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镇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镇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版权所有 翻拍必究
试卷类型:B(部编版)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联考(一)
高二语文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机关中,有的人认为,党的政策只要领导人知道就行,不需要让群众知道。这是我们的有些工作不能做好的基本原因之一。我党二十几年来,天天做群众工作,近十几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但是在有些同志的工作中间,群众路线仍然不能贯彻,他们还是只靠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做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做一件事情,总不愿意向被领导的人讲清楚,不懂得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主观上也要大家动手动脚去做,但是不让大家知道要做的是怎么一回事,应当怎样做法,这样,大家怎么能动起来,事情怎么能够办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当然要从思想上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同时也要教给同志们许多具体办法。办法之一,就是要充分地利用报纸。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同志们是办报的。你们的工作,就是教育群众,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我们的报上天天讲群众路线,可是报社自己的工作却往往没有实行群众路线。例如,报上常有错字,就是因为没有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如果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小事如此、大事也是如此。
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同志们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不懂事,对于实际事物往往没有经历,或者经历很少。你们对于一九三三年制订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的小册子,就看不大懂;这一点、农民比你们强,只要给他们一说就都懂得了。崞县两个区的农民一百八十多人,开了五天会,解决了分配土地中的许多问题。假如你们的编辑部来讨论那些问题,恐怕两个星期也解决不了。原因很简单,那些问题你们不懂得。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很必要的,在没有出去参加群众工作的时候,也应当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并且下工夫研究这些材料。我们练兵的口号是:“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战士们有很多打仗的实际经验。当官的要向战士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报社的同志也要经常向下边反映上来的材料学习,慢慢地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使自己成为有经验的人。这样,你们的工作才能够做好,你们才能担负起教育群众的任务。
(摘自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材料二: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新闻事业紧紧围绕民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里程碑,使中国的新闻事业面貌焕然一新。从那时起,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革命新闻工作者与革命报刊站立潮头,激扬文字,引领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前进方向。从百年前《新青年》自觉深入工农群众,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革命热情,到延安整风运动时期,《解放日报》改版对践行“群众路线”的价值诉求,再到邹韬奋、范长江等新闻工作者“以犀利之笔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奋斗理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动员群众投身革命。
群众性的新闻思想酝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肩负起组织民众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责任担当,党创建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在《敬告本报读者》中宣称,它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是“真正代表中国民众利益的”,它好似“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前行方向。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谈论“如何办报”的问题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强调党报宣传要回应人民的期待与诉求,使之更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正是这一时期,党的新闻理论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党报要与其他报纸区分开,要体现战斗性、群众性和组织性的思想观点,要真正发挥“耳目喉舌”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前进与曲折并存。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在实践中获得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958年1月,毛泽东与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时再次指出,“报社的人应该经常到下边去,呼吸新鲜空气”,党的新闻思想的要旨就是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
(摘编自刘婵君、李爽《党的新闻事业“群众性”的传承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同志不能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因之一是不懂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B. 想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就要在报纸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C. 全报社的人员集中起来讨论怎样消灭错别字是采用群众路线的方法解决问题。
D. 中国新闻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前进方向始终围绕人民,动员民众投身革命运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办报的同志在报道前必须要轮流出去参加相关的群众工作。
