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试题(1-4单元)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检测试题(1-4单元)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试题(1-4单元) 2025-2026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完成习题。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回顾中国抗战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dí kòu( )入侵,国家命运xuán( )于一线。中华儿女lǐn rán( )不惧,以青春践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以热血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堡垒。páo xiào( )的炮火,盖不住战士们沙哑的嘶吼,盖不住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憧憬。今天,让我们走进革命纪念馆,一起jiē( )开历史的面纱,追寻那段峥嵘岁月,学习先烈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1)小亮在读语段时发现有些字不认识,请你帮他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沙哑( ) 憧憬( )
(2)请你根据语境,写出语段中拼音所对应的字词。
(3)请根据“屈”的意思,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屈”在词典中的意思:①弯曲,使弯曲;②屈服,使屈服;③理亏;④委屈,冤枉。
①中华儿女以青春践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 )
②那只可爱的小猫屈着后腿,竖着尾巴。( )
③他已经是自身难保了,却还为别人鸣冤叫屈。( )
④在我方一再追问下,对方理屈词穷,场面十分尴尬。( )
(4)小亮平时爱积累词语,请你帮他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全神( )注 斩钉( )铁 排山( )海
别出心( ) 技高一( ) ( )涌澎湃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恍然大悟 襟飘带舞 意味深长 狂风怒号
B.庞然大物 热雪沸腾 别出心载 居高临下
C.心惊肉眺 惊天动地 拨地而起 排山到海
D.窃窃私语 自做自受 悬崖峭壁 计高一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B.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C.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D.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B.坚持写日记,写作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C.这种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可耻的。
D.我们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方法。
三、词语积累
5.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空。
一( )千里 别出心( ) 自( )自受
惊天( )地 技高一( ) 翠色( )流
暴露无( ) 忘乎所( )
(1)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前无古人、 的伟业。
(2)“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技术高人一等的人往往能够抢占先机,抓住机遇。”如果用一个四字词语替换句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是 。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革命岁月记忆”演讲筹备。为了让活动更有温度,我们将举办“重温革命岁月,书写爱国情怀”演讲比赛。作为参赛选手,你需要完成两项关键任务:一是筛选符合主题的革命事例(如江姐、董存瑞的事迹),确保演讲内容有感染力;二是设计演讲结尾,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同时还要掌握演讲技巧,让革命精神通过你的讲述传递给更多人。
6.林林想在演讲稿中加入有代表性的事例,以下几个事例不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
A.江姐英勇就义 B.詹天佑修筑铁路 C.红军过草地 D.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7.林林想要在演讲结尾用一段话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假如你是林林,你会怎么说呢?
8.林林在练习演讲时,请你给他提出意见。以下意见不可取的一项是( )
A.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
B.姿态要大方,眼睛要看着大家,与听众有眼神的交流。
C.可以穿奇装异服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D.在情绪、情感激昂的地方加上动作,唤起听众的共鸣。
五、填空题
9.填空。
(1)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捐躯赴国难, ”的曹植,有“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的李纲,有“位卑未敢 ”的爱国诗人陆游……更有战争年代为祖国、为人民牺牲自己的 、 ……他们热爱祖国,勇于为国献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诗中有景更有情。在诗中,我们可以领略“等闲识得东风面, ”的春日风光,还可以看到“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夏日奇景,还有“绿树村边合, ”的田园风光。在诗中,我们可以品味“移舟泊烟渚, ”的游子愁怀,感受“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
10.分析第①节划线的句子,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11.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丁香花的?联系第③节划线的句子,说说作者的用意。
12.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对比阅读。
【材料一】
①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②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③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材料二】
①父辈的童年更多是在田野间追逐,是与大自然交心,与小伙伴玩乐。吹麦哨、玩竹蜻蜓……没有机器轰鸣的年代,大自然给父辈的童年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②由于科技进步,电视机成为“90后”童年回忆里的标志性物件。而当动漫风潮袭来,“90后”则成了被风暴席卷的第一批孩子。虚拟宠物喂养玩具、四驱兄弟同款赛车、游戏卡片、变形金刚……这些动漫衍生产品可以在家里堆成一座小山。
③“00后”一出生就徜徉在互联网,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父母手中闪着光的物品—长方形、会发音。“00后”们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很快可以上手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他们的童年是一手拿碗筷,一手刷屏幕,在各种无意识的动作中逐渐认知世界。
