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远古陶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赣美版美术二年级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远古陶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赣美版美术二年级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远古陶器》教学设计
课题 《远古陶器》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材中第三单元陶泥的世界的首课,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为初步了解泥材料和泥塑知识;运用揉、搓、压等方法塑造泥塑作品;从古代陶艺作品中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单元学习任务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起“由感走向智”的桥梁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秦时兵俑汉时陶,华夏工匠技艺高。远古绝活今何在?不尽新作出炉窑。”的祖先智慧,结合工具和材料的运用,是典型的跨学科融合点,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以江西万年仙人洞陶罐、仰韶尖底瓶、龙山高柄豆三件“时间轴”文物为主线,呈现“造型—功能—技术”的演进;技法上提炼“揉-搓-盘-捏-压”五种原始成型法,对应现代泥板、泥条、捏塑基本功;最后要求学生能够用陶泥复制或再创一件“带远古黑科技元素”的生活器。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陶器2万年历史,能够举例“祖先造型智慧”对现代设计的启发。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段位于7-8岁,处于“图式期”后期,空间概念初步建立,喜欢“拆—装—改”式探究,对“原始人怎么生活”有天然故事欲。部分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可能体验过徒手捏泥—压印花纹”,会搓均匀泥条;在生活经验上,基本见过酒瓶、保温杯等对称容器。但对于尖底瓶的“重心下移才能插沙”原理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述;20% 学生易把“盘泥条”做成“砖墙”——泥条之间干裂缝;10% 学生满足于“像杯子就行”,缺乏“功能-造型”对应意识。预估5% 学生能主动加“双耳+三足”复合结构;30% 只会单线刻划,需示范“压印、贴塑”增层次;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用“能盛水”“不烫手”描述功能,少数能用“稳定、密封、易提”等科技词汇。
重点 从“造型看功能”的观察视角,能自主探索不同的远古陶器在生活中的用途。
难点 把“功能需求”转化为“造型语言”,在作品中体现“巧思”而非简单模仿。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仙人洞遗址 江西万年 实景照片陶罐——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教师讲解远古的“黑科技”——小小陶器,大大智慧1962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距今约2万至1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陶器。 学生了解仙人洞遗址及其陶罐在历史上的地位 利用讲解和照片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主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1.新知讲解A.陶器的“前世今生”世界最早的陶器:中国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碎片,距今约2万年小知识:比埃及金字塔(约5000年)早1.5万年陶器的成长: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红陶→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像蛋壳一样薄的“蛋壳陶”)讲解陶器的发展历史B.什么是陶器?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是一种传统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品。陶器的制作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器。用动画的形式表示陶器是如何产生的——土+水+火=陶器C.学习——小口尖底陶瓶小口尖底陶瓶(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提出问题思考:小口尖底瓶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性是什么?从三方面进行引导造型 观察陶瓶的外形功能 猜一猜它是做什么用的巧思 猜一猜它藏着怎样的巧思教师开始介绍陶器1.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珍品:小口尖底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外形纺锤状,小口圆形杯状,颈部细于口部,圆肩鼓腹,尖锥形底。器身中部对称双环形耳,颈部以下饰黑彩,上腹部细斜线纹,其余素面磨光。高度约46.2cm,口径约5.7cm。1958年陕西宝鸡市北首岭出土,现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2.