B. 报社进行群众路线的思想教育应从自身工作开始落实。
C. 作为党创建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力求回应人民的期待与诉求
D.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材料一第三段的一项是( )
A. 《陕甘宁边区报》特设一个部门将不合用的通讯稿修正寄回,指导群众写作。
B. 《解放日报》开辟了总结各种工作开展办法、经验或问题的“工作通讯专栏”。
C. 《新民报》发表“长而泼辣”的社论来揭露和抨击革命中的外部敌人。
D. 《人民日报》拟开设“乡村振兴”专栏,与电商梁范祥探讨相关问题。
4. 材料一使用了举例论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1965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与新华社记者到兰考县采写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后全国掀起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请根据材料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如何体现党的新闻思想中的“群众性”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刺刀锋芒
胥得意
这次执行任务,整个仪仗队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枪上的刺刀闪着银辉。
以前执行任务,刺刀并不开刃,银灰色的刀锋倒是显得庄重,可那种光芒里却透不出冷峻的杀气。
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配发下来的那块长方形的磨刀石和擦枪工具一并成为了战士们的必备。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除了要通体擦枪,多出的一项内容是磨刺刀。
新兵韦民提出过疑问:“这只是礼仪配枪,又不打仗,磨刀做什么?而现代战争即便打仗,似乎也用不上拼刺刀。”
面对这个问题,严峻不屑于正面回答,只是告诉韦民:“让你磨你就好好磨,磨久了你就知道为啥了。”韦民闷不作声地磨刺刀,嘶啦,嘶啦,嘶啦……在这一声声锐响中,韦民觉得时间走得有些慢,但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
磨刀石呈暗褐色,石面有些淡淡的粗糙,像是韦民的皮肤。这种粗糙,沾上水接触刀刃之后,随着一滴滴暗黄的石粉掉下来,却又显得有些细腻。①这种细腻一点点就变成了韦民的心情。每一次磨完刺刀,他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磨之前的刺刀虽看起来凛冽,但是拇指肚抚上去轻刮一下时,感觉却是一块钝铁温和地划过了皮肤。而磨过的刺刀却不是这样,手指只需轻轻一碰,一股冷冷的风声就会直直地钻入耳朵。并且,他的眼前会突然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有时是刺刀扎向胸膛,有时是刀尖上沾着鲜血。他知道,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以前看过的影片。看这些影片时,先辈们和敌人拼刺刀时的呐喊声就会贯入耳膜。每次把枪交到枪库,韦民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有一次,他猛一回头,竟然看到大队长严峻在几米处用眼睛盯着他。那目光有些复杂,他一时读不太懂,②有几分冷峻,几分欣赏,几分温度,似乎还有几分轻蔑。
在那以后,韦民只要磨刺刀,眼睛都会悄悄地寻找大队长的身影和目光。他想把磨了三个月刺刀的感受说出来,可是,他发现大队长并不是只在关注他一个人,而是认真地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
那天晚上,集合的哨声响得有些急。所有仪仗兵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了操场。大队长已经提前站在了操场上,灯光从后面打过来,勾勒出他魁梧的轮廓。他面前站着仪仗队员,他们青春的脸庞迎着飞来的光,一张张面孔生动又紧张。
大队长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深情有力量:“又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明天归国,两天后,我们到烈士陵园为前辈们站岗。”韦民的心怦怦直跳。入队以来,他一直是在随着队伍升旗降旗,或是迎接外宾,眼下这一任务是第一次参加,有庄严,更有悲壮。就在这时,他的眼前跳跃起一团亮光。他使劲地眨眼,那是刺刀的锋芒。
第二天,是任务前最后一次擦枪,当然包括磨刺刀。韦民一边细致地磨,一边试着刀锋,接着再磨,嘴里絮叨着什么。严峻悄声蹲下来,听到韦民忿忿地低语:“就不是装样子,就要磨快,就要磨快。”
严峻伸出的手在空中晃了两下,还是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韦民一个激灵,一抬头,眼里含着的泪珠一下抖到了脸上,迅速滑进了衣领。严峻笑了一下:“看你,磨刀咋还一脸是汗。”韦民不好意思地笑了,脸庞微微红胀,眸子仿佛被什么洗过,闪闪发亮。严峻悄悄地小声说:“好好磨,明天接我爷爷回家。”韦民的耳朵里,仿佛一下子响起了一声炸雷。
烈士安葬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礼炮每响一下,韦民的胸腔都鼓胀一下,到了最后,他觉得呼吸竟然不够用,满耳朵里都是鼻息的喘动。尤其是当仪仗兵两两抬着覆着鲜艳国旗的棺椁在他眼前缓缓走过时,③他似乎感觉到天空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深情望向他的刺刀。
泪水就在眼眶里噙着,只要眨一下,便会掉下来。韦民不敢眨眼,严峻大队长在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训话就要求了:“有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向全世界全程播出呢,要保持好中国仪仗兵的威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动一下,连眼也不可以眨。”而且,他也是和所有战友一起从心底喊出了“是”!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一个记者扛着摄像机跑得过于匆忙,一下子从台阶上滑了下来,韦民的余光看到他就快滑向自己锋利的刺刀。韦民身子没动,只是下意识地抬起手,紧紧攥住了刺刀的刀尖。瞬间,他感觉一股冰凉划开了洁白的手套,然后是一股温热,接着,那种温热顺着手腕无声地流进了袖口,然后是小臂、大臂……
韦民一动没动。他在余光里看到,自己的手套像是刚才眼前的国旗一样,正在一点一点变红,而那个记者已经站稳身子,④正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
(选自《解放军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采用倒叙手法,制造悬念,引出严峻对刺刀开刃的要求和为抗美援朝烈士站岗这两个关联话题。
B. “刺刀锋芒”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有具体所指,也代表着同仇敌忾的亮剑精神。
C. 小说没有自然环境的描写,把故事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巧妙加入热点话题,具有浓郁的军旅气息。
D. 小说情节简单紧凑,有伏笔有照应,记者滑倒的情节写出了事件的波澜,又表现人物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的特点。
7.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细腻”一词,写的是磨刀石的变化,也体现出韦民磨刺刀时微妙的心理感受。
B. 句子②写大队长复杂的情绪,“几分温度”是对韦民的鼓励,“几分轻蔑”是对韦民的失望。
