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语文试题2025.09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朱光潜首先注意到中国和西方有截然不同的诗歌传统,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短小的抒情诗,而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则是长篇叙事诗。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抒情诗一直比较兴盛,而西方的叙事诗则相当繁荣。在《中国文学之未开辟的领土》一文中,他指出古希腊文学的发端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先导。这两部鸿篇巨制杂糅神话和历史传说而成,既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渊源,也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史诗传统。与此相异,中国最早的诗歌,如《诗经·国风》里的篇章,不仅内容十之八九是抒情诗,而且篇幅都比较短小。为什么中国最早出现的是抒情短诗而不是英雄史诗?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长篇叙事诗一直不发达?在朱光潜看来,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诗言志”思想,可说是历代诗人和诗论者的共同信条。这种偏重主观表现的诗歌思想在中国文人心田里生根发芽,使历代作诗者和论诗者在创作评论时,一般都把文学当作抒发自己观感和怀抱的器具,而不重视作品是否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客观对象。所以在中国诗话里,“风骨”“性灵”“高格”“才情”等种种强调主观志趣的论说比比皆是,而探讨如何模仿和刻画客观对象的论述则较为少见。这一注重主观表现的倾向,加上讲究“言外之意”和“韵外之旨”的含蓄风格,是长篇叙事诗为什么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什么抒情短诗在中国尤为兴盛的缘由所在。而西方之所以长篇叙事诗萌发甚早并绵延繁荣,则与西方文艺思想密切相关,比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开始就强调“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受这种文艺思想的主宰,历代西方文艺家多追求细腻、逼真地反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在于中国诗人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淡薄。朱光潜指出,长篇史诗不同于短小的抒情诗,抒情诗以一时间一地点的主观情趣为主,描写人生的片段或一种感情,而史诗却同时从许多角色着眼,须写出整个人生或整个社会,甚至包括全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史诗的作者须有深广的眼界,才能在繁复多变的人生世相中析出条理线索来;同时又要有较深厚的情感和较长久的“坚持的努力”,才能战胜性情的疏懒和环境的阻碍,创造出完整伟大的作品。深广的观照常有赖于哲学,深厚的情感和坚持的努力常有赖于宗教,而这两点恰恰是中国诗人所缺乏的。再加上中国儒家和道家推崇直观感悟、淡于理智分析的认识方式的影响,中国长篇叙事诗不发达和抒情短诗的兴盛,不是理所当然并势所必然的吗?(摘编自钱念孙《朱光潜对中西诗歌的比较》)材料二:自现代学术建立以来,受古典诗学“诗言志”观念的影响,学者们多认为中国诗歌长抒情而略叙事,归根结底都是“抒情传统”。应该说,中国人的确擅长抒情,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亦源远流长,但它并非唯一、独尊的传统。“言志”“缘情”固然是中国诗学的主流话语,但古典诗论中言及“叙事”“记事”的文献俯拾即是。即以“诗言志”而言,闻一多《歌与诗》考释出“志”有三义——记忆、记录、怀抱,并引《管子》“诗所以记物也”语,证明诗具有记载、记录事物的功能。这不仅重新诠释了“诗言志”的内涵,也奠定了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很多表面看似与叙事无关,但诗人的情感并非凭空而起,而多“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就说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白居易继承了乐府的叙事传统,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具体到作品,中国诗歌不仅有大量的叙事诗,抒情诗中的“引”“序”也多为叙事文字。此外,类似《诗经·蒹葭》、李商隐《锦瑟》这样纯粹的抒情诗,也都含藏着一个动人而凄婉的故事。西方很早就明确了诗歌与叙事之间的密切关系。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史与诗的区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叙述个别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则带有普遍性。”这种论断为诗歌叙事奠定了强有力的合法性基础。显然,就诗歌能否叙事这一问题,中西方都予以了肯定的回答,只不过对于所叙之事的认识,西方似乎更显深刻,甚至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而中国诗歌所叙之事,大体为诗人亲历之事、民间逸事,宏大叙事略显不足,像《孔雀东南飞》、杜甫“三吏”“三别”等,无不如此。中西诗歌在叙事范式上也有着很大差异。中国诗歌多描述与作品相关的事境、事由、事脉、事态等,它注重截取事件的某个片段、细节、场景以叙述抒情,此可称为“感事”范式。按照“事”与“文”关系的亲疏远近,董乃斌教授又将“感事”分为“含事”“咏事”两类。所谓“含事”,是指事件只是作为一种遥远模糊的背景,或兴起某种情感的因素,它隐含于作品文本深层,表面只能看到某些影影绰绰的线索。所谓“咏事”,事件已显得比前者具体清晰,但它仍不是作品主要的叙述对象,诗人的注意力更在于借事咏叹。西方诗歌的叙事,主要是“述事”,即讲述一个有因有果、首尾相合的故事,强调矛盾冲突、结构、情节、人物个性的描写,凸显时间性与再现性。叙事范式的差异,使得中西诗人在处理“情”与“事”关系时也呈现出一定差异。西方诗歌“述事”范式凸显,使诗人们以史诗、叙事诗为最高追求。中国诗人在叙事型诗篇中往往将情感隐藏在叙事的字里行间,而在那些非叙事型诗篇中故事模糊而情感浓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并行发展的趋势。由此看来,中国诗歌的确存在着抒情、叙事两大传统,二者互挽互促、互渗互融,构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文学史画卷。(摘编自周兴泰《中西诗歌叙事传统比较论纲》)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希腊的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促进了西方叙事诗的发展和繁荣。B. 中国历代诗歌创作者多把作品当作抒发怀抱的载体,忽视了对客观对象的描写。C. 