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生活方式与健康 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生活方式与健康 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生活方式与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时选自华东师大版《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 的第一课,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篇内容,承接小学阶段 “基础健康知识”,衔接初中 “系统健康素养培养”,具有 “承上启下” 的关键作用。教材以 “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础” 为核心命题,打破传统 “单一运动技能” 教学框架,将健康认知拓展至 “饮食、运动、作息、心理、卫生” 五大生活领域,为后续 “运动技能学习”“健康风险防范” 等内容奠定认知基础。
(二)内容结构
教材内容分为三模块:
认知模块:明确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饮食、运动、作息、心理、卫生),结合案例(如 “挑食导致营养不良”“熬夜影响体能”)解析各要素与健康的关联,配套 “健康素养自测表”(含饮食、作息等维度的简单问卷);
诊断模块:通过 “校园生活场景案例”(如 “课间只久坐不活动”“常吃零食不吃饭”)引导学生识别不良生活方式,配套 “生活方式评估卡”;
实践模块:提供 “健康生活方式优化建议”(如 “三餐搭配口诀”“每日运动 10 分钟方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制定 “个人健康计划”。
(三)编写特点
生活化:案例均来自学生熟悉的校园(食堂、课间、体育课)与家庭(作息、饮食)场景,如 “早餐吃面包 vs 不吃早餐”“睡前刷手机 vs 早睡”,降低认知门槛;
实践性:配套 “自测表”“评估卡” 等工具,强调 “从认知到行动”,避免纯理论灌输;
发展性:兼顾七年级学生生理特点(青春期初期体能变化)与心理特点(自主意识增强,易受同伴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二、课时安排
结合教材内容密度与七年级学生认知节奏,安排 2 课时,形成 “认知 — 诊断 — 实践 — 优化” 的递进式学习链,具体如下:
课时 课题副标题 核心目标 主要活动
1 健康认知馆:解码生活方式与健康 认识生活方式五大核心要素(饮食、运动、作息、心理、卫生),理解各要素对健康的具体影响,能识别自身不良生活方式 校园生活方式盲盒探秘、健康影响案例分析、生活方式要素对比实验
2 健康实践坊:优化我的生活方式 掌握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整方法,结合自身 / 家庭场景制定可操作的健康生活方案,提升健康管理能力 健康诊断会(小组互评生活方式)、优化方案创作、健康承诺打卡
三、教学目标(基于体育与健康五大核心素养)
(一)运动能力
学生能结合生活场景(如课间、周末)识别 “有效运动” 与 “久坐不动” 的差异,用体育术语(如 “中等强度运动:心跳加快、微出汗”“久坐:连续 1 小时以上不活动”)描述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如 “每天课间 10 分钟跳绳(中等强度)能增强心肺功能,连续 2 小时久坐会导致体能下降”;
学生能根据自身运动基础(如 “平时很少运动”“常打羽毛球”),选择 1-2 种适合校园 / 家庭的运动方式(如课间跳绳、家庭仰卧起坐),制定 “每周 3 次,每次 15 分钟” 的简易运动计划,明确运动强度与健康目标(如 “增强体能”“改善体态”)。
(二)健康行为
学生能列举生活方式五大要素(饮食、运动、作息、心理、卫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如饮食:三餐规律 vs 挑食偏食;作息:22 点睡觉 vs 凌晨 1 点睡觉),填写 “个人生活方式清单”,识别至少 2 项不良行为(如 “不吃早餐”“睡前刷手机 1 小时”);
学生能掌握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整方法(如 “不吃早餐→前晚准备面包牛奶;睡前刷手机→设置 21 点手机定时锁屏”),完成 “健康行为优化卡”,并尝试执行 1 周,记录调整效果(如 “吃早餐后上午不犯困”);
学生能在家庭场景中带动家人参与健康行为(如 “和父母一起制定家庭作息表”“周末和家人打羽毛球”),形成 “个人 — 家庭” 联动的健康行为氛围。
(三)体育品德
学生能理解健康行为的 “责任性”: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挑食)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增加家人照顾负担(如生病需父母陪护),树立 “对自己健康负责” 的意识;
