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试题(1-3单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综合试题(1-3单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综合试题(1-3单元) 2025-2026学年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同学们,友情是人生中的永恒话题。①真诚的友情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走我们周身的疲juàn( );真诚的友情是一园绚丽的鲜花,芳香我们前进的道路;②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我们有幸在此相遇,愿你我都能真诚相待,种下烂màn( )的友谊之花。
……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倘( )若有不到之处,还请老师和同学们不吝( )赐教,提出您的拙见。
(1)根据拼音写汉字。
juàn( ) màn( )
(2)给加点字注音。
倘( ) 吝( )
(3)根据语境,文中的谦辞或敬辞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倾听 B.赐教 C.拙见
(4)仿照画线句①,将②处的空白补充完整。
二、名句名篇默写
2.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内容,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选四作答)
①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②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⑥淫漫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诫子书》)
(2)浅显的诗句里蕴含着深深的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传递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 , 。”两句抒发与友人久别重逢的感慨。
三、综合性学习
下面是班级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3.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4.阅读下面关于交友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交友之道的理解。
材料一:
匹夫(平民,一般人)不可以不慎取友。
材料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材料三: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走邪门歪道)、友善柔(谄媚奉迎)、友便佞(花言巧语),损矣。
四、名著阅读
5.完善《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单。
追寻读书经历,品尝成长滋味 ——《朝花夕拾》阅读单
读文有感
出处 语句摘录 阅读感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套在指甲上做戏。 批注①:画线句是动作描写,用“摇”“拗”写出了先生读书时的忘我、陶醉,一改他之前严肃的形象,显得和蔼可亲,表达了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阿长与〈山海经〉》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1)仿照批注①,给画线句写阅读感受。
映照生活
五猖会(节选)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2)妈妈带你读书,你希望她采用寿镜吾先生的方式还是“父亲”的方式,为什么?
消除隔膜
(3)同学们读《朝花夕拾》后,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有了转变,从两幅图中各选一个词,结合书中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前印象”高频词云图 “现印象”高频词云图
五、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不义而富且贵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
C.画冒雪出云之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欣然一饱/公欣然曰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9.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的“徘徊凝览,以发奇思”句,生动形象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情态。
B.【甲】文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
C.【甲】文“兄子胡儿”把雪描述为“不如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对“兄子”的答案很满意。
D.【乙】文中“絮起风中”,化用了才女谢道韫咏雪之典故。
10.阅读【甲】【乙】两文,说说【甲】文“公欣然”和【乙】文作者“欣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出院的时候,在我有点任性的央求下,母亲才跟我回家。
②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才结痂。她的手背上白一块、紫一块,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龙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只有妹妹猴急地跑到了最前面,落下许多“眼睫毛”。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小喇叭开始了!”于是,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 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我们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梅花三弄》《四小天鹅舞曲》》…… 耳边传来的名曲是我们最早的艺术启蒙。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却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热气慢慢浸润母亲的手背,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龇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接触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变得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母亲以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1.文章⑩段写到母亲的手“为我们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联系全文说说主要指哪些事情。