闻一多先生对“志”义考释得出的结论,为中国诗歌叙事传统提供了理论依据。D. 材料二中的“这种论断”,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的史与诗存在区别。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言志”这一偏重主观表现的思想,催生出中国诗话里“风骨”等强调主观志趣的多种论说。B. 中国长篇叙事诗的不发达和抒情短诗的兴盛,说明中国诗人缺乏深广的观照和深厚的情感。C. 要研究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像《蒹葭》《锦瑟》这样的纯粹抒情诗也可以作为研究对象。D. 中西方诗歌在叙事范式上的差异,会影响诗人的追求,也会影响他们创作实践时的具体策略。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西方诗歌“述事”范畴的一项是( )A. 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描绘了一个令人陶醉的夏夜场景,诗人借用夜莺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求。B.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通过描述想象中的自己神游地狱、炼狱、天堂的故事,引导人们突破宗教束缚,从黑暗走向光明。C.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叙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后,率众来到意大利奋力开拓,成为罗马开国君主的历程。D. 德国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描写了浮士德一生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将其作为全人类命运的化身,展现了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穷人的专利权狄更斯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我的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他的姊妹一百二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个发明去申请专利。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去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作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法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一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待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礼拜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陈才宇译,有删改)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英国宪章运动期间,一个勤劳温厚的老铁匠约翰,听了人家的劝说来到伦敦,在去向政府申请发明专利权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波折。B. 老约翰办理专利权整整经历了三十六道手续,花费了六个多星期,交纳了近百英镑,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C. 这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司法机构的腐败,而且表现了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D. 小说通过大量文字叙述了老约翰申请专利时国家机关的层层盘剥,一系列不合理的流程的出现有着浓浓的讽刺意味。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幽默讽刺的特点,同时也在情节设置中足见技巧,在巨大起伏中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B. 作者以典型来反映大背景,围绕约翰的生活经历构思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通过情节内容突出主题。C. 作者匠心独具,使前后内容衔接紧密,妻子哥哥留下英格兰银行股票,为后文“我”办理专利权的花费做了铺垫。D. 小说叙事很有个性,以平常的笔调讲述故事,不厌其烦地叙事,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7. 小说中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事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8. 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9.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B. 陈力就列 就:充任C. 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担心 D. 相夫子 相:察看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B. 陈力就列 陈:施展C.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家:诸侯的封地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指用兵。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B.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稷”“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祭坛。B. “国”指的是国都,又如《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去国怀乡”中的“国”即为此意。C. “干戈”“干”是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战争。D. “萧墙”指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古时臣子朝见国君,到此处便会肃然起敬。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5)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十二章》中告诫人们要学会以人为镜,优则学之,劣则思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和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人脸解锁、自动驾驶、智能摄像头……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 )。