学生能在小组活动中(如 “生活方式诊断会”)客观评价同伴的生活方式,不嘲笑、不贬低(如 “你周末运动很好,但早餐偶尔不吃,我们可以一起准备简易早餐”),养成 “尊重他人、互助改进” 的品德;
学生能遵守健康行为承诺(如 “每周运动 3 次”),不轻易放弃,培养 “坚持不懈” 的意志品质,如 “即使下雨,也用室内跳绳代替户外运动”。
(四)心理健康
学生能识别生活方式与情绪的关联:如 “熬夜后情绪烦躁”“运动后心情愉悦”“挑食导致精力不足进而焦虑”,用 “情绪记录表” 记录 1 周内 “生活方式 — 情绪” 的对应关系;
学生能掌握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情绪” 的方法:如 “情绪低落时→课间散步 10 分钟(运动调节);焦虑时→提前 10 分钟睡觉(作息调节)”,并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学生能接纳自身生活方式的不完美(如 “偶尔熬夜完成作业是正常的,下周尽量提前规划时间”),避免因 “追求完美健康” 产生心理压力,培养 “理性看待健康” 的心态。
(五)社会适应
学生能在校园场景中适应集体健康氛围:如 “跟随班级同学一起参加课间操(运动适应)”“在食堂选择均衡饮食(饮食适应)”,不脱离集体健康行为;
学生能在家庭中与家人协商调整生活方式:如 “和父母沟通‘减少晚餐油腻食物’(饮食适应)”“建议家人一起周末爬山(运动适应)”,提升家庭健康沟通能力;
学生能关注社会中的健康热点(如 “校园周边零食安全”“青少年熬夜现象”),形成 “健康与社会环境相关” 的认知,如 “选择正规超市零食(卫生适应)”“拒绝‘内卷’式熬夜写作业(作息适应)”。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生活方式五大核心要素(饮食、运动、作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具体关联:如 “三餐规律→避免胃病;每天 30 分钟运动→增强免疫力;22 点睡觉→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能填写 “要素 — 健康影响” 对应表(落实健康行为、心理健康);
识别自身 / 同伴的不良生活方式,掌握基础调整方法:如 “不吃早餐→前晚准备即食食品;久坐→每 45 分钟起身活动 5 分钟”,能完成 “个人生活方式诊断报告”(落实健康行为、社会适应);
结合校园 / 家庭场景制定可操作的健康生活方案:方案需包含 “具体行为(如‘每天早餐吃鸡蛋牛奶’)、执行时间(如‘7:00-7:15’)、监督方式(如‘让妈妈提醒’)”,避免空泛目标(落实运动能力、体育品德)。
(二)教学难点
突破 “生活方式与健康无关” 的认知误区:部分学生认为 “偶尔熬夜 / 挑食没关系”“健康只靠不生病”,需通过 “短期影响(如熬夜后上课犯困)”“长期风险(如挑食导致缺钙)” 的案例,让学生理解 “生活方式是健康的长期基础”(关联健康行为、心理健康);
避免健康方案 “空泛化”:学生易制定 “我要多运动”“我要早睡” 等模糊目标,需引导细化为 “每周一 / 三 / 五课间跳绳 15 分钟”“每天 21:50 洗漱,22:10 睡觉”,确保可操作、可监督(关联运动能力、体育品德);
协调 “个人健康需求” 与 “校园 / 家庭环境” 的矛盾:如 “想早睡但作业多”“想运动但家人不配合”,需引导学生学会 “灵活调整”(如 “作业多→优先完成核心任务,次要任务次日课间做;家人不配合→先自身执行,用效果带动家人”),避免因环境限制放弃健康行为(关联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五、教学过程(2 课时)
第 1 课时:健康认知馆 —— 解码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个性化导入:校园 “生活方式盲盒” 探秘
创设情景:教师准备 8 个 “校园生活方式盲盒”,每个盲盒内装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校园实物 / 场景卡片(见表 1,如 “未吃完的早餐面包(饮食)、跳绳(运动)、熬夜写的作业(作息)、情绪日记(心理)、未洗的运动毛巾(卫生)”),盲盒外部仅标注 “盲盒 1-8”,不标注要素类型。教室前方投影盲盒内容局部放大图(如面包包装袋、跳绳手柄、作业字迹)、“健康线索卡”(如 “与‘吃’相关,规律与否影响肠胃健康”“与‘动’相关,每天坚持能增强体能”“与‘睡’相关,时间早晚影响精力”)。
教师手持 “健康小侦探” 道具(放大镜 + 侦探帽),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化身‘健康小侦探’!盲盒里藏着校园生活中‘影响健康的秘密’—— 摸实物、看局部图,结合线索卡,猜一猜对应哪类生活方式要素(饮食 / 运动 / 作息 / 心理 / 卫生),解锁‘生活方式 — 健康’的密码!”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每组派 2 名代表,依次抽取盲盒,触摸实物 / 观察卡片后,在 8 分钟内完成 “生活方式盲盒探秘表”(见表 1),需说明 “实物特征 / 局部特征与线索卡的关联”;
