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范围:七上第一、二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在“济南的四季美景”环节,佳怡写了一段主持词,请帮她完成下列任务。
四季济南,如诗如画。春天,鸟鸣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我们一家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到碧绿的菜(qí)边走一走,与春天撞个满怀;夏天,在静谧的午后,听窗外淋漓的骤雨,赏荷叶(yīn)蔽下的红莲,与夏天来场约会;最美的当属秋天,黄叶(mù)浴着夕阳在空中流转,菊花正泼泼洒洒,在秋风中开得烂(màn),各得其所,美不胜收;冬天也不甘寂寞,雨已经化了妆,变成美丽的雪,飘然莅临人间,咄咄逼人。直落时如盐撒空中,风起时又若柳絮飞舞。四季总有变幻的风景,而我们也应该有缤纷的心情。
1. 上面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hè bì lì lì B. hè mì lí lì
C. hé mì lì wèi D. hé bì lí wèi
2. 上面文段填入注音处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畦 荫 沐 漫 B. 洼 荫 沐 曼
C. 畦 阴 沐 漫 D. 洼 阴 休 曼
3. 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花枝招展 B. 各得其所 C. 美不胜收 D. 咄咄逼人
4. 古诗文默写
(1)秋天是一个容易触动人情思的季节。瑟瑟秋风中,曹操高歌“①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②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观沧海》),抒发壮志豪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③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④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
(2)“月”是李白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借明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3)雨是大自然的精灵,牵动诗人的情思,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请写出带有“雨”字的一句古诗: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出现的诗句除外)
5. 综合性学习。
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请再让我们献上对母亲的颂歌。
(1)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的句式,在横线上再补充出一个恰当的句子。
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泰戈尔的《金色花》写小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开放花瓣,散发花香,回报母爱。如果你也有变来变去的“特异功能”,你愿意变成什么来报答母亲呢?请用简洁的几句话写出你的心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妈妈说,请写下来。(有真情,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1) 班在语文课上开展了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主题名著分享活动。
6. 第一组同学做文学常识专题,请调动你的阅读积累,帮助他们完成。
《朝花夕拾》是一部(1)____,写于1926年,最先在莽原上发布时名为(2)_____。书名《朝花夕拾》的意思是(3)______
7. 第二组同学读完《朝花夕拾》后认为“鲁迅也有朋友圈”,并就此进行了探究。下面是所画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整,并选其一说明理由。
我选择 ______ ,理由: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①,宦情多欲阑②。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③。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一命:最低的官职。②阑:残,尽。③药栏:花栏。
8.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才步入仕途,对官场更加充满了渴望和期待。
B. 颔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 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的矛盾心理。
D. 全诗叙议结合,注重心理描写,表达了“初授官”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9. 颈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的极妙,请简要分析。
(二)(11分)