那么人工智能背后名为“深度学习”的关键技术,你了解吗?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科学家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使机器实现对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学习机制的模仿,让机器拥有类似人类的学习能力。“深度学习”就像传话游戏:给人工神经网络输入数据,数据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层层传递,就像一个人把看到的照片描述给没有看过的人,然后逐个传递,由最后的人来判断究竟是什么东西,也就是让人工智能学会通过特征对数据进行判断。①深度学习最大的特点是,②分层提取特征,③通过组合低级特征合成高级特征,④再进行预测和判断。⑤人脑神经系统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过程与这种方法是类似的,⑥有利于发挥机器的数据与计算优势,⑦降低人类的干扰,⑧提高预测准确性。“深度学习”也存在不安全性。下面是个典型案例:研究者制作了雪山和狗的对比图,先让计算机和人看雪山,二者都能准确判定为雪山;当在图片上添加一点干扰信息后,________________。这个案例说明,尽管机器通过“深度学习”能够像人类那样区分雪山和狗,但实际上它既不认识狗,也不认识雪山。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问题是——什么叫作狗?我们怎么定义一只狗?人类是通过视觉看狗的外形来判定所看到的是狗,但问题是什么是狗的外形?为什么人类的视觉能够在千变万化的外形里确定它是狗?而且有时把狗挡住了,即使遮挡了很多,人仍认识它。人类的视觉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无从得知。在这一点上,机器与人无法相比。15.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处不在 B. 大放异彩 C. 无所不能 D. 无孔不入16.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7.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计算机将雪山看成了一条狗,但人看雪山仍然还是雪山B. 雪山在计算机看来成了一条狗,但在人眼中仍然还是雪山C. 人看雪山仍然还是雪山,计算机却会将雪山看成一条狗D. 雪山在人眼中仍然还雪山,但在计算机看来却成了一条狗(二)(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甲)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小说语言观的转向——从工具论转向本体论。汪曾祺提出:“语言就是内容,语言和内容是同时依存的,不可剥离的,就好像吃橘子,语言是个橘子皮,把皮剥了吃里边的瓤。我认为,语言和内容的关系不是橘子皮和橘子瓤的关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时存在的。”按照这一见解,语言在文学中重新定位,语言不再是传达内容的载体,语言成了文学本身,成了标示文学存在价值的本体。汪曾祺认为:“小说语言的艺术性与作家的传统文化、地区文化素养有直接的联系,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这种美不是另一种方言所能代替,更不是“普通话”所能代替的。(乙)普通话是大众公约数,是没有性格的。”在这里,汪曾祺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丙)他所说的“文化”既指传统的“雅”文化,又指民间的“俗”文化;其二,有效地吸收方言成分,可使语言具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受戒》中有一个非常精采的段落:“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青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丁)衣服格挣挣的。”其中“格挣挣的”是汪曾祺家乡的方言,在用这个词时,他踌躇了很久,后来发现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并在元曲里也发现“格挣”这个词,才放心地用了。在语言的构建上,汪曾祺完全从人物的文化背景出发,整段话全用的是家乡口语,这样,人物的神蕴便跃然纸上。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语言和人物贴近”。总之,汪曾祺许多作品的语言都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文化气息,与其小说语言观互为应照。18.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甲句中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B. 乙句使用了借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C. 丙句“雅”“俗”的引号都表强调。 D. 丁处“格挣挣”即干净整洁之意。19. 下列句子中的“踌躇”与文中加点的“踌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B. 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C.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D. 我们不能一直踌躇不前,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20. 请把第三、四段出现的四个错别字进行修改。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中记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指出:“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无论是个人修身治学,还是国家发展振兴,开局时雄心勃勃者常见,而能持之以恒、慎终如始者却十分难得。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现实体验或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语文试题2025.09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1~4题答案】【答案】1. C 2. B3. A 4. ①首先反驳中国诗歌都是“抒情传统”的说法;②接着阐述中国诗歌从理论到具体作品抒情与叙事并存的事实;③然后从中西诗歌的所叙之事与叙事范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④最后得出中国诗歌叙事传统与抒情传统互渗互融的结论。(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5~8题答案】【答案】5. B 6. A7. ①人物塑造:体现了老约翰内心情感的变化,暗示了老约翰经济处境的窘迫。②情节结构:以租期的不断延长串联起申请专利的整个过程,暗示了情节的发展。