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经略边疆的措施和对外政策的演变,认识明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所做的贡献。
2.联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形势的变化,认识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海防新问题和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3.结合相关史实,认识明朝衰亡和清军入关的必然性。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从废除丞相到设立内阁
材料1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品级高,职权重,有左右丞相,均正一品。……六部及总掌地方军政刑狱的行中书省都是中书省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告以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中书省再下发。
——据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整理
材料2 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心怀不轨)矣……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清·张廷玉《明史·胡惟庸传》
材料3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1、2、3,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材料4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2)据材料4,概括黄宗羲对明太祖废丞相之举的看法及其理由。
材料5 据记载,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共计有3391件事,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至于“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明太祖自己也感慨地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根据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整理
材料6 废丞相当年九月,明太祖仿古制设春夏、秋、冬、四辅官,用以佐理皇帝政务。但四辅官“皆老儒,起田家,淳朴无他长”,发挥不了佐理赞助的作用,不久就取消了。继而又挑选几名文人殿阁大学士,协助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殿阁大学士品级低微,职权很小,很少参决政事,所起作用相当有限。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并提升他们的品级,为阁臣参预机务之始。但国家大事往往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
──据清·张廷玉《明史·宰辅年表》等整理
(3)根据材料4、5,指出明太祖设立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的目的和结果,说明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职位的变化。
材料7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卷五〇一
材料8 我朝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公同商榷,取自圣裁。
——明孝宗即位初监察御史陈孜奏
(4)根据材料7、8,指出明朝中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
(5)明神宗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势压阁臣,权凌六部,时人目为“宰相”。结合材料7、8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时人”观点的看法。
(6)明初,明太祖立下了“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祖规,但明朝中后期频频出现宦官干政,明朝成为宦官为祸最严重的朝代之一。结合材料8及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9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文章的格式、用语也有严格的程式,由破题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0%B4%E9%A2%98 / 376600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8%82%A1%E6%96%87 / _blank )、承题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9%BF%E9%A2%98 / 733911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8%82%A1%E6%96%87 / _blank )、起讲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5%B7%E8%AE%B2 / 428614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8%82%A1%E6%96%87 / _blank )、入题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5%E9%A2%98 / 4971697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8%82%A1%E6%96%87 / _blank )、起股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5%B7%E8%82%A1 / 1087464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8%82%A1%E6%96%87 / _blank )、中股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8%82%A1 / 2457255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8%82%A1%E6%96%87 / _blank )、后股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0%8E%E8%82%A1 / 2457254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8%82%A1%E6%96%87 / _blank )、束股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D%9F%E8%82%A1 / 1030544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8%82%A1%E6%96%87 / _blank )八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俗称“八股文”。明初学者宋濂指出:“自贡举法行,学者之以摘经拟题为志,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
(7)根据材料9,概括八股文的特点,并指出明初实行八股取士的的目的。
2.民族关系和明清易代
材料1 明朝形势图
(1)根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经营边疆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上述措施的作用。
材料2 明神宗30岁以后,深居后宫不见廷臣,长达28年。明熹宗深居后宫,舞斧弄锯,做木匠,盖房造物,以为取乐。崇祯帝时,宫女约9000人,宦官万人,宫内每月的米粮用7.2万石,每年用脂粉银40万两、鞋料费5万两。
材料3 明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激烈斗争,最后形成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权倾一时,出现了历史上继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以来又一次宦官专政最严重的事件。
材料4 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成都蜀王府占去成都平原土地的7/10;西安秦王府占地8992顷,山坡、山场483处。明朝末年,江南“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富者“田连州郡”,而贫者“地鲜立锥”。