④智能玩具是“10后”的娱乐新宠,这类玩具是基于“10后”家庭结构衍生出来的产品。智能玩具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智能化和互动体验,拍一拍就会唱、摇一摇就会跳、按一按就会亮,这些玩具以声音、灯光、画面等形式吸引着孩子们。
14.读材料一,提取关键信息,梳理竹节人的玩法。
竹节人玩法 玩法一 玩法二 玩法三
起名号 名号: 源自名著《 》 名号:金钩大王 源自京剧《盗御马》 名号: 源自名著《 》
添兵器 冰棍棒→( ) ( )→( ) ( )→偃月刀
15.阅读材料二,为不同年龄段的人选择他们的童年玩具,将序号填到相应的位置。
①竹节人 ②智能玩具 ③竹蜻蜓 ④电子产品 ⑤动漫衍生产品 ⑥麦哨
16.读了材料,同学们对“谁的童年乐趣多”提出了不同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
观点一:父辈的童年可以在山野间追逐,与大自然交心,有好多玩伴,这是何等自由、畅快,他们的童年乐趣更多。 观点二:现在科技发达,各种智能玩具应运而生,我们“10后”能在与屏幕、机器的互动中感受乐趣,童年更多姿多彩。
我的观点:
课外阅读。
动物导航之谜
①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行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两个多月,行程 2000 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两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它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
②这种奇异的远行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筹。小巧玲珑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二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
③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行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④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⑤用鸽子做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行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 160 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时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实际此时的太阳却正好在南方,鸽子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
⑥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峰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戴上一个小头盔,它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遇到阴天,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以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北极导航的。
⑦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蝴蝶等能远行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
(有改动)
17.下列关于动物导航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海龟靠什么导航还未知。 B.鸽子还利用磁北极导航。
C.蜜蜂、鸽子一般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 D.蝴蝶也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
18.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说明方法?( )
A.下定义、作比较 B.举例子、打比方 C.举例子、列数字 D.列数字、打比方
1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用南美洲的绿海龟的例子,说明海龟生儿育女非常辛苦。
B.第②段介绍北极燕鸥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强调飞行距离长。
C.第④段介绍了蜜蜂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同伴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D.第⑥段用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鸽子在阴天利用磁场来判断家的方向。
20.“小巧玲珑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二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句中加点词“初步”能否删去?为什么?
苇花温暖(节选)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最初的是来自《诗经》的“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到。
③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 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④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它们能称为花吗?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为喜爱。它们持久、恬 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⑤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 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在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⑥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工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窸窸窣窣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⑦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22.作者对苇花是一种________ 的态度。(填序号)
A.敬佩 B.喜爱 C.可有可无 D.讨厌
23.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说“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为喜爱”,作者喜爱苇花的( )。(多选)
A.美丽 B.持久 C.恬淡 D.轻盈
24.第①自然段中引用了诗句“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寥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5.对第7自然段的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这句话是对温暖母爱的怀念之情。
B.巧妙照应文章的题目,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
