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曾都一中2025级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5.9.11 7:50--10:2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不流动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孤立和隔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并不是指单个人之间,当然,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他们无须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礼俗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的笔下却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味道。请结合相关文字,概括“土气”的内涵。(4分)
5.乡土社会对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有怎样的流弊?试作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家大院(节选)
于坚
文家大院以前是状元文翰雨家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风水好,坐北朝南。石头好,院子的基础用的是象山上采来的花岗岩,花园里有灵璧石、太湖石、建水石、北溪石。材料好,全是紫安山的柚木。树好,桂花树、李子树、梅花树、樱花树……花好,牡丹、月季、茶花、绣球花、昙花……工好,晚清名匠高应美带着一班徒弟为他家雕刻了二十多道门,圆雕、高浮雕、低浮雕、阴刻、透雕、走兽飞禽、奇花异草、八仙过海、岳母刺字、鹿鹤同春……①井水好,一口甜,另一口也甜。文家在大院里住了五代,到文小豪这一代,大门拆掉,拖拉机开了进来,拉坛坛罐罐、家具。外人纷纷涌进来住。
辜正厷说:“旧房子嘛!你看看这些木头,都开裂了,咋个会值1800万。”
中介文小豪说:“辜总,现在时兴投资老房子。用法国哲学家布迪厄的话来说,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它与商品房不同,不取决于市场,它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增值。”小豪眼睛亮堂堂,热情洋溢。“这个大院以前有个叫苏轼的诗人都写诗赞美过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辜正厷不知道诗人是什么人,他周围没有这种人,也不明白文小豪朗朗念出的这一串声音是什么意思,又耻于下问,怕失了自己的面子,姑且不懂装懂,只是若有所思地点头。
小豪接着说:“这几年的大拆迁后,这种院子存量越来越少,增值空间相当大,远远超过商品房。”
“哪个说呢?”
“法国的布迪厄。”
“哦,不敌饿,我听说过这个人,是不是魏村的?”
“倒也不是,他住在法国。”
辜正厷听到法国人都说文家大院要涨价,就动了心。辜正厷是个聪明人,小豪绕来绕去花言巧语说了这么一大堆,他听起来无非一个意思,这个院子要涨价。
“来看房子的可不只是您一位呀,看看站在假山旁边的那位,也是来看房子的呢!”
辜正厷是第一次进来,文家大院的门槛与别的房子不同,高高低低,过花厅前面那条门廊时,抬脚没抬到位,绊了一下,小豪一个箭步抢上来扶着。
“1800万太便宜了,一块缅甸手镯的价么,一年就赚回来了。”辜正厷说。
②墙上有个洞窗,有人隔墙冷笑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辜正厷听不懂这话,问小豪:“那是谁?”
“子贡。也是来看房子的。”
闲逛间,忽听得有人叫了一声:“美屋呵!”
辜正厷听成“美国的屋”,不解其意。
子贡随声从花厅出来,与辜正厷差点儿撞个满怀。点个头。辜正厷看不上此人。子贡,瘦,戴着眼镜。子贡也不注意他,径直对小豪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小豪说:“正是!正是。付全款的话,可以打七折。”
小豪是文翰雨的后人之一,小时候曾经在大院里玩过,逮鸟掐花,逗狗摸鸡。文家人早已不住这个大院,小豪回来玩,说一声“这个院子本来是我家的”,住户们也就放他进去了。后来在云南大学读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新世纪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上班。经理知道他这个背景,专门派他来为辜正厷介绍文家大院。
辜正厷听见子贡说话,问小豪:“他是不是外国人?怎么一口外国话?”
小豪说:“他是山东来的,也是来看房子。”
“山东话我也不是完全听得懂呢。”
子贡又说了一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辜正厷听不懂他说什么,暗暗骂了一句,有病!扭头对小豪说:“他买得起呵?”