C. 句子③是韦民看到棺椁经过时的想象,写出了韦民作为军人在执行重大任务时的激动和自豪。
D. 句子④是一个特写镜头,在情节发展的高潮中收尾,既点了题,也是对中国军人的礼赞。
8. 小说在刻画严峻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鲁迅在谈及小说创作时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你从选材和立意两方面简要说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要求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改)
材料二: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天下A祸B篡怨恨C其所以D起者E以不相爱F生也G是以H仁者非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改变,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易”意思相同。
B. 贼,伤害,残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C. 因,通过,经由,与成语“因材施教”中的“因”意思不相同。
D. 固,本来,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认为,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的祸害。
B. 墨子认为,应该用兼爱去改变当时的社会,做到爱别人的国家、家族和人民就像爱自己的国家、家族和人民。
C. 墨子认为,兼爱与攻城野战一样能够做到,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施于政、士人不用它践于行罢了。
D. 夷子第一次来见孟子,因孟子生病没有见到,后来孟子以夷子的言行不一致来表明他不赞同墨家的主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2)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14. 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墨家和儒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晚家居自勉
宋祁
朝阳浓澹雪云垂,汤沐余闲似标枝。药有不龟聊击絮,管无窥豹任□棋(又作“碁”)。
垣阴剥紫迷寒藓,池溜含光结晚澌。饮取醇醪作佳士,莫因蒿目强忧时。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岁晚”二字交代了时节,即农历年末,诗中“雪云”“晚澌”等意象与此相切合。
B. 颔联两句均借典抒情,自然而不着痕迹,前一句运用了《五石之瓠》中的相关典故。
C. 从律诗的相关格律要求来看,“□棋”应和“击絮”对仗,所以缺字很有可能是“敲”。
D. 诗人最后劝勉自己要做一个品行端正、才学兼优的士人,对社会问题要深切关注。
16. 本诗虽明确写到闲适、恬淡的家居状态,但诗人的内心实际上是酸楚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汉书》中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句子,这句话和《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在成人礼上,校长引用《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寄语同学们“为学”要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是小满。古人认为,“斗指甲(北斗七星指向‘甲’方位)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在这个时候,阳气渐长,日暄雨润,田野上的小麦、水稻等谷物,籽粒开始灌浆,逐渐饱满,( )。
①在二十四节气中,②“小”与“大”往往成对出现。③如小暑和大暑相对,④构成了最后两个夏季的节气。⑤唯独初夏的“小满”落单。⑥这个特殊的节气命名,⑦寓意着古人怎样的物候观察和哲理思考?
《说文》:“满,盈溢也。”在汉字中,“满”是一个形声字。一方面,从义符上看,“满”字从“水”。早期文字中,以“水”为义符的字甚多,有的记述水之满盈,如滔滔江水洋洋大海,有的则记述水之微细,如涓涓细流潺潺溪水。同样的,“水”旁也可以表示数量的滋益盈润,如“满、沛、滋、润”等字;有的则表示 ① ,如“減(减)、渻(省)、渴、涸”等字,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另一方面,从音义上看,“蔓”“懑”“漫”等字和“满”同源,词义特点是覆盖和弥漫,从而充盈在空间、时间乃至情绪之中。蔓,是延伸的藤蔓,满山遍野而肆意生长。懑,是填满的心绪,积郁充盈却无从排遣。漫,是天地的广袤,也是时间的长久。至于满字,本义指饱满、充盈,故可以用“满”来形容雨水的丰沛,如“雷雨之动满盈”;也可以用“满”来形容粮仓的充实,如“都鄙廪庾尽满”;亦可以 ② ,如“情不可极,欲不可满”。
“小满”之“小”,与“大”相对,取戒慎太满之意,体现出先民常怀谦逊、不求盈满的朴素哲思。在许多典籍中,也记述了古人对满盈的警戒和对谦卑的礼赞。如《礼记·曲礼》云:“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饱满充盈则可,过度之满则否。与骄满相对,谦逊是君子的至道。
节气既是对自然节律的划分,又沉淀着先民的哲思。在“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时节,奋发努力,又常怀谦逊,沉甸甸而又金灿灿的丰收时节,也就越来越近了。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满于开始 B. 小满因此得名 C. 小满就此出现 D. 小满即是圆满
20. 文中画波浪线句指出“小满”之“小”,与“大”相对,蕴含着朴素的哲思。下列选项中的词语,能体现文中“小”与“大”哲思关系的一项是( )
A. 小肚鸡肠与宽宏大量 B. 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
C. 小巧玲珑与大智若愚 D. 小有成就与好大喜功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形声字是汉字造字法之一,由义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请结合文中对“满”这一形声字的解读,在下列图片中任选一字,分析其构成和含义。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
正当青春时代你,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版权所有 翻拍必究
试卷类型:B(部编版)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联考(一)
高二语文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D 4. ①举“错别字”和“《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的事例,论证了要采取群众路线的观点。
②两个例子分别从“自身工作方法”和“向群众学习”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所选事例贴近职业特点和生活经验,使说理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
5. ①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穆青与新华社记者深入县乡基层,对广大群众和干部进行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从群众中挖掘新闻。
②广泛宣传,动员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选取典型材料,展现了务实、坚定、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形象,激励了更多群众向榜样学习。