探索小口尖底瓶的多重用途:作为汲水器:功能不稳定。作为祭器:可封口防酸败,尖底利于沉淀。作为酿酒器:助力发酵储藏。2.艺术欣赏展示教科书中出现的四种陶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提问:不同形状的远古陶器有什么用途?A.镂空陶豆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1963年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B.指甲纹红陶壶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1958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馆藏C.红陶双耳三足壶新石器时代中期 裴李岗文化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D.直流实足橙黄陶鬶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山东博物馆藏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相互交流学习教师展示答案A.盛放食物B.盛放、炊煮食物C.炊、饮两用D.存储食物3.实践练习A.小工具大作用——制陶工具材料展主角材料:陶土(红陶土、白陶土)塑形工具:转盘、木拍、刮刀装饰工具:刻刀、小刷子、模具生活小工具:梳子、瓶盖、树枝等B.陶艺制作的基础准备第一步:揉泥(给泥巴按摩)目的:去除泥巴中的空气气泡,让它变得更紧实、更听话,这样在后续制作时才不容易开裂。方法:像揉面团一样,把泥巴放在桌上,双手用力反复搓揉、按压。可以把泥巴揉成一个长条,再卷起来继续揉,直到泥巴表面变得光滑细腻,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第二步:塑形(捏、盘、接大挑战)捏塑法适合小动物、小碗(3-4岁宝宝也能学)泥条盘筑法搓长条一圈圈围起来,做花瓶、罐子(5-7岁进阶技能)分别详细介绍两种方法的特点捏塑法直接将陶泥放在手中,通过手指的捏、压、搓、揉等动作,塑造出陶艺作品的大致形状。这种方法较为自由随意,适合制作一些造型简单、质朴的作品,如小玩偶、小动物等。泥条盘筑法先制作一个底部,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等。然后用泥条围绕底部一圈一圈向上盘筑,每盘一圈需用手指或工具将泥条与下一圈紧密贴合,可适当涂抹泥浆增加粘性。第三步:装饰&第四步:烧制装饰(给陶器穿花衣)刻花纹、贴泥片工具:小木棒、牙签、树叶印纹;图案参考:远古陶器上的鱼纹、花瓣纹、条纹。烧制(窑火里的变身)黏土变陶器的关键小知识:需要高温烧制(像烤饼干一样),温度不够会开裂哦!(课堂用陶泥可自然风干)C.展示捏塑法和泥条盘塑法实例《海洋笔筒》制作教程切一个圆和长方形凉干一会把长方形卷成圆筒把连接处融合一下加上海草和石头在空的位置放下小鱼海星章鱼等等加上泡泡和一些细节《串珠烛台》制作教程切一个适量的圆形搓很多个小泥球圆圈外加上泥球加一个圆圈把泥球依次垒好继续加一些泥球,最上层用一个圈圈结尾还可以涂自己喜欢的颜色哦展示部分学生作品4.知识拓展陶器里的大文明陶器是人类最早的“化学实验”——用火烧黏土改变物质。大约170万年前,中国各地区的先民通过击石取火、钻木取火得到火种,慢慢学会了用火,并逐步了解了火的习性。由于偶然中发现火可使黏土发生烧结使之成为坚硬的陶块,导致了制陶工艺的诞生。彩陶上的图案是远古人类的“日记本”--记录打猎、祭祀、自然景象。河南临汝阎村 红陶《鹳鱼石斧彩陶缸》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图像简洁醒目,画面右侧斧柄装饰考究,带徽记,无疑是古代的权力棒,鹳的重心稍稍后仰,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推荐参观:当地博物馆的陶器展,看看真实的远古陶器!红陶《花瓣纹彩陶盆》红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拟形陶器-灰陶《鸟尊/陶鹰鼎》 学生学习陶器的历史和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学生了解陶器是怎么制作的学生学习小口尖底陶瓶的相关知识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小口尖底瓶的功能和巧思学生回答瓶子的用途学生欣赏教科书中的四个陶器学生各个陶器的年代和特点学生了解制陶所需材料学生学习制陶的详细步骤学生学习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两种简单的制陶方式学习学习两种手法的具体实例学生学习陶器文明的三个表现 通过学习和欣赏并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讲解瓶子的制造年代和形状特点,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陶器进行点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后续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做准备增加学生的美术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用实例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上手操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能从年代、造型、纹样的角度说出远通过学习"盘条+捏塑,复合成型法,古陶器的“形式美 + 功能美”。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陶器2万年历史,能够感受“祖先造型智慧”对现代设计的启发,读懂古人的智慧。 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陶器里的大文明 学生学习拓展知识 在拓展中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