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课堂活动】
活动一:秦朝的统一(主要了解秦朝完成统一的条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基础梳理: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中圈画、记录)
1、秦朝的统一的背景(条件):总结一下,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长期战乱令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3)秦王嬴政广纳人才,励精图治,吏治清明。
(4)秦国朝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实力迅速上升(条件)
2、统一的过程:(注意三点)
(1)灭六国,秦朝建立:说出秦朝灭六国而统一的时间和策略。秦朝的都城在哪里?
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先后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征服南越:秦灭六国后,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哪些地区的控制?
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说出秦朝长城的起止点: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两个方面)秦王嬴政在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以后,又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呢?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后,首先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那么,首先明确这两个概念。什么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①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A、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B、三公制度: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三公指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分管监察),为主要辅佐大臣,最后由皇帝决断;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C、郡县制度:在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官僚制。设立郡、县(道: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行政机构的名称。)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推行全国,一直沿用到今天)
(2)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3)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影响: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
4、秦朝的统一的影响?
(1)秦朝的疆域:说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是门户向北开的房子,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秦朝的统一的影响、意义?(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的趋势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③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材料三:战国后期,楚国学者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污)其服不挑(轻佻,奇异),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kǔ,滥、恶),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必然性)也。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一《强国篇第十六》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中,嬴政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土地得到灌溉;
材料二中,“除逐客之令”(不采纳“逐客”建议),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
材料三中,①(秦)“其固塞险”,地理位置优越;②经商鞅变法,秦国实行法治,吏治良好,民风淳朴;③四世秦王励精图治。
综合上述因素,秦国日益强盛,具备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⑵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帝国道路修建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和影响:①加强了首都与(北部、东北、东面和东南)边郡的联系;②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③促进了秦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和治理;④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⑤为汉代道路系统建设打下基础;⑥加重徭役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2、如何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这一套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它对全国的农业、工商业活动都要干预、督导;它负责全国道路的维持与修理;它对全国的人口、土地都要登记逐级上报,以便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它保持着庞大的军队,以保卫国家,进行扩张,维持社会治安;它还关注公众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以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①版图确立: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②民族认同: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③政治建构: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④经济文化:促进封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
活动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基础梳理:阅读课文第二子目,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中圈画、记录)
1、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的根本原因)说出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哪些?
(1)严酷的法律;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2)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3)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2、秦末农民起义:
(1)农民起义的原因: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2)农民起义:简述秦末农民起义的概况。
①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地点: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政权:建立张楚政权。结果:遭镇压(失败)
②发展:陈胜失败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秦朝灭亡时间、标志?
公元前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4、楚汉之争:什么是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 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
问题探究
1、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答案】(1)从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
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P20学习拓展: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查找其他例证,初步了解相关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参考答案:近年兴起一门新兴学科“简帛学”,号称时代显学,是对简牍、帛书等出土材料,从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门学问。除了教科书里介绍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外,著名的出土文献还有很多。比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秦简。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购藏一批竹简,竹简内容包括律令、数书、占梦书、质日等。这些秦令名称和内容在秦简和秦朝文献中,大都是第一次见到,为进一步研究秦朝律令乃至秦朝法制史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当堂检测】
1.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的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而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 (  )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难以融合
2.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  )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官员彼此牵制监督
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甚大之绩效”是指郡县制(  )
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着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4.《礼记·中庸》中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变革”。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5.《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甲盗不盈一钱,行乙室,乙弗觉,问乙论何也 毋论。其见知之而弗捕,当赀一盾。”“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上述规定旨在 (  )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
6.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A.表明了调兵方式的严重弊端 B.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C.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 D.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7.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其中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600 条,其中多有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 )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8.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
A.楚地民众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 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
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