分享时需用 “我摸到的实物是 XX(如未吃完的早餐面包 / 跳绳),特征是 XX(面包未开封 / 跳绳有使用痕迹),对应线索卡‘XX’(与吃相关 / 与动相关),结合局部图中 XX 细节(如面包保质期 / 跳绳手柄磨损),猜测对应 XX 生活方式要素” 的句式,如 “我摸到的是未吃完的早餐面包,包装袋没开封,对应线索卡‘与吃相关,影响肠胃’,局部图是面包的生产日期,猜测对应‘饮食’要素”;
其他小组可补充质疑,如 “为什么‘熬夜写的作业’对应‘作息’,不是‘心理’?”,教师结合 “作业字迹潦草(熬夜导致精力不足)→作息影响;心理要素更侧重情绪记录(如情绪日记)” 的核心差异,展示 “熬夜作业 vs 情绪日记” 的对比图验证猜测。
表 1:校园生活方式盲盒探秘表
盲盒编号 实物 / 场景卡片内容 实物 / 卡片特征(与健康关联) 对应线索卡内容 猜测要素类型(饮食 / 运动 / 作息 / 心理 / 卫生) 验证结果(教师填写) 健康影响示例
1 未吃完的早餐面包(过期 1 天)+ 包装袋局部 面包:未开封,过期 1 天,易变质;局部:保质期标注 “2025.10.20”(当天 2025.10.21) 与 “吃” 相关,过期易导致肠胃不适 饮食 正确 吃过期面包→腹泻、胃痛
2 使用过的跳绳(手柄磨损)+ 跳绳局部 跳绳:手柄有汗渍,绳体有灰尘;局部:手柄纹路模糊(长期使用) 与 “动” 相关,每天用能增强心肺 运动 正确 每天跳绳 15 分钟→心肺功能提升
3 熬夜写的数学作业(字迹潦草)+ 作业局部 作业:字迹歪扭,有涂改;局部:完成时间标注 “2025.10.21 00:30” 与 “睡” 相关,过晚完成影响次日精力 作息 正确 凌晨睡觉→次日上课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4 情绪日记(写 “今天没运动,心情差”)+ 日记局部 日记:内容记录情绪与运动的关联;局部:画 “哭脸” 表情(情绪低落) 与 “心情” 相关,运动能改善情绪 心理 正确 缺乏运动→情绪烦躁、低落
5 未洗的运动毛巾(有汗味)+ 毛巾局部 毛巾:有汗渍,闻有异味;局部:纤维黏连(未清洗) 与 “清洁” 相关,不洗易滋生细菌 卫生 正确 用脏毛巾→皮肤瘙痒、长痘
6 食堂均衡套餐(米饭 + 青菜 + 鸡肉)+ 套餐局部 套餐:荤素搭配,有主食;局部:青菜新鲜,鸡肉适量 与 “吃” 相关,均衡能补充营养 饮食 正确 吃均衡套餐→精力充沛、不缺钙
7 课间操打卡表(连续 1 周未打卡)+ 打卡局部 打卡表:10.15-10.21 仅打卡 2 天;局部:未打卡日期标注 “请假”(实际未请假) 与 “动” 相关,缺卡易导致体能下降 运动 正确 缺课间操→体能变差、易疲劳
8 睡前刷手机记录(10.20 23:00 仍在用)+ 记录局部 记录:手机使用时长 2 小时(21:00-23:00);局部:APP 使用记录 “短视频” 与 “睡” 相关,刷手机晚影响睡眠质量 作息 正确 睡前刷手机→入睡难、多梦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学生行为 / 回答类型 具体表现 教师应对策略
准确猜测(70% 学生) “盲盒 1 的过期面包是‘吃’的,对应饮食;盲盒 3 的熬夜作业是‘睡’的,对应作息;盲盒 5 的脏毛巾是‘清洁’的,对应卫生” 肯定观察,补充 “饮食不仅是‘吃什么’,还要‘吃新鲜’;作息不仅是‘睡多久’,还要‘睡早晚’;卫生不仅是‘洗毛巾’,还要‘勤洗’”,用健康影响案例强化要素认知
模糊猜测(25% 学生) “盲盒 4 的情绪日记和盲盒 8 的手机记录,都和‘晚上’有关,不知道是心理还是作息;盲盒 2 的跳绳和盲盒 7 的打卡表,都和‘动’有关,为什么都是运动?” 引导关联线索:“情绪日记核心是‘心情’(心理),手机记录核心是‘睡’(作息);跳绳是‘运动工具’,打卡表是‘运动记录’,都属于‘运动’要素 —— 同一要素有不同表现形式”,用 “要素定义表”(饮食:吃的行为 / 食物;运动:动的行为 / 工具)对比
错误猜测(5% 学生) “盲盒 6 的食堂套餐是‘卫生’(觉得干净),不是饮食;盲盒 5 的脏毛巾是‘作息’(觉得睡前没洗)” 纠正误区:“饮食看‘是否与吃相关’(套餐是食物),卫生看‘是否与清洁相关’(脏毛巾是没清洁);脏毛巾不管什么时候没洗,核心都是‘卫生’,不是‘作息’”,展示 “要素分类标准”(按‘行为本质’分类,不按‘时间’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 “触觉 + 视觉” 双重体验,将抽象的 “生活方式要素” 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校园实物 / 场景,避免 “纯理论讲解” 的枯燥;表格化记录帮助学生梳理 “实物 — 要素 — 健康影响” 的关联,为后续 “要素与健康的深度分析” 奠定认知基础。
(二)新知探究:生活方式要素 “健康影响深度分析”
创设情景:教室设置 “要素健康分析区”,分为 “饮食区”“运动区”“作息区”“心理区”“卫生区”,各区陈列以下材料:
饮食区:校园食堂常见食物(健康:鸡蛋、青菜;不健康:辣条、碳酸饮料)、“饮食健康影响表”(如 “吃鸡蛋→补钙;喝碳酸→缺钙”);
运动区:课间常见运动(健康:跳绳、跑步;不健康:久坐、追逐打闹)、“运动健康影响表”(如 “跳绳→增强心肺;久坐→体能下降”);
