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曾都一中2025级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时间:2025.9.11 7:50--10:20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阅读(73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不流动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孤立和隔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并不是指单个人之间,当然,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C.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他们无须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礼俗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4.“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的笔下却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味道。请结合相关文字,概括“土气”的内涵。(4分)5.乡土社会对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有怎样的流弊?试作简要概括。(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家大院(节选)于坚文家大院以前是状元文翰雨家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风水好,坐北朝南。石头好,院子的基础用的是象山上采来的花岗岩,花园里有灵璧石、太湖石、建水石、北溪石。材料好,全是紫安山的柚木。树好,桂花树、李子树、梅花树、樱花树……花好,牡丹、月季、茶花、绣球花、昙花……工好,晚清名匠高应美带着一班徒弟为他家雕刻了二十多道门,圆雕、高浮雕、低浮雕、阴刻、透雕、走兽飞禽、奇花异草、八仙过海、岳母刺字、鹿鹤同春……①井水好,一口甜,另一口也甜。文家在大院里住了五代,到文小豪这一代,大门拆掉,拖拉机开了进来,拉坛坛罐罐、家具。外人纷纷涌进来住。辜正厷说:“旧房子嘛!你看看这些木头,都开裂了,咋个会值1800万。”中介文小豪说:“辜总,现在时兴投资老房子。用法国哲学家布迪厄的话来说,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它与商品房不同,不取决于市场,它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增值。”小豪眼睛亮堂堂,热情洋溢。“这个大院以前有个叫苏轼的诗人都写诗赞美过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辜正厷不知道诗人是什么人,他周围没有这种人,也不明白文小豪朗朗念出的这一串声音是什么意思,又耻于下问,怕失了自己的面子,姑且不懂装懂,只是若有所思地点头。小豪接着说:“这几年的大拆迁后,这种院子存量越来越少,增值空间相当大,远远超过商品房。”“哪个说呢?”“法国的布迪厄。”“哦,不敌饿,我听说过这个人,是不是魏村的?”“倒也不是,他住在法国。”辜正厷听到法国人都说文家大院要涨价,就动了心。辜正厷是个聪明人,小豪绕来绕去花言巧语说了这么一大堆,他听起来无非一个意思,这个院子要涨价。“来看房子的可不只是您一位呀,看看站在假山旁边的那位,也是来看房子的呢!”辜正厷是第一次进来,文家大院的门槛与别的房子不同,高高低低,过花厅前面那条门廊时,抬脚没抬到位,绊了一下,小豪一个箭步抢上来扶着。“1800万太便宜了,一块缅甸手镯的价么,一年就赚回来了。”辜正厷说。②墙上有个洞窗,有人隔墙冷笑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辜正厷听不懂这话,问小豪:“那是谁?”“子贡。也是来看房子的。”闲逛间,忽听得有人叫了一声:“美屋呵!”辜正厷听成“美国的屋”,不解其意。子贡随声从花厅出来,与辜正厷差点儿撞个满怀。点个头。辜正厷看不上此人。子贡,瘦,戴着眼镜。子贡也不注意他,径直对小豪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小豪说:“正是!正是。付全款的话,可以打七折。”小豪是文翰雨的后人之一,小时候曾经在大院里玩过,逮鸟掐花,逗狗摸鸡。文家人早已不住这个大院,小豪回来玩,说一声“这个院子本来是我家的”,住户们也就放他进去了。后来在云南大学读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新世纪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上班。经理知道他这个背景,专门派他来为辜正厷介绍文家大院。辜正厷听见子贡说话,问小豪:“他是不是外国人?怎么一口外国话?”小豪说:“他是山东来的,也是来看房子。”“山东话我也不是完全听得懂呢。”子贡又说了一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辜正厷听不懂他说什么,暗暗骂了一句,有病!扭头对小豪说:“他买得起呵?”小豪说:“这个就不知道了、”子贡给辜正厷让路,说:“您先走。”这句辜正厷听懂了,也不客气,将子贡抛在身后,大步流星进了中院。走了几步就被迫慢下来,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它不像指头县普遍的钢筋水泥框架建筑,基本是直线构成,前进起来速度很快。文家大院是土木结构,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小豪介绍道:“这就是拐弯抹角这个成语的来历,它本来是一种处理建筑空间的手段。勾心斗角也是,你看那些斗拱的结构,就是勾心斗角,当然,心是木头心,角是木头角。四平八稳也是。”又指着一条大梁说:“你看上面那行字,光绪四十八年正月。”经过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走着,厚实的脊背被风贴了一个花瓣。③一朵玉兰正开得狂妄,看见辜正厷肥头大耳,很不顺眼,一拳就打过去,正中脑门。辜正厷揩了揩说:“舒服。”小豪说:“文家大院一旦拥有,在指头县就没有人能和您比了。古之君子为己,今之君子为人。为人,就是要活给别人看,让他们服你。”辜正厷这辈子最在乎的事情就是“第一”。他是个和颜悦色的人,一大把怨气藏在骨子里,占了他92公斤体重的五分之一。他的怨气相当抽象,总是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爱,被他人认可。所以他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辜正厷回到售楼部,一屁股坐定,抿了口普洱。④“这个大院我拿下!”豪气冲天,就像一位司令。(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描写文家大院的石料、树木、花草等景观,突显了大院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文其高昂的价格埋下伏笔。B.小说中辜正厷和子贡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笑料百出,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暗示了文化与资本的冲突。C.辜正厷买下了文家大院,一方面是因为古宅在城市化进程中具备稀缺性与增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D.小说用“文家大院”这座极具历史和文化寓意的古典住宅勾连起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微缩版的社会。7.关于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中的两个短句“一口甜,另一口也甜”,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井水的甜,增强了读者对这一信息的印象。B.句子②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子贡的出场词,突出子贡的形象特点,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达效果。C.句子③中“狂妄”“肥头大耳”和“打过去”等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辜正厷与“玉兰”等大院风物的格格不入。D.句子④中“就像一位司令”运用比喻手法,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辜正厷趾高气扬的傲慢神态,也突出了他内心的怯懦自卑。8.作者给人物起名时,往往大有深意。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15分)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小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0.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把酒临风 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 狼径去 人去楼空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 开卷有益D.