小豪说:“这个就不知道了、”
子贡给辜正厷让路,说:“您先走。”
这句辜正厷听懂了,也不客气,将子贡抛在身后,大步流星进了中院。走了几步就被迫慢下来,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它不像指头县普遍的钢筋水泥框架建筑,基本是直线构成,前进起来速度很快。文家大院是土木结构,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
小豪介绍道:“这就是拐弯抹角这个成语的来历,它本来是一种处理建筑空间的手段。勾心斗角也是,你看那些斗拱的结构,就是勾心斗角,当然,心是木头心,角是木头角。四平八稳也是。”又指着一条大梁说:“你看上面那行字,光绪四十八年正月。”
经过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走着,厚实的脊背被风贴了一个花瓣。③一朵玉兰正开得狂妄,看见辜正厷肥头大耳,很不顺眼,一拳就打过去,正中脑门。辜正厷揩了揩说:“舒服。”
小豪说:“文家大院一旦拥有,在指头县就没有人能和您比了。古之君子为己,今之君子为人。为人,就是要活给别人看,让他们服你。”
辜正厷这辈子最在乎的事情就是“第一”。他是个和颜悦色的人,一大把怨气藏在骨子里,占了他92公斤体重的五分之一。他的怨气相当抽象,总是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爱,被他人认可。所以他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
辜正厷回到售楼部,一屁股坐定,抿了口普洱。
④“这个大院我拿下!”豪气冲天,就像一位司令。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文家大院的石料、树木、花草等景观,突显了大院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文其高昂的价格埋下伏笔。
B.小说中辜正厷和子贡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笑料百出,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暗示了文化与资本的冲突。
C.辜正厷买下了文家大院,一方面是因为古宅在城市化进程中具备稀缺性与增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
D.小说用“文家大院”这座极具历史和文化寓意的古典住宅勾连起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微缩版的社会。
7.关于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的两个短句“一口甜,另一口也甜”,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井水的甜,增强了读者对这一信息的印象。
B.句子②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子贡的出场词,突出子贡的形象特点,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达效果。
C.句子③中“狂妄”“肥头大耳”和“打过去”等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辜正厷与“玉兰”等大院风物的格格不入。
D.句子④中“就像一位司令”运用比喻手法,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辜正厷趾高气扬的傲慢神态,也突出了他内心的怯懦自卑。
8.作者给人物起名时,往往大有深意。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15分)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小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把酒临风 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 狼径去 人去楼空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 开卷有益
D.云归而岩穴暝 吾谁与归 暮而归 完璧归赵
11.“往来而不绝者”中的“绝”与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绝处逢生 B. 恩断义绝 C. 哀转久绝 D. 精妙绝伦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名之者谁 故名之曰 名垂青史
B.颓然乎其间者 隐然如大环 黯然神伤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得寸进尺
13.文中有多种“乐”,下列对“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
B.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包含着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二则也展现出其醉心山水的旷达精神。
C.最后一段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太守与一众宾客享受奢华的山林之趣的情境。
D.太守醉能同其乐,此醉也是为山水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14. 根据《醉翁亭记》(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材料一:
窃闻致政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节选自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
材料二: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①知有所敌②,则固以破其③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取材于苏轼《教战守策》)
[注]①彼:那些士兵。②敌:对手。③其:他们,指士兵。
古仁人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欧阳修作为滁州太守能与民同乐的具体表现是①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张居正上疏皇帝,认为国家安定的关键是②______。苏轼首先提到“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他主张通过让百姓学习军事,来③______,进而让百姓在战乱中有自保之力。
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①流中国,沉沉一线②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③滔滔,心潮④逐浪高!
[注释] ① 九派: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派,水的支流。 ②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③ 酹:用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④ 心潮:词人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个“锁”字,连接两山大江,不但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B.上片多用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词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C.这首词上片写景,“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句是写远景,一句是写近景,先远后近。
D.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首就从小处着笔,随后又描绘烟雨江山莽莽胜境,继而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
16.这首词的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角度,对“心潮逐浪高”一句中的“逐”进行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写男主人公见不到女子,以手指挠头,原地徘徊。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
(2)《涉江采芙蓉》中“ , ”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张老师给守卫边疆的丈夫发信息,引用秦观《鹊桥仙》中“ , ”两句,表示虽不能朝夕相守,但仍情长意久。
(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 , ”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5)《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诗是:“ , ”。
(6)曹操的《短歌行》中的“ , ”两句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田园风光,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17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甲 );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 乙 )。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 A 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B ,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有删改)
18.文中第一段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请就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2分)
21.请在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Ⅱ中辜正厷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
杨绛却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级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错,根据第三段和第四段内容,“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故乡土社会没有具体目的。
2.答案 C 解析 A项“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错,原文是说因为“熟悉”。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原文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作者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
