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阅读(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不仅对演唱者的气息、咬字、共鸣、演唱技巧等方面有提升作用,更对我们拓展艺术思维、提升艺术修养具有较为重要的教学应用价值。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用词凝练、表达委婉含蓄,常用借景抒情或暗喻的方式表现深厚的情感,大量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不仅需要我们演唱者通过了解每个字深层次的意思去想象诗歌的画面,亦需要演唱者用歌唱的形式去充分表现古诗词中的起承转合和意蕴。从技巧上来看,古诗词的常见演唱技法——轻声唱法在表现弱音及高音弱唱、渐强渐弱的技巧运用方面对我们演唱其他类型的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从舞台表演和声乐教学上来看,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丰富演唱技巧,拓宽艺术视野,对声乐工作者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当前已有研究中,最早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近五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关注更加密切。笔者通过对以上研究进行逻辑化整理,总结出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审美价值、发展演变、声乐演唱与教学、艺术特色,以及具体的个案研究等方面来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深入研究,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学术界和声乐界都受到欢迎和重视,学术界对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考察和探究也不在少数,也取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是目前研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虽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作品,并被纳入音乐教材中,特别是在各大高校举办的音乐会中有很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常用曲目,但古诗词艺术歌曲面临着一些问题:从演唱来看,其他譬如西方曲目等作品在当前声乐教学中应用较多,古诗词艺术歌曲比例较少;在教学之中重视演唱形式较多,对于其中独特的声乐技巧、深厚的文化内涵解读较少,教学的价值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从作品的艺术接受来看,大众对其认可程度没有当今的多元化的流行音乐那么高,在鉴赏中缺少了引导和相应技巧,这更需要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将其深入解读、普及。总而言之,如何在教学中用好那些宝贵的中国古诗词改编而来的艺术歌曲、让教学效果得到更多的提升、演唱出让老百姓都接受并喜欢的古诗词歌曲,这对我们高校声乐教学方向的从业者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当前的教学案例来看,老师和同学在声乐教学中不仅应该针对技术上的问题,也应该把注意力多放向大众、市场。艺术歌曲只有符合时代审美,我们才能借由这些艺术歌曲的传唱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当然,尽管目前已有诸多学者研究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但当前对其演唱美学、审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对其演唱技巧的研究也较少。随着当代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如何在流行音乐文化占主导的地位下使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得到听众认可,并得到普及,这对我们声乐专业的学者、演唱者、教学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编自冯佳《缘起、流变与现状:当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思考》)
材料二:
在世界文明史的漫漫长河里,中国的诗与音乐一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文化瑰宝。而同样意境隽永且具有情感渲染力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朱光潜先生论及诗词的来源的时候,首先指出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他认为,能使得这三者结合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诗词、音乐、舞蹈三门艺术分化,“诗歌尽情向文学意义方面发展,于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了”。
《毛诗序》中也有对诗、乐、舞三者关系鞭辟入里的阐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简而言之,我们的先民为了抒发胸臆而成诗,而有了最初始的文学萌芽,当诗表达不足时,便有了音乐和舞蹈,而有了最初始的艺术萌芽。诗歌,顾名思义,有诗便有歌。诗和音乐就如一母同胞,从诞生之日起就无法分割,以它们特有的渲染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影响着世人的精神世界。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很多共性,例如创作群体、创作形式和情感表达等,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互渗透、促进、融合,给人一种恰如其分的美感。
