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湖畔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银川市湖畔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银川市湖畔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月考九年级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一)语境默写。(10分)
1.“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词以传情”古文诗词往往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 , ”来表达追求理想的勇气;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 , ”阐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 ”来体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 , ”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福;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用“ , ”两句,化静为动,洋溢着诗人奋发昂扬的豪情壮志。
(二)对联文化(3分)
2.万里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宁夏境,过青铜峡,到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全长397公里。黄河在宁夏境内虽然不到其总长的十三分之一,但历史上早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为大力宣传“母亲河”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民族   ,从古至今,一脉   同甘苦
下联:国家战略,由上到下,万里华夏共   
备选词语:复兴 摇篮 天地 炎黄 命运 担当
(三)语言运用(4分)
在第三十一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悦读宁夏用“以书会友”的方式带大家云逛书博会。在本届书博会上,一批批制作精良的出版物     。我们宁夏展区内不仅陈列着宁夏出版的地方文化特色书籍,还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品质图书。它们激发着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前来看书、买书的群众     (形容行人、车、马、船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本届博览会成为了      的文化交流大舞台,也让全民阅读     (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在浓郁的书香中,广大群众汲取营养,浸润心灵,充分感受书籍的魅力。
3.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 处的成语。(2分)
        
4. 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浩如烟海  当之无愧      B.浩如烟海  无可厚非
C.不胜枚举  无可厚非      D.不胜枚举  当之无愧
(四)语境运用(13分)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2分)
①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②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③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识,广识见,养性灵。”
④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性灵。
⑤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都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
A. ③⑤②①④ B. ③①④⑤② C. ⑤②①③④ D. ⑤②③①④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关于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调查(见下图)
材料二: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习近平)
材料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大爆发。在诸侯兼并、战乱频繁的时代,中国人逐渐产生了家国意识,产生了我们至今所尊崇的一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这个精神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面,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延续。
  封建时代,文人墨客早就把自己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帮助汉武帝解决北方匈奴之患;到五胡乱华时期南方汉室政权对故土的眷恋;到岳母刺字、杨门一家忠烈流传千年成佳话,中国人始终把安国兴邦当作最崇高的理想。
  到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变化,来自外国的威胁成为大家的共同矛盾。在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进程中,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守护我们的家园而舍小家顾大家,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值得赞颂千古。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2分)
(2)请结合你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理解,简要概括家国情怀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3分)
7.阅读并回答问题(6分)
为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银川市湖畔中学将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准备邀请神舟十八号“英雄航天员”叶光富,于2025年10月9日上午9时在学校多功能厅为全体师生做一场“航天科普”线上讲座。请你代表校学生会写一封邀请函,注意语言简洁得体,格式正确。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8.古人对于忧与乐,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作为政治家,范仲淹借《岳阳楼记》表达的是心怀天下的胸襟与抱负: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选择不同,欧阳修更乐于在醉翁亭下徜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笔下的官民同游,和谐温暖,其乐融融: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说到与民同乐,孟子又有着别样的解读,以雄辩与才情表达了对忧乐观更为透彻、更为精辟的见解;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4)从【甲】文的“先忧后乐”,到【乙】【丙】两篇文章的“同其乐”“乐民之乐”,我们感受到先贤的宽广胸襟。请简要分析【乙】【丙】两篇文章在主旨上有哪些不同。(2分)