云归而岩穴暝 吾谁与归 暮而归 完璧归赵11.“往来而不绝者”中的“绝”与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绝处逢生 B. 恩断义绝 C. 哀转久绝 D. 精妙绝伦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名之者谁 故名之曰 名垂青史B.颓然乎其间者 隐然如大环 黯然神伤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得寸进尺13.文中有多种“乐”,下列对“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B.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包含着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二则也展现出其醉心山水的旷达精神。C.最后一段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太守与一众宾客享受奢华的山林之趣的情境。D.太守醉能同其乐,此醉也是为山水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14. 根据《醉翁亭记》(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材料一:窃闻致政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节选自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材料二: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①知有所敌②,则固以破其③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取材于苏轼《教战守策》)[注]①彼:那些士兵。②敌:对手。③其:他们,指士兵。古仁人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欧阳修作为滁州太守能与民同乐的具体表现是①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张居正上疏皇帝,认为国家安定的关键是②______。苏轼首先提到“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他主张通过让百姓学习军事,来③______,进而让百姓在战乱中有自保之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①流中国,沉沉一线②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③滔滔,心潮④逐浪高![注释] ① 九派: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派,水的支流。 ②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③ 酹:用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④ 心潮:词人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个“锁”字,连接两山大江,不但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B.上片多用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词人低沉、苍凉的心绪。C.这首词上片写景,“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句是写远景,一句是写近景,先远后近。D.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首就从小处着笔,随后又描绘烟雨江山莽莽胜境,继而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16.这首词的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角度,对“心潮逐浪高”一句中的“逐”进行赏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1)《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写男主人公见不到女子,以手指挠头,原地徘徊。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2)《涉江采芙蓉》中“ , ”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张老师给守卫边疆的丈夫发信息,引用秦观《鹊桥仙》中“ , ”两句,表示虽不能朝夕相守,但仍情长意久。(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 , ”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5)《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诗是:“ , ”。(6)曹操的《短歌行》中的“ , ”两句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田园风光,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二、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17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甲 );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 乙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 A 的遗传信息。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B ,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有删改)18.文中第一段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4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0.请就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2分)21.请在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现代文阅读Ⅱ中辜正厷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杨绛却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级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答案 B 解析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错,根据第三段和第四段内容,“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故乡土社会没有具体目的。2.答案 C 解析 A项“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错,原文是说因为“熟悉”。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原文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作者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3.答案 B 解析 由原文“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知礼俗不是一种“抽象真理”,更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4.①“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②具体说来,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意思对即可)5. 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答对一点2分)6.A 【答案解析】A选项“伏笔”错,应该是“铺垫”。7.B 【答案解析】A选项“一口甜,另一口也甜”不是排比,是反复。C选项“肥头大耳”不是拟人。D选项不是比喻。8.①“子贡”原本是孔子弟子的名字,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突显他好用古文、援引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衬辜正厷的浅薄无知。②从小说主旨上看,作者能更加自如地借“子贡”之口表达对文化与资本冲突的担忧。(每点2分,学生若答“子贡长于经商,富累千金。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暗示他颇有家财,有能力买下文家大院”,可酌情给分)9.【示例1】不可以删去。