③情感主旨:批判了专利权申请过程的拖沓繁琐,凸显了小人物面对层层盘剥的无奈。8. ①“我”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叙述者。②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更引人深思。③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的认识。④以“我”的见闻串联起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38分)(一)【9~12题答案】【答案】9. D 10. C11 A 12. B【13题答案】【答案】(1)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也是很重大吗?(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3)不是因为要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因为要在同乡朋友之间博取名誉。(4)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却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5)看待弟弟、子女、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敬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4题答案】【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就有道而正焉 ③. 见贤思齐焉 ④.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 自伐者无功 ⑥. 自矜者不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本题共3小题,10分)【15~17题答案】【答案】15. D 16. ④应改为:再进行判断和预测。⑤应改为:这种方法与人脑神经系统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过程是类似的。17. C(二)(本题共3小题,10分)【18~20题答案】【答案】18. B 19. D20. “采”改成“彩”,“青”改成“清”,“蕴”改成“韵”,“应”改成“映”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21题答案】【答案】例文:始终之间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言“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些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始终之间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始是种子,终是果实;始是承诺,终是兑现;始是理想,终是现实。人生如四季轮回,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结束都孕育着新的开始。“始”是蓝图初绘,是希望点燃的时刻,充满了无限可能与蓬勃朝气。《礼记·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强调了对“始”的重视。任何伟业,无不起于一颗梦想的种子,一次勇敢的启程。无论是个人立志向学,还是国家开启改革,最初的决心与规划,如同远航的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魏征的感慨穿越千年,依然切中时弊——“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初始的热情易发,持久的坚守难能。历史的画卷上,多少变法革新虎头蛇尾,如王安石目睹自己的新政渐趋沉寂;多少个人理想在岁月消磨中黯淡无光。这其中的症结,往往在于未能领悟老子“慎终如始”的智慧,在漫长的征程中,或困于倦怠,或惑于干扰,以致功败垂成。做到慎终如始,需要建立系统的自律机制。宋代大儒朱熹读书时,每日记录功课,即使生病也不中断。他明白,持续的力量来自微小的坚持。当代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给自己定下每天必须完成的字数,六年如一日。这不是简单的毅力问题,而是“慎终如始”意识融入日常的生动体现。当今社会更需要始终如一的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诱惑丛生的时代,人们常常在追逐新鲜事物中迷失方向。许多创业者初期热情高涨,却在遇到第一个瓶颈时就选择放弃;不少年轻人频繁跳槽,始终找不到职业定位。手机里存着无数只读了一半的电子书,电脑中躺着大量未完成的企划案。这种始终断裂的状态,造成了普遍的精神焦虑。春天播下的种子,需要经历完整的生长周期才能结出果实;少年立下的志向,需要一生的坚持才能实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干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有多少光鲜的开始,而在于能否将重要的事情坚持到底。每一次慎重的开始,都是对终点的承诺;每一个圆满的终点,都是新开始的基石。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这始终之间的坚持与循环之中。 回2024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文言文阅读回3语文答题卡131).姓名班级:考号: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个人信息填写清楚」请注意粘贴范围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爱3.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13(2).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不要弄破,严禁在答题卡上作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贴条形码区改液和修正带。请注意粘贴范围选择题13(3).1AB@D5AB@DI0AB D15 [A]B]C]D 19 AB C]D2AB D6AB D11 A]B]C]D]17 A]B]C]D]3A B@D9AB] D12ABC D18A幻B@D(一)阅读虹4.13(4)13(5)(二)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16.20.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第1页共4项第2页共4页■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四、作文21.题目: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第3页共4项第4项共4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语文答题卡 (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