作息区:学生常见作息(健康:22 点睡、7 点起;不健康:24 点睡、9 点起)、“作息健康影响表”(如 “早睡→长身高;熬夜→注意力差”);
心理区:学生常见情绪(健康:愉悦、平静;不健康:烦躁、焦虑)、“心理健康影响表”(如 “运动后愉悦→效率高;烦躁→效率低”);
卫生区:学生常见卫生行为(健康:勤洗手、洗毛巾;不健康:揉眼睛、用脏餐具)、“卫生健康影响表”(如 “勤洗手→少生病;揉眼睛→结膜炎”)。
教师发放 “生活方式 — 健康影响分析表”(见表 2),对学生说:“现在我们进入‘健康分析实验室’!通过‘看实物、读影响、填表格’,梳理五大要素对健康的具体影响,找到‘哪些行为让健康加分,哪些让健康减分’,解锁‘生活方式决定健康’的秘密!”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小组分工(5 人一组,每人负责 1 个要素区),15 分钟内完成 “生活方式 — 健康影响分析表”(见表 2),需明确 “健康行为、不健康行为、具体健康影响(短期 + 长期)”;
填写要求:
健康行为 / 不健康行为:需结合校园 / 家庭场景(如饮食:健康→“早餐吃鸡蛋”,不健康→“早餐吃辣条”;运动:健康→“课间跳绳”,不健康→“课间久坐”);
短期影响:1 周内可见的变化(如 “吃辣条→当天胃痛;跳绳→当天心情好”);
长期影响:1 年以上可见的变化(如 “长期吃辣条→胃炎;长期跳绳→体能提升”);
避免空泛表述(如 “不健康→生病”,需补充 “生什么病”);
完成后小组内交叉检查,确保 “行为 — 影响” 对应准确(如 “揉眼睛” 对应 “结膜炎”,不对应 “胃痛”),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纠正 “长期影响模糊”(如仅写 “身体差”,需补充 “缺钙、近视”)。
表 2:生活方式 — 健康影响分析表(完整版)
生活方式要素 健康行为(校园 / 家庭场景) 不健康行为(校园 / 家庭场景) 短期健康影响(1 周内) 长期健康影响(1 年以上) 我的当前行为(健康 / 不健康)
饮食 1. 校园:食堂吃 “主食 + 荤 + 素” 套餐;2. 家庭:晚餐吃青菜、鱼 1. 校园:早餐吃辣条、喝碳酸饮料;2. 家庭:挑食(不吃青菜) 1. 健康:精力充沛,上午不犯困;2. 不健康:当天胃痛、腹胀 1. 健康:不缺钙,身高正常增长;2. 不健康:胃炎、缺钙导致腿抽筋 示例:健康(早餐吃鸡蛋)
运动 1. 校园:每天课间操、课间跳绳 10 分钟;2. 家庭:周末和父母爬山 1. 校园:课间久坐写作业、不参加课间操;2. 家庭:周末躺沙发看手机 1. 健康:心情愉悦,上课注意力集中;2. 不健康:体能差,上楼梯喘气 1. 健康:心肺功能强,体育测试达标;2. 不健康:肥胖、体育测试不及格 示例:不健康(课间久坐)
作息 1. 校园:22:00 睡觉,7:00 起床;2. 家庭:周末不熬夜(23:00 前睡) 1. 校园:熬夜写作业(24:00 睡);2. 家庭:周末刷手机到凌晨 1 点 1. 健康:次日不犯困,记忆力好;2. 不健康:次日头晕、情绪烦躁 1. 健康:生长激素分泌正常,身高达标;2. 不健康:近视加深、免疫力下降 示例:健康(22:30 睡)
心理 1. 校园:情绪差时课间散步;2. 家庭:和父母倾诉烦恼 1. 校园:情绪差时憋在心里;2. 家庭:烦躁时摔东西 1. 健康:情绪 1 小时内平复;2. 不健康:情绪持续低落,影响上课 1. 健康: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好;2. 不健康:自卑、社交恐惧 示例:健康(倾诉烦恼)
卫生 1. 校园:饭前洗手、运动后洗毛巾;2. 家庭:每天刷牙、换袜子 1. 校园:揉眼睛、用同学的水杯;2. 家庭:不洗脚、不换内衣 1. 健康:皮肤清爽,无瘙痒;2. 不健康:眼睛发红、皮肤长痘 1. 健康:少生病,皮肤好;2. 不健康:脚气、结膜炎反复发作 示例:不健康(偶尔揉眼睛)
预设学生填写情况:
优秀案例:“饮食健康行为:早餐吃鸡蛋牛奶(家庭),短期影响:上午不饿、精力好;长期影响:不缺钙、牙齿好;不健康行为:吃辣条(校园),短期:胃痛,长期:胃炎”“运动健康行为:课间跳绳(校园),短期:心情好,长期:体育 800 米达标;不健康行为:久坐(校园),短期:腿麻,长期:肥胖”;
常见问题:“长期影响仅写‘身体不好’,未具体到‘缺钙、近视’;当前行为未结合自身(如‘饮食’栏填‘别人吃辣条’,不是‘我自己’)”;
教师引导:“长期影响要想‘1 年后身体会有什么具体变化’(如‘长期不吃青菜→缺钙→腿抽筋’);当前行为必须写‘我自己’的情况(如‘我早餐偶尔吃辣条’),这样才能为后续‘自我诊断’做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 “分区探究 + 表格填写”,让学生系统梳理 “行为 — 影响” 的对应关系,避免 “碎片化认知”;强调 “自身行为” 填写,引导学生从 “关注他人” 转向 “反思自己”,为后续 “生活方式诊断” 奠定基础;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符合七年级学生 “小组互动” 的学习特点。
(三)实践体验:个人 “生活方式健康小诊断”
