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巨野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李白的五古《关山月》是家喻户晓的代表性诗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元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四《关山月》注云:“天山,在唐西州交河郡天山县。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日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但注释者一般把这里的“天山”意象解释为“祁连山”。李白诗中多次使用“天山”意象,其诗里的“天山”是具体指某一处还是泛指呢?是不是就一定是今甘肃祁连山呢?
对于李白诗里的“天山”,大多数读者都将它视为当今新疆的天山,但很多文史学者又指出,李白诗中的“天山”是指甘肃的祁连山。其实,作为地理名词的“天山”所指,今天有新疆的天山和甘肃祁连山之不同;唐代“天山”有阻隔南疆与北疆的天山和在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天山的区别。李白《关山月》一诗中除“天山”外,还有“玉门关”“白登道”“青海湾”四个地名意象。这四个地名意象除“白登道”在今山西大同一带外,其余均与今祁连山在空间距离上形成地理逻辑的某种关联性。这样说来,李白此诗中的“天山”指祁连山是有可能的。但是,此“祁连山”未必都是今人理解的甘肃张掖一带的祁连山。
检索《全唐诗》,共约78处写到“天山”。据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数据检索,唐以前诗歌写到“天山”的有14处,宋代以后诗歌写到“天山”的凡157处,且绝大多数是用“三箭定天山”的典故,可以说,“天山”在唐以后多为泛指了。但是唐诗中,乃至其他时期诗中的“天山”所指,则比较复杂,有专指的,也有泛指的。有明确指新疆天山的,比如去过西域的岑参的诗:“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里的“天山”肯定不是今天甘肃的祁连山。因诗中用了地名“轮台”,可以做参照。其实在唐初,“天山”还有与“交河”连用的,如霟世南《出塞》“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说明这里的“天山”指的是今天新疆东部交河一带的天山。
宋代李昉辑《文苑英华》卷二百收录唐代骆宾王《行路难》诗云:
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斾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鹏(一作雕)翼。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令(一作命)武功宣。……
这首诗写到“天山”,后面又提到“祁连”,因为前面又提到过“交河”的地名,所以,骆宾王所说的“天山”“祁连”应是两处,可能分指伊州的天山和祁连山。李白生活于骆宾王稍后的时代,他们诗作的语境应是一样的。
赵殿成注王维《燕支行》“登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句之“天山”云:
《史记正义》: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漫罗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史记索隐》:祁连山。《西河旧事》云: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养。一名天山,亦曰白山也。晋灼《汉书集注》:天山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北边备对》:天山,即祁连山也,又名时漫罗山,又名祁漫罗山。盖虏语谓为祁连也、时漫罗也、祁漫罗也,皆天也。
为什么“祁连山”又可以指新疆交河一带的天山呢?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历代文献中出现“天山”地名时的所指。
文献中最早出现“天山”的是《山海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毕)沅曰:山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二百里。晋灼《汉书集注》云: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括地志》云: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又云: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罗漫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皆见《史记正义》。