材料5 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明朝政府不断榨取人民,加派赋税。明末主要的加派是“三饷”,即“辽饷”(1618年为对女真用兵加派)、“剿饷”(1637年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加派)和“练饷”(1638年以训练军队为名加派)。三项合计1695万两,是农民在正赋之外的额外负担。
材料6 明朝在辽东的一些官吏将领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女真各部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1583年,明朝军队以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为向导,攻打建州右卫都督王杲之子阿台,在战斗中觉昌安和塔克世被明军误杀。1618年,努尔哈赤以此为借口,发布“七大恨”,誓师向明朝公开宣战从此,辽东战火不断。
材料7 明朝末年,各地自然灾害严重。1628至1633年间,陕西尤其是陕北先后发生霜、旱、蝗等自然灾害。河南地区也发生连年灾荒,“野无青草,十室九空”“吴楚齐豫之间,赤地数千里”。密明末农民起义兴起于陕西、壮大于河南,显然与此有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有录主编《中国古代史》
(3)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徐凯在《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中概括为亡于流贼、亡于宦官、亡于朋党、亡于皇帝、亡于民困、亡于学术等六个方面。结合材料2至材料7,简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由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
材料1 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的实力增强了。明朝统治者“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传说逃亡海外,明成祖派人出使海外,也有寻访建文帝行踪的目的。
——根据王有录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2 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抵达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海岸。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在贸易活动中,采取议价成交方式和厚往薄来的做法,以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与当地人平等交易。同时,郑和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赢得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直到今天,索马里和坦桑尼亚仍然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和中国传统友谊的象征。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论文集》
材料3 15世纪东西方大航海比较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航海时间 1405-1431 1492-1504 1497-1498
航行次数 7次 4次 1次
随行船只 百余艘(宝船63艘) 17艘 4艘
最大船只 宝船船载重2000吨 旗舰100吨 200吨
随行船员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到达地区 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沿岸 欧洲西行至美洲 经好望角到印度
材料4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
(1)根据材料1,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2、3,概括郑和下西洋活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影响。
(4)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能持续的原因。
材料5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明太祖实录》
材料6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材料7 嘉靖年间(1521-1567),倭寇复炽。明朝内部禁海与开海之争迭起,直到16世纪中期嘉靖末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荡平,海禁才呈现松弛趋势。在地方官员的要求下,1567年(隆庆元年)明政府下令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通海体制从此维持到明末,这近百年时间是中国自明迄清前后月四个多世纪民间对外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东来,东南亚一带的形势自此大变。这一时期还只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开始,东来的殖民势力还不能够对明朝这个具有悠久传统和尊严之上的大国施加多大影响。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下》
(5)根据材料5、6,简析明朝实行“禁海”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6)根据材料7,简析“隆庆开海”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7)结合材料7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对外政策的特点,并归纳影响明朝的因素。
(8)“隆庆开海”前后,中外关系上又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对中国有何影响?
二、自主检测
1.一部作品中描述道:“自此,朝政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上述胜利的取得意味着
A.丞相完全成为了皇权的附属品 B.皇帝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位
C.皇帝取得直接对六部的发令权 D.皇权专制达到登峰造极地步
2.万历初年,“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造成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悲剧的根源在于
A.张居正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威 B.内阁上升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C.张居正专权加剧了统治危机 D.六部沦为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3.明朝是继东汉、唐朝之后第三个宦官专政严重的朝代。在明初的政治架构中,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便利的是
A.中书省 B.都察院 C.内阁 D.锦衣卫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远航却未能持续,明朝也未能因之走上海上强国之路。究其原因,在于郑和的远洋航行
A.规模过于庞大 B.航程拉得太长
C.加重财政负担 D.远航目的缺失
5.“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
A.郑和 B.岳飞 C.戚继光 D.朱棣
6.明朝中后期,曾一度侵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领土的西方殖民国家有
①西班牙 ②葡萄牙 ③荷兰 ④日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明朝前期,先后耗费了100多年时间,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并在长城沿线先后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重镇”。其目的是为了防御
A.蒙古 B.女真 C.乌斯藏 D.突厥
