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19 分)答案:C解析:材料二明确热泉区周边 1000 米内仅禁止 “采矿作业”,允许符合规范的科考活动(如提前提交生态影响评估报告),并非 “禁止所有人类活动”,C 项表述错误;A、B、D 项均与材料一原文细节(管状蠕虫共生机制、磷虾幼体暗示生态变化、人类活动遗留污染)一致,正确。答案:D解析:D 项因果成立,材料一指出深海生态恢复周期是陆地的 10-15 倍,材料二《公约(草案)》据此限制科考时间(单次≤15 天)与频次(间隔≥12 个月);A 项 “进化目的” 为无依据推测,材料仅提及阿尔文虾复眼功能,未明确进化原因;B 项管状蠕虫鳃羽变黑是生态受破坏的表现,而非 “适应能力强”;C 项各国在补偿机制原则上存在分歧(挪威等主张 “谁开发谁补偿”,巴西等主张国际共同基金),并非 “均认可同一原则”,错误。答案① 真实感强:以亲历视角记录生物细节(如管状蠕虫鳃羽、阿尔文虾擦眼),还原科考现场;② 动态呈现:按时间线记录热泉环境(喷发强度、水温)与生物反应,展现生态变化;③ 传递思考:融入对生态异常的疑问(磷虾幼体)与人类干扰的担忧,引发关注。答案人类活动影响:① 污染(丢弃设备残骸、微塑料含量上升);② 干扰生态(过度科 考致生物活动减少,采矿威胁栖息地),且恢复难度大。公约应对措施:① 规范科考(可降解材料、限废弃物 / 时间 / 频次);② 限制商业 (禁热泉区 1000 米内采矿,限旅游人数与距离);③ 保护核心(热泉列为一级保护 区,禁破坏采样)。答案观察目的:① 科考日志:探究生态运作与人类干扰,为保护提供依据;② 《三峡》: 展现自然美景,传递审美与地理纪实价值。表达方式:① 科考日志:客观记录,用数据与细节,语言严谨;② 《三峡》:文学 描写,用修辞(对偶),语言优美,侧重情感表达。(二)现代文阅读 II(16 分)答案:A解析:“不结樱桃” 隐喻 “虚假承诺(如小杨的空口号)无法实现,真诚(红杏磨菜刀)才获认可”,并非 “对虚假现实的隐喻”,A 项解读错误;B、C、D 项对 “菜刀(象征良知)”“黑色轿车(象征功利)”“红布包纸条(呼应人心向背)” 的意象解读,均贴合文本情节,正确。答案:C解析:老杨 “人心是秤” 的直白表述,直接点明主旨,削弱了 “石榴树”“菜刀” 等意象的隐喻张力,C 项 “未必削弱” 错误;A、B、D 项对 “谣言串联情节”“红杏与小杨行为对比(良知 vs 利益)”“结尾菜刀具象化人心打磨” 的手法解读,符合文本逻辑,正确。答案① 荒诞性:“石榴树结樱桃” 违背植物规律,象征选举中虚假口号(如小杨 “修水泥路、盖敬老院”);② 真实性:反映乡村选举现实(谣言、利益诱惑),且凸显 “真诚赢人心” 的本质(红杏磨菜刀获支持)。答案印证情节:① 村民质疑小杨送油与空口号,不信其谣言;② 老太太听红杏解释后投 其票;③ 红杏以多一票当选,最后一票画菜刀表认同。文明底色:体现乡村 “重真诚、辨善恶” 的朴素价值观,以 “人心秤” 拒绝功利与虚 假。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21 分)答案:A、G、H(断句:至使学者 A 舍日月之实迹 / 弃万物之变象 / 而泥度数之空文 G / 守章句之 H 陈言)解析:“实迹”“变象” 为 “舍”“弃” 的宾语,后需断句;“泥度数之空文” 与 “守章句之陈言” 为并列结构,中间需断句,故断于 A、G、H 处。答案:C解析:“泥”(拘泥)与 “罔”(迷惑)情感倾向不同,C 项错误;A、B、D 项对 “躔与星汉(均属天文)”“寒燠与春冬(均关联物候)”“祛(认知层面)与鄙(品性层面)” 的关联解读,符合文本与常识,正确。答案:D解析:王夫之主张 “祛名循实”,反对 “执名拘物、执理限物”,并非 “彻底否定‘名’与‘理’的价值”,D 项错误;A、B、C 项对王夫之唯物倾向(“名、理为人的认知建构”)、论证逻辑(反驳 “名宰实”)、批评后世学者的解读,均符合原文,正确。答案(1)规律没有固定形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显现;事物没有固定状态,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形态。(“定”“因”“迁” 各 1 分,句意 1 分)(2)如果执着于规律而舍弃事物,就会导致知识僵化、道理阻塞。这对治学有什么 益处?对治理有什么帮助?(“执”“固”“裨” 各 1 分,句意 1 分)答案① 相同之处:均主张 “循实辨名”,反对主观臆断;② 具体体现:王夫之认为 “名从实起”,反对 “舍实求名”;苏轼探究石钟山命名,实地考察否定旧说,印证 “名需依实”,二者均重 “实” 轻 “虚名”。