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包括构成和分布两方面的内容,在描述特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土地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理解土地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树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理念,落实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类型齐全”的结构特点,以及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最后落脚于“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国策与措施。知识结构清晰,逻辑层层递进,从特征描述到成因分析,再到问题对策,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理解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如中国的地形、气候概况,并对“资源”有了初步概念。他们思维活跃,对图像和案例感兴趣,但抽象的空间分布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仍有待加强。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差异”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原因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同时,他们虽对“珍惜土地”的口号熟悉,但对具体国情、政策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因此,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地图、联系乡土地理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其探究兴趣。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构成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特点。 人地协调观:3.运用资料说出,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措施。 4.理解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树立科学的土地资源观,形成人地和谐、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耕地、林地、草地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提问: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有多少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你知道的土地的用途有哪些? 学生回答:960万平方公里。在土地上可以耕种、放牧、修路、采矿、建设城市和工厂等。 通过思考对土地产生直观认识,激发探究欲望。
一、人多地少 【活动一】探究“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材料: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约14.1亿。 1.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充裕的国家吗?为什么? 2.图中的对比数据说明了什么? 3.归纳我国的土地特征。 学生回答: 1.我国人口中国众多,人均土地面积较小。 2.中国人均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3.我国土地特征是人多地少。 通过活动,强化学生阅读统计图的能力,初步认识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二、类型齐全 【活动二】土地资源的构成 1.土地类型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2.在耕地、草地、林地中, 占比大, 比重偏小。 3.我国 的占比大,如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 学生回答: 1.土地类型齐全。 2.草地占比大,林地和耕地的占比偏小。 3.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占比大。 通过活动,引导认识中国土地资源的构成,同时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
三、区域差异明显 【承转】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比例构成不合理,且空间分布不平衡。 【活动三】土地资源的分布 1.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归纳我国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地区。 提问:北方的耕地类型是什么?南方的耕地类型是什么? 2.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归纳我国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地区。 3.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归纳我国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地区。 提问:影响耕地、林地、草地分布的最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什么? 耕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综合影响。 林地:降水(充沛)、地形(山区)。 草地:降水(半干旱)、地形(高原)。 学生回答: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学生回答: 北方的耕地类型是旱地,南方的耕地类型是水田。 学生回答: 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 学生回答: 草地主要分布干旱、半干旱的西部、北部内陆地区。 学生回答: 地形、气候-降水/热量、土壤、水源等因素。 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差异,进一步加强地图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密切联系。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深化对土地资源分布差异成因的理解,进而认识到不同土地类型对自然条件的需求不同。
四、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出示漫画,我国土地存在哪些问题? 补充:中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占用了一部分耕地,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长期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牧区有1/3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活动四】我是土地守护者 为了保护我们宝贵的土地资源,面对耕地、林地、草地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出示阅读材料——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 提问:我国为何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学生回答: 1.耕地锐减; 2.草场退化; 3.水土流失; 4.土壤污染。 学生回答: 耕地的保护措施:制定法律、法规;适度开荒等。林地的保护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草地的保护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建设人工草场;划区轮牧等。 学生回答:保障粮食供应和国家安全。 通过漫画,引导学生认识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通过活动四,学生举例说出土地资源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以及理解耕地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虽然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小,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我们明确了耕地、林地、草地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显著特点。正因如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成为我们必须坚守的基本国策。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将保护土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土地资源的守护者。
课堂检测 1.教师预设能力检测题,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2.检测内容包括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和保护。
课后作业 调查家乡的土地资源 要求:查阅资料,简要归纳家乡的土地资源构成,举例说明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举措。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和案例探究,较好地掌握了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布差异的成因”这一难点时,部分学生将原因简单归为单一因素(如只认为是气候),未能全面结合地形、水源等进行综合思考,这说明在问题链的引导和知识迁移环节的设计上还需加强,未来可考虑提供更结构化的思维支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