创设情景:教师发放 “个人生活方式健康诊断卡”(见表 3),包含 “五大要素自评”“健康得分计算”“不良行为标记” 三部分,配套 “健康红绿灯” 贴纸(绿色:健康行为;黄色:待改进行为;红色:不健康行为)。
教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开展‘健康小诊断’!对照‘诊断卡’,回忆自己过去 1 周的生活方式,给每个行为贴‘红绿灯’贴纸 —— 绿色贴健康行为,黄色贴‘偶尔做’的待改进行为,红色贴‘经常做’的不健康行为,最后算一算自己的‘健康得分’,看看‘我的生活方式健康吗’!”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实践步骤:
第一步:行为自评(10 分钟):对照诊断卡中 “五大要素的具体行为”(如饮食:“每天吃早餐”“每周吃 3 次以上青菜”),回忆过去 1 周的实际情况,贴对应颜色贴纸(绿色:≥5 次;黄色:2-4 次;红色:≤1 次);
第二步:得分计算(5 分钟):绿色行为每题得 2 分,黄色得 1 分,红色得 0 分,计算五大要素的总分(满分 20 分),得分标准:16-20 分(健康)、11-15 分(待改进)、≤10 分(需重点调整);
第三步:不良标记(5 分钟):在 “红色行为”(不健康)和 “黄色行为”(待改进)旁,用铅笔标注 “为什么会这样做”(如 “红色:不吃早餐→起晚了;黄色:少运动→作业多”);
诊断标准:
真实填写:不隐瞒 “不健康行为”(如 “我每天熬夜写作业”),教师不批评,只引导改进;
理由具体:不写 “不知道”“忘了”,需说明真实原因(如 “不吃青菜→觉得不好吃;不运动→想玩手机”);
小组内互助:若学生忘记 “过去 1 周的行为”(如 “我忘了吃几次青菜”),可请小组同学提醒(如 “你周一午餐吃了青菜,周三没吃”),但不代替填写。
表 3:个人生活方式健康诊断卡(精简版)
要素 具体行为(过去 1 周) 贴纸(绿 / 黄 / 红) 得分(2/1/0) 不良行为原因(红色 / 黄色填写)
饮食(4 题) 1. 每天吃早餐;2. 每周吃≥3 次青菜;3. 很少吃辣条 / 碳酸;4. 晚餐不暴饮暴食 示例:1. 红色→起晚了;2. 黄色→不好吃
运动(4 题) 1. 每天参加课间操;2. 课间≥3 次起身活动;3. 周末≥1 次户外运动;4. 不久坐超过 1 小时 示例:3. 红色→想玩手机;4. 黄色→写作业忘了
作息(4 题) 1. 每天 23:00 前睡觉;2. 每天≥8 小时睡眠;3. 睡前不刷手机超过 30 分钟;4. 按时起床不迟到 示例:1. 红色→作业多;3. 黄色→忍不住看短视频
心理(4 题) 1. 情绪差时会倾诉 / 运动;2. 不因为健康焦虑;3.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4. 每天有开心的事 示例:1. 黄色→偶尔憋心里;4. 绿色→无
卫生(4 题) 1. 饭前便后洗手;2. 运动后洗毛巾;3. 不揉眼睛 / 挖鼻子;4. 每天刷牙 2 次 示例:3. 红色→眼睛痒;4. 绿色→无
总分 —— —— 得分等级:健康(16-20)/ 待改进(11-15)/ 需调整(≤10)
预设学生实践情况:
问题类型 具体表现 教师应对策略
隐瞒不健康行为 明明 “每天熬夜到 24 点”,却在 “23 点前睡” 题贴绿色;明明 “经常吃辣条”,却贴黄色 引导坦诚:“诊断不是‘比谁健康’,而是‘找问题’—— 只有如实填写,才能找到改进方法,老师和同学都会帮你”,分享教师自己的 “待改进行为”(如 “我偶尔也熬夜备课”),消除学生顾虑
理由模糊 “不吃早餐” 原因写 “忘了”,“不运动” 原因写 “没时间”,不具体 追问引导:“‘忘了’是起晚了吗?‘没时间’是作业多,还是想玩?”,帮助学生找到 “真实原因”(如 “不吃早餐→起晚了→前晚睡晚了”),建立 “行为链” 认知
得分计算错误 绿色行为算 1 分,红色行为算 1 分;总分加错(如 “饮食 4 题得 6 分,写成 8 分”) 工具辅助:发放 “得分计算小纸条”(绿色 ×2 + 黄色 ×1 + 红色 ×0 = 总分),小组内互相检查得分,教师巡视时重点核对 “红色行为多但得分高” 的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 “自我诊断 + 得分计算”,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程度,避免 “自我感觉健康” 的盲目认知;“不良行为原因” 填写,引导学生从 “只看行为” 转向 “找原因”,为后续 “优化方案” 奠定基础;“不批评、重引导” 的氛围,保护学生自尊心,符合七年级学生 “敏感、怕批评” 的心理特点。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教师展示学生的 “诊断卡”(隐去姓名),结合 “健康影响分析表” 总结:“今天我们发现,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生活方式的每一个小行为’—— 早餐吃鸡蛋是健康,课间跳绳是健康,22 点睡觉是健康;反之,吃辣条、久坐、熬夜会让健康减分。每个人的‘诊断卡’都有红色或黄色行为,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找到原因,慢慢改进’!”
