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文学艺术的创作生态。从算法生成诗歌到AI绘画,从智能编剧到虚拟偶像,技术介入文艺创作已成常态。这种介入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突破了传统创作在工具、效率乃至想象力上的局限,催生了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它也引发了关于创作主体性、艺术价值乃至“何为艺术”的深层忧虑。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应用却负载着特定的文化逻辑与价值取向。当AI通过学习海量数据来模仿、拼贴乃至“创造”时,其背后是何种美学原则在起作用?是对人类既有审美经验的强化与重复,还是能够孕育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超越性的审美范式?这尚需时间检验。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技术的便利性可能导致创作过程的“简化”和“快餐化”,削弱创作者对生活细腻体察、对思想深度挖掘的动力。长此以往,文艺作品的精神厚度与人文温度恐有流失之虞。
真正的文艺创作,其核心在于人的情感、思想与灵魂的独特表达。技术可以成为辅助创作的利器,却难以替代创作者基于生命体验的感性思考、理性洞察与价值抉择。面对技术洪流,我们更需要重申人的主体地位,引导技术为拓展艺术表现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服务,而非让人在技术面前迷失自我。
(摘编自《技术赋能还是技术僭越:AI时代的文艺创作反思》)
材料二: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争议,但最终常被吸纳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例如,照相术的发明曾一度对写实绘画构成挑战,迫使绘画艺术转向表现内心、探索形式语言等新的发展方向,反而拓展了艺术的疆域。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之于艺术,亦可作如是观。AI生成艺术(AIGC)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新工具,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协同创作者”的角色。它基于大数据和算法逻辑,能够提供超出个体经验范畴的灵感火花与组合方案。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有可能打破固有的创作思维定势,开辟前所未有的创意空间。
关键在于,人能否以及如何保持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导性与批判性。艺术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判断力、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将AI作为延伸自身创造力的手段,而不是被动依赖AI的输出。理想的境界或许是“人机共生,艺由心造”——技术负责拓展边界、提升效率,而人负责赋予作品以灵魂、情感和深度的人文关怀。这要求创作者不仅精通技术应用,更要具备强大的精神定力和明晰的价值坐标。
(摘编自《“人机共生”时代艺术创作的变与不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领域,既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引发了诸多思考。
B.材料一认为,技术应用必然负载特定的文化逻辑与价值取向,因此技术并非绝对中性。
C.材料二回顾照相术与绘画艺术的例子,意在说明新技术最终会被艺术创作所吸纳和利用。
D.两则材料都承认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强调了人在创作中保持主体性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AI创作能够完全替代人类在文艺创作中的感性思考、理性洞察和价值抉择。
B.技术的便利性只会导致文艺创作的“简化”和“快餐化”,进而使其失去人文温度。
C.AI作为“协同创作者”,其价值在于能基于算法提供超越人类个体经验的创意。
D.实现“人机共生,艺由心造”的理想状态,只需要创作者精通AI技术的应用。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更侧重于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削弱创作动力、导致精神厚度流失等。
B.材料二更倾向于探讨人机协作的积极可能性,认为AI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辟创意空间。
C.两则材料都认为,目前AI已经能够孕育出真正具有原创性和超越性的审美范式。
D.两则材料讨论的核心问题,都涉及在技术介入的背景下,如何维护和界定人的角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在人工智能时代,文艺创作者应如何应对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萝卜宴
陈彦
老宋退休前是秦腔剧院的办公室主任。他这辈子,除了给领导写材料,就是安排会务、接待。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好萝卜菜。
老宋退休后,儿子在南方给他买了房,让他去享清福。可他去了不到半年,就蔫耷耷地回来了。老伴问咋了,他说:“浑身不得劲,像是离了水的鱼。”南方的菜市场,萝卜倒是也有,可水汽大,不瓷实,甜腻腻的,没有咱关中萝卜的那股子辣辛气和土腥气,做不出那个味儿。
老宋又回到了他的城墙根下的小院。每天早晨,他蹬着三轮车去菜市场,专挑本地的、带泥的、沉甸甸的青皮萝卜。回来就在院子里,哧啦哧啦地切萝卜丝,那声音,听着都脆生。
这天,他在家整治他的“长安萝卜宴”。所谓“萝卜宴”,并非全是萝卜,而是以萝卜为主角,搭配其他寻常食材。他正忙活着,院里进来一人,喊了声:“宋老师!”