以创作群体为例,孔子在齐国听到古代歌颂虞舜功德的著名乐曲《韶》时,竟满口生香,丢失了味觉,接连三个月连肉味都无法辨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在这个故事中,孔子欣赏古乐如痴如醉,说明了他在音乐鉴赏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由此可见“乐”在古代社会被统治者和主流思想重视,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社会普遍重视音乐教育的氛围下,来自文人创作的音乐和来自官方音乐机构的音乐便成了当时音乐的主要来源之一,文人或自行创作,或采风民间,这与诗词的主要来源不谋而合。
以创作形式为例,古典音乐和诗歌一般有以下两种创作形式:第一种,依词度曲式,即先创作词,然后再根据词谱曲;第二种,依曲制词式,即根据特定的曲调写词,词的字数和格律都根据所作曲调而定。为了方便词曲创作,或依词制调,或依调填词,词牌和曲牌便应运而生。词牌和曲牌其实是一样的概念,它们都是一种格律、音韵结构的定式。我们比较熟知的词牌,一般用风景、人物、事件命名,比如菩萨蛮、卜算子、忆江南、浪淘沙、沁园春等。曲牌也是各有不同,一般用地名、曲子的节奏、结构、来源命名,比如长拍、短拍、急板令、梁州令、卖花声等。所以说,诗词和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彼此,才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高度的同一性。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
(摘编自朱德泽《中国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碰撞结合的发展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想要获得审美体验,丰富演唱技巧,拓宽艺术视野,就必须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另外,古诗词的轻声唱法有助于演唱其他类型的作品。
B. 中国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最晚始于21世纪初,主要围绕审美价值、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C.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高校举办的音乐会采用古诗词艺术歌曲来宣传传统文化,促进其普及程度。
D. 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的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中国先民为了抒发胸臆而成诗,当诗表达不足时,便用音乐和舞蹈来辅助表达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声乐界,学术界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B.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和同学不仅要针对技术上的问题,还要将注意力多放向大众和市场。
C. 如何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得到认可和普及这一问题对声乐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D. 就创作形式而言,古典音乐和诗歌一般有两种样式,即“依词度曲式”和“依曲制词式”。
3. 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古典诗词与音乐在创作群体、创作形式等方面共性显著,相互渗透、促进,形成______。在创作群体方面,古代社会重视“乐”,文人与______是音乐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或创作,或采风,这与诗词主要来源一致。孔子因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体现其音乐造诣及“乐”的重要地位。在创作形式方面,古典诗词与音乐一般有依词度曲式和依曲制词式两种,由此产生词牌、曲牌。古典诗词与音乐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具有______。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法。
5. 请结合材料一,给当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健康发展提一些合理的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志之间
茹志鹃
文工团要一分为二,各随部队出发,于是我们炊事房也就要暂时分分家。原来是四个炊事员,这一分,我这边就分到了老朱和老张两个。分到了老朱、老张两个人,我倒挺高兴,心也定了一些。老朱和老张工作都很好,年纪虽然都不轻了,性格脾气也不一样,可是他俩在一处就像豆腐跟萝卜配在一起,特别合适。
老张比老朱稍大,有四十一了,人长得胖乎乎的,身材又高大,有一点像庙门里站着的那四位仁兄,可是脾气出奇地温和。温和的人,大都是慢性子,他也这样,一句话总要分成三截说。别人给他吃个馒头,他对你笑笑;给他吃个拳头,他也会朝你笑笑(当然敌人除外)。老朱呢,却长得瘦瘦精精的,工作埋头苦干,十分认真。他原来是个战士,作战很勇敢,受过几次伤。就是脾气倔,说话好冲人,嗓门又来得高。只要碰见他认为不对的,不管对方是谁,他要说什么,就非倒完不可,多一句没有,少一句也不肯。老张呢,可并不这样,你要说,你就说吧,他却只是对你笑笑。所以他们两个在一起,老张就会感到热闹,而老朱却觉得寂寞,两人怎么也发生不了摩擦。现在他俩分给了我,我心里挺乐,这等于我手下既有文臣,又有武将,要什么拿得出什么,我这个当家的,不就好做得多了。
可是,临出发前,领导说炊事房工作忙、人太少,又临时派了一个同志来帮忙,这是一件好事;可我一瞧来的这个人,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