①这段内容用石碑勾连兰亭、醉翁亭、项脊轩、留园等历史名院,凸显出文家大院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营造了古色古香的环境氛围。②舒缓了情节节奏,照应前文“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慢慢欣赏,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③转移读者的视线,使读者在思考情节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辜正厷与文家大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认识到文化与资本的冲突。④突出作者对辜正厷浅薄无知,无视文家大院文化价值这一行为的讽刺。(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示例2】可以删去。①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小豪介绍”与“小豪才说了两句”衔接紧密,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照应。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出辜正厷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漠视。③降低阅读难度,使读者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居高面下,靠近/对着/靠近/到;B.都是“离去”的意思;C.散开/放晴/打开/打开;D.聚拢/归依/返回/归还;11.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往来而不绝者”中的“绝”:断。A.绝处逢生: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绝”:尽,穷尽。B.恩断义绝:夫妻或亲属朋友之间恩爱情义完全断绝。“绝”:断绝。C.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停止、消失。D.精妙绝伦:精: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绝”:绝妙。12.B【12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命名/命名/名声;B.意思都是“……的样子”;C.领会/能够/得到;13.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文中并未描述奢华的场景,而是强调了太守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情怀;14、 ① 与百姓一起游山、宴饮 ② 安民或 使百姓安居乐业 ③ 破其奸谋或折其骄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第二段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描述了滁州百姓在欧阳修带领下游玩的欢乐场景,包括游人在路上的欢歌笑语、太守设宴款待宾客的热闹场面,以及宾客们饮酒作乐、射箭下棋等活动的欢乐氛围,最后以太守醉酒其中的形象作为本段收尾。据此可概括为:与百姓一起游山、宴饮;第二空,材料一“窃闻致政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主要讲述了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体察百姓的疾苦,因此这空可填“安民”或“使百姓安居乐业”。第三空,结合材料二中“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可知,苏轼主张通过让百姓学习军事,来打破士兵的骄横之气,并挫败他们的奸谋。这样,百姓在战乱中就能有自保之力。因此以概括为“破其奸谋”或“折其骄气”。【参考译文】: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上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阴暗明亮,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弯着腰走的老人,搀扶着走的小孩子,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尽情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 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材料一: 我听说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材料二: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向他们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D(应为“从大处着笔”)16.①一个“逐”字,将心潮和江浪联系起来,不但生动地写出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②还写出了词人高昂的革命激情。17.(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8.③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素材之一”④把“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改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每空2分)【答案解析】③不合逻辑。④多层定语语序不当。19.甲:船摆渡的是生活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盼(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答案解析】甲处根据下文“破折号”和此句“分号”的提示,可确定句式是“船摆渡的是……”,再结合前文内容得出关键词“生活”;乙处根据“四季流转”“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可推知。20.【示例】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2分)【答案解析】仿写的基本要求包括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内容协调、语意完整等。暗喻是隐晦的比喻,常用比喻词“是”“就是”“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21.【示例】A: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每空1分)【答案解析】A处根据原文信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及“遗传信息”可推知。B处根据“不是……而是……”“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可推知。22.【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①“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2分);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2分)③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1分)【观点二】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3分)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2分)【答案解析】答案注意思考超常搭配与习惯搭配的区别。23.作文【材料分析】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链接现代文阅读Ⅱ,辜正厷一生都在寻求他人的认可。第二部分是杨绛先生的观点,她更强调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写作指导】通过材料确定关键词“他人/外界”、“认可”、“自己”,然后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他人/外界”的认可,如何建立坚实的自我认同。学生在展开讨论时,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外界/他人的认可”对我们建立自我是否有积极作用;2.一味追寻“外界/他人的认可”,是否有可能让我们忽视自我价值;3.不管“外界/他人的认可”,一味坚持“世界是自己的”,是否有可能影响对自我价值的判断;4.如何在“外界/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自我价值”中寻求平衡。【立意参考】肯定与认可,助力人生路获得他人认可,人生才有意义不被他人定义,活出自身精彩摆脱他人目光,追寻内心真实适度参考他人,坚守自我本真起于他人认可,终于自我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级9月月考(1).docx 2025级高一语文9月月考考试答案(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