老宋抬头一看,是以前剧院的老门卫周福。周福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听说您回来了,我……我来看看。”
老宋忙招呼他坐下。周福看着案板上粗细均匀的萝卜丝,叹道:“您这手艺,真是宝刀未老。”
“啥宝刀,就是个爱好。”老宋递过一杯茶,“今天正好,我弄了几个菜,一会儿喝两盅。”
“这……这多不好意思。”
“客气啥,都是老伙计。”
不一会儿,菜上桌了:萝卜丝炒腊肉、萝卜丸子、萝卜炖羊排、凉拌萝卜皮,还有一盆萝卜丝鲫鱼汤。周福看着这一桌,眼睛有些发潮:“宋老师,不瞒您说,自从剧院改制,我们这些老家伙,散了,好久没这么坐在一起吃饭了。”
老宋给他夹了块羊排:“吃,趁热吃。这人哪,有时候就得认老,服老。但不能闲着,一闲,就真老了。”
两人正吃着,又陆续来了几个退休的老同事。小小的院子,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围着桌子,品着萝卜菜,聊着过去的戏,过去的角儿,过去的时光。
老宋听着大家的夸赞,看着碗盘渐渐见底,心里那叫一个舒坦。这种舒坦,比在南方儿子家守着大电视、真皮沙发要实在得多。
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离不开的,不只是关中的萝卜,更是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是这些知根知底的老伙计,是这种被需要、能创造点价值的感觉。萝卜虽寻常,却能做出百般滋味;人生亦如是,平凡日子里,用心经营,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和温度。
窗外,不知谁家传来了隐隐的秦腔梆子声,高亢苍凉。老宋眯着眼,手指在膝盖上轻轻叩着节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宋退休后去南方却感到不适,最终返回西安,主要是因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环境。
B.“浑身不得劲,像是离了水的鱼”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老宋离开熟悉环境后的失落状态。
C.老宋做的“长安萝卜宴”用料寻常,却备受赞誉,这与其说是因为味道,不如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情谊。
D.小说通过老宋与老同事们的聚会,展现了老一辈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简要介绍老宋的职业和特长,为后文他退休后凭借萝卜菜重新找到生活价值埋下伏笔。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哧啦哧啦地切萝卜丝”“手指在膝盖上轻轻叩着节拍”,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C.小说中“南方的萝卜”与“关中的萝卜”形成对比,突出了老宋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D.小说语言华丽典雅,大量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市井生活的温情。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宋这一人物形象。
9.小说以“窗外,不知谁家传来了隐隐的秦腔梆子声,高亢苍凉”结尾,请分析其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苏子)曰:孟子论立国以仁义为本,其言深切著明。观其对齐宣王伐燕之问,反复于仁政与力政之辨,欲其置君而去,不欲利其土地而有之。使齐王能用其言,安辑燕民,择贤而立,则诸侯不讨,而霸业可成。惜乎宣王志在贪得,不听孟子之言,遂使燕人畔之,而齐几以乱。以此知王道之不行也久矣。
(节选自宋·某儒者评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固畏A齐之强也B今又倍地C而不行D仁政E是动F天下之兵也H王速G出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其民”中的“吊”意为慰问,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
B.“徯我后”中的“后”指君王,与《论语》中“后生可畏”的“后”意思不同。
C.“箪食壶浆”指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军队,形容得民心。
D.“畔之”中的“畔”是通假字,同“叛”,背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占燕国后,面临诸侯联合出兵的威胁,齐宣王向孟子问计。
B.孟子引用《尚书》记载,以商汤征伐深受民众欢迎为例,说明仁政的重要性。
C.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在燕国施行仁政,那么诸侯就不会出兵干涉。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齐宣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导致燕人反叛,齐国陷入混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使齐王能用其言,安辑燕民,择贤而立,则诸侯不讨,而霸业可成。