阅读下面选自《世说新语》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仆射①。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②!”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③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④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注释】①仆射:与后文的“是尉”均为官名。②圣治:圣人对天下的治理。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③出:释放。④近知:早就知道。
10. 下列对两篇文章中加点字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汉语词典》中“乃”的主要意思有:①于是;②就;③才;④却。结合“太丘舍去”一句,可判断出“去后乃至”的“乃”意思为“于是”。
B. 结合语境,用组词的方法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是文言翻译的重要方法。关联甲文中“元方时年七岁”一句,“门外戏”的“戏”应解释为“嬉戏”。
C. 要理解乙文中“今名臣共集”的“集”,可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中“集”的意思迁移到此句,再根据上下文推断乙文中“集”是“聚集”之意。
D. 根据乙文注释中“出”字的解释“释放”,再结合下文“因欲杀之”一句的意思。可以判断出“遂付廷尉令收”中“收”的意思为“逮捕、拘押”。
11. 划线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 日中/不至则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甲文中“_______”一句,通过友人的神态与动作描写,衬托出元方小小年纪说话就能既合“理”又尊“礼”;乙文中通过周伯仁“_______”的话,侧面体现出明帝尽管冲动易怒,但还不失为一个_______的君王。
13. 《世说新语》分为言语、文学、方正等36门,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汉末至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结合上面两文中陈元方和周伯仁的言行,说说编者为何把这两篇文章归于“方正”这一门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用户规模已达6.7亿。
②2024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实现“增加一个亿”的目标,增长率为17.52%,增长量和增长率均创下近年来新高。26岁至35岁的用户仍然是主力,26岁及以上的用户占比已接近六成。数字阅读正在由以年轻人为主向更加成熟的年龄层渗透。
③2024年电子阅读依然是数字阅读用户的“心头好”。读者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阅读,也能听书、看剧等,文化内容有了更丰富的展现形式,AI技术正在深度介入阅读场景。
④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作品总量约为6307.26万部,同比增长6.31%。文学作品依然稳居读者首选,教育与文化类内容显著增长,较去年同期占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人物传记、烹饪美食、旅游旅行等题材占比也有明显提升。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25年4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有媒体观察到,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成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它可以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形成的深度认知,亦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启蒙。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动阅读更像是一种“反算法”行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孤独中完成心智的成长,最终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6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众多,其传承的重要线索便是“典籍”。大量典籍能流传至今,有赖于历代藏书家的薪火相传。韦力便是其中绕不开的一位。他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7万余册,不乏大量珍稀善本。
②受访者:韦力(藏书家)
③采访者:王一(《解放日报》读书周刊记者)
④王一:您为什么不愿意停留在藏书的阶段
⑤韦力:藏书是写书的基础。通过写书、做研究,通过实地探访,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历史的记录。通过这种印证,不只加深了印象,还能对以前的理解有全新的认识,我觉得这才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⑥王一:书是买不完的,所以读旧书和读经典的书就变成了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如何读经典,您有何建议