汉代文章中,也有“祁连山”与“天山”并举的现象。如桓宽《盐铁论》卷八两处提及“祁连天山”。在汉代文献中,“祁连”“天山”连用应是常见现象,说明当时祁连指天山还需要强调。《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去病至祁连山”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祁音上夷反。”
唐代杜佑《通典》记录的唐代地理代表了当时的信息,卷一百七十“西州郡”条云:“交河郡,领县五:高昌、交河(贞观中置。交河水流出县地。天山一名祁连山,今名折罗漫山)、柳中、蒲昌、天山(与交河同置)。”这里说的“天山”,则是指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天山了。当时,这里还设置有名为“天山”的县。
宋人程大昌在《北边备对》中的“天山”条总结云:
《通典》《元和志》,于张掖县既著祁连山矣。。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山,则是自甘张掖而西至于庭州,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天山皆能周遍其地,则此山亦广长矣。
程大昌这个解释比较圆满。他认为,不管是甘州还是西域的伊、西、庭三州都有天山,都是来自匈奴语,都是祁连山,也都是天山。
明代李贤主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九《外夷部》云:“天山:在交河城北。一名祁连山。唐天山县以此为名。”到清代已经明确知道,天山是一个横亘东西的巨大的山脉体系,“东西绵亘三千余里,层峰叠峰,随地异名,盖以百数”。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中的“天山”有多义性、多指向性,既有指盘亘整个新疆的天山,也有指哈密一带的天山,还有指今甘肃的祁连山。从盛唐诗人李白所处的地理信息语境来看,其诗中的“天山”意象很难确指,而指新疆东部的天山或许可能性更大。
(摘编自莫道才《关于李白诗歌“天山”意象的地理考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注释者普遍认为,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意象是指今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
B.作者通过分析《关山月》中四个地名的空间关联,排除了“天山”指祁连山的可能。
C.文章引用程大昌的观点,意在说明古代“天山”概念具有广袤和跨地域的特点。
D.唐代诗歌中的“天山”意象所指明确单一,均为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含泛指情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李白《关山月》的注释分歧引出论题,即李白诗中“天山”意象的确指问题。
B.文章运用了数据统计法,通过检索《全唐诗》等古籍中“天山”的出现次数来支撑论点。
C.文章列举骆宾王《行路难》、赵殿成注王维《燕支行》等内容,是为了说明“祁连山”与“天山”的关系在诗歌语境中的复杂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最后得出古代文献中“天山”多义性的结论,逻辑严密。
3. 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3分)
作者认为,唐诗等古代文献中的“天山”有 ① ,而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意象很难确指,但指 ② 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从汉代到唐代的文献中,“祁连”与“天山”常常连用或互指,且李白所处时代的地理信息语境中,位于 ③ 一带的天山也被称为祁连山。
4.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唐代及以前文献中对“天山”所指的不同记载。(4分)
5.作者最终认为李白《关山月》中的“天山”指“新疆东部的天山”可能性更大。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李家庄的变迁(节选) 赵树理
李家庄自从这次成了根据地,再没有垮了,敌人“扫荡”了好几次,李家庄有了好民兵,空室清野也作得好,没有垮了。三年大旱,李家庄互助大队开渠浇地,没有垮了。蝗虫来了,李家庄组织起剿蝗队,和区里县里配合着剿灭了蝗虫,又没有垮了。不只没有垮了,家家产粮都超过原来计划,出了许多劳动模范;合作社发展得京广杂货俱全,日用东西不用出村买;又成立了小学,成立了民众夜校,成立了剧团,龙王庙和更坊门口,每天晚上都很热闹。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李家庄之后,李家庄全村人高兴得跟疯了一样——青年人比平常跳得高多少就不用说,像王安福、陈修福、老宋、杨三奎那么大的老汉们,也都拈着自己的白胡须说:“哈哈!咱们还没有死,就把鬼子熬败了!”