C.是对母亲为我们采集苇花缝制枕头这一往事的感受的概括总结。
D.因为苇花开在初冬,天气并没有那么寒冷,所以它和温暖关联。
七、书面表达
26.在生活中,是否有人曾经误解、冤枉、开导……了你?你的心结也许到现在还未解开呢。或者有人曾经开导、鼓励、鞭策……了你,让你在学习生活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与收获。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把它写下来。
题目:《他(她)____了我》
提示和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误解、冤枉、开导、鼓励、鞭策”等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答案 A A B
1.(1) yǎ chōng
(2)敌寇 悬 凛然 咆哮 揭
(3) ② ① ④ ③
(4) 贯 截 倒 裁 筹 汹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哑:读“yǎ”时,意思主要是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也指嗓子干涩发音困难或不清楚;读“yā”时,主要用于“咿哑”(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等少数词语。
沙哑(yǎ):形容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憧(chōng)憬: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寇”“悬”“凛”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3)本题考查多义字。
①“中华儿女以青春践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中,“不屈”意思是不向敌人低头、不妥协,“屈”在这里是“屈服,使屈服”的意思,故选②。
②“那只可爱的小猫屈着后腿,竖着尾巴”中,“屈着后腿”是说小猫的后腿是弯曲的状态,“屈”的意思是 “弯曲,使弯曲”,故选①。
③“他已经是自身难保了,却还为别人鸣冤叫屈”中,“叫屈”意思是诉说受到冤屈“屈”在这里是“委屈,冤枉”的意思,故选④。
④“在我方一再追问下,对方理屈词穷,场面十分尴尬”中,“理屈”意思是理亏,没有道理,“屈”是“理亏”的意思,故选③。
(4)本题考查补全词语。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技高一筹: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汹涌澎湃: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2.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B.热雪沸腾——热血沸腾,别出心载——别出心裁;
C.心惊肉眺——心惊肉跳,拨地而起——拔地而起,排山到海——排山倒海;
D.自做自受——自作自受,计高一筹——技高一筹;
故选A。
3.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
A.这里使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将花、鸟、虫子赋予了人的行为“睡醒”“逛”“说话”,没有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所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B.把“紫色的花”比喻成“印象派的画”,有比喻词“如同”,是比喻句。
C.把“桌面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有比喻词“像”,是比喻句。
D.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有比喻词“像”,是比喻句。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原句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作者是老舍”和“是老舍写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删去“写的”或者“的作者”。
C:原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这种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 缺少中心语,应在“任意浪费”后加上“的行为”。
D:原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增强”可以和“信心”搭配,但不能和“方法”搭配,可删去“和方法”。
故选B。
5. 碧 裁 作 动 筹 欲 遗 以 惊天动地 技高一筹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及选词填空。
一碧千里:形容一片碧绿,广阔无边(常用于描写自然景色,如草原或天空)。
别出心裁: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坏事,自己承受后果。
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技高一筹:技术或能力比别人高出一等。
翠色欲流:形容绿色浓郁得好像要流淌出来(常用于描写植物或自然景色)。
暴露无遗:完全暴露出来,没有遗漏。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1)因为“前无古人”强调前所未有,“惊天动地”形容事业伟大、声势浩大,与“伟业”搭配恰当,突出改革开放的壮丽成就。故选:惊天动地。
(2)句子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技术高人一等的人往往能够抢占先机,抓住机遇。”要求用一个四字词语替换画线部分“技术高人一等”。故选:技高一筹。
6.B 7.革命先辈们,你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永不熄灭的火炬。你们的事迹如雷贯耳,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定当传承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8.C
【解析】6.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能力。
本次演讲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书写爱国情怀”,重点在于革命时期展现爱国精神的事例。
B.“詹天佑修筑铁路”主要体现的是詹天佑的爱国工程师形象,他主持修筑铁路的事迹不属于革命时期的斗争事迹,不符合“重温革命岁月”这个特定主题要求。
故选B。
7.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根据题意可知,解答的时候要先表达对革命先辈牺牲奉献的感恩,强调他们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然后表明我们传承其精神的决心。
示例:革命先辈们,你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今天的康庄大道,我们享受着和平与繁荣,每一刻都在感恩你们的付出。我们将接过你们手中的旗帜,传承爱国精神,让它在新时代闪耀,永志不忘你们的功绩。
8.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
C.演讲应该注重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质量,穿奇装异服会分散听众对演讲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并且可能会给人一种不严肃、不尊重演讲主题的感觉,这个意见不可取。
故选C。
9. 视死忽如归 不可以尺寸与人 忘忧国 董存瑞 黄继光 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雨跳珠乱入船 青山郭外斜 日暮客愁新 更喜岷山千里雪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