12.简要分析第⑥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13.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4.原文标题为“母亲的‘经书’”,小语认为改成“母亲的手”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阅读散文,完成问题。
汉江四季
余佑学
①上班过一座桥,坐在办公室里临窗就看到一条江的南面,江水悠悠,市井繁华。下班回到家,站在窗户前看着一条江的北面,生机盎然,灯火辉煌。
②长年往返于一江南北,看清波东去,听渔舟唱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临窗看江,江河万里绵延,山峰高耸入云。江的北边安澜楼下“安宁康泰”四个大字醒目,道出江岸人民守护一江清水的责任,也寄寓着人们祈望平安顺利、幸福安康的心愿。
④江,叫汉江,穿城而过;城,叫安康,活力迸发。汉江长途跋涉来到安康城区段,放慢脚步,水面变得开阔起来。江水把偌大的安康城一分两半,走出一轮“上弦月”形状,护佑着南岸,滋润着北岸,一江碧水绕山城。
⑤临窗看汉江,四季不一样。
⑥春从河溪生,绿从江边长。岸边的水草、田里的菜薹子、坡地上的豌豆尖儿、香椿的芽儿、枸杞的苗儿,争先恐后报告春的讯息。春耕时节,蔬菜采收忙,越摘越长。
⑦窗里汉江清凌凌、瓦蓝蓝活泛起来,绿浪轻波唱着欢快的歌儿,绕山峰涉险滩,带着无限希望一路奔来。岸上碧草如茵,绿荫满道,树下蝶舞蜂飞,花香诱人。
⑧清灵的一江春水漫涨着、充盈着、奔腾着,水形、水势、水容不停变换着花样,水滴精灵一般跳动着。
⑨汉江的夏天,花开满窗,绿植葱茏,禾苗旺盛,麦浪翻滚。
⑩清晨,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冉冉升起,在宽阔江面投射出耀眼的金光,目之所及,水面上忽闪忽闪,碧波有节奏、有起伏、有韵律地涌动向前。可是,一旦下起滂沱大雨,千沟万壑的雨水如同疯狂不羁的黄骠马,蹄击着隆隆涛声,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倾泻而来,令人震撼。
端午前后,沿江地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汉江龙舟节。龙腾汉江,逐浪欢歌,激荡起一江的热闹。不管是炎炎赤日,还是阴天下雨,都阻挡不住安康人“缅怀先贤,爱山护水”的执着。在万物生长的季节里,乡民们纵情汉江,挥汗如雨,盼望着人间风调雨顺、大地五谷丰登。
汉江的秋天,天空湛蓝,谷物成熟,遍野金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抢收抢种的劳动者身影。凭窗远眺,如霞似锦。江边的树叶渐渐红起来、黄起来,慢慢地绿色少了、黄色多了,大地上的色彩一天天不同。
岸边芦苇高过头顶,秋风摇摆着雪白的苇穗,时有水鸟掠过恬淡的江面。江心沙洲上麻柳树叶子开始泛黄,远处,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玩着游戏,“扑通”入水,搅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汉江之冬,山头堆雪,潮湿阴冷。薄薄晨雾里,汉江升腾起一缕一缕的水汽,或是一团一团灰白色的寒雾。它们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又散开,贴着微微江风与缓缓水流,不停变换着造型,像笼着白纱的梦。一江寒流挡不住冬泳健儿们搏击汉江的豪情,他们振臂烟波,挑战自我,让人钦佩不已。
看千山读万水,汉江让人如痴如醉。窗前的汉江,讲述着源远流长的山河故事。日子依然温和,岁月仍在流淌。悠哉,美哉。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6日,有删改)
15.阅读全文,完成内容梳理。
汉江江水的美:① →夏天激荡→② →冬天梦幻
16.品味下面句子,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
岸边芦苇高过头顶,秋风摇摆着雪白的苇穗,时有水鸟掠过恬淡的江面。江心沙洲上麻柳树叶子开始泛黄,远处,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玩着游戏,“扑通”入水,搅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17.本文与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都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四季的景物。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两文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谧静,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节选自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八、作文
18.请以“ 的语文学习”为题,记叙一件进入初中后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事情。
要求:(1)横线上可以填写“有趣”“难忘”“困难”……使题目完整。(2)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1) 倦 漫
(2) tǎng lìn
(3)C
(4)真诚的友情是一杯甘甜的清茶,滋润我们干渴的喉咙。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疲倦(juàn):指十分劳累,困倦。
烂漫(màn):颜色鲜明而美丽;也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2)本题考查字音。
倘若(tǎng):表假设的连词。
不吝(lìn):不吝惜;不惜。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倾听”是敬辞,表示认真、专心地听别人说话。在这里,发言者感谢大家的“倾听”,使用正确;
B.“赐教”是谦辞,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发言者请大家“不吝赐教”,意味着希望大家不吝惜自己的知识和见解,给予指导和建议,使用正确;
C.“拙见”是谦辞,表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时,含有谦虚、不自以为是的意味。但在这里,“拙见”被用来指代别人可能提出的意见或看法,使用不恰当。应使用“高见”或“宝贵意见”;
故选C。
(4)本题考查语句仿写。解答时,首先,分析例句结构和意义。“真诚的友情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走我们周身的疲倦”是一个比喻句,把“友情”比作“春风”,并描述了春风的作用——“吹走我们周身的疲倦”。然后,选取一个与“春风”类似的事物,它也能代表“友情”,并具有某种积极的作用。最后,将选定的事物和其作用代入到句子的结构中,形成新的句子。
示例:真诚的友情是一曲优美的旋律,抚慰我们内心的忧伤。
2. 水何澹澹 风正一帆悬 学而不思则罔 影入平羌江水流 不知何处吹芦管 险躁则不能治性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澹、悬、罔、羌、躁、愁、随。