垒小了的大门又都拆开了,埋藏着的东西也都刨出来了。砖瓦窑又动了工,被敌人烧坏了的门楼屋顶都动手修理着。各家又都挂起中堂字画,摆上方桌、太师椅、箱笼、橱、柜、蜡台、镜屏,当媳妇的也都穿起才从地窑里刨出来的衣服到娘家去走走。
村里人准备趁旧历八月十五,开个庆祝胜利大会。这个会布置得很热闹,请了一台大戏,本村的剧团也要配合着演。满街悬灯结彩,展览抗战以来本村得到的胜利品。预定的程序:十四日白天的节目是民兵技术表演——打靶、投弹、刺枪、劈刀、自由表演。十五日正式开庆祝会。十六日公祭抗战以来全村死难人员。三个晚上都演戏、看戏。
十四这天早上,胜利品就陈列起来了,十七条日本三八式步枪、三枝手枪、几十个手榴弹、一把战刀、八顶钢盔、十来件大衣;还有些皮靴、皮带、皮包、钢笔、望远镜、画片、地图,七铜八铁摆了几桌子。
早饭后,步枪打靶开始,每人打三发。打完后,算了一下成绩,全体平均是二十三环,有两个神枪手,三枪都打着红心,其中一个就是武委会主任白狗。第二项是投弹,也不错,平均二十米远;小胖孩从小放牛时候扔石头练下工夫,扔了三十二米远,占了第一名,都夸他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其余劈刀、刺枪、自由表演,也都各有英雄。表演完了,大家都欢天喜地受奖散会。
下午戏也来了,晚上街上庙里都点起了灯,当啷当啷开了戏。年轻人们都说:“自从记事以来还数今天这八月十五过得热闹。”王安福老汉说:“你们都记不得,我在十二岁时候,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咱村补修龙王庙,八月十五唱了一回开光戏,那时候也是满街挂灯,不过还没有这次过得痛快,因为那时候是李如珍他爹掌权,大家进到庙里都连句响话也不敢说。”
第二天是十五日,是正式开庆祝会的一天。早上,大家一边布置会场,一边派人到区上请铁锁、冷元回来参加。早饭以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是铁锁跟冷元没有来。大家又等了一会,只有冷元来了。冷元说:“铁锁哥到县里去了,今天赶晌午才能回来,我给他留下了个信,叫他回来就来。”村长说:“那咱们就先开吧!”
会开了,第一个讲话的就是村长。他报告了开会意义之后,接着就讲道:“我现在先笼统谈一谈抗战以来咱们村里的工作成绩。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现在咱们只要把村里的情形笼统跟以前比一比,就可以看出咱们的总成绩来了。先说政权吧:抗战以前,老百姓谁敢问一问村公所的事?大小事,哪一件不是人家李如珍说怎样就怎样?谁进得龙王庙不捏一把汗?如今啦?哪件事不经过大家同意?哪个人到龙王庙来不是欢天喜地的?再说村里人的生活吧:从前全村有八十多户没饭吃的赤贫户,如今一户也没有了;从前每年腊月,小户人家都是债主围门,东挪西借过不了年,如今每年腊月,都能安心到冬学里上课,到剧团里排戏,哪还有一家过不了年的?平常过日子,从前吃是甚穿是甚,如今比从前好了多少?咱们也不用自己夸,各人心里都有个数。再说坏人的转变吧:从前村里有多少烟鬼?多少赌棍?多少二流子、懒汉、小偷?咱们也不是自己夸,这一类人,现在谁还能在咱们李家庄找出一个来?从前东家丢了东西了,西家捉住孤老了,如今啦?在地里做活,锨镢犁耙也不想往回拿,晚上睡觉,连大门也不想关,也没有奸情,也没有盗案。大家都是这样过惯了,也不觉得这算个什么事,不过你细细一想,在抗战以前这样子行不行?说到全村人的进步,大家都是过来人,更不用多讲:论文,不论男女都认得自己个名字;论武,不论长幼都会打几颗子弹。这样在现在看来也都是些平常事,可是在抗战以前也不行呀!我想现在单单把李如珍叔侄们那些人弄得几个来放到咱们村里,他们就活不了:讹人讹不了,哄人哄不了,打人打不了,放债没人使,放赌没人赌,串门没人要,说话没人理,他们怎么能活下去?打总说一句:这里的世界不是他们的世界了!这里的世界完全成了我们的了!可惜近几年来敌人每年还要来扰乱咱们几回,如今敌人一投降,我们更是彻底胜利了!我们八年来,把那样一个李家庄变成了这样一个李家庄,这就是我们的总成绩!”