⑦韦力:读旧书要看你是为什么想读它。如果是为了怀旧,你可以买点旧书看看。现在在网上各种文献都能查得到,你再刻意去找旧书,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把玩书,因为不但可以读到文字,还可以通过纸的温度来感受旧时光。书是有生命的,可以从中读到鲜活的世界,远比你只看电脑上的文字有质感得多。现在很多书都被称为经典,我认为不要把经典一词泛滥化,经典的书籍应该是崇高的、神圣的。
(选自《新华文摘》2025年4月,有删改)
14.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4年数字阅读用户的增长量和增长率均创下近年来新高,说明数字阅读用户队伍越来越庞大。
B. 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成可量化的标签,而主动阅读却让读者慢下来,深入理解文字的思想。
C. 韦力认为藏书是写书的基础,通过实践印证,还能对以前的理解有全新认识,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D. AI技术正在深度介入阅读场景,这有利于阅读者产生读典籍时的代入感,形成思辨力与共情力。
15.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呈现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数字阅读场景、数字阅读作品等方面内容,介绍了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的情况。
B. 材料二强调在信息过载时代,人类借助AI辅助阅读工具,获得自我启蒙和心智成长,进而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C. 材料三是一则访谈,记者想了解典籍藏书和读经典书籍间的关系,因为“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关键词。
D. 更加成熟的年龄层阅读者更喜欢阅读崇高、神圣的经典书籍,AI辅助阅读工具的“听书”等功能无法满足体验感。
16. 当今时代网络资源丰富、数字阅读便捷,还有必要读纸质书吗?请结合材料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老师的情义
①我仍记得新班主任夏老师第一次进教室的时候,满教室飞翔的纸飞机与笑闹声都停了下来,整个教室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他静静地立在教室的前门口,以一种“我就知道你们会很吃惊”的表情在微笑。
②他是个中年男子,大眼睛,高鼻梁,气质甚是明朗。只是,他没有左小腿,拄着单拐,拐杖在左膝位置有个横向的支托,让他截肢后的左腿能安安稳稳放在上面。
③他进门了,脚步声是“笃——咯,笃——咯”。他一开口就把大家逗乐了:“别的班主任都能像侦察兵一样悄悄潜伏,看自己班上的孩子是不是乖。我是不行的,五十米之外,你们就会知道那是我,我的脚步声会很隆重……”大家笑了起来,夏老师的幽默和坦诚,一下子打消了我们的忐忑心理。
④作为班主任,在带我们的3年里,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无数技能:作诗、谱曲、弹吉他,甚至踢足球。
⑤放学后,班里的男生抽签分为两个小队,在球场上踢对抗赛,夏老师做裁判。他当然不可能飞快地跑来跑去,还要拄着拐杖避让孩子们的冲撞,在双方一连串眼花缭乱的过人动作中,判定谁犯规,这本事依旧了得。两边的男孩都调皮,不时起哄高喊:“裁判开球,夏老师,来一个!”夏老师不扭捏,也不推辞,夹紧左腋下的拐杖,找到重心,右脚猛射足球,而就在那一瞬间,他再往前跳开一小步,稳稳落地。欢呼声雷动,场上和场下都喝彩,就仿佛双方都赢了比赛。
⑥学校组织秋游,别班的老师在耳提面命“要注意安全,要仔细观察,想着回去如何写作文”,夏老师却带着我们野炊。从辨明风向、堆石砌灶开始,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在野外烤肉串和煮饺子。同学们带来了饺子馅和饺子皮,老师带来了两个巨大的竹匾。他将拐杖横过来,席地而坐,包了全班一半的饺子。他包的饺子一个个胖鼓鼓、神气活现地站着,而我们学着包的饺子,都扁塌塌地卧着。夏老师一锅又一锅地下饺子,先给那些拾柴火、拎泉水的孩子盛上。他最后吃饺子的时候,我们包的那些塌扁饺子,都在锅里化成了面片汤。夏老师也毫无怨言,吃得很香:“我第一次包饺子,水平与你们差不多。谁的手艺不是从无到有的?”
⑦我们的学校位于南京明城墙的脚下,每年暑假一过,操场上的草都长得有半人高。于是,开学后的第一次劳动就是在操场上拔草。夏老师拄着拐杖与我们一起拔。就在大家喘着粗气,叫嚷着又被草丛里的蚊子叮咬,胡乱拭去额头上的汗水时,忽听夏老师喊了一声:“看,晚霞!休息一刻钟,我们吹吹风,抬头欣赏下西边的太阳。”我们顺着他的指引看去,在操场尽头,下坠的夕阳已经颤悠悠地被明城墙托住了,城墙上的瓦松与芦苇被金橙色的光影镀亮,而在西边的天空上,玫瑰色、金橙色与深紫色的晚霞,像狭长的河流一样铺陈着。这一刻钟里,西边的晚霞瞬息万变,像光影变幻的魔术。夏老师拄着拐杖,淡淡地说:“很多年以后,你们会忘了大部分从学校里学得的知识,可是,你们会记得今天,记得手上磨出的血泡,记得拔出来的草被晒干的香味,记得咱们一起看晚霞的这一刻。我们都要记得生活中不仅有苦恼,有磨砺,也有幸福的奖赏。千万别错过了这些奖赏。”
⑧夏老师坦白地告诉我们他当年找工作的坎坷。这名多才多艺却缺失了半条腿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令许多学校的领导左右为难。最后,是我们学校的老校长一锤定音。老校长说:“录用他,不是为了同情他,而是他值得这份尊敬。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苦恼—一长得胖,长得瘦,长得矮,脸上有痘痘,变声比人家慢,学习成绩不稳定……可是,如果他们每天可以看到小夏老师这样乐观而有情有义地活着,视挫折和嘲弄如无物,能笔直地依照自己的目标成长,这比讲多少大道理都管用!”