8.“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明末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严重 B.赋税负担沉重
C.民族矛盾激化 D.天灾人祸频繁
【合作学习】
1. 组内合作
2. 班级合作
【思维拓展】明末清初学制顾炎武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二百六十余人也。”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应用学习】
1.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加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禁止蒙古、色目人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明太祖此举
A.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B.强化专制主义的国家政策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用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2.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永乐初设内阁,本理制诰,其后渐以中书入直,一称内阁属吏。……专随辅臣出入,一切条旨答揭,俱得预闻。”这一记载
A.属于民间野史而不可信 B.说明内阁官员已法定化
C.可佐证内阁制度的异变 D.表明中枢决策中心转移
3.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皇权已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统治模式严重异化 D.内阁制度名存实亡
4.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远洋航行的目的不同
5.明代的对外交通以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为主,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交往扩大
C.陆上丝路受阻 D.海防问题凸显
6.据明代史书记载,天启三年(1623年),“红夷六月入我澎湖 ……及见所求不允,突驾五舟犯我六敖……”。这里的“红夷”是指
A.荷兰 B.西班牙 C.葡萄牙 D.倭寇
7.“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8.明朝晚期,国防中心逐渐由西北蒙藏边界转移到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一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东北地区女真崛起 B.倭寇之患日益严重
C.日本发动侵朝战争 D.国力衰退战略收缩
9.在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了河南人民的大力支持,起义军迅速壮大到几十万人。由此可见明朝末年
A.自然灾害严重,恶化了人民生活 B.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遍及全国
C.专制统治黑暗,激化了阶级矛盾 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10.朱元璋曾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并将其作为自己创制立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认识本质上
A.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 B.表达了废除宰相的决心
C.是对自己勤政的勉励 D.揭示了元朝灭亡的根源
【巩固学习】
一、完成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1.(1)原因:明初中书省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胡惟庸担任丞相期间专权,图谋不轨;朱元璋认为丞相并非古来有之,秦以来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小人。
(2)看法:认为明太祖废丞相是导致了明“无善治”。
理由: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宰相作为官僚机构首长对皇权的制衡作用;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需要贤相辅佐。
(3)目的:备皇帝顾问,佐理政务。
结果:四辅官因政务能力不足,不能发挥佐理作用,不久废除;殿阁大学士职权有限,作用仅备皇帝顾问而已。
变化:内阁形成,阁臣品级提高,虽仍为皇帝顾问,但能够参与机务。
(4)变化:内阁权力上升,一度凌驾于六部之上;内阁掌票拟权,司礼监掌代皇帝批红权,内阁受到司礼监的牵制。
(5)看法:张居正不是真正的宰相。明初已废宰相制度,明太祖严令后辈不得复立;内阁首辅名义上仍是皇帝的顾问,其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只有票拟权,权力受到司礼监牵制,政务最高决定权操之于皇帝。
(6)原因:明朝皇权空前强化,宦官依附皇权而专权;明朝中后期宦官取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司礼监掌握了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7)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束缚和禁锢个人思想。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忠实奴仆。
2.(1)措施:对蒙古,修筑长城防御蒙古骑兵南下;先战后和,通过册封、互市,实现和平相处。对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对女真,设立奴儿干都司,册封女真各部首领。
(2)作用: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3) 原因:皇帝昏庸腐朽,生活奢侈腐朽;宦官专权与朝臣党争激烈,加剧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民众生活疾苦;加派三饷增加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民族政策错误,导致辽东战火不断;自然灾害严重,恶化民众生活。明朝的灭亡是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1)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寻访建文帝行踪。
(2)特点: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远航时间早、持续长、次数多、规模大。
(3)影响: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亚非许多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4)原因:不计经济效益给明朝带来沉重财政负担;明朝国力的衰退;沿边、海防形势日益严峻。
(5)原因:阻止沿海人民与外国交往;倭寇问题。
影响:阻碍中外经济交流;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激化阶级矛盾;加剧倭寇之患。
(6)背景: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影响:改善了沿海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变化:时开时禁。
因素:国力的盛衰;倭寇问题;统治者的观念;经济结构和特点。
(8)新现象:西欧殖民者东来,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国开始了反侵略斗争。
影响:葡萄牙侵占了澳门,西班牙和荷兰先后侵入台湾,面临被西方殖民侵略的危险;西方殖民扩张刚刚开始,殖民势力尚未对明王朝统治产生较大影响。
二、合作学习
【思维拓展】看法: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与焚书坑儒相同,此观点有道理。
说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制士人的思想,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君主集权制度;八股取士不仅钳制了思想,而且带来了一种脱离实际的文风,不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自主检测
1.D 2.A 3.D 4.C 5.C 6.B 7.A 8.B
三、应用学习
1.B 2.C 3.B 4.D 5.C 6.A 7.B 8.A 9.D 1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