作业布置:
课后完善 “诊断卡”:补充 “过去 1 周没写到的行为”(如 “周末是否帮家人做家务”“是否喝足够的水”),用 “红绿灯” 贴纸补充标注,下次课分享 “我的红色行为原因”;
采访 1 位家人:询问 “家人的 1 个健康生活方式”(如 “妈妈每天早起跑步”)和 “1 个待改进行为”(如 “爸爸偶尔熬夜看球”),填写 “家庭健康采访表”(见表 4),分析 “家人行为对我的影响”(如 “妈妈跑步带动我也想运动”);
思考 “我的 1 个红色行为怎么改”:如 “不吃早餐→前晚准备面包牛奶;熬夜→提前 1 小时写作业”,下次课分享 “我的改进想法”。
表 4:家庭健康采访表
采访对象 家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具体行为) 对家人的健康影响 家人的待改进行为(具体行为) 对家人的健康影响 对我的影响(正面 / 负面)
示例:妈妈 每天 6:30 早起跑步 30 分钟(家庭) 精力好,很少感冒 偶尔晚餐吃太多(家庭) 偶尔腹胀 正面:我想和妈妈一起早起散步;负面:无
设计意图:作业 1 深化 “自我诊断”,引导学生关注 “未被覆盖的行为”(如饮水、家务);作业 2 通过 “家庭采访”,让学生理解 “生活方式的家庭影响”,为后续 “家庭健康联动” 做铺垫;作业 3 聚焦 “单一红色行为”,避免 “同时改多个行为” 的压力,符合 “小步改进” 的健康行为养成原则。
第 2 课时:健康实践坊 —— 优化我的生活方式
(一)个性化导入:“家庭健康故事” 分享会
创设情景:教师提前收集学生的 “家庭健康采访表”,挑选 3-4 个典型案例(如 “妈妈跑步带动孩子”“爸爸熬夜影响孩子作息”),制作成 “家庭健康故事卡”,投影展示 “家庭场景图”(如 “妈妈跑步的公园”“爸爸熬夜看球的客厅”)。教室播放轻柔的家庭背景音乐(如《家的味道》纯音乐),营造 “温馨分享” 的氛围。
教师手持 “健康故事分享棒”,对学生说:“上节课我们采访了家人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当‘健康故事家’!分享‘家人的健康行为如何影响你’‘家人的待改进行为给你什么提醒’,一起从家庭故事里找‘改进自己生活方式’的灵感!”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学生自愿分享 “家庭健康故事”,每人 3 分钟,需用 “我的采访对象是 XX,他的健康行为是 XX(如妈妈跑步),对我的影响是 XX(我想一起运动);他的待改进行为是 XX(爸爸熬夜),给我的提醒是 XX(我不要学爸爸熬夜)” 的句式,如 “我的采访对象是爸爸,他的健康行为是每天睡前刷牙(家庭),对我的影响是我也坚持每天刷牙;他的待改进行为是周末躺沙发看手机(家庭),给我的提醒是我周末要多运动,不要久坐”;
其他学生可补充提问,如 “你妈妈跑步是早上还是晚上?我妈妈晚上散步,我们可以一起交流怎么坚持”“你爸爸熬夜看球,你有没有和他说‘早点睡’?”;
教师引导关联自身:“家人的行为会‘传染’—— 好的行为我们可以学,不好的行为我们要提醒自己避免,这就是‘家庭健康联动’”,引出 “从家庭到个人的改进思路”。
预设学生分享情况:
学生分享类型 具体表现 教师应对策略
积极联动型(60% 学生) “我采访妈妈,她每天吃青菜,对我的影响是我现在也尝试吃青菜;她的待改进行为是很少运动,我想邀请她周末一起爬山” 肯定联动意识,补充 “邀请家人一起运动时,可以说‘妈妈,周末我们去爬山,既能运动又能聊天’,这样家人更容易接受”,教学生 “健康沟通话术”
观察反思型(30% 学生) “我采访爸爸,他每天熬夜看球,对我的影响是我偶尔也想熬夜看视频;他的待改进行为提醒我‘不能学爸爸’,我要坚持 22 点睡” 表扬反思能力,补充 “如果爸爸熬夜影响你,你可以和爸爸说‘爸爸,你看球声音小一点,我要睡觉啦’,既尊重爸爸,又保护自己的作息”
沉默害羞型(10% 学生) 低头不说话,不敢分享,或只说 “我采访妈妈,她很健康”,不展开 鼓励引导:“没关系,我们可以先听别人分享,如果你想补充,随时举手;或者你可以和同桌先小声说一遍,再和大家分享”,避免强迫,保护学生自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 “家庭故事分享”,让学生从 “个人反思” 扩展到 “家庭联动”,理解生活方式的 “环境影响”;温馨的情景与 “分享棒” 道具,降低学生的表达压力,符合七年级学生 “喜欢分享故事” 的特点;“健康沟通话术” 指导,为后续 “家庭健康协商” 提供实用工具。
(二)新知探究:不良生活方式 “优化方法深度研讨”
创设情景:教室布置 “健康优化研讨区”,分为 “饮食优化区”“运动优化区”“作息优化区”“心理优化区”“卫生优化区”,各区陈列 “常见不良行为” 案例卡(如饮食:“不吃早餐→起晚了”;运动:“不运动→作业多”;作息:“熬夜→刷手机”)、“优化方法参考”(如 “起晚了→前晚准备即食早餐;作业多→利用课间写部分作业;刷手机→设置定时锁屏”)、“学生创意方法” 空白卡(供学生填写自己的方法)。