(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答案:C解析:末句 “若要轻别人还自轻” 是处世警醒,并非 “直接呼应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非 “道德说教”,C 项错误;A、B、D 项对 “对比手法(揭示物以类聚)”“怜惜的局限性(认知层次相同者互认)”“元曲俗中见雅” 的解读,符合文本,正确。答案① 揭示 “物以类聚” 的人际规律:不同品性、认知的人相互认同(如懵懂者惜懵懂,伶俐者惜伶俐);② 强调自我认知:轻视他人实则自我轻视,需客观看待自己与他人,避免认知局限。(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3)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或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解析:(1)(2)为教材固定名句,需准确记忆;(3)需符合 “以动衬静”“虫鸣” 意象, 选取常见诗句即可。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答案① 第一处(“开始舒展 —— 不是具象的轮廓”):转折补充,否定 “具象轮廓”,引出 “明暗间的絮语”,明确感知特点;② 第二处(“朝着更柔软的褶皱 —— 那里藏着未被命名的声响”):解释说明,具体阐释 “褶皱” 内涵,引出 “声响” 细节。答案震颤层次:① 物理震颤(触摸的震动);② 情感震颤(唤醒深秋记忆);③ 哲思震 颤(体悟时光流动)。共性:均体现 “时光流动却留痕” 的哲思,与《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时 光不息,却有印记)一致。答案① 创造性:“半透明” 将抽象的 “等待” 视觉化,赋予其朦胧、含蓄的质感,体现通感(触觉→视觉);② 丢失意蕴:“真切” 仅强调实在,丢失 “半透明” 所带的朦胧美与时光沉淀的含蓄感。答案均否定 “时光刻度化”:① “没有刻度的印章” 指时光无固定衡量标准,却留下独特印 记;② 《兰亭集序》否定 “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命虽有长短,却各有价值,二 者均强调时光感知的主观性与独特性。答案时光褶皱藏着过往,梳理它,能看清自我成长轨迹,让认知更清晰。(需围绕 “时光 褶皱” 与 “自我认知”,50 字内)机密★启用前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试卷(2025年10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深海热泉科考日志(节选)2024年5月12日 北纬11°23′ 西经142°18′ 水深2890米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照灯穿透黑暗,热泉口的“黑烟囱”正喷涌出387℃的超热流体,在海水里凝结成黑色硫化物沉淀物,像极了远古火山喷发的缩影。机械臂采集样本时,我注意到管壁上密布着管状蠕虫——体长超过1.2米,鲜红的鳃羽随着水流摆动。这些生物没有消化道,全靠体内共生的硫化细菌将热泉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这种 “化学合成作用”完全颠覆了依赖阳光的传统生态链。 样本舱里,两只白色的阿尔文虾正用螯足擦拭眼部。随船生物学家解释,它们的复眼能感知热泉喷发时的红外辐射,避开高温区域。更神奇的是热泉周边的贻贝,其贝壳上附着的细菌能分解有毒的硫化氢,为贻贝提供养分。但今天的意外发现是:距热泉口15米处的岩石缝里,出现了原本生活在浅海的磷虾幼体——海水温度仅4℃,与热泉口的温差达383℃,它们如何适应如此极端的环境?这或许暗示热泉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未知变化。2024年5月18日 同一海域 水深2912米 连续监测6天后,“黑烟囱”的喷发强度下降了17%,周边水温平均降低8℃。管状蠕虫的活动频率明显减少,部分鳃羽已呈灰黑色。更令人担忧的是,机械臂在热泉区西侧 200米处,发现了3个被丢弃的深海探测设备残骸,外壳上附着的塑料碎片正随洋流漂移。潜水器的水质传感器显示,局部海域的硫化物浓度较上周下降9%,而微塑料含量却上升了0.3微克/升——这些人类活动的痕迹,正在打破这个存在了数百万年的生态平衡。 