③语言贴近群众。采用通讯的形式,语言既忠实于新闻原貌,又贴近基层百姓,通俗易懂,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严肃认真。小说中描写严峻“盯”着韦民看、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等,说明他是一个严格要求的基层军官;
②关爱下属。严峻见韦民磨刀磨出了一脸的汗,“伸出的手”“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体现严峻对士兵们具有温情的一面。
③爱憎分明。训练士兵磨刺刀和“明天接爷爷回家”的情节,体现严峻作为烈士后代爱憎分明的军人本色。
9. 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小说描写当代军人生活,聚焦于仪仗大队这个特定群体,重点叙写仪仗兵韦民在大队长严峻带领下成长的故事,体现了“选材要严”。
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小说以磨刺刀为中心事件,凸显了在和平年代军队建设要着眼于激励军人血性、培养军人素质、锻造军人意志的主旨,体现了“开掘要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A 12. C
13. (1)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
(2)夷子真的认为人们亲近他兄弟的孩子,就像亲近邻居的小孩吗?
14. 墨家追求普遍的人性关怀,儒家则注重亲属有别的礼治秩序。(或:墨家认为爱无等差,主张兼爱;儒家认为爱有等差,兼爱难做到。)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用典:颔联出句用庄子“不龟手之药”的典故,暗含自己是无用之人,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楚;对句说自己没有“窥豹”之“管”,只能下棋消磨时光,再次强化了失意的酸楚。②借景抒情,颈联诗人描绘了墙壁阴影处苔藓杂乱,池塘傍晚结冰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幽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酸楚。③尾联劝勉自己做一个放达的“佳士”,不要“忧时”,这背后,隐藏着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也暗含着诗人的无奈与酸楚。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欲治其国者 ②. 先齐其家 ③. 故有之以为利 ④. 无之以为用 ⑤. 君子食无求饱 ⑥. 居无求安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句④将“最后两个夏季的”修改为“夏季的最后两个”。
句⑦“寓意”改为“寓含”或“蕴含”“蕴藏”。
19. B 20. D
21. ①数量上的减损干涸
②用“满”来形容内心的满足
22. 示例一:“清”,义符为“水”,声符为“青”,根据“晴”“精”“静”等字,从音义上看,这些字往往形容事物明朗、纯粹、静止的特点,可以推知“清”的意思是形容水的纯粹、透明。
示例二:“枝”,义符为“木”,声符为“支”,根据“肢”“歧”等字,以及“分支”“支流”等词语,从音义上看,这些字往往指的是事物分出去的一些局部,可以推知“枝”指的是树分出去的部分,意为枝丫、枝干等。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以奋斗之笔,绘青春华章
青春,宛如一幅绚丽画卷,而奋斗则是那最亮丽的底色,为画卷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上,奋斗是扬起风帆的劲风;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奋斗是推动巨轮前行的澎湃动力。身为青春时代的我们,当以奋斗之笔,绘就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奋斗的青春,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青春华年立下鸿鹄之志,以奋斗将其变为现实。周恩来总理年少时便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一生都在为之而奋斗,从民主革命的烽火硝烟,到新中国的建设与外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正是对梦想的执着与奋斗,让他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新时代无数科研工作者在青春时期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浪潮,不畏艰难,日夜钻研,从“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到“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青春奋斗者们对探索宇宙梦想的执着坚守。他们的青春,因奋斗而闪耀,因梦想而璀璨。
奋斗的青春,是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的坚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青春的旅程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然而,真正的奋斗者从不畏惧困境,他们将困难视为成长的阶梯,在逆境中磨砺意志,在挫折中汲取力量。江梦南,这位在无声世界里奋力前行的姑娘,自幼失聪,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打破了命运的枷锁,让青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许多人面临困境,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最终实现了事业的腾飞。他们的青春,因奋斗而坚韧,因困境而升华。
奋斗的青春,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春时代的我们,生逢盛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一份奋斗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疫情期间,无数“90 后”“00 后”勇敢逆行,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救死扶伤的重任,在抗疫一线书写着青春的担当;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年轻的扶贫干部们深入基层,扎根乡村,用智慧和汗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让青春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绽放光彩。他们将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的发展潮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春是短暂的,而奋斗能让青春永恒。让我们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在青春的画卷上挥洒激情,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扬起奋斗的风帆,勇往直前;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勇担时代使命,砥砺前行。让奋斗成为我们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让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