教师发放 “不良行为优化方法表”(见表 5),对学生说:“现在我们进入‘健康优化研讨室’!针对上节课找到的‘红色行为’(如不吃早餐、不运动),结合‘家庭故事’的灵感,一起讨论‘有哪些具体方法能改进’—— 不仅要‘想得到’,还要‘做得到’,比如‘起晚了’不能只说‘早起’,要想‘怎么才能早起’!”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小组选择 1-2 个 “红色行为集中” 的要素(如 “饮食:不吃早餐;运动:不运动”),15 分钟内完成 “优化方法表”,需明确 “不良行为、原因、具体优化方法(校园 + 家庭)、监督方式”;
填写要求:
方法具体:避免 “多吃早餐”“多运动” 等模糊表述,需写 “前晚放面包牛奶在床头(家庭)”“课间用 10 分钟跳绳(校园)”;
兼顾场景:方法需覆盖校园(如课间、食堂)和家庭(如睡前、周末),避免 “只在家庭能做,校园做不到”;
监督可行:监督方式需具体(如 “让妈妈提醒早餐”“让同桌监督课间运动”),避免 “靠自己”(初期需外部监督);
每组派 1 名 “优化小导师” 分享,如 “‘不吃早餐’优化方法:原因是‘起晚了’,校园方法:如果起晚了,去食堂买鸡蛋;家庭方法:前晚准备面包牛奶放床头;监督方式:让妈妈定 7:00 闹钟提醒”。
表 5:不良生活方式优化方法表(以 “饮食 + 运动” 为例)
不良行为 主要原因 校园优化方法(具体可操作) 家庭优化方法(具体可操作) 监督方式(校园 + 家庭) 预期效果(1 周内)
不吃早餐 1. 起晚了;2. 没准备早餐食材 1. 起晚时:食堂买鸡蛋 + 豆浆(5 分钟内完成);2. 带备用即食麦片(放在书包) 1. 前晚:把面包、牛奶放在床头;2. 周末:和妈妈一起采购即食早餐(如燕麦、鸡蛋) 1. 校园:让同桌问 “你吃早餐了吗”;2. 家庭:妈妈定 7:00 闹钟提醒 1. 短期:上午不饿、不犯困;2. 1 周后:形成 “吃早餐” 习惯
课间不运动(久坐) 1. 作业多;2. 想玩手机 1. 作业多:课间先运动 5 分钟(跳绳),再写作业(效率更高);2. 想玩手机:和同学约好 “课间一起运动,课后再玩” 1. 作业多:晚上写作业每 45 分钟,起身跳 100 次绳;2. 周末:和家人一起打羽毛球(1 小时) 1. 校园:让组长监督 “课间操打卡”;2. 家庭:爸爸记录 “运动次数” 1. 短期:课间不腿麻、心情好;2. 1 周后:上课注意力更集中
挑食(不吃青菜) 1. 觉得不好吃;2. 食堂青菜不可口 1. 不好吃:搭配肉丝吃(青菜 + 肉丝,遮味道);2. 不可口:选炒青菜(不选煮青菜) 1. 不好吃:让妈妈做 “青菜蛋花汤”(改变做法);2. 周末:和妈妈一起种小青菜(自己种的更愿吃) 1. 校园:让食堂阿姨多打一点青菜;2. 家庭:妈妈记录 “吃青菜次数” 1. 短期:不腹胀;2. 1 周后:排便更规律
预设学生填写情况:
优秀案例:“‘熬夜’优化方法:原因是‘刷手机’,校园方法:课间不刷手机,留到课后;家庭方法:21:30 把手机交给妈妈保管;监督方式:妈妈定时检查;预期效果:1 周内 22:30 前睡”“‘揉眼睛’优化方法:原因是‘眼睛痒’,校园方法:带湿巾,痒时擦眼睛;家庭方法:每天滴眼药水;监督方式:同桌提醒‘不要揉’;预期效果:1 周内眼睛不红”;
常见问题:“方法不具体(如‘不吃早餐→早起’,未说‘怎么早起’);监督方式不可行(如‘让明星监督’,不现实)”;
教师引导:“‘怎么早起’可以补充‘定两个闹钟,一个放床头,一个放远处’;监督方式要找‘身边的人’(妈妈、同桌、组长),这样才能真正监督到”。
设计意图:通过 “小组研讨 + 方法表填写”,让学生从 “找问题” 转向 “找方法”,避免 “只说不做”;强调 “校园 + 家庭” 双场景与 “外部监督”,解决七年级学生 “自主能力不足”“易受环境影响” 的问题;“预期效果” 填写,让学生有明确的 “改进目标”,增强执行动力。
(三)实践体验:小组 “健康生活方案共创”
创设情景:教师发放 “健康生活方案共创表”(见表 6),要求小组内针对 “成员共同的红色行为”(如 “小组有 3 人不吃早餐,2 人不运动”),共创 1 份 “小组健康方案”,配套 “健康承诺卡”(学生签名确认)、“打卡表”(记录 1 周执行情况)。
教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开展‘健康方案共创’!小组内先分享‘自己的红色行为’,找到‘大家都有的问题’(如‘都不吃早餐’‘都不运动’),一起制定‘小组共同方案’—— 比如‘每天一起吃早餐’‘课间一起跳绳’,互相监督,一起变健康!”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实践步骤:
第一步:问题汇总(5 分钟):小组内每人说 1 个 “自己最想改进的红色行为”,统计 “出现次数最多的 2 个行为”(如 “不吃早餐” 出现 3 次,“不运动” 出现 2 次),确定 “小组重点改进行为”;
第二步:方案共创(15 分钟):针对 “重点改进行为”,结合 “优化方法表”,制定 “小组方案”,需包含 “行为目标(如‘1 周内 5 天吃早餐’)、具体步骤(校园 + 家庭)、监督分工(谁监督谁)、奖励机制(完成目标的小奖励)”;
第三步:承诺签名(5 分钟):小组成员在 “健康承诺卡” 上签名,承诺 “按方案执行 1 周”,并领取 “打卡表”(记录每天执行情况);
方案标准:
聚焦重点:每组只改进 2 个行为,不贪多(如 “只改‘不吃早餐’和‘不运动’,不改‘挑食’”);