昨晚与甲板值班员聊天,他提到2023年在印度洋热泉区,曾发现过被渔网缠住的巨型管虫,部分个体已死亡。深海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比陆地长10-15倍,一旦遭到破坏,可能需要数百年才能重建。今夜的日志就到这里,希望明天能看到那些磷虾幼体的踪迹。材料二:《深海生态保护国际公约(草案)》政策解读(精简版)一、核心保护对象 特殊生态系统:明确将热泉、冷泉、海山等“极端环境生态系统”列为一级保护区域,禁止任何破坏性采样活动,科考作业需提前6个月向国际深海保护组织(IDPO)提交生态影响评估报告。 关键物种:管状蠕虫、阿尔文虾等依赖热泉生存的特有物种,其栖息地半径500米内禁止部署固定探测设备;禁止采集繁殖期的生物样本,幼苗成活率低于80%的物种需建立基因库保护。 二、人类活动规范 科考活动:要求潜水器、探测设备使用可降解材料,单次科考产生的废弃物不得超过50公斤,且需全部带回母船处理;禁止在同一热泉区连续科考超过15天,两次科考间隔不得少于12个月,避免生态系统过度干扰。 商业活动:严格限制深海矿产开采,热泉区周边1000米内禁止任何采矿作业;深海旅游观光需实行“限额准入”,单次下潜人数不超过3人,且不得靠近热泉口50米范围内。 三、争议与挑战 目前公约草案在“生态补偿机制”上存在分歧:挪威、日本等国主张“谁开发谁补偿”,要求商业采矿企业缴纳2%的营收作为生态修复基金;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应设立国际共同基金,避免发达国家垄断深海资源的同时逃避补偿责任。此外,如何监测深海人类活动(如微塑料污染)、如何界定科考与商业活动的边界,仍是需要进一步协商的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深海热泉区的管状蠕虫依赖体内共生细菌获取能量,体现了“化学合成作用”的 独特生态模式。 B.材料一中磷虾幼体出现在热泉区,可能反映深海生态系统正发生未知变化,需进 一步研究。 C.《深海生态保护国际公约(草案)》规定,热泉区周边1000米内禁止所有人类活 动,包括科考与采矿。 D.深海微塑料污染和废弃设备残骸,表明人类活动对热泉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干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尔文虾的复眼能感知红外辐射,这一特性是为了适应热泉区的极端温度环境而 进化形成的。 B.热泉区水温下降导致管状蠕虫鳃羽变黑,说明深海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 力极强。 C.所有国家均认可“谁开发谁补偿”的原则,仅在生态修复基金的缴纳比例上存在 分歧。D.深海生态系统恢复周期长,因此《公约(草案)》对科考活动的时间和频次做出 严格限制。3.材料一的科考日志的第一视角叙事在呈现深海生态时具有哪些独特优势?(4分)4.结合材料,分析人类活动对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并概括《公约(草案)》的应对措施。(4分)5.郦道元在《三峡》中写道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展现了对自然生态的细致观察。请对比材料一的科考日志与《三峡》的观察记录,谈谈二者在观察目的与表达方式上的差异。(5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石榴树上结樱桃 李洱官庄村的老石榴树,长在村委会门口,树龄比村里最老的人还大。树干粗得要两个人合抱,枝桠歪歪扭扭地伸到屋顶上,每年五月,满树的石榴花红得像火,却从来没结过一颗樱桃 —— 直到村长换届那年,不知是谁在树杈上绑了个红布包,包里装着张纸条,写着 “石榴树上结樱桃,谁当村长谁发愁”。 村长老杨要退休了,村里要选新村长,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老杨的侄子小杨,在城里开工厂,回来时开着黑色轿车,车尾巴上贴满 “致富带头人” 的标语;另一个是寡妇红杏,丈夫早逝,带着儿子种大棚蔬菜,村里一半的人吃过她送的黄瓜。红杏没读过书,却会做人,谁家有红白事,她都主动去帮忙,手巧,缝的孝布比谁都平整。 选举前半个月,村里开始传谣言。有人说小杨的工厂是偷税漏税开起来的,城里的税务局正要来查;有人说红杏和镇上的干部有私情,她的大棚能拿到补贴,都是靠关系。红杏听到谣言,没去辩解,只是在石榴树下摆了张桌子,免费给村里人磨菜刀。