3.答案 B 解析 由原文“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知礼俗不是一种“抽象真理”,更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4.①“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②具体说来,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意思对即可)
5. 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答对一点2分)
6.A 【答案解析】A选项“伏笔”错,应该是“铺垫”。
7.B 【答案解析】A选项“一口甜,另一口也甜”不是排比,是反复。C选项“肥头大耳”不是拟人。D选项不是比喻。
8.①“子贡”原本是孔子弟子的名字,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突显他好用古文、援引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衬辜正厷的浅薄无知。②从小说主旨上看,作者能更加自如地借“子贡”之口表达对文化与资本冲突的担忧。(每点2分,学生若答“子贡长于经商,富累千金。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暗示他颇有家财,有能力买下文家大院”,可酌情给分)
9.【示例1】不可以删去。①这段内容用石碑勾连兰亭、醉翁亭、项脊轩、留园等历史名院,凸显出文家大院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营造了古色古香的环境氛围。②舒缓了情节节奏,照应前文“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慢慢欣赏,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③转移读者的视线,使读者在思考情节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辜正厷与文家大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认识到文化与资本的冲突。④突出作者对辜正厷浅薄无知,无视文家大院文化价值这一行为的讽刺。(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2】可以删去。①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小豪介绍”与“小豪才说了两句”衔接紧密,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照应。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出辜正厷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漠视。③降低阅读难度,使读者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居高面下,靠近/对着/靠近/到;
B.都是“离去”的意思;
C.散开/放晴/打开/打开;
D.聚拢/归依/返回/归还;
11.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往来而不绝者”中的“绝”:断。
A.绝处逢生: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绝”:尽,穷尽。
B.恩断义绝:夫妻或亲属朋友之间恩爱情义完全断绝。“绝”:断绝。
C.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停止、消失。
D.精妙绝伦:精: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绝”:绝妙。
12.B【12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命名/命名/名声;
B.意思都是“……的样子”;
C.领会/能够/得到;
13.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文中并未描述奢华的场景,而是强调了太守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情怀;
14、 ① 与百姓一起游山、宴饮 ② 安民或 使百姓安居乐业 ③ 破其奸谋或折其骄气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二段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描述了滁州百姓在欧阳修带领下游玩的欢乐场景,包括游人在路上的欢歌笑语、太守设宴款待宾客的热闹场面,以及宾客们饮酒作乐、射箭下棋等活动的欢乐氛围,最后以太守醉酒其中的形象作为本段收尾。据此可概括为:与百姓一起游山、宴饮;
第二空,材料一“窃闻致政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主要讲述了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体察百姓的疾苦,因此这空可填“安民”或“使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空,结合材料二中“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可知,苏轼主张通过让百姓学习军事,来打破士兵的骄横之气,并挫败他们的奸谋。这样,百姓在战乱中就能有自保之力。因此以概括为“破其奸谋”或“折其骄气”。
【参考译文】: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上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阴暗明亮,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弯着腰走的老人,搀扶着走的小孩子,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尽情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 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材料一: 我听说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
材料二: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向他们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D(应为“从大处着笔”)
16.①一个“逐”字,将心潮和江浪联系起来,不但生动地写出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②还写出了词人高昂的革命激情。
17.(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8.③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素材之一”
④把“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改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每空2分)
【答案解析】③不合逻辑。④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19.甲:船摆渡的是生活
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盼(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解析】甲处根据下文“破折号”和此句“分号”的提示,可确定句式是“船摆渡的是……”,再结合前文内容得出关键词“生活”;乙处根据“四季流转”“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可推知。
20.【示例】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2分)
【答案解析】仿写的基本要求包括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内容协调、语意完整等。暗喻是隐晦的比喻,常用比喻词“是”“就是”“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21.【示例】A: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每空1分)
【答案解析】A处根据原文信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及“遗传信息”可推知。B处根据“不是……而是……”“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可推知。
22.【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
①“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2分);
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2分)
③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1分)
【观点二】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
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3分)
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2分)
【答案解析】答案注意思考超常搭配与习惯搭配的区别。
23.作文
【材料分析】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链接现代文阅读Ⅱ,辜正厷一生都在寻求他人的认可。第二部分是杨绛先生的观点,她更强调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写作指导】
通过材料确定关键词“他人/外界”、“认可”、“自己”,然后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他人/外界”的认可,如何建立坚实的自我认同。
学生在展开讨论时,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外界/他人的认可”对我们建立自我是否有积极作用;
2.一味追寻“外界/他人的认可”,是否有可能让我们忽视自我价值;
3.不管“外界/他人的认可”,一味坚持“世界是自己的”,是否有可能影响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4.如何在“外界/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自我价值”中寻求平衡。
【立意参考】
肯定与认可,助力人生路
获得他人认可,人生才有意义
不被他人定义,活出自身精彩
摆脱他人目光,追寻内心真实
适度参考他人,坚守自我本真
起于他人认可,终于自我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