分工明确:监督分工要具体(如 “组长监督‘吃早餐’,副组长监督‘运动’”);
奖励积极:奖励需健康(如 “完成目标,小组一起课间多玩 10 分钟”),不选 “吃零食” 等不健康奖励;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 “无共同行为” 的小组(如 “每人问题不同”),建议 “选择‘运动’作为共同行为,因为‘一起运动’容易执行”。
表 6:小组健康生活方案共创表(示例)
小组名称 重点改进行为(2 个) 行为目标(1 周内) 校园执行步骤 家庭执行步骤 监督分工 奖励机制
阳光组 1. 不吃早餐;2. 课间不运动 1. 吃早餐≥5 天;2. 课间运动≥4 天 1. 吃早餐:7:10 前到食堂,组长带队;2. 运动:课间操后,副组长带队跳绳 10 分钟 1. 吃早餐:前晚准备面包牛奶,妈妈提醒;2. 运动:周末和家人爬山 1 次 1. 吃早餐:组长记录(谁没吃);2. 运动:副组长记录(谁没跳) 1. 完成 1 个目标:小组课间多玩 5 分钟;2. 完成 2 个目标:老师奖励 “健康小明星” 贴纸
星空组 1. 熬夜;2. 揉眼睛 1. 22:30 前睡≥5 天;2. 揉眼睛≤2 次 1. 熬夜:课间不刷手机,留到课后;2. 揉眼睛:带湿巾,痒时擦 1. 熬夜:21:30 交手机给爸爸;2. 揉眼睛:每天滴眼药水 1. 熬夜:组员互相微信打卡(22:30 报 “睡了”);2. 揉眼睛:同桌提醒 1. 完成 1 个目标:小组分享 1 个健康小知识;2. 完成 2 个目标:一起看健康动画
彩虹组 1. 挑食(不吃青菜);2. 不喝水 1. 吃青菜≥4 天;2. 喝水≥6 杯 / 天 1. 吃青菜:食堂选青菜肉丝;2. 喝水:带保温杯,课间喝 1 杯 1. 吃青菜:妈妈做青菜蛋花汤;2. 喝水:爸爸提醒 “饭前喝水” 1. 吃青菜:组员互相看餐盘(谁没吃);2. 喝水:组长查保温杯 1. 完成 1 个目标:小组一起种小青菜;2. 完成 2 个目标:奖励健康食谱
预设学生实践情况:
问题类型 具体表现 教师应对策略
方案空泛 小组方案写 “我们要多吃早餐、多运动”,无 “目标(5 天)、步骤(7:10 到食堂)、分工(组长带队)” 提供 “方案模板”(目标:1 周 X 天;步骤:时间 + 地点 + 做什么;分工:谁做什么),引导小组按模板补充,如 “目标:1 周 5 天吃早餐;步骤:7:10 到食堂,组长带队;分工:组长记录”
分工不均 只有 1 人做 “监督”,其他人不参与;或 “奖励” 只给 1 人,不是小组共享 引导 “全员分工”(如 “组长监督吃早餐,副组长监督运动,组员互相提醒”);“奖励” 必须是 “小组共享”(如 “一起玩、一起看动画”),避免 “个人奖励” 导致矛盾
目标过高 小组定 “1 周 7 天吃早餐、7 天运动”,忽略 “可能请假、生病” 的情况 引导 “合理目标”(如 “1 周 5 天”),说明 “偶尔没做到没关系,下周继续努力”,避免 “目标过高导致放弃”,符合 “小步改进” 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 “小组共创方案”,让学生从 “个人改进” 转向 “集体互助”,利用七年级学生 “重视同伴关系” 的特点,增强执行动力;“监督分工”“奖励机制” 设计,解决 “自主能力不足”“易放弃” 的问题;“打卡表” 发放,为后续 “1 周执行” 提供记录工具,形成 “方案 — 执行 — 记录” 的闭环。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教师展示各小组的 “健康方案”(隐去小组名),结合 “优化方法表” 总结:“今天我们从‘家庭故事’找灵感,从‘小组研讨’找方法,最后共创了‘小组健康方案’—— 不吃早餐的小组知道‘要提前准备’,不运动的小组知道‘要一起跳绳’,熬夜的小组知道‘要交手机给家人’。健康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自己、同伴、家人一起努力的事’!”
拓展延伸:
1 周健康打卡:学生按 “小组方案” 执行 1 周,每天填写 “打卡表”(打 “√” 表示完成,“×” 表示未完成,“○” 表示请假),下周体育课时小组内分享 “打卡结果”,讨论 “没完成的原因”;
家庭健康联动:邀请家人参与 “小组方案”(如 “和妈妈一起准备早餐”“和爸爸一起运动”),拍摄 “家庭健康瞬间” 照片(如 “一起吃早餐”“一起跳绳”),下周分享;
校园健康倡议:小组合作写 1 句 “健康生活倡议语”(如 “早餐吃鸡蛋,精力一上午”“课间跳一跳,烦恼全忘掉”),教师收集后贴在校园食堂、操场、教室,营造校园健康氛围。
设计意图:拓展 1 通过 “1 周打卡”,让学生将 “方案” 转化为 “行动”,避免 “课堂热闹,课后忘”;拓展 2 深化 “家庭联动”,让健康行为从 “校园” 延伸到 “家庭”,形成 “家校共育” 的健康氛围;拓展 3 通过 “健康倡议”,让学生从 “健康受益者” 转变为 “健康传播者”,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与体育品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