她磨菜刀的手艺好,磨过的刀能刮胡子,村里人拿着菜刀来,一边看她磨,一边说闲话,说小杨的轿车是租来的,说红杏的儿子不是她丈夫的。红杏不说话,只是往磨石上浇水,水珠溅在地上,像碎掉的镜子。 小杨不磨菜刀,他给每家送了桶食用油,油桶上印着他的头像,旁边写着 “选小杨,油满缸”。送油那天,他站在石榴树下讲话,手里拿着个扩音喇叭,声音大得震得树叶哗哗响:“我回来当村长,要给村里修水泥路,要盖敬老院,要让官庄村变成小康村!”他说话时,老石榴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像在跟着起哄,有只麻雀还拉了泡屎,正好落在他的肩膀上,引来一片哄笑。小杨没生气,只是拍了拍肩膀,说:“这是吉兆,连麻雀都支持我!” 选举前三天,村里的谣言变了味。有人说红杏的大棚里种了罂粟,是要卖给城里的毒贩子;有人说小杨要把村里的土地卖给开发商,盖别墅赚钱。红杏还是在石榴树下磨菜刀,有个老太太拿着菜刀来,说:“红杏啊,你要是真种了罂粟,可别连累我们。”红杏停下手里的活,看着老太太,说:“大娘,你见过罂粟吗?它的叶子像不像菠菜?”老太太摇摇头,红杏就从口袋里掏出片菠菜叶,放在磨石上:“你看,这是菠菜,我大棚里种的都是这个,要是罂粟,我还敢给你送黄瓜吗?”老太太拿着菠菜叶走了,走的时候,把家里的选票偷偷塞给了红杏,说:“我信你。” 小杨听说红杏在拉选票,气得把送油的桶都摔了。他去找老杨,老杨正坐在石榴树下抽烟,烟卷是自己卷的,纸是从旧报纸上撕下来的。小杨说:“叔,红杏在耍手段,她磨菜刀是假,拉选票是真!”老杨没说话,只是指了指石榴树上的红布包:“你知道那包里装的啥?”小杨摇摇头,老杨说:“是我放的,纸条也是我写的。”小杨愣了,老杨又说:“官庄村的人,一辈子就认两样东西:一样是手里的菜刀,能切菜,也能防身;一样是心里的秤,能称粮食,也能称良心。你给他们送油,他们会记得你的好,但不会忘了你为啥送;红杏给他们磨菜刀,他们不说她好,却会把选票投给她——因为菜刀磨亮了,能照见人的心。”选举那天,天刚亮,村里人就往村委会门口来。石榴树下挤满了人,小杨的黑色轿车停在旁边,车身上的标语被人用红漆涂了,改成“致富带头人,带头骗村民”。小杨看见,气得要打人,却被老杨拉住了。老杨说:“别打了,你看树上。”小杨抬头,看见红布包被人打开了,里面的纸条换成了新的,写着“石榴树上不结樱桃,谁有良心谁当选”。 投票的时候,红杏还在磨菜刀,有人喊她去投票,她说:“你们先投,我把这把刀磨完。” 等她磨完刀,走进村委会,投票已经结束了。村会计拿着选票箱,说:“红杏,你是最后一个投票的,你投给谁?”红杏看了看小杨,又看了看老杨,把选票折成了小方块,放进了箱里,说:“我投给磨菜刀的人。”唱票的时候,全村人都围着看。村会计念一张,有人就在黑板上画 “正” 字。小杨的 “正” 字越来越少,红杏的越来越多,最后,红杏比小杨多了一票。小杨不服气,说有人作弊,要查票。老杨说:“要查就查最后一张票。”村会计打开最后一张票,上面没写名字,只画了一把菜刀,刀刃上还画着颗石榴。 那天晚上,村里放电影,放的是《地道战》,银幕就挂在石榴树上。村里人坐在树下看电影,红杏给大家发瓜子,小杨没去,他开着黑色轿车走了,车开得很快,扬起的尘土落在石榴花上,像给红花蒙了层灰。老杨坐在树底下,摸着树干,说:“你看,这树还是没结樱桃,可它结的东西,比樱桃金贵。”我问他结的啥,他指了指银幕上的“地道战”,又指了指村里人手里的瓜子,说:“结的是人心,是能分清真假的人心。” 后来我离开官庄村,听说红杏当了村长,没盖敬老院,也没修水泥路,只是在石榴树下盖了个磨房,免费给村里人磨菜刀、磨剪刀。有人问她为啥不搞建设,她说:“路要一步步修,人心要一点点磨,磨亮了人心,路自然就好走了。”再后来,听说小杨的工厂真的被税务局查了,他跑了,再也没回官庄村。而那棵老石榴树,每年五月还是开红得像火的花,有人说,在月亮亮的晚上,能看见树影里有把菜刀,在轻轻晃,像在磨人心。6.下列对文本抽象意象的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A.“石榴树”常被关联为官庄村的精神根基,其“不结樱桃”的特性,可暗含对虚假现 实的隐喻B.“菜刀”既是村民日常使用的工具,也可象征能辨善恶的良知,成为人性的符号C.“黑色轿车”除了体现小杨的物质条件,也可能承载着对功利化追求的隐性表达D.“红布包纸条”的内容变化,与权力博弈的过程相呼应,可暗示人心向背的转变趋势7.下列对文本艺术手法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本以“谣言”串联情节发展,将抽象的权力斗争融入具象的村民闲话B.红杏“磨菜刀”与小杨“送油”的行为形成对比,可具象化呈现“良知”与“利益” 的不同价值取向C.老杨的哲理表述虽直接传递观点,但与文本中的意象、情节相互补充,未必削弱抽象 隐喻的张力D.