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 习作指导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语文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 习作指导素材

资源简介

七上语文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 对 的一次访问 习作指导+范文
【原题再现】
你有勇气去访问你所在地区的一位名人,或者本校一位你不熟悉的教师吗?勇敢地尝试一次,你不仅会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还可能收获满满的自信。记得提前做点儿准备,列出你的访问提纲。访问完成后,对《对 的一次访问》为题,写一篇作文,跟同学分享你访问的经过和感受。不少于500字。
【学习任务】
1.简析下面习作的写作思路。
2.选择2-3句喜欢的语句,批注喜欢理由。
3.为下面习作各写一则评语。
【写作建议】
1.访问前,精心设计问题。
访问前先要设计访问提纲,我们访问一个人物时可以先初步了解其工作生活成就,然后探寻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最后揭示他的成功之路对青少年有何借鉴意义。或者在访问前,先思考自己或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一些,把这些问题罗列出来,分门别类,分清主次。第三种办法是可以先确定访问的主问题,围绕主问题进行拓展或补充。比如,我们去访问一优秀教师,可以访问他的工作经历,取得何种荣誉,取得这些荣誉的原因,对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建议或希望等。
2.访问时,观察被访对象。
访问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除了对话交流外,我们在访问时要对被访者的表情、动作,尤其是眼神、手势进行观察,通过他的外显动作,来探究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当然,这些神态、动作描写等应穿插在访谈过程中,与被访者讲述的内容结合起来,为被访者的形象服务。
3.写作中,丰富访问内容。
虽然是访问记录,其实这仍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一篇非常真实的记叙文。写作中,我们仍然要遵循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如记叙要素的完整。同时,还可以融入访问者的感受,如访问前的期待,访问中的体验,访问后的认识、感悟。这些内容虽然不是重点,但它能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与全面,所以要重视。
【习作展台】
【01】
对爸爸的一次访问
星期天,在家中客厅,我笑着对爸爸说:“爸,我能访问一下您吗?”爸爸愣了一下,随即说道:“好啊。我保证有问必答”。
我拿出纸和笔:“爸爸,您认为我们现在真的要那么努力地读书吗?”
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努力读书是必然的,你现在的脚踏实地是在为以后的展翅高飞做铺垫,你现在越苦,以后便越甜。”
“但电视上新闻报道中说:许多成功的人,他们当中好些人都没有读过大学,甚至只有初中文化,所以读书真的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吗?”(身体微微前倾,语气疑惑不解)
爸爸的表情有点严肃,想一会儿,慢慢地说:“读书不是万能的,但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那些没有读过多少书就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高材生,所以你现在不能盲目的崇拜他们,而是应该追求更高的理想和文化。”
“哦,我明白了,那您觉得现在努力读书和以后取得成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联系肯定是有的,但也不是全靠读书,你刚才也说了。有的人没有读书也取得了成功,读书只是给你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让你能够在更大的地方展示你自己,发挥你自己的作用。”
我说:“我现读初一这个年级,是该多读课外书拓展知识面呢?还是应该多看课本巩固基础呢?”
爸爸挠挠头:“我觉得你现在应该以读教科书为主,然后适当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就像一个人要膳食均衡才会健康。”
“有的时候,我发现书上说的和现实不一样,该怎么办呢?”