文本二:
我在创作中的一点体会(节选) 赵树理
至于我自己,在抗日战争以前,家乡就在农村,不用找任何理由就可以常年和农民在一起;抗日战争以后,我的家乡又恰好在革命势力可以到达的敌后,虽然也常有和反动势力斗争的时候(如我在《李家庄的变迁》中所写的情况),可是总比完全在反动势力统治之下的地区去接近劳动人民有保障得多。这就是我所谓我比别的作家幸福的地方。
一向被封锁在一定范围里的人们,初到了劳动人民的大海中,其思想、感情、生活风度等等,开始总有点不适宜,所以我们的毛主席一九四二年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在这大海中锻炼自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通过对比抗战前后李家庄的情况,突出了革命政权给村庄带来的巨大改变,展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变化和精神风貌。
B.文本一写村民庆祝抗战胜利的场景,既有对整体氛围的描绘,又有对个体如王安福老汉话语的刻画,点面结合,生动形象。
C.文本二讲述了作者抗日战争前后不同时期自身深入群众的优势,与文本一李家庄的故事相互映衬,深化了小说的创作主题。
D.文本一语言平实质朴,文本二理论性强,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却都紧扣着抗日战争时期生动、热烈的社会现实。
7.关于文本一中李家庄的庆祝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庆祝活动中展览的“胜利品”,不仅是对战斗成果的直观呈现,还与前文“敌人扫荡了好几次,李家庄有了好民兵……没有垮了”的内容形成了呼应。
B.十四日民兵技术表演的优异成绩,隐含着 “民兵实力”与“根据地稳固”的深层关联,正是这样的群众武装,才让做好“空室清野”有了坚实保障。
C.王安福老汉认为如今的庆祝会比光绪二十七年的开光戏“更痛快”,原因在于李家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家家产粮超过原来计划”,“日用东西不用出村买”。
D.庆祝活动“三晚连演”情节的设计,既照应了前文成立剧团的情节,也通过集体文娱活动了凝聚人心,让“胜利的喜悦”从个体感受升华为全村的共识。
8.文本一中村长的讲话颇具感染力,请从语言表达的技巧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9.文本二提到作家要深入到“劳动人民的大海”中,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部作品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主张。(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名通。邓犹登也,文帝甚说,尊幸之,日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
文帝时间如通家游戏,然通无他技能,不能有所荐达,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人者相通,曰:“当贫饿死。”上曰:“能富通者在我,何说贫?”于是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节选自《汉书·佞幸传》)
材料二: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摘编自《史记·梁孝王世家》)
材料三:
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天之制此财犹国君之有府库也。赋赏夺与,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祸?邓通死无簪,胜、跪伐其身。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欢。非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立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
(摘编自《潜夫论·遏利》)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夫利[A]物[B]莫不天之[C]财[D]天之[E]制此财[F]犹国君之[G]有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洗沐,休假,休息日。汉代官员五天可以休假一天,用于回家沐浴,整理个人卫生。
B.如,像,如同。与《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的“如”意思相同。
C.冠盖,古时官吏的帽子和车盖,用作官吏代称。冠盖相望,形容使节官员来往不断。
D.功庸,与下句的“勋德”互文““庸”与《师说》“庸知其年”的“庸”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文帝梦见被一黄头郎推上天,邓通因身份、衣、姓名等原因受到特别的宠幸;还因为老实谨慎等原因获赏赐无数,还被提拔做了上大夫。
B.汉文帝让擅长相面的人给邓通看相,相士认为邓通会贫饿而死,汉文帝不信,赐其蜀严道铜山,允许他自行铸钱,邓通因此富甲天下。
C.梁孝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深受宠爱,获赏赐无数,他大规模修建官苑城池,大肆招兵买马,努弓、长矛有几十万件,比京城还要多。