(二)古诗阅读。(4分)
9.鸣沙,是今宁夏中宁县下辖的一个镇,在这沙洲之地,每年都有很多大雁来此栖息。《嘉靖宁夏新志》中就收录有一首佚名所作的诗:
《鸣沙过雁》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1)本诗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2分)
(2)请简要分析本诗通过“雁”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
(三)名著阅读(6分)
10.阅读《艾青诗选》,我们会发现,1937-1945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等。下面的两首诗歌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诗歌1:……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太阳》1937年春
诗歌2: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1938年11月17日
任务1:简要表达阅读以上两首诗的感受。(2分)
任务2:我们为什么要读艾青的诗歌?(2分)
任务3:在今天,我们要用什么方法阅读现当代诗歌?(2分)
(三)现代文阅读一(14分)
烟火老街
耿艳菊
  ①淅沥的雨挡不住老街的热切。
  ②搬家之后,离老街远了,天天忙忙碌碌的,差不多有两个月没去老街。
  ③原来每天路过老街,红红绿绿的瓜果蔬菜,顺便拎一点回家,很新鲜,尤其沉浸在热腾腾的烟火气味里,觉得自己离生活很近。整个老街散发的都是诱人的食物的味道,更不用为每天的吃食发愁。
  ④风在这里,冷天也是可爱的。还没进老街,风就把烤红薯的甜香带到了眼前,温暖地给人一个热情的拥抱。不用看也知道,孙大爷一定站在他的烤红薯炉子前,笑眯眯地和来老街的街坊邻居招呼着。他在街口卖烤红薯有五年了,常来老街的人都认识他。他厚道热情,总是一副笑脸,即便初次见面,也让人觉得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亲切。
  ⑤孙大爷是旁边炒货店里负责炒栗子的大叔的远房亲戚,他见孙大爷一个人在家乡孤苦伶仃,生活困窘,就想了这个办法来帮他。孙大爷在家乡种了一辈子红薯,烤红薯对他来说,虽不是本行,倒也得心应手。红薯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又甜又糯。农人的朴实和热诚让他很快融入了老街的节奏和生活,时间长了,反而把他乡当故乡了,生活得自在而适宜。
  ⑥老街就是这样温暖包容。这里很多都是外来客,不管是来老街买东西的人,还是在老街上经营着小生意的人。然而,一年又一年的风霜雪雨,随着时间的渗透和积累,这些外来客像一棵树苗一样被生存和机缘的大手种在这片土壤里,慢慢地扎下了根,枝繁叶茂,为自己撑起一片天地,也为立足的土地带来一片荫凉。
  ⑦从北往南,老街东边的铺子依次是炒货店、豆腐店、烧饼店、百货小店、熟食店、面条店、牛羊肉店、早餐店;靠西边的铺子依次是奶茶店、水果店、蔬菜店、鲜花店、粮油店、五金店、炸鸡店、冷鲜肉店、水产店;南边还有一个小广场,那里聚集着南来北往的摊贩,卖水果、蔬菜、糖葫芦、驴打滚、豌豆糕等。
  ⑧不过百十米的老街,每天在这个郊外小镇总是最先醒来,也最后归于安静。这里仿佛汇聚着全世界的热闹,也有着山一样的宽厚、海一样的耐心。
  ⑨即便现在,足不出户,也能吃喝不愁,轻轻一划拉,吃的用的都能送到家。商场超市门可罗雀,但喧嚷热闹的老街一直拥挤喧闹,人们喜欢到老街来,买几个热乎乎的烧饼,喝一杯刚磨出的豆浆,买一兜鲜灵灵的蔬菜……这是任何形式都代替不了的朴素而又神奇的氛围。
  ⑩虽然下着雨,老街的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一脚泥一脚水,却没人在意,大家热情高涨地在街上走着、说笑着,在店铺里流连着,买菜买面买鱼买肉。
   豆腐店的门前排起了长队,却不见往前挪动。向旁边人打听,豆腐卖完了,店主回豆腐坊拉豆腐去了,得等上半个小时。大家就这样打着伞披着雨衣在雨里等着,似乎没人着急,也没有怨言。那是大家认准了豆腐店,味道是老街的味道,等也值得,愿意等。
   每个地方都有一条这样的老街吧,亲切,温暖,朴素,谦卑,甚至还有点脏,有点乱。但老街的布局和样貌像一幅热闹欢乐的风俗画,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喜欢老街的人的心里,甚至老街上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栩栩如生。烦闷了,去老街上转转;孤独了,到老街上看看。老街成了寒凉人世里的知己,烟火、热闹,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1.作家迟子建说:“如果我们丧失了生灵的烟火,一座城就少了最动人的色彩。”本文勾画了多幅老街烟火气的图景,请概括并作简要描述。(3分)
12.结合文章内容,用词或短语概括作者笔下老街的特点。(2分)
13.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的画横线的句子。(3分)
14.文中孙大爷是外乡人,却是着墨最多的人物,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3分)
15.运用对比的手法,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启示。从文中找出“对比”的例子,感受其表达效果。(3分)
(四)现代文阅读二(9分)
葵花地
廖静仁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 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
16.文章第①段中写道“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句话的作用。(3分)
17.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3分)
18.请分析选文标题“葵花地”有何作用。(3分)
三、作文(45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是“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惜时洒脱,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什么样的追求才是青春应有的状态?我们或许喜欢安逸,读书旅行;或许崇尚奋斗,自强不息;或许追求浪漫,仗剑天涯……其实,人生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青春就要少一些“事不关己”的冷漠,多一些“匹夫有责”的担当;少一些坐而论道的空谈,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行动;少一些吟风咏月的惆怅,多一些披荆斩棘的勇气。
根据以上内容,请同学们讲讲你生活中勇于追求的美好故事,或者谈谈你对青春追求的理解。
要求:自拟题目,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