爸爸笑着说:“这个问题不难啊。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然书中确有黄金屋,但也不能全信,‘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我高兴地说:“哦,我懂了,谢谢爸爸回答我的问题。”说完,我起身向爸爸微微鞠了一躬,表示感谢。
爸爸很高兴:“没事,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来找我,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
习作思路:
本文采用“访谈体”结构,以一次父女间的家庭对话为载体,围绕“读书的意义”这一核心议题层层展开。写作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开头以自然亲切的提问引入,确立访谈情境;主体部分通过“我”连续提出五个由浅入深的问题,推动对话递进,展现思考过程;爸爸的回答既理性又富有生活智慧,层层释疑,逐步深化主题;结尾以感谢与开放性回应收束,体现父女间的平等交流与情感互动。全文以问题为线索,结构完整,条理分明,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语句批注:
① “努力读书是必然的,你现在的脚踏实地是在为以后的展翅高飞做铺垫,你现在越苦,以后便越甜。”
批注: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对比,将“读书”比作“铺垫”,把未来成就喻为“展翅高飞”,形象生动,富有激励性。“越苦越甜”的对比,简洁有力地揭示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语言通俗却蕴含哲理,体现出父亲教育孩子的智慧与深情,令人印象深刻。
② “我觉得你现在应该以读教科书为主,然后适当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就像一个人要膳食均衡才会健康。”
批注:
此句妙用比喻,将“主课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比作“膳食均衡”,新颖贴切,通俗易懂。不仅准确传达了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观点,更展现出父亲善于用生活经验引导孩子的教育智慧,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令人信服。
③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然书中确有黄金屋,但也不能全信,‘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批注:
爸爸引用经典名言,既增强了说服力,又提升了语言的文化底蕴。“书中自有黄金屋”与“尽信书不如无书”形成巧妙对照,引导孩子辩证看待知识;“绝知此事要躬行”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短短几句,融古通今,言简意赅,展现了理性思考的深度。
习作评语:
本文构思新颖,以“访谈”形式展开父女对话,视角独特,形式活泼。围绕“读书的意义”层层设问,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父亲的回答既具思想深度,又贴近生活,体现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语言自然流畅,引用恰当,富有启发性。全文不仅展现了小作者的思考能力,也传递了亲子沟通的温暖与智慧,是一篇有内容、有温度、有条理的佳作。
【02】
对优秀老师的一次访问
今年教师节,学校表彰一批优秀老师。我和两位同学约定访问陈老师,得知我们的要求后,陈老师愉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访问。
周四下午,我们来到陈老师的办公室,她正在批改作业。我们走到她的身边,“陈老师,今年教师节,您被评为优秀老师,我们想对您做一次访问,可以吗?”“好的!”陈老师放下作业。
“陈老师,您当老师有多长时间了?”陈老师笑了笑:“我当老师有32年了。”“啊,这么长?”我们非常吃惊,“那您中途有没有想过离开学校呢?”
陈老师深思一会儿,摇摇头,“没有,如果离开了,你们今天就不能访问我了。刚当老师的时候,我才十多岁呢。那个时候,我在一所乡中学教书,每天上课,改作业。休息时间就自己读书,做笔记。那会儿年轻,每天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后来,就渐渐喜欢上老师这个工作了,没有想过要离开学校。”
“那您能给我说说,您怎么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陈老师沉思着,手指在办公桌上轻轻地敲击着,然后缓缓地说:“老师教书的时候哪里想到要当什么优秀老师啊。我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把学生教好,教书是一项很有挑战性工作。教上一届学生用的方法,有时在下一届学生身上就不太有效了,于是就得重新想办法。还有,课本的内容也在不停地变化,要教好,就得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培训。这样一来,自己才有进步,并慢慢地获得一些荣誉。如果老想评优秀、当先进,是教不好书的。”
听了这儿,我们不禁非常佩服面前的陈老师。于是,我们又问道:“许多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大家都觉得认不认真学,成绩都差不多。您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
陈老师严肃地说:“我不认同这种看法。语文是能够学好的,问题是许多同学花的时间很少,除了上课,很少再去读课文。有的同学读了课文,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去研究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没有思考作者在课文里表达了什么,更没有思考如何从课文中学到知识或方法。你如果真正走进了课文,你就会领悟课文中的许多美妙之处。阅读、思考、品味、总结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几把钥匙……”
时间过得很快,访问时间很快就结束了,陈老师还向介绍了一些语文学习的科学方法,我们很深受启发。这次访问,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对我们如何健康成长,如何搞好学习,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写作思路
本文以“教师节访问优秀教师”为线索,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展开。写作思路清晰:开头交代访问背景与对象,自然引入;主体部分围绕“从教经历”“成为优秀教师的原因”“如何学好语文”三个层次递进提问,问题由浅入深,逻辑严密;通过陈老师朴实而深刻的回答,展现其敬业精神、教育智慧与终身学习理念;结尾总结收获,点明访问意义。全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既真实再现了访谈过程,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
语句批注
① “如果老想评优秀、当先进,是教不好书的。”
批注:
这句话语言朴素却振聋发聩,直击教育本质。它揭示了真正的教育者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功利导向。短短一句,凸显了陈老师淡泊名利、专注教学的职业操守,发人深省,令人敬佩。
② “阅读、思考、品味、总结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几把钥匙……”
批注:
此句运用比喻,“几把钥匙”形象地概括了语文学习的核心方法,简洁有力,富有启发性。不仅回答了问题,更传递了科学的学习观,语言凝练,条理清晰,易于记忆和实践。
③ “教上一届学生用的方法,有时在下一届学生身上就不太有效了,于是就得重新想办法。”
批注:
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因材施教的专业智慧。“重新想办法”五个字,道出了教育工作的动态性与创造性,展现了陈老师不断反思、持续改进的教学态度,真实而动人。
习作简评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三个递进式问题深入挖掘优秀教师的成长密码。陈老师的语言朴实真挚,充满教育智慧,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作者不仅记录了对话,更在倾听中获得启迪,实现了访问的价值升华。全文语言流畅,细节生动,是一篇有深度、有温度、有启发性的优秀访谈习作。
【03】
对“环保天使”的一次访问
带上一个小本,迎着清晨的光晖,我开始了“采访一位陌生人”之旅。
来到一条绿荫小道,一位环卫阿姨,正拿着扫把仔细地扫着飘落到地上的树叶。我走上前去,想去采访她,但又怕她不理我。正犹豫着,她已经走到了我的面前。
“小妹妹,你踩到树叶了,我要把它扫走,麻烦让一下好吗?”她面带微笑地问着。
“好的,阿姨。我能采访一下你吗?”我微笑着,只是希望她不要拒绝我的采访。
“啊?采访我?我没什么……什么好采访的。”阿姨一愣,羞赧地说,脸微微泛红。
“没事的,我就随便问问。”
“那好吧,你问吧。”
“您叫什么名字?”