(1)书写时注意“视、忽、忧”的正确写法。结合所学的内容及日常积累写出战争年代为祖国、为人民牺牲自己的英雄人物即可,比如:邱少云、刘胡兰、杨靖宇等。
(2)书写时注意“紫、春、跳、郭、斜、暮、愁、喜、岷”的正确写法。
10.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11.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雪白)、香味(甜香)描写丁香花的;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12.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的诗句,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13.B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丁香花的美丽与特质,从城里到城外,从斗室到校园,丁香花的形象被勾勒得生动而多样。作者不仅关注其外在的色彩与姿态,还注入了深厚感情,使丁香成为精神上的寄托。在细雨中,丁香与古诗结合,增添了意境的深远。通过这种描绘,作者表达了对自然景致的热爱及内心的宁静、超脱。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①段中“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这里“探出”“窥着”等词赋予丁香花人的动作。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丁香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和意识,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作者是通过将丁香拟人化来抒发感情的。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段文中提到“忽然呈出两片雪白”,这是对丁香花色彩的描写;第②段提到“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是对丁香花香味的描写。
在第③段“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中,作者把这些观察和体验化为个人情感的寄托,表现出丁香花对其生活和思想影响深远,这种感受使文字更富有情感深度,使读者更加能够理解丁香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作者这样描写丁香花的色彩和香味,是因为丁香花的这些美好特质,能够映衬出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像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一样。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引用的诗句为第④段“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从古人的角度对丁香结进行了描述,给丁香结增添了不同的形象,让丁香结的内涵更加丰富。读者看到这些诗句,会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去理解丁香结的更多意义。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结合第①段中“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和第④段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可知,文中描写丁香花主要是白色和紫色,并没有体现出色彩绚丽。
故选B。
14. 齐天小圣 西游记 武圣关羽 三国演义 金箍棒 钩针 虎头双钩 铅皮 15.①③⑥ ⑤ ④ ② 16.父辈的童年和“10后”的童年各有各的乐趣,无法简单地评判谁的童年乐趣更多。父辈们在大自然中玩耍,他们能够感受四季的变换,在田野间自由奔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简单却充满创意的游戏。而“10后”在科技的包围下成长,智能玩具和电子产品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导语】这篇对比阅读通过四则材料,生动展现了不同年代儿童玩具与娱乐方式的变迁。从手工制作的竹节人到智能玩具的兴起,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童年生活的影响。文章语言活泼,富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各代人的欢乐时光。同时,也引发了对童年本质与纯真快乐的深刻思考。
1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材料一中第①自然段“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可知,玩法一的名号是“齐天小圣”,其源自于《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从材料一中的第③自然段可知,玩法三中的武器是偃月刀和蛇矛源自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和张飞的武器,故选择其中一个人写名号即可,如张小飞,源自名著《三国演义》。
从材料一中第①自然段“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可知,用一根冰棍棒作孙悟空的金箍棒。故冰棍棒做成了金箍棒。
从材料一中第②自然段可知,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作为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故钩针做成了虎头双钩。
从材料一中的第③自然段可知,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故铅皮做成了偃月刀。
15.本题考查文章概括和理解。
阅读可知,材料一中的竹节人和材料二第①自然段中的吹麦哨、玩竹蜻蜓都是“80后”的玩具,故填①③⑥。
通过材料二中的第②自然段中“虚拟宠物喂养玩具、四驱兄弟同款赛车、游戏卡片、变形金刚……这些动漫衍生产品可以在家里堆成一座小山。”可知,“90后”的童年玩具是动漫衍生产品,故填⑤。
通过材料二中的第③自然段中“‘00后’们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很快可以上手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可知,“00后”的童年玩具是电子产品。故填④。
通过材料二中的第④自然段中“智能玩具是“10后”的娱乐新宠,这类玩具是基于“10后”家庭结构衍生出来的产品。”可知,“10后”的童年玩具是智能玩具。故填②。
16.本题考查论点、观点。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与自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示例:两种童年乐趣可以相互融合,会让童年更加丰富多彩,单纯比较谁多谁少意义不大。父辈们在大自然中的玩耍经历固然令人向往,那种自由畅快的感觉是现代孩子在钢筋水泥城市中较难完全体会到的。但现在的“10后”所拥有的科技带来的乐趣也不容小觑,智能玩具和电子产品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知识等。