14.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王道之不行也久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庭院寂静无人,秋月明朗,营造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B.“夜霜欲落气先清”一句,细腻地写出了霜降前空气变得清冷的过程。
C.第三句将梧桐人格化,说它“不甘衰谢”,奠定了全诗乐观昂扬的基调。
D.诗人借景抒情,在描绘秋夜景物的同时,寄寓了深沉的人生感悟。
16.诗歌的后两句广为传诵,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 , ”,意思是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周瑜英雄业绩的追忆,情感由昂扬转入沉郁。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一座站立在山水之间的城市。她的魅力,在于那种 A 的立体感。轻轨穿楼而过,索道横跨长江,立交桥层层叠叠,房屋依山而建。这一切,构成了重庆 B 的城市风貌。
夜幕降临,洪崖洞的吊脚楼群 C ,宛如《千与千寻》中的梦幻场景;解放碑的摩天大楼灯火璀璨,展示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南滨路的夜景倒映在江水中,波光粼粼,如梦似幻。穿行其间,你能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重庆的“辣”也是一种风情。火锅店里,人们围炉而坐,在翻滚的红油中涮着毛肚、鸭肠,谈笑风生。那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生活态度,足以 D 所有的疲惫与烦恼。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 B. C. D.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穿行其间,你能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20.请结合文段内容,为重庆写一则城市宣传语。要求:突出重庆特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原本是一个医学概念,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下感到显著而持续的害怕或焦虑。如今,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被泛化使用, ① 。年轻人乐于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某种程度上是将其作为应对外界社会压力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达。
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医学上的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精神障碍,需要专业干预;而网络语境中的“社恐”,更多是一种对社交回避倾向的自嘲或调侃。 ② ,但过度依赖“社恐”标签,也可能成为逃避现实社交的借口,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社恐”一词的引号用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A.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这里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他看起来挺“积极”,实际上什么实事都不干。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常用“标签”来认识和定义他人、他物,甚至自己。有些标签源于刻板印象,可能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甚至带来误解与偏见;有些标签则有助于快速归类信息,提高认知效率,或是凝聚共识,彰显身份。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形形色色的“标签”?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C 3.C 4.①材料一以“反思警惕”为主线,层层递进。首先指出AI介入文艺的现实及其双重效应;继而剖析技术中性背后的审美逻辑隐忧,强调其可能导致创作浅化与人文流失;最后落脚于坚守人的主体性,主张技术应服务于人的精神表达。
②材料二以“历史类比与共生建构”为路径,辩证推进。借照相术的历史经验类比AI艺术的发展可能,肯定技术带来的创造性机遇;进而提出“人机共生”理念,强调人在协作中须保持主导性与价值定力,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艺术本真的统一。 5.①坚守主体性:创作者须坚持情感、思想与灵魂的独特表达,确保技术辅助不替代人文内核,防止精神厚度流失。
②提升审美与批判力:增强文化修养与价值判断能力,主动引导AI生成内容,避免被动依赖,实现人机协作中的主导地位。
③推动人机共生:善用AI拓展创意边界与效率,将其作为激发灵感、突破定势的工具,实现创造性升华。
6.A 7.D 8.①热爱生活、厨艺精湛:退休后坚持用关中萝卜做“萝卜宴”,将寻常食材做出百般滋味,体现其厨艺精湛与对生活的热情。
②重情守旧,眷恋故土:拒绝南方安逸生活,回归城墙根小院,热情招待老同事,体现他对故乡文化与人际环境的依恋。
