秋》为镜梳理过往,又以“成一家之言”的创见启迪来者。今天的我们,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妄自菲薄,不因传统的某些局限而否定其整体价值;也要警惕“复古守旧主义”的固步自封,不因迷恋过去而畏惧向前。
站在时间的渡口,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前瞻是为了更稳地扎根。让过去的镜子照见精神的源头,让未来的镜子指明前行的方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在接纳与革新的平衡里,民族的长河才能既不失本源的清澈,又永葆奔腾的活力。这,或许就是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