你道来的是谁,原来是团部通讯员小周,外号“机动员”。他跳跳蹦蹦地跑了来,嘴里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兴兴头头地跑来向我报到。这小家伙一件单军装盖住大腿,两条浓眉,一双乌溜溜的眼睛挺有神,笔挺地站在我面前,样子挺机灵。我知道他人虽小,完成任务却十分坚决,是个好小鬼、好同志。但是,他们三个人凑到一起……我,我说不上这关系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处理了。
要把这关系闹清楚,话得从小周说起。小周只十六岁,是全团最小的一个。他虽说在团部当通讯员,可是全团各部门的工作,都会有他的份儿。舞台工作组忙了,他就去刷影片、敲钉子;服装组人手不够了,他就出去借服装;群众演员少了,他更是兴高采烈地把嘴巴子涂得鲜红,上台当演员;所以大家叫他“机动员”。全团的同志都喜欢他,他和同志的关系也都很好,但他对炊事房老张的感情,又和一般同志不同,关系特别亲密。老张爱吸烟,有时宿营地比较偏僻,就会经常断档。这当口,小周就会挖空心思去想办法:发动驻地的孩子去找旱烟;死皮赖脸地到吸烟的同志身上去抄靶子;出去送信的时候,则从首长那些洋铁皮烟盒里打算盘。弄到了一两支烟,他就飞似的跑到老张那里,把两支揉得皱巴巴的纸烟,悄悄递给他。老张对小周,更是无微不至:从把着手教他打绑腿开始,一直到政治思想,都顾得周周到到。每个月发了津贴费,要是不花几文在小周身上,他就会一个月都过得不痛快,所以小周把老张简直当作父亲看待,有时候还要撒个娇。这些都是好事,在革命队伍里,也原是平常的事情,可是问题复杂就复杂在不是他们两个人,如果光是老张和小周两个,当然没问题;如果光是老朱和小周两个,问题也还不会这么复杂。头痛的是他们三个凑到了一起。
晚上,小周一路唱着“月光下”这支曲子,高高兴兴地到伙房来了,他知道老张叫他去,一定有好东西等着他。果然,他一去,老张笑眯眯地从锅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粉丝汤来,面上还浮着猪油、葱花,香喷喷的,馋人得很。小周最爱吃粉丝,一看这情形,知道是老张为自己做的,也就不客气,坐到小矮桌边,埋倒头就呼噜呼噜地吃喝起来。老张咬着旱烟袋,坐在一边草铺上,乐滋滋地望着小周。
一个吃,一个看,两人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愉快。正在这时候,老朱忽从外面闯了进来。他和小周本来没什么特别好,也没什么特别不好的。这时候一见小周在伙房吃东西,特别又是晚上,心里就有些不乐意,脸也就拉长了。他掀锅看看,又到灶门望望,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但他还是憋不住问了:
“老张,今天公家买回来的粉丝呢?”
要是换了我听见这话,我马上就会联系到小周碗里的粉丝,就会赶紧来个声明。可是老张不,他慢慢地从嘴里拿出旱烟嘴,指了指房角说:“喏!不是搁在那里!”老朱朝屋角里望望,那里果然堆了一大堆干粉丝,也看不出什么问题。于是他盯着小周的碗,又说了:
“老张,你可不能把公家的东西送人情啊!”
这话说得再露骨没有了,谁听了都会跳起来,可是老张仍是不紧不慢地敲着烟锅,说:“嗯!那当然啦!”
老朱认为老张回答得还是含糊,就直截了当地问了:“老张,小周吃的这粉丝哪里来的?”
“这……”老张不但没动气,反而朝老朱龇牙一笑,在自己小口袋里掏了一阵,掏出一个小纸球,摊开,抹平,递给老朱说道:“你看,这不是发票?是我自己另买的二两。……”他话还没说完,旁边小周可就开了口了:
“老朱,你怎么尽用旧社会眼光看人,还这么不相信同志。”声音颤颤的,看得出他正压着好大一股气。老朱一听他说自己是旧社会眼光,也就来了气,加大了嗓门说道:“同志,人家都像你这样,伙房变成菜馆子了,公家的油盐柴火还不够用呢!”
“不吃好了!”小周说着,摔筷子,站起来了,“你头上带了两块疤,算了不起了。”小周说罢就气冲冲地走了。
“你看看,你看看,你也不调查研究,就发开言了。你看,这不是我现买的一两油?公家的东西,就能随便用了吗?”老张拿着一只盛油的洋瓷碗,心里直叹着气。他万想不到自己高高兴兴买的粉丝,会有这样的结果,而且最糟糕的是引起了同志之间的不团结。他觉得事情是由他引起的,他有主要责任,便叹了一口气,懊丧地说道:“是啊!得怪我不好。”
老朱心里虽然余火未熄,可一看他这样,也就没了词儿,躺下睡觉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了老张与小周之间情同父子般的情感,小周为老张找旱烟、老张教小周打绑腿等情节都体现了这种情感。
B. 小周主动协助各部门工作,因而被称为“机动员”,这体现了革命队伍中年轻人工作热情积极、乐于奉献的特点。
C. 小周本是高高兴兴去伙房找老张,最后因老朱的疑问而与之吵架,并气冲冲地离开了,体现了同志之间的摩擦。
D. 老朱以为老张用公家的粉丝给小周开小灶,当误会解开后他没说什么,“躺下睡觉了”,表明老朱懊悔不已。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豆腐跟萝卜配在一起”的比喻来形容老张和老朱的相处,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老张和老朱和谐共处的关系。
B. 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老张“咬着旱烟袋,坐在一边草铺上,乐滋滋地望着小周”,既体现了老张对小周的疼爱,也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进粉丝汤事件的情节发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D. 面对老朱“你可不能把公家的东西送人情啊”的强烈告诫,老张“仍是不紧不慢地敲着烟锅”,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两种不同的处事风格。