结尾“树影里的菜刀”将抽象的“人心打磨”具象化,使文本思想内涵更易被感知, 具有深化作用8.“石榴树上结樱桃”是荒诞的,却藏着真实。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9.老杨说石榴树“结的是能分清真假的人心”,文本中哪些情节印证了“人心能分清真假”?这一“分清”背后,藏着怎样的文明底色?(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或问:“天有度乎?有次乎?理有定乎?物有常乎?” 夫之曰:“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理无定,因物之变而显其理;物无常,随境之迁而改其态。非天有定度,非理有定形,名因人立,理因物显。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理非心出,必依于物。” 问者曰:“古之言天者,谓‘度定而天行有常’;言理者,谓‘理存而万物可齐’,岂非名足宰实、理足统物耶?” 夫之曰:“不然。名者,人之所假以纪物,非物之所待以存;理者,人之所悟以观变,非变之所待以成。以太阳之躔①为度,则寒燠②之变应于度,非度召变也;以月建之域为次,则启闭③之序合于次,非次主序也;以物之迹求理,则屈伸之数显于理,非理先物也。若舍实而求名,以度为天之本度,以次为天之本次,以理为心之先理,斯问而益疑,学而益僻,思而益甚其狂惑矣。” 又曰:“名从实起,次随建转④,理因物生。昔者圣人制名,以纪物变,非以名拘物;明理发微,以通事变,非以理窒变。后世学者,执名以绳实,谓‘天必合于度’‘次必符于古’;执理以限物,谓‘物必循于理’‘变必囿于常’,不亦谬乎?且天自为天,度自为人;物自为物,理自为悟。何以名之惑、理之执,至使学者舍日月之实迹弃万物之变象而泥度数之空文守章句之陈言哉?” 问者叹曰:“然则治学者,当祛名以循实、弃执以观物乎?” 夫之曰:“然。实者,理之归也;物者,道之体也。言以载理,非以夺理;名以指物,非以代物。若名浮于实,则言伪而理匿;若执理遗物,则知固而道塞。何益于学?何裨于治?”(节选自明末清初 王夫之《思问录 外篇》,有删改)【注释】 ①躔(chán):指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的轨迹。②寒燠(yù):寒冷与炎热,代指气候变化。③启闭:开启与闭合,代指季节更替。④次随建转:“次”的划分随“月建”(农历月份)推移而变化。夫之: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主张“经世致用”“即物穷理”。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1初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至使学者A舍日月之实B迹C弃万物之D变E象而泥度F数之空文G守章句之H陈言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躔”指日月运行轨迹,与“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星汉”属古代天文范畴B.“寒燠”代指气候变化,与“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春冬”均 关联物候。 C.“泥”意为拘泥,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的情感倾向相近。D.“祛”指去除,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鄙”的修饰对象不同,前者侧重 认知层面。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王夫之认为“度”“次”“理”均非先天固有,而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建构, 体现其唯物倾向。 B.针对“名宰实、理统物 的疑问,王夫之以“度应变”“理显物”论证名与理对实 与物的依附性。 C.王夫之批评后世学者 “执名绳实”“执理限物”,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名从实 起、理因物生”的规律。 D.王夫之主张“祛名循实、弃执观物”,认为应彻底否定“名”与“理”的价值, 仅以实物为认知依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理无定,因物之变而显其理;物无常,随境之迁而改其态。 (2)若执理遗物,则知固而道塞。何益于学?何裨于治?14.王夫之对“名”的看法,和《石钟山记》里苏轼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做法有无相同之处?请结合两篇内容简要说明。(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中吕 红绣鞋 阅世 宋方壶短命的偏逢薄幸,老成的偏遇真成,无情的休想遇多情。 懵懂的怜瞌睡,鹘伶的惜惺惺,若要轻别人还自轻。15.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短命的偏逢薄幸,老成的偏遇真成”以对比手法,揭示了“物以类聚 的 处世规律,暗含因果呼应的哲理。 B.“懵懂的怜瞌睡,鹘伶的惜惺惺”中“怜”“惜”二字,写出不同认知层次的人 对同类的认同,体现认知的局限性。 C.末句“若要轻别人还自轻”是全曲的点睛之笔,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 家思想形成直接呼应,侧重道德说教。 D.全曲无华丽辞藻,以口语化表达勾勒世态人情,却在简单现象中提炼出普遍哲理, 体现元曲“俗中见雅”的特点。15.这首散曲以“阅世”为题,蕴含着作者对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请结合全曲,谈谈“物类相感”的现象背后,作者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1)杜甫《登高》里,用六个紧密相连的名词勾勒出深秋萧瑟图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2)柳永《雨霖铃》中,突破常规时间描写,以想象中的未来场景强化离愁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周末去郊外露营,夜晚坐在篝火旁听着虫鸣,明明周围热闹,却突然感到内心 平静又略带孤独,想找一句诗形容这种“以动衬静”且含“虫鸣”意象的感受, 这句诗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第一缕震颤漫过感知的边缘,那些蜷缩在时光褶皱里的碎片开始舒展——不是具象的轮廓,是介于明暗之间的絮语,像被风揉碎的光斑,在意识的画布上洇开浅淡的弧。指尖触到的不是冷硬的载体,是一种温软的震颤,顺着神经的藤蔓往上爬,在某个记忆的节点轻轻叩击:哦,是去年深秋遗落的那缕气息,混着半透明的等待,在今日的褶皱里重新呼吸。 有人说“凝固是流动的影子”,这话总在某个瞬间漫上来。比如此刻,那些悬浮的颗粒忽然有了方向,不是朝着光亮,是朝着更柔软的褶皱——那里藏着未被命名的声响,像浸了水的棉絮,轻轻一碰就溢出细碎的震颤。曾试图抓住些什么,指尖却只穿过一片温软的空,后来才懂:所有清晰的轮廓,都是模糊在时光里的剪影,就像你以为握得住的风,其实是风穿过指缝时,留下的温柔的吻。 傍晚的褶皱变深时,那些碎片开始重新聚拢。不是回到最初的形状,是变成另一种流动的模样——带着之前的震颤,也带着新的叩击,在感知的边缘轻轻摇晃。你不必看清它的样子,只需接住那缕漫过来的温软,就像接住时光递来的,一枚没有刻度的印章。18.文中两处破折号的用法存在差异,请结合语境分别分析其表达功能。 19.文本多次出现“震颤”,但每次承载的内涵不同,请梳理三次“震颤”的层次差异,并关联《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哲思,简要说明二者共性。20.从“通感”角度分析“半透明的等待”这一表达的创造性,若将其改为“真切的等待”,会丢失哪些意蕴? 21.文中“没有刻度的印章”是核心意象,请结合《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生命思考,分析二者在“时光感知”上的共通性。 22.以“时光褶皱”为核心,谈一谈你对“自我认知”的感悟(50字以内)。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晾衣服时,你看着水珠从衬衫滴落,却分不清“湿”与“干”的界限——是最后一滴水珠落下算干,还是衬衫不再发凉算干?就像刚泡好的茶,你找不到“茶水”与“茶叶” 彻底分离的时刻。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答案.docx 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