“我叫吴燕红,我父母呢想我每天都过得红红火火的,虽然我现在过得没多红火,但我过得开心。”
“您这个年龄,照理应该在家里享福,每天跳个广场舞什么的,可您为什么还要做环卫工呢?”
“我退休后,每天待在家里也没事干,闲得无聊。有一天我出门看到随地可见的垃圾,觉得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了。如果我能尽一点微薄的力量也是好的,总比我每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强啊,再说,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就该多动动啦。”
说这话时,她那眼角的皱纹都往上扬着呢,有些浑浊的眼睛发出灼目的光,像一个迷路的人突然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了新的意义。
我快速地记录着她说过的话,抓紧每一分采访的时间。
“是这样的啊,那么请问您一般遇到过哪些困难呢?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我一边记录着,一边问。
“我觉得最惊险的一次,就是有垃圾在路中间,我走过去扫,结果一辆超速行驶的车差点撞上我,后来我们就有了这些能够反光的工具和衣服,司机能及时发现我们,就不易被车撞着啦。”
“啊?那您以后也要小心点啊,安全最重要啊。”
“是啊,从那以后,我就小心很多了。”
……
我们又聊了许多,从她的打扫中的趣事聊到她的大孙子,采记本上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直到阳光透过树梢落到我们之间,才发觉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20分钟了。我也该回家了,我便向她告辞,拿着沉甸甸的小本,沐浴着阳光,一路蹦蹦跳跳地踏上回家的路。
写作思路
本文以“采访陌生人”为主题,选取环卫工人吴阿姨为采访对象,思路清晰自然。开篇描写清晨环境,营造氛围,引出采访对象;接着通过“犹豫—提问—倾听”的过程,展现采访的真实感;主体部分围绕姓名由来、退休后选择工作的原因、工作中的困难与应对等展开,内容层层深入;结尾以阳光照耀、蹦跳回家的画面收束,情感升华。全文以“敬意”为暗线,由陌生到理解,由观察到感动,结构完整,情感真挚。
语句批注
① “说这话时,她那眼角的皱纹都往上扬着呢,有些浑浊的眼睛发出灼目的光,像一个迷路的人突然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批注:
这段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通过“皱纹上扬”“眼睛发光”等神态刻画,生动展现吴阿姨内心的自豪与价值感。比喻“迷路的人找到方向”深刻揭示她退休后重获人生意义的心理变化,充满人文关怀。
② “我叫吴燕红,我父母呢想我每天都过得红红火火的,虽然我现在过得没多红火,但我过得开心。”
批注:
这句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名字寓意“红红火火”与现实形成反差,但她以“过得开心”作结,展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短短一句话,既有温情,又有力量,令人动容。
③ “拿着沉甸甸的小本,沐浴着阳光,一路蹦蹦跳跳地踏上回家的路。”
批注:
“沉甸甸”既指记录的内容多,更象征收获的分量;“蹦蹦跳跳”则传达出内心的喜悦与感动。结尾画面温暖明亮,将情感升华到对平凡劳动者由衷的敬意,余味悠长。
习作评语
本文视角独特,聚焦平凡劳动者,用细腻笔触描绘了一位可敬可爱的“环保天使”。采访过程真实自然,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尤其是对吴阿姨神态与心理的刻画,充满温情与敬意。结尾寓意深远,阳光与脚步交织成一幅动人的成长图景。全文情感真挚,立意高远,展现了小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厚的人文情怀,是一篇打动人心的佳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