3.示例:播下真心,让友谊之花开遍校园。 4.示例:慎重交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解析】3.本题考查宣传标语。内容上要切合“正确交友”的主题,突出交友的重要性或原则;形式上应简洁有力、朗朗上口,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根据活动主题“有朋自远方来——交友之道”可知,标语需围绕“交友”展开,旨在引导同学们重视朋友的选择与交往之道。优秀的宣传标语通常具有对仗工整、押韵易记的特点,并能传递积极价值观。例如,可以强调朋友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可以凸显真诚是友谊的基石,也可以对比益友与损友的不同作用,引导大家谨慎择友。
示例一:交友须谨慎,益友助成长。
示例二:真诚架起友谊桥,互帮互助共前行。
示例三:近朱者赤,择善而交。
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三则关于交友的名言,谈谈对“交友之道”的理解。首先是准确理解每则名言的核心观点;二是将这些观点进行整合,形成自己对交友原则的系统认识。
根据材料一“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可知,此句强调了选择朋友必须谨慎,这是交友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材料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知,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朋友之间会相互熏陶、彼此影响,进一步论证了谨慎择友的重要性,并点明了朋友对个人品性塑造的巨大作用。根据材料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知,此句具体指出了“益友”与“损友”的特征,为我们如何辨别朋友、选择朋友提供了明确、可操作的标准——即应结交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而远离那些谄媚逢迎、表里不一、夸夸其谈的人。
示例:
综合三则材料,我对交友之道的理解是:首先,交友必须抱有谨慎的态度,深刻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朋友会对我们的品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要主动选择能对自己产生积极影响的“益友”。具体而言,就是要与正直、诚实守信、见识广博的人交往,而务必远离那些阿谀奉承、两面三刀、巧言令色的人。
5. 示例:画线句是语言描写,“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透着亲热、疼爱之意,“三哼经”的说法则显示出阿长的无知,这里一改阿长之前愚昧迷信的形象,展现了她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一面,表达了鲁迅对于阿长的怀念和敬意。 示例1:我更认可语段一中寿镜吾先生的方式,寿镜吾先生读书专注、投入,读书时看似好笑的动作却给小鲁迅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其对读书的好奇。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则会让学习“自然”发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像鲁迅的父亲一样强迫我读书,不仅会让我丧失读书的兴趣,也会让我心理不满(对妈妈产生怨气)。
示例2:我更认可语段三中父亲的方式,父亲对我要求严格,督促我一字一句的背书,希望我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用心良苦妈妈严格要求我读书,也是能快速帮助我改掉散漫的习惯,真正学到知识。寿镜吾先生的读书要求太过随意,学生也是边读边玩。 示例:我选择的词是“犀利”和“幽默”。我对鲁迅先生的初印象是他在《狗猫鼠》中对“正人君子”的形象刻画——他们对主子极尽谄媚,却又能凶残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展现出鲁迅先生对其辛辣犀利的讽刺。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还看到了一个睡觉摆“大”字以及说话切切察察的长妈妈,洋溢着鲁迅先生的善意调侃,让我感受到他幽默诙谐的一面。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分析。
(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画线句是阿长对“我”说的一句话:“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在这句话中,阿长用了亲热的称呼“哥儿”,显示了她与“我”之间的亲近关系,同时,也透露出她对“我”的疼爱之意。而她将《山海经》称为“三哼经”,则显示了她的无知,因为她不识字,没文化,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我”的关爱。因此,画线句是语言描写,阿长用亲热的称呼和错误的书名,展现了她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一面,这种形象与之前她在文中展现的愚昧迷信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深深怀念和敬意,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阿长的善良和热心。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评析。言之成理即可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寿镜吾先生的方式和“父亲”的方式。寿镜吾先生的方式更注重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自身的专注和投入来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好奇和兴趣。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被强迫的,因此更容易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比之下,“父亲”的方式则更加严格和直接,他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地背书,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学到知识。这种方式虽然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有些压抑和不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能够帮助学生改掉散漫的习惯,更加专注和认真地学习。
示例:我更倾向于结合寿镜吾先生和“父亲”的教育方式。寿镜吾先生的言传身教能够激发我对读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专注而投入的读书态度,会成为我学习的榜样。然而,仅有兴趣和好奇心是不够的,我还需要“父亲”那种严格的要求和系统的指导,来确保我真正学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和分析。解答时,首先,从两幅词云图中各选择一个你认为最能代表你对鲁迅先生印象转变的词。接着,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内容,解释你选择的词语是如何体现鲁迅先生的形象的。最后,总结你的理解,强调鲁迅先生的形象是如何通过他的作品展现出来的,以及这种形象转变对你的影响。