8.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价茹志鹃作品“善于在日常小事中发掘深刻的主题”,请结合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分别对此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丙午,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③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问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瞿然④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 ”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贞观十一年,所司奏凌敬乞贷之状。太宗责侍中魏征等滥进人。征曰:“臣等每蒙顾问,常具言其长短。有学识,强谏诤,是其所长。爱生活,好经营,是其所短。今凌敬为人作碑文,教人读《汉书》,因兹附托,回易求利,与臣等所说不同。陛下未用其长,唯见其短,以为臣等欺罔,实不敢心伏。”太宗纳之。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上:唐太宗。②哂:微笑。③阿党:包庇、偏袒。④瞿然:惊讶的样子。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前发此A语B寻已C悔之D实E大不是F公G亦不得H遂怀隐避。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有人,与《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中的“或”意思不同。
B. 安,哪里、怎么,与《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安”意思相同。
C. 社稷,代指国家。“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二者是古代百姓祭祀的神灵。
D. 具,详细地,与《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中的“具”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百姓之所以会去做盗贼,是因为赋税繁重、徭役众多,官吏贪婪索取,百姓饥寒交迫,所以才没时间顾及廉耻罢了。
B. 唐太宗曾经对身边的大臣说,剥削百姓来侍奉君主,就像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却死了,君主富有了国家却灭亡了。
C. 魏征认为,忠臣能使自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显赫的称号,而良臣自身遭受杀害,君主陷入极大的恶名中,家与国都灭亡。
D. 凌敬很有学识,常能谏诤,但他生活奢侈,喜好经营。他在为别人写碑文、教人家读《汉书》的时候,借机拉拢请托,交换牟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2)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
14. 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晴和张鲁瞻
吴激
原野恍①新沐,丰隆②宁③世情。
鸟归林霭暝,楼射涧虹明。
春草牛羊远,人家机杼鸣。
惨舒④长有命,谁复问阴晴。
[注]①恍:仿佛,好像。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③宁:安宁,平息。④惨舒:人生的困顿、失意与舒展、顺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丰隆宁世情”借雷神止息的意象,暗示雨停天晴,既交代了“晴”的背景,又以神话元素增添了诗歌的含蓄感。
B. 颔联以“鸟归”“林霭暝”写出傍晚时分的静谧,又以“楼射涧虹明”的明丽景色与之对比,使画面更有层次感。
C.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认为命运自有安排,不必过于在意阴晴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旷达的心境。
D. 这首诗的前三联通过“新沐”“明”等字词描绘了晴日清新明亮的特点,直接地表达了对晴日景象的欣喜之情。
16. 请简要赏析颈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动态地写出了词人见到的景物。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舟行江上的情景。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全词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祁门红茶、普洱茶、白族三道茶……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不少年轻人围坐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展台前,一边用心倾听非遗故事,( A )。当前,喝茶品茗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
漫步城市街头,点上一杯以当季茶叶为茶底的新茶饮,配上栀子花、桂花等调味,让层次丰富的味道绽放在舌尖;假期出游,到茶园山顶看景品茶,山下茶饮店里,冰激凌茶味飘香;秋冬时节,叫上三五好友一起围炉煮茶,感受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交媒体上,“90后”“00后”惊呼自己“爱喝茶的血脉觉醒了”。
如今,茶文化和年轻人实现了“双向奔赴”。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名为“这届年轻人爱喝茶”的话题讨论中,一种年轻人的“茶系生活”有滋有味:约上好友,穿着旗袍或汉服在 甲 的茶馆里打卡;体验宋代的“点茶”技艺,看茶膏如墨水般在茶汤上做出一幅幅颇具中式韵味的“拉花”,现场感受 乙 的茶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 B ),喝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体验的是一种文化自信。
从品味新茶饮,到体验新式茶文化,再到热衷茶文化旅游,传统中国茶热起来的过程,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更离不开创新和发展。在贵州黔东南州,非遗传承人在互联网平台直播间,向网友展示悠久的制茶技艺;云南昆明长水机场里,茶叶商铺内袋泡茶、速溶茶、冻干茶粉等新型茶产品 丙 ,摆满柜台。