D.在胶东王被立为太子后,梁王派人刺杀议臣,皇上从此对他心怀不满,他十分害怕,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谢罪,这才得到宽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
(2)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
14.从材料一、二看,材料三的“邓通死无簪”和“胜、诡伐其身”所指的是什么事情 作者举这两个历史事例要说明什么道理?(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密州①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③。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④。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密州,今山东诸城。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任上被调任为密州知州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②香吐麝:意谓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③语自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④社:农村节日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上元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激越刚健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
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16.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博物馆的建筑展厅里,讲解员指着古代宫殿复原模型,引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向参观的同学们介绍其宫室依地势而建、结构错落精巧的特点。
(2)《红楼梦》善于对唐诗进行翻新化用,如探春邀请贾宝玉参加海棠诗社时说的“扫花以待”,便是由杜甫的《客至》诗中“ , ”化出。
(3)当前,我国开展“禁止违规吃喝”的整风运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就明确指出,如果不能“ , ”,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学生习作:他总是喜欢在网上发表一些不刊之论,这种危言危行让人感到不安。但他就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搏眼球,由此带来的副面影响倍受网友指责,虽然屡试不爽,但他还是乐此不彼。
AI分析:学生习作存在三处成语使用错误。出现这些错误绝非偶然,而是语义感知、语境适配与文化认知等方面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义方面,现代汉语“语素义干扰”是核心诱因。由于许多成语由古汉语演变而来,有些语素已古今异义,① 理解成语不能“望文生义”。比如“不刊之论”的“刊”并非“刊登”,② “修改”;“危言危行”的“危”实为“正直”,③ 被误读为“危险”,这种语素义的古今错位,导致对成语词义的感知偏差。
语境方面,“语境适配缺失”与“语言色彩误判”是主要问题。语言使用需符合“语境恰当性原则”,包括上下文逻辑和情感倾向的适配。“屡试不爽”指屡次尝试均无差错,与“受到指责”的语境冲突。“不刊之论”“危言危行”均为褒义成语,学生却将其用于与成语褒扬性质相悖的语境中,造成语义矛盾,违反“情感色彩适配原则”。
文化方面,“文化语境”剥离加剧了理解偏差。成语是文化积淀的产物,许多成语的语义隐含特定文化背景,若缺乏对文化语境的理解,就难以把握其深层语义。如果不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指向,就容易将其等同于普通复合词,导致语用失误。
教师建议:借助古汉语知识准确理解语素含义,明确成语的字面含义和引申义,( );关注语境适配,成语使用也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结合成语的感彩和使用场景,判断是否与表达内容相符;还要了解成语的来历,掌握成语典故的文化背景,进而打破砂锅问到底,挖掘成语的深层内涵。
18.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防止逻辑错误 B.造成语用错误
C.挖掘文化内涵 D.避免望文生义
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俗语换成括号内的四字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成语使用也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风使舵)。
B.打破砂锅问到底(刨根问底),挖掘成语的深层内涵。