示例:我选择的词是“严肃”和“暖心”。最初,我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和他在历史上的形象,认为他是一个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然而,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鲁迅先生暖心的一面。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怀念童年时的乐园和那位严格却不失和蔼的寿镜吾先生,文字间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温馨回忆。这种回忆让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温暖,使我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他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斗士,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暖心文人。
6.(1)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黄昏画面: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木,黄昏时分,乌鸦栖息在树上,营造出孤寂、衰败的氛围,奠定了小令悲秋的情感基调。
(2)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与深切的思乡之情。“断肠人”直抒胸臆,写尽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思,夕阳西下的苍凉景象更烘托出其羁旅漂泊、思念故乡的凄苦心境。
【导语】这首《天净沙·秋思》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萧瑟秋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的叠加,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意境。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将游子羁旅之愁推向极致。全篇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堪称元曲小令中的绝唱。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意象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
“枯藤”以“枯”修饰藤蔓,展现其干枯衰败的形态;“老树”用“老”形容树木,凸显树干苍老、枝叶凋零的景象;“昏鸦”指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昏”字既点明时间,又以乌鸦的悲鸣增添萧瑟感。三者组合在一起,藤蔓缠绕老树,乌鸦在暮色中栖息,勾勒出一幅毫无生机、冷落凄凉的深秋晚景图。不仅营造出孤寂、衰败的氛围,还奠定了小令悲秋的情感基调。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情感的分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此曲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在枝头啼叫;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前行。这些景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衰败、孤寂的氛围。而“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夕阳本就给人以迟暮、衰败之感,此时西下,更增添了几分凄凉。在这苍茫暮色中,“断肠人”直抒胸臆,将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思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诗人远离家乡,独自漂泊在异乡,面对这萧瑟秋景和苍凉夕阳,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对故乡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断肠”二字,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生动地刻画出诗人羁旅漂泊、思念故乡的凄苦心境,让人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痛苦与哀愁。
7.D 8.(1)兄长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于是创作了一幅雪景图,来寄给僧人欣赏。 9.C 10.甲文“公欣然”是因为下雪触发了谢太傅赏雪写诗的雅兴和乐趣;乙文作者“欣然”是因为在美丽的雪景中围着火炉烤山芋的乐趣。
【导语】这两篇文言小品均以雪景为题材,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雅趣与审美。【甲】文《咏雪》通过家庭雅集场景,以“撒盐”“柳絮”的意象对比,凸显谢道韫的才情,笔调清新灵动;【乙】文则铺陈雪中登眺所见,化用苏轼词意与谢女典故,以“堆玉”“铺银”等工笔描绘,体现文人寄情山水的闲适。两文皆以“欣然”作结,前者见名士家风,后者显隐逸情怀,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雪景书写的双璧。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义理/道义;
B.日子/每天;
C.结构助词“的”/代指学问;
D.高兴、愉快/高兴、愉快;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兄子,兄长的儿子;差,大体;拟,相比。
(2)随作:于是创作了。以:来。赏:欣赏。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根据“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兄子胡儿”把雪描述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太傅对兄女谢道韫的回答更为赞赏;
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可知,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讨论诗文,雪骤的景象触发其雅兴,询问雪花像什么,兄子、兄女的回答增添乐趣,尤其是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获赞赏,故“公欣然”因下雪触发赏雪写诗的雅兴与乐趣。
根据乙文中“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可知,作者描绘雪覆四林的美景,如“絮起风中,千峰堆玉”等,登高处眺望被雪景吸引,同时享受围炉烤山芋的乐趣。冬日赏美景、享美食的悠闲生活,让作者满足愉悦,其“欣然”包含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生活美好的享受。
【点睛】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白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雪飘云出的景致,还有仆人拿来松花酒及喝茶的景致。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11.