⑨夏老师满怀感激地追忆这一切,他记得老校长千方百计省出经费,在他入职前将教学楼通往宿舍楼的碎石小径,铺成平整的青砖路,并给他定制了一副特制的单拐。
⑩夏老师带着我们体验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感受少年的忧伤与幸福。他说:“我只是将老校长给我的情义,传递给你们。希望你们长大后,也能把这份情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作者:明前茶摘自《品读》有删改。)
17. 根据提示,补全文中所写夏老师的事例。
初识夏老师,同学们被逗乐→(1)______→(2)______→(3)______→夏老师追忆往事让我们明白情义
18. 请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夏老师不扭捏,也不推辞,夹紧左腋下的拐杖,找到重心,右脚猛射足球,而就在那一瞬间,他再往前跳开一小步,稳稳落地。(赏析加点字)
(2)他包的饺子一个个胖鼓鼓,神气活现地站着,而我们包的饺子,都扁塌塌地卧着。(赏析修辞手法)
19.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 与“其他班的”老师相比,“我们”为什么更喜欢夏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写作(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让“生机”定格在春天的果树上;“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史铁生把“怀念”定格在母亲的哭声里;“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莫怀戚将“温馨”定格在家庭的散步中……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难忘的“定格”。
请以《难忘的“定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严禁抄袭或模仿试卷阅读语段);②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③不少于600字。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A 3. C
4.【答案】 ①. 日月之行 ②. 星汉灿烂 ③. 枯藤老树昏鸦 ④. 古道西风瘦马 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⑦.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⑧. 却话巴山夜雨时
5.【答案】 ①. 示例1: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 示例2:是夜间送来的一杯牛奶。 ②. 示例:假如我变成一朵百合花,我就要长在妈妈桌上的花瓶里。随着妈妈工作的声音,好奇的我从新叶里头探出头来,看着你工作,妈妈,你会知道那就是你的孩子吗?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给忙绿一天 的你消除疲倦。 ③. 示例:妈妈,您为了我安心学习,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为我做早饭,晚上还陪着我一起做作业,谢谢您,妈妈!
【答案】6. ①. 散文集 ②. 《旧事重提》 ③. 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来
7. ①. 藤野先生 ②. 理由:藤野先生为作者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彰显了先生的认真负责,毫无民族偏见的大爱。
范爱农;理由: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都有接触,范爱农在革命前对黑暗社会不满,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鲁迅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充满同情和悼念。
【答案】8. A 9.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花怒放时摇曳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留恋和向往。
【答案】10. A 11. D
12. ①. 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 近知当不死,罪不足王此 ③. 贤明(宽厚/知错能改)
13.
示例:陈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谩骂,毫不客气,直言反驳其无信无礼;周伯仁面对明帝提出的问题,大胆直言明帝比不上尧舜圣明。他们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的品行正是方正的体现,因此将这两篇归入“方正”门类。
【答案】14. D 15. A
16. 示例一:有必要。材料三中藏书家韦力认为纸质版的书拿在手里,文字更有质感。我也喜欢翻书页带来的触感和声音,可以随手做批注,更有阅读体验,提升阅读专注力。
示例二:没有必要。材料一数据表明年轻群体更钟爱数字书籍,我也是。数字书籍不需要随身携带,可随时阅读,并且种类丰富,很多都可以免费阅读。数字书籍减少了对纸张的使用、符合环保趋势。
示例三:即有必读纸质书,也有必要读数字书籍。纸质版书籍更有文字的温度、在情感层面不可替代;数字阅读便利,数字资源充足,阅读场景更丰富。两者并非对立,如在需要长时间专注、深度学习时可以使用纸质书;在能要快速查阅资料或便携时使用数字书籍。
【答案】17. ①. 夏老师在足球赛场上赢得全场喝彩 ②. 夏老师带我们野炊时教我们生活的技能 ③. 夏老师带我们劳动时引导我们欣赏晚霞
18. (1)“夹紧”“猛射”“跳”三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夏老师踢球动作的流畅、熟练、精准,突出了夏老师非比寻常的技能,写出了我们看到了夏老师的表现后的惊叹。
(2)“神气活现地站着”“都扁塌塌地卧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饺子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夏老师包的饺子和“我们”包的饺子不一样,他包的饺子更饱满,表现了夏老师的勤劳能干,我对夏老师的钦佩。
19.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深化主旨(篇末点题),希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义代代传递;照应题目,使结构更完整:
20. ①夏老师幽默风趣,性格乐观。第一次见面,就用风趣的话语破除了我们内心的忐忑,拉进了和我们的距离。②他眼光长远、教育有方。秋游时教我们烤肉串、包饺子,注重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乐观的心态。③他言传身教,善于启发。与我们一起拔草、欣赏晚霞,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困难,把生活中的磨砺变成财富。④他懂得感恩、有爱心。他把老校长对自己的信任和爱心奉献给我们,传递给我们。
2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