C.你不要这样想,“船到桥门自然直(水到渠成)”,我们慢慢的总有法子好想。
D.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各执一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1.文中“学生写作”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2.请另举一个成语错用的例子,分析其错用的现象,并结合文中的教师建议,说说如何正确使用该成语。(6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AI 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丰富;但总有人感觉,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单调无味……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AI等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3分)A项,原文第一段明确指出“注释者一般把这里的‘天山’意象解释为‘祁连山’”,而非“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此选项为典型的偷换概念。B项,原文分析地名关联后,得出的结论是“李白此诗中的‘天山’指祁连山是有可能的”,而选项中“排除了……可能”的表述与文意相反。C项正确,文章引用程大昌《北边备对》中的观点“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山……则此山亦广长矣”,正是为了论证古代“天山”概念并非一个孤立的山峰,而是一个横跨广阔地域的山脉体系,即其具有广袤性和跨地域性。因此C项理解准确。D项错误,原文第三段明确说明唐诗中的“天山”所指“比较复杂,有专指的,也有泛指的”,选项“所指明确单一……不含泛指”完全违背了文章核心观点。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
2.D(3分)A 项,文章确实是从李白《关山月》的注释分歧入手,引出核心论题。B项正确,文章第三段使用了“检索《全唐诗》,共约78处写到‘天山’”等数据,这是典型的数据统计论证方法。C项,列举骆宾王《行路难》中“天山”与“祁连”并提的内容,以及赵殿成注王维《燕支行》中对“天山”地理位置的解释,都是为了说明“天山”与“祁连山”的关系在诗歌语境中并非单一对应,而是存在复杂性。D项,文章并非“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问题(李白诗中“天山”的所指),随后通过分析历代文献、不同时期诗歌中的“天山”意象等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古代文献中“天山”的多义性和多指向性,属于“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得出结论”的结构,而非“总分总”。“总”需有开篇总括和结尾总括的呼应,文中开篇仅为引出问题,未总括观点。
3.①多义性、多指向性(或:不确定性、模糊性)②新疆东部的天山(或:吐鲁番/交河郡附近的天山)③交河郡(或:伊州/西州/吐鲁番)(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4.①《山海经》提到“天山”,毕沅认为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二百里,晋灼《汉书集注》中说在西域,近蒲类国,去长安八千余里,《括地志》称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也提到天山一名白山,今名折罗漫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②汉代文献中,“祁连”“天山”连用常见,《汉书》注中提到“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③唐代杜佑《通典》记载交河郡有天山,指的是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天山,当时还设有名为“天山”的县。(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5.①地理概念的延续性:从汉代到唐代的文献(如《汉书》《通典》)中,“祁连”与“天山”常连用或互指,表明今新疆东部(如交河郡、伊州一带)的天山历史上也被称为祁连山,这为李白的用法提供了历史语境。②同时代诗人的参照:与李白时代相近的诗人如岑参,其诗中的“天山”(如与“轮台”并提)明确指新疆天山,这表明盛唐诗人有使用此指代的习惯。③地名意象的关联分析:虽然文章指出《关山月》中地名与甘肃祁连山有空间关联,但通过对更广阔历史地理语境的考察,作者认为将“天山”理解为更具包容性和历史延续性的新疆东部天山,更符合唐代复杂的地理认知。④文献的综合性结论:引用了程大昌等古人的总结性观点,即天山是一个绵延数千里的巨大山脉体系“随地异名”,支持了“天山”意象的多义性和指向新疆天山的可能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D(3分)文本二平实自然,并非理论性强,“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表述错误。