1)春天,母亲带“我们”去地里浇水;2)秋天,母亲带“我们”摘棉花;3)买来收音机和书本,对“我们”进行艺术、文化启蒙;4)冬天,母亲独自洗衣服;(5)母亲为“我们”一家人做四季的衣服和鞋子。 12.(1)第6、7段主要写母亲买来收音机和书本,对“我们”进行艺术、文化启蒙,说明她不仅关爱孩子,还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2)照应了标题“母亲的‘经书’”,说明母亲是本“无字经书”,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13.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双手在冬天因辛苦劳作红肿、皴裂的样子,表现了母亲任劳任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敬佩和感恩 14.示例一:“母亲的手”更好,因为母亲的手是全文的线索,这个题目可以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同时和文章结尾呼应,更好地突出了母亲任劳任怨、关爱家庭的形象。
示例二:“母亲的‘经书’”更好,因为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用了谚语,增加了文学性;同时与结尾相呼应,强调了母亲就像一本“无字经书”,对子女影响深远,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第④段“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可知,母亲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带来了庄稼的丰收,也让我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因此,春天,母亲会带我们去地里浇水。
(2)根据第⑤段“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可知,通过摘棉花,我们不仅学到了劳动的技能,还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因此,秋天,母亲会带我们去摘棉花。
(3)根据第⑥段“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和第⑦段“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可知,母亲通过这些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也培养了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因此,母亲还会买来收音机和书本,对我们进行艺术、文化的启蒙。
(4)根据第⑨段“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接触凉水”可知,母亲的这种细心照料,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因此,冬天,母亲会独自洗衣服,不让我们接触凉水。
(5)根据第⑩段“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可知,母亲的这种无私奉献,为我们带来了舒适和便利。因此,母亲还会为我们一家人做四季的衣服和鞋子。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1)内容上:第⑥段描述了母亲买来收音机,让我们接触到艺术和文化的启蒙,如评书、舞台剧和名曲等,这为我们早期的艺术和文化素养打下了基础。第⑦段则进一步说明了母亲对我们教育的重视,她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并承诺谁考试得了第一名就可以去新华书店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她不仅是一个关爱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有远见、重视教育的母亲。
(2)结构上:第⑥⑦段与文章的标题“母亲的‘经书’”形成了照应。标题中的“经书”通常指的是有文字记载的书籍,但在这里却用来形容母亲,暗示母亲就像一本无字的经书,对我们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第⑥⑦段所描述的母亲的艺术和文化启蒙,以及她对我们教育的重视,正是对这一标题的深入阐释,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母亲作为一本“无字经书”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这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母亲在冬天由于劳作而双手红肿、皴裂的情景。其中,“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这一描述,通过赋予小口子“张嘴”,生动地展现了母亲双手皴裂的严重程度,同时也传达了母亲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的辛劳。这句话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母亲的艰辛,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敬佩和感恩之情。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母亲的不易和“我”内心的复杂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1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把握标题的含义,从文章内容、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如果选择“母亲的手”作为标题,其优点在于:首先,“母亲的手”是全文的线索,贯穿了整篇文章,从母亲用手劳作到为我们带来各种生活上的照顾,都离不开她的手。因此,这个标题能够很好地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其次,“母亲的手”这个标题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呼应,结尾处提到母亲的手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而标题也正是强调了母亲的手的重要性和辛勤付出。这样能够更好地突出母亲任劳任怨、关爱家庭的形象。
如果选择“母亲的‘经书’”作为标题,其优点在于:首先,这个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一本“无字经书”,形象地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之深远。同时,标题中还引用了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其次,“母亲的‘经书’”这个标题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呼应,结尾处提到“母亲以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与标题相呼应,强调了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之大,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5. 春天盎然 秋天金黄 16.色彩的搭配使用,描绘了一幅秋季的美丽汉江图。动静结合手法,把秋季的汉江描写的生动有活力。表现了作者对汉江美景的赞叹。 17.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不同点: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作者更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借助四季的雨展现了万物生长的形态,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爱。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概括。
结合第⑥段“春从河溪生,绿从江边长。岸边的水草、田里的菜薹子、坡地上的豌豆尖儿、香椿的芽儿、枸杞的苗儿,争先恐后报告春的讯息。春耕时节,蔬菜采收忙,越摘越长。窗里汉江清凌凌、瓦蓝蓝活泛起来,绿浪轻波唱着欢快的歌儿,绕山峰涉险滩,带着无限希望一路奔来。岸上碧草如茵,绿荫满道,树下蝶舞蜂飞,花香诱人。清灵的一江春水漫涨着、充盈着、奔腾着,水形、水势、水容不停变换着花样,水滴精灵一般跳动着”可知,描绘了春季汉江的植物争相生长,蝶舞蜂飞等景致,表现其特点:春天盎然。