17.D 18.C 19.A 20.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事例和数字说明鸟类的远行本领更为高强,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21.不能删去。“初步”说明尚未完全揭开秘密,如果删去,就成了完全揭开秘密,这与事实不符,“初步”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动物导航的神秘现象,特别关注蜜蜂和鸽子如何利用太阳和地磁进行导航。通过列举绿海龟、北极燕鸥的长途迁徙例子,文章指出动物拥有的导航能力超乎想象。科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部分动物导航的原理,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文章以科学探索为主线,提出了问题并展示了动物导航研究的进展,显示出科学探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1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D.从第⑦段“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蝴蝶等能远行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可知,虽然文章提到了蝴蝶是远行动物之一,但并未明确指出蝴蝶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实际上,蝴蝶的导航方式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故选D。
18.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第②段通过列举北极燕鸥的例子,并提供了具体的飞行距离数据,说明了这种鸟类的远行能力和迁徙规律,故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8月份”“12月份”“3.5万千米”可知,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故选C。
1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从第①段“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行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两个多月,行程 2000 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可知,第①段介绍南美洲的绿海龟,主要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说明动物具有奇异的远行能力,而不是强调海龟生儿育女非常辛苦。
故选A。
2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描述北极燕鸥的迁徙路径,从美国新英格兰到南极洲再返回新英格兰,生动地展示了北极燕鸥的远行能力,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出具体的飞行距离“3.5万千米”,准确地说明了北极燕鸥每年迁徙的漫长距离,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句话通过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生动地展示了北极燕鸥的远行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让读者对北极燕鸥的迁徙距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结合句子“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可知,“初步”通常指的是在某个过程或研究的初期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或进展,意味着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等待进行。在这个句子中,“初步”修饰了“揭开”这个动作,表明科学家们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蜜蜂和鸽子导航机制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不够全面或深入。“初步”准确地描述了科学家们目前对蜜蜂和鸽子导航机制了解的程度,是初步性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成果。去掉“初步”将改变句子的原意,使表达不准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故不能删去。
22.B 23.BC 24.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巧借诗句表明芦花的清淡传神之美;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出下文对深秋初冬的芦苇的描写。 25.D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根据第①自然段“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中的“喜欢”一词,可知作者对苇花的态度是喜爱的,故选B。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④自然段“它们能称为花吗?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为喜爱。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可知,作者执意称它们为花,是因为“它们持久、恬淡”。故应选BC。
2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寥花”出自元朝黄庚的《江村》,意思是“江边美好的秋色已有十分,却没有人来欣赏。那十分秋色,一半是在芦花一半是在蓼花。”
作者在此处引用诗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既点出了苇花“清淡传神”的特点,也应证了苇花的生长季节为初冬,描绘出萧瑟之中,苇花却能大片开放的景色,营造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根据第①自然段“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可知,苇花确实开在初冬。然而它和温暖关联,是因为母亲用苇花缝制枕头,而不是因为初冬时天气并没有那么寒冷。说法有误。
故选D。
26.例文:
她改变了我
她总是那么自然,她那含情凝视的双眸总是那么有神。面对着大家也是那种模仿不到的微笑。
我是一个害羞的女孩,好事坏事与我沾不到边。在大家面前我总是默默无闻,总是把事藏在心底。其实我总是羡慕她那种由内而外的自然。
记得那次,是一个无比晴朗的天,我与以往一样独自在那个熟悉的角落。是她的课!我的心偷偷地暗自高兴。太好了。我喜欢那个老师,她的自然让我羡慕,她的美丽让我欣赏,她的不偏爱更加让我对她无比的尊敬。叮叮……上课了。她大步走进来又很自然地向我们打招呼。
“今天,我们来上节有趣的自我介绍课。”老师温和地说。我是第一号,所以从我开始。我慌张地站起来,低着头沉默着。老师对我说“自然点同学,这是你的舞台,想说什么就说出来,老师鼓励你。”“我……我……我是一个内向的人,请,请同学们,多多包容我,希望你们与我成为好朋友……”因为我的害羞,所以我喜欢的这位老师,在下课后的十分钟,与我闲聊,是她告诉了我要锐变,是她让我与同学的关系变得自然。我更加的敬佩她,喜爱她。
我真的变了,变得外向,在课堂上我的思维活跃,老师同学们都喜欢我,喜欢与我交谈。我敢在讲台上大声说话,连主持节目时也总是推荐我。我从内而外的改变。
我永不忘记她的鼓励,她的微笑,她是永远的在我心中,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他(她) 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立意。
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他或她让我产生的某种变化和对我产生的某种影响。比如,他改变了我,他影响了我,他温暖了我,他激励了我等等。写作本文,需要从生活中取材,以身边人,身边事或自身事为写作对象,重在表现某人产生变化的过程,选材要以实取胜,写出真情实感。
三、写作思路。
开头:开篇点题,引出所要叙述的事。
中间: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结尾:最后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抒发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