7.C(3分)文本中王安福老汉明确强调过去“李如珍他爹掌权,大家进到庙里都连句响话也不敢说”,可见其“痛快”的关键是“精神自由”,根源是“掌权者性质与村民话语权的变化”,而“物质改善”是李家庄的整体变化,并非老汉对比时的核心指向。
8.①运用对比手法:村长将抗战前后李家庄在政权、生活、社会治安、村民素质等方面进行对比,让村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变化,如过去的贫困、现在的富足,过去的担惊受怕、现在的安心生活等,引发情感共鸣,增强讲话的感染力。②运用排比句,结合村民生活实际:他讲述的内容都是村民亲身经历的事,贴近村民生活,易被理解和接受。③多次使用反问句:如“在抗战以前这样子行不行”,目的是引起听众思考,增强互动效果,强调如今的变化来之不易。(每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题材真实,源于生活:小说素材直接源自农村现实,如组织民兵、互助生产、剿蝗抗旱等情节,均是劳动人民斗争与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作者从生活“大海”中汲取创作源泉。②人物鲜活,形像生动:村长那番“大白话”讲话,完全复现了农民的心声与情感,证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熟悉。③语言质朴,细节传神:作品中大量运用“熬败了鬼子”、“老子英雄儿好汉”等口语化语言,以及对展览胜利品、民兵表演等场景的生动描写,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作者深入生活后的精准再现能力。(每点2分,共6分)
10.BDF(3分)
11.B(3分)文中“如”的意思是“往,到……去”。
12.C(3分)C项,“大肆招兵买马”归纳不当。“驽弓、长矛有几十万件,比京城还要多”错误,原文是“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13.(1)他醒来后前往渐台,凭着梦中的印象暗中寻找那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看到邓通时,发现他衣衫的后面有个破洞,正是梦中所见的样子。(“觉”“之”“阴”各 1分,句意1分。共4分)
(2)官府追捕刺客,没能抓获。当时天子怀疑是梁王所为,下令(继续)追捕刺客,果然是梁王指使的。(“逐”“意”“使”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邓通死无簪”,是指邓通在汉文帝时获赏赐无数,富甲天下,而在景帝时财富被剥夺,死的时候连一根簪子也没有。“胜、诡伐其身”,是指羊胜、公孙诡因参与刺杀等阴谋活动而导致自身丧命。②材料三作者举此二例,意在说明皇帝不能违背上天而使没有功劳的人富裕,诸侯不能违背皇帝而使自己喜欢的人富足。(或:对民众没有功劳而追求富足的人,是不能长久享有财富的。)(第①点3分,第②点2分,共5分)
15.A(3分)“词的上阕……充分展现了密州上元节的热闹、繁荣景象”错误。上片写“钱塘”的上元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片写密州上元节,突出冷清。
16.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杭州的上元节“明月如霜”“帐底吹笙”,繁华热闹,而密州“火冷灯稀”,仅有的鼓和箫也是为了祭祀。②作者仕途不顺,感人生衰老失意。“山城”远离中央朝廷,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感到失意落寞。③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密州的上元节十分清冷,作者看到人们无心热闹,心祈求丰年,为人民生活困难倍感心酸。(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17.(每空1分,共6分)
(1)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B(3分)该段以分号为分层标志,根据括号的位置,可推知其内容应该对应前面的“字面含义”“引申义”,即从“语义方面”提出建议,D项符合要求。A项是语境逻辑方面。B项与上下文意思相反。C项是文化方面,均不符合语境。
19.B(3分)A项感彩不一致,“见风使舵”为贬义词,且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C项语义侧重点不同,“船到桥门自然直”侧重困境中的被动转机,强调顺其自然,突出被动适应和外部因素作用;“水到渠成”侧重条件成熟后的必然结果,强调主观努力与客观规律的结合。D项语义不同,“一个巴掌拍不响”指矛盾和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而“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侧重点在于双方意见不同。
20.①因此(因而、所以) ②而是 ③却(但)(填对1处得1分,共3分)
21.“搏眼球”改为“博眼球”;“副面”改为“负面”;“倍受”改为“备受”;“乐此不彼”改为“乐此不疲”。(每处1分,改对三处得3分)
22.示例一:“登堂入室”容易望文生义误解为进入厅堂或房间。使用这个成语一要正确理解语义,明白“登堂入室”是用来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二要正确理解使用对象和感彩,“登堂入室”是褒义词,使用对象是学识或技能;三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背景,结合我国古代房屋结构特点深入理解其比喻义。
