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肥一中2026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一、阅读(72分)(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问一: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的88年,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再次带领观众重温这段不容抹杀的历史。拍摄这部电影的念头是如何萌生的?申奥:《南京照相馆》的创作缘起是我对这个题材太有感触。我的姥爷参加过新四军,我从小就听姥爷讲述关于正义与和平的故事。大概12岁的时候,我看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屠城血证》,在心底埋下种子。问二:《南京照相馆》从一个小切口着手,呈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你们是如何找到这个叙述角度的?申奥:每次创作我都非常依赖文献、纪录片、回忆录、采访等等资料。《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载体,我们搜集了正式出版物、纪录片等大量资料。2024年6月,我和几位主创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调研。尽管此前我们已经了解不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但真实历史的惨痛令人发指,一次次让我们震惊。我们还参考了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这两个原型故事。当时南京有一条街道叫贡院街,秦准照相馆就在这条街的正当中。那时候,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家族永远可以流传下去的历史,照相馆可以串联起很多人群。我个人对胶片也有一份情结所在,相机在我心中有如图腾一般的存在。问三:全片以七个生活在南京的普通百姓的视角展开,他们最初只为活下去,但面对亲手洗出的罪证,面对日军耀武扬威的暴行、同胞的惨痛遭遇、民族存亡的紧迫,这群小人物做出了每个中国人都会做的选择。为什么要刻画这几个人物?合肥一中2026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第1页(共8页)合肥一中2026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参考答案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D【解析】(D强加因果,申奥认为“在我看来,电影是目前传播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艺术媒介。”因此要用“慎之又慎”的态度,让电影成为一个时代的影像见证,而非选项中所说的可以为了艺术效果而“适当虚构”。)2.D【解析】(A项错误。“他个人对胶片仪式感的情结”不是选择“照相馆”这一叙事载体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文化掠夺”是影片与当下连接的重要角度,并非“最重要的目的”。C项有误。导演强调要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并非“绝对还原历史”是“首要且唯一使命”,选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正确。)3.①将“好的创作”与“不够好的创作”进行对比,强调创作者必须秉持严肃态度,才能驾驭好历史题材。②将“虚构”与“真实”在句中的位置互换,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令人印象深刻,突出了创作态度与能力对作品真实感的决定性影响。(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示例:问题:影片如何体现国际力量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作用?理由:理由在于申奥的回答全部围绕“国际社会”展开,包括国际关注的作用、安全区委员会外国人的贡献、历史真相的国际构成以及希望电影促进国际沟通和理解。因此,问题主要指向“国际社会”或“外部力量”。(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南京照相馆》中的“以小见大”:以一家普通的照相馆为背景,通过七位普通百姓的抉择与抗争,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民族创伤,揭示了战争背后文化侵略的本质,彰显了一代中国人的抗战信念与人性光辉。②《包身工》中的“以小见大”:选取“芦柴棒”等无名女工,描绘其悲惨的生活,揭露了“包身工”这一血腥剥削制度的残酷,进而批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迫害。(评分参考:答到1点2分,答到2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合肥一中2026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解析】(“这体现了‘我’对学习的热爱与内心的浮躁”错。“我”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却没有选择深入研究,不是因为内心浮躁,而是因为“我”害怕深入研究后无法回头,且担心选择其一就放弃了无穷减一种可能性,所以在分岔处耽搁,体现的是“我”面对众多选择时的犹豫和难以取舍,并非浮躁。故选B。)7.A【解析】(句子①中狐狸化人形的情节属于奇幻文学的典型设定,主要作用是增添故事的荒诞感与趣味性,并未直接映射社会现实;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化身为甲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深刻批判,二者的创作意图与荒诞手法的指向截然不同。因此A项“同样以荒诞的笔法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分析错误。故选A。)8.①丰富人物形象:通过详细描述对联的复杂规则,展现老人沉浸于精深学问的专注与执着,凸显其“着了魔障”的学者形象。②深化主题:以对联的“无穷可能性”将对联的严谨结构与人生的自由选择形成联系,表现了人生选择的复杂性、探索的永无止境,深化了小说主题。③舒缓叙事节奏:在主线叙事中插入大段静态的知识探讨,造成了叙事的“停顿”,让读者沉浸于对联的复杂世界,从而体验“洞穴”的深邃与迷人。(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满2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隐喻规范对个性的束缚:云彩被修剪成统一形状,象征社会规则对自然性与多样性的压制,暗示个体在制度中被“标准化”的困境。②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主人公负责裁云却向往自由学问,云的“凌乱”与“合法”对立,代表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③隐喻对无限可能的探索:云的变幻无穷与知识的“洞穴”一样,都象征着世界的无限性,“裁云”行为是人面对无限可能做出的探索,赋予了生命意义。(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10.CEG【解析】句意:贤能的人为君主建立功名,就好比好医生能给人治好病一样,可是做君主的却不知道奋力去寻找这样的人,这难道不是过错吗?11.C【解析】文中“时”的意思是按时,不是“时节”。12.D【解析】“却未将单父治理好”错误。文章说巫马期也把单父治理得很好。13.(1)商书说:“没有偏袒,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止无私。”大概说的就是祁奚吧!(评分参考:“偏”,偏袒:“党”,结党;“其”,表推测的语气,大概:“祁奚之谓”,宾语前置句,“谓祁奚”。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使自己四肢安逸,耳目保全,心气平和,那么各种职能部门就能依照道义治理好事务了。合肥一中2026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卷.pdf 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