③豁达通透,甘于平凡:以萝卜自喻,认为平凡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体现其历经沧桑后的生命智慧。 9.①以景结情,余味悠长:听觉描写拓展画面空间,使“萝卜宴”的温情与秦腔的苍凉形成张力,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让意境更深远。
②烘托氛围,呼应标题:“长安”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秦腔声里承载的历史厚重感,营造出浓厚的故乡氛围,与老宋的身份、生活环境形成呼应。
③深化主题,体现心境:高亢苍凉的秦腔契合老一辈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暗合老宋找到生活归属感后的安然与惬意。
10.BEH 11.A 12.D 13.(1)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2)要是齐宣王能采纳孟子的建议,安抚燕国百姓,挑选贤能的人帮燕国确立君主,那么诸侯就不会来讨伐齐国,而齐国的霸王之业也能成就。 14.①君主贪图利益,不愿施行仁政:材料一中,齐宣王不听从孟子的仁政建议,贪利而背离仁政,是王道不行的直接原因。②仁政理念难以推行,诸侯多恃强凌弱:材料一提到齐国强大又不行仁政,各国因畏惧而讨伐,说明当时君主多追求霸权而非王道,导致“王道之不行也久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材料二:
苏轼说:孟子论述治理国家要把仁义当作根本,他的话深刻透彻、明确清楚。看他回答齐宣王关于攻打燕国的问题时,反复辨析仁政和武力征伐的区别,主张齐宣王帮燕国扶立君主后就撤离,不希望齐宣王贪图燕国的土地而占有它。要是齐宣王能采纳孟子的建议,安抚燕国百姓,挑选贤能的人帮燕国确立君主,那么诸侯就不会来讨伐齐国,而齐国的霸王之业也能成就。可惜齐宣王的心思在于贪婪地夺取土地,不肯听从孟子的话,最终让燕国人背叛了齐国,齐国也差点因此陷入混乱。从这件事就能知道,施行以仁义为核心的王道,已经很久没有实现了。
15.C 16.①“不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梧桐以抵抗衰谢的意志与风骨,形象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②以景衬情,表面写秋风中梧桐叶片的坚强,实则借梧桐“不甘衰谢”的特质,抒发自身虽处困境却不愿消沉、坚守气节的人生态度。
17.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18. 浑然天成 独具一格 流光溢彩 荡涤一空 19.
可改为:穿行其间,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碰撞。 20.一半人间烟火,一半天上宫阙
21. 常用来形容社交回避倾向 适度自嘲可缓解社交压力 不利于社交能力的提升 22.C
23.例文:
标签之下,自有万千气象
信息爆炸的时代,“标签”成了认知世界的快捷方式。这些标签或是快速归类的工具,或是身份认同的符号。面对形形色色的标签,我们既不能盲目依附,沦为标签的奴隶,也不能全盘否定,错失其认知价值,而应学会理性审视,主动破立,在标签之外看见更丰富的本质。
审视标签,首先要警惕其带来的认知惰性,避免被刻板印象遮蔽真相。信息洪流中,标签的“简化功能”往往会催生“一键判断”的思维习惯,让我们不再愿意深入了解背后的细节。一位穿着汉服推广传统节气知识的博主,起初被贴上“博眼球网红”的标签,评论区满是“穿汉服就是装样子”的质疑。直到网友发现,她不仅能精准讲解每个节气的物候变化,还走进乡村学校,带着学生用自然材料创作节气画作,那些质疑的声音才逐渐消散。可见,当我们用固定标签评判人和事时,本质上是用偏见代替了观察,用懒惰取代了思考,最终只会与真相渐行渐远。
超越标签的认知局限,更要学会主动破立,让标签成为赋能的工具,而非束缚的枷锁。真正清醒的做法是,从不被他人定义的标签困住,而是主动筛选、创造正向标签,为自己的成长指引方向。国产新能源汽车起初被贴上“技术落后”“只能造低端车”的标签,但企业没有陷入自证的内耗,而是以“新能源创新者”为目标,投入研发电池续航、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如今国产新能源汽车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洲、东南亚,用实际成果改写了外界的认知。标签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定论,当我们主动打破负面标签的束缚,用行动为自己创造正向标签时,标签便从“定义我们的工具”,变成了“成就我们的阶梯”。
更进一步说,理性对待标签,最终要回归“以人为本”的认知本质:无论标签如何定义,人和事物的核心始终是其独一无二的本质与价值。从“外卖骑手”到“城市摆渡人”,我们逐渐意识到,标签之外,每个骑手都有自己的故事;从“网红景点”到“文化打卡地”,我们也慢慢明白,判断一个地方的价值,不能只看“网红”标签,更要看其是否承载着地域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标签或许能帮我们快速找到认知的入口,却永远不能成为认知的终点。唯有放下对标签的执念,带着同理心去理解,才能在标签之下,看见每个个体的坚守与热爱,看见每个事物的内涵与价值。
标签是时代的产物,它简化了认知,却也考验着我们的理性。不被标签定义,也善用标签赋能,在审视中清醒,在破立中成长,我们才能在信息洪流里,既不迷失方向,也不错过风景,真正读懂标签之下的万千气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