结合第 段“汉江的秋天,天空湛蓝,谷物成熟,遍野金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抢收抢种的劳动者身影。凭窗远眺,如霞似锦。江边的树叶渐渐红起来、黄起来,慢慢地绿色少了、黄色多了,大地上的色彩一天天不同。岸边芦苇高过头顶,秋风摇摆着雪白的苇穗,时有水鸟掠过恬淡的江面。江心沙洲上麻柳树叶子开始泛黄,远处,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玩着游戏,‘扑通’入水,搅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可知,描绘了秋季江汉谷物成熟,遍野金黄,树叶渐黄的景色,表现其的特点:秋天金黄。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需要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句中的“芦苇”“雪白的苇穗”“麻柳树叶子开始泛黄”语句中的色彩的搭配使用,描绘了一幅秋季的美丽汉江图。“芦苇”“沙洲上麻柳树叶子”是静态之景,“秋风摇摆”“水鸟掠过”“鱼儿跃出水面,玩着游戏,‘扑通’入水,搅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为动态之景,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把秋季的汉江描写生动有活力。结合第 段“看千山读万水,汉江让人如痴如醉。窗前的汉江,讲述着源远流长的山河故事。日子依然温和,岁月仍在流淌。悠哉,美哉”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汉江美景的赞叹。
1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作者情感。
结合第 段“看千山读万水,汉江让人如痴如醉。窗前的汉江,讲述着源远流长的山河故事。日子依然温和,岁月仍在流淌。悠哉,美哉”可知,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汉江的背后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山河故事,温和动人,美丽动人,表现了作者对汉江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刘湛秋《雨的四季》“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谧静,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可知,将雨称为精灵、公主,展现了环境的静谧美好,称其为“礼物”,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其次文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不同的视角,如近处的油菜、远处的屋顶,树枝,街道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万物的形态;其次作者在描写的同时运用多种描写、修辞手法,如“黎明提前敲着窗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的精灵、雨的公主”运用的比喻的手法,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爱。据此提炼异同点即可。
18.例文:
快乐的语文学习
初中生活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光。我进入初中后,语文学习也变得更为丰富和有趣。在这里,我想分享一段我难忘的经历,它发生在初中的一次语文课堂上。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我们的语文老师,一个温文尔雅、充满激情的先生,决定让我们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小组辩论。辩论的主题是“网络语言的影响”。
我所在的团队被分配到支持网络语言的角色。我感到有些紧张,因为尽管网络语言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我从未深入思考过它的影响。然而,我的团队成员们对此充满热情,他们像探索新大陆一样兴奋。我们决定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负责研究网络语言的一个方面。
在准备过程中,我负责收集和整理关于网络语言起源和发展的资料。我开始深入研究,阅读各种观点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网络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对它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开始思考网络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流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传承。
辩论的那天,我紧张而兴奋。我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同学们,讲述着网络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讲述着网络语言如何打破地域限制,让我们能够更方便地交流;如何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推动文化的发展;如何为我们的语言库增添新的元素,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在讲述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同学们的专注和认可。我的紧张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喜悦和成就感。我成功地完成了我的任务,为团队争取了胜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经历,我学会了如何深入研究、独立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次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因为它不仅让我掌握语言技巧,还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我学会了在语文学习中享受探索的乐趣,这是我之前从未体验过的。
进入初中后,我的语文学习经历了一段快乐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收获了知识、技能和成长。我相信,只要我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我会在这段旅程中继续发现新的乐趣和成就。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要求以“ 的语文学习”为题,题目中的横线处表示需要自己补充内容,可以是描述语文学习的状态、方式、感受等。而“进入初中后”则限定了时间范围,要求写的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经历写作的重点在于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让读者了解你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这件事情可以是你在语文学习中的一次突破、一次成长,或者一次难忘的经历。写作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叙述事情的经过,展示你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变化和感受。你需要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变化、行为表现以及与他人的互动,让读者感受到这件事情对你的影响和意义。
二、选材构思。本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因此我们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素材。例如,如果你想讲述一个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故事,可以选择一个你在语文学习中遇到挑战但勇敢克服的经历。在选择素材时,要强调情感和感受。可以选择一个令你感到兴奋、沮丧、自豪或挫败的经历,并描述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在选择素材时,也要突出主题。例如,如果你想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可以选择一个你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的经历。写作为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细节,如你的同学们的反应、老师的鼓励、你内心的挣扎等,这可以让你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