示例二:“不赞一词”容易望文生义误解为不说一句赞美的话。使用这个成语一要正确理解语义,明白“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可用来指一言不发。其中的“赞”不是“称赞”,而是“添加或参与”;二要正确理解使用对象和感彩,“不赞一词”本义是褒义词,使用对象是文章,引申义“一言不发”是中性词,用于写人;三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背景,结合孔子编写《春秋》的典故深入理解其内涵。(列举成语1分,分析错用现象1分,从语义角度说明如何正确使用该成语2分,从语境和文化角度说明如何正确使用该成语各1分,意思对即)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靠撑船成为黄头郎。汉文帝曾梦见自己想上天却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推了他一把,助他登上天,汉文帝回头看见这个黄头郎的衣衫在臀部后面有个破洞。他醒来后前往渐台,凭着梦中的印象暗中寻找那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看到邓通时,发现他衣衫的后面有个破洞,正是梦中所见的样子。于是召见邓通,询问他的姓名,得知他姓邓,名通。“邓”音犹“登”,汉文帝十分高兴,对他格外尊崇宠幸,一天比一天看重他。邓通为人也老实谨慎,不喜欢与外人交往,即使汉文帝赏赐他休假,也不愿外出。因此,汉文帝赏赐邓通的钱财多达十几次,每次都数以万计,还提拔他做了上大夫。
汉文帝时常到邓通家游玩,但邓通没有其他才能,不能推荐贤能之人,只是靠自身谨慎来讨好皇上罢了。汉文帝让擅长相面的人给邓通看相,相面的人说:“他将来会因贫穷而饿死。”汉文帝说:“能让邓通富贵的人是我,怎么会说他贫穷呢 ”于是就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赏赐给邓通,允许他自行铸钱。从此,邓通铸造的钱币流通天下,他的富有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等到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邓通被免职,闲居家中。没过多久,有人告发邓通偷偷在边境之外铸钱,汉景帝下令官吏查办审问,发现确有此事,于是立案彻查,将邓通的家产全部没收,邓通家还欠下好几万的债务。长公主(汉景帝的姐姐)赏赐给邓通的东西,官吏总是随即就没收充公,他连一根簪子都不能留在身上。于是长公主只好派人给邓通提供衣食。最终,邓通一分钱也没有留下,寄居在别人家里死去了。
材料二:
梁孝王是实太后的小儿子,窦太后十分疼爱他,赏赐给他的财物多得数不清。于是梁孝王修筑了东苑,方圆三百多里。扩建睢阳城,使城围达到七十里。大规模修建宫殿房屋,建造了复道。孝王还得到了天子赏赐的旌旗,外出时随从的车马多达千乘万骑。他在东西各地奔驰打猎,排场堪比天子。孝王招揽天下的豪杰,崤山以东的游说之士,没有不来投奔他的,像齐国人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都在其中。公孙诡善于谋划奇计邪策,刚见到孝王时,就被赏赐千金,官做到中尉,梁国人称他为“公孙将军”。梁国制造了大量兵器,光是弩弓、长矛就有几十万件,府库中积累的金钱多达亿万,珠玉宝器比京城还要多。这年夏季四月,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恨衰盎和那些参与议论继承人的大臣,就和羊胜,公孙诡等人暗中派人刺杀了袁盎以及其他议论政事的大臣十多人。官府追捕刺客,没能抓获。当时天子怀疑是梁王所为,下令(继续)追捕刺客,果然是梁王指使的。于是天子派使者络绎不绝地前往梁国,反复核查案件,追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躲进了梁王的后宫。使者催促梁国二千石级的官员加紧追捕,梁国丞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劝谏孝王,孝王才命令羊胜、公孙诡自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交了出来。皇上从此对梁王心怀不满。梁王十分害怕,就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谢罪,这才得到宽恕。
材料三:
再说天下对人有利的东西,无不是大自然的财富。上天控制这些财富,就像国君掌握国家仓库一样。收取赏赐剥夺给予,各有多少,人哪能强行多拿呢 所以人如果没有德行而富裕高贵,这就是恶人窃取了官位而偷了国家仓库,最终一定会发觉,发觉后就一定要惩处了。偷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惩处,何况是偷上天的呢,能不遭殃吗 邓通死的时候连一根簪子也没有,羊胜、公孙诡砍杀了自己的身体。所以皇帝不能违背上天而使没有功劳的人富裕,诸侯不能违背皇帝而使自己喜欢的人富足。当然,这其实也不是违背皇帝,也不是违背上天。因为皇帝把上天的意愿当作制度,而上天把民众的意原当作意愿。民众的意愿,上天一定会顺从。所以,对民众没有功劳而追求富足的人,从来没有不立即垮台的:对民众有功勋恩德而谦让自抑的人,从来没有不光彩荣耀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