随着年轻消费者对茶的需求不断多样化,各个茶产地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不妨把茶文化挖掘、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等统筹起来,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深厚茶文化的时尚基因。同时,跳出茶发展茶,打造更多样的茶文化体验项目、研学课程、农文旅融合路线,使其更广泛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会友……一片叶子,传承着绵延不绝的文化,诉说着古老的文明。把时光煨煮,品芳茶一杯。悠久的茶文化散播至今,定会继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滋养人们的。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简要概括“茶系生活”的特点。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提到“各个茶产地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不妨把茶文化挖掘、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等统筹起来”。请你结合上述观点,为某茶产地提出一条具体的发展建议,并说明理由。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A
3. ①. 恰如其分的美感 ②. 官方音乐机构 ③. 高度的同一性
4. ①引用论证:引用朱光潜先生关于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的观点以及《毛诗序》中对诗、乐、舞关系的阐释,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以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为例,说明“乐”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论证创作群体的共性。
③分类论证:将古典音乐和诗歌的创作形式分为依词度曲式和依曲制词式两类,清晰地阐述了二者在创作形式上的共性。
5. ①减少西方曲目占比,增加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加强对其独特声乐技巧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解读,充分挖掘教学价值。
②针对大众认可度低、鉴赏缺引导的问题,通过讲座、赏析活动等形式,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大众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接受度。
③教学中关注大众与市场,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符合当下审美,借助传唱让其更易被接受,进而更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④鼓励学者、演唱者等加大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美学、审美特征及演唱技巧的研究,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答案】6. D 7. B
8. ①叙述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增强真实感和代入感。
②线索作用:“我”作为炊事房负责人,串联起老张、老朱、小周三人的关系与矛盾。
③情感表达: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如“心里挺乐”“倒抽冷气”)间接反映人物关系和事件影响。
④主题烘托:“我”的担忧与观察凸显“同志关系”的复杂性,深化主题。
9. ①《同志之间》以“粉丝汤”小事展开,通过老朱的质疑、老张的温和、小周的冲动,展现革命队伍中同志关系的复杂性,挖掘出“团结需沟通与信任”的深刻主题,于日常冲突中见精神内核。
②《百合花》聚焦借被子这一日常片段,以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互动为线,在战争背景下勾勒普通人的善良与牺牲,将革命情谊与人性美融合,于细微处彰显崇高的精神力量。
【答案】10. BDF
11. D 12. C
13. (1)所以君主的祸患,不是来自外部,常常是从自身产生的。
(2)魏征既然被人讲了坏话,虽然并无偏袒徇私,但也还是有可以责备的地方。
14. ①治国理念先进:主张轻徭薄赋、廉洁吏治;
②自我约束严格:警惕欲望膨胀,以民为本;
③善于纳谏改过:接受魏征直谏并立即认错;
④明辨是非:能区分诬告与事实。
【答案】15. D 16. ①选取“春草”“牛羊”“人家”“机杼”意象,勾勒雨后晴日里郊外开阔、农家忙碌的画面,动静结合,暗含“喜晴”题旨。
②视听结合,以视觉“春草牛羊远”写远景开阔,以听觉“人家机杼鸣”添生活质感,视听交织让景象更鲜活,传递诗人愉悦心境。
③借田园生机烘托舒畅情绪,“机杼鸣”暗示农事恢复,呼应“喜晴”情感,为尾联哲思做铺垫,丰富诗歌内涵。
17.【答案】 ①. 鹰击长空 ②. 鱼翔浅底 ③. 漫江碧透 ④. 百舸争流 ⑤. 携来百侣曾游 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答案】18. 甲:古色古香乙:博大精深丙:琳琅满目
19. 悠久的茶文化传承至今,定会继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滋养人们的心灵。
20. ①传统与现代结合:穿汉服打卡茶馆、体验宋代“点茶”技艺
②社交属性强:与好友围炉煮茶、分享新茶饮。
③文化体验丰富:通过茶感受中式美学和生活方式。
④多元化场景:从街头新茶饮到茶园旅游,形式多样。
21. A:一边亲手体验制茶工艺 B:年轻人喝茶不仅是解渴
22. 建议:某绿茶产地可开发“非遗制茶+研学+露营”融合项目,白天组织游客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手工炒茶技艺,傍晚在茶园露营区开展“围炉煮新茶”活动,同时推出便携装冻干绿茶粉、绿茶味文创点心等衍生产品。
理由:①传承老手艺:让游客亲身参与手工制茶,直接传承非遗技艺;②挖掘茶文化:通过露营煮茶、文创产品,将绿茶文化与现代休闲生活结合,贴近年轻人需求;③推动产业与创新:衍生产品拓展茶产业链,研学+露营模式创新文旅形态,实现 “以茶为核、多元发展”。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