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2节 运动与相互作用——易错点培优练习(2)(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2节 运动与相互作用——易错点培优练习(2)(含解析)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2节 运动与相互作用——易错点培优练习(2)
易错点三、二力平衡及其条件
例1:在下列四种情况中,(a)在光滑地板上匀速滚动的小球;(b)正在下落的石块;(c)天花板下的电灯;(d)用力推物体、推不动。属两力平衡的是(  )
A.a、d B.a、c C.b、d D.c、d
例2:(2024七下·上虞期末)如图所示,人坐在吊椅(椅面水平)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吊椅的压力和吊环对吊椅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人所受的重力和吊椅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吊椅所受的重力和吊椅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人对吊椅的压力就是人受到的重力
(例2) (例3)
例3:如图所示,人站在商场里匀速上升的电梯上楼,那么此过程中,电梯对人作用力的方向(  )
A.竖直向上 B.竖直向下
C.与运动方向相同 D.与运动方向相反
例4:一个物体受到大小均为10N的一对平衡力的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对平衡力突然同时减小到5N,则物体(  )
A.速度减小 B.按减小后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仍按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停止运动
例5: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装置拍摄到的4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图中箭头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其中可能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
A. B. C. D.
例6:如下图所示,取质量相同,半径分别为r、2r和3r的甲、乙、丙三个小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竖直落下,并以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小球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个小球的速度之比是   ;
(2)甲乙丙三个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关系为   。
例7:(2022七下·金东期末)同学们正在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
(1)小金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他采用轻质小车,并选用表面光滑的桌面,其目的是 

(2)另一个同学小东用图乙中所示的轻质硬纸片B替换轻质小车A进行实验。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则要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改变两侧砝码的质量”“用剪刀将卡片剪开”或“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
(3)小义将小金的轻质小车换成一重木块C,如图丙所示。实验时,他发现向左右两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的砝码时,木块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该实验不能得出的二力平衡条件有 。
A.两力大小相等 B.两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两力在同一直线上
例8: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或    状态,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2)小明和小李分别采用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图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较好些,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小了    对实验的影响;
(3)利用图丙所示的装置也能进行实验探究。他们将细线分别系在硬纸片的两端,并跨过左右支架的滑轮,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硬纸片两边拉力的方向    ,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4)当硬纸片平衡时,将硬纸片转过一定角度,松手后,硬纸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此步骤是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
(5)当小明用剪刀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硬纸片从中间剪开时,发现硬纸片分开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物体上才能平衡。
变式训练
1.如图所示,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 (2)
2.科学课上,教师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将一根长筷子插入苹果中(如图甲),然后将筷子提起,竖直悬在空中,用锤子不断轻敲筷子上端,发现苹果不断的往上爬升(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苹果往上爬升,说明它具有惯性
B.提着筷子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上
C.敲击时,锤子对筷子的力与筷子对锤子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静止时,苹果受到的重力和筷子对苹果的静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3.(2023七下·金东期末)如图所示是利用鸟嘴停在手指的一种玩具平衡鸟。平衡鸟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鸟所受重力与支持力大小相等 B.手指对鸟嘴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平衡鸟对手指的压力大于它的重力 D.鸟嘴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3) (4)
4.如图所示,某工厂正通过传送带将重为500N的货物匀速运往高处,货物与传送带之间无相对滑动,传送带与水平面成30°角。则传送带对货物施加的力(  )
A.大于500牛 沿斜面向上
B.小于500牛 竖直向上
C.等于500牛 沿斜面向上
D.等于500牛 竖直向上
5.(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平直的路面上,一个人沿水平方向用20N的力推一辆重为150N的小车匀速向西运动,则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A.20N,向东 B.20N,向西 C.150N,向西 D.150N,向东
6.用测力计两次拉动同一物体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两次运动的速度分别为1米/秒和2米/秒,测力计两次的示数分别为F1和F2,则(  )
A.F1=F2 B.F1=2F2 C.F2=2F1 D.F2=0.5F1
7.如图缆车车厢匀速斜向上直线运动,车厢受吊杆力F1及重力G作用,车厢对吊杆的力为F2,忽略车厢受的其它作用力,则(  )
A.F1与G不平衡 B.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
C.车厢运动状态在改变 D.F1与F2是相互作用力
(7) (8)
8.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面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2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9.(2023七下·余杭期末)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分别做图甲、乙所示的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运动的速度v1>v2>v3。比较F甲、F乙、F丙的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10.小金和小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
(1)小金在用图甲装置实验中,保持F1和F2大小相等,将小车扭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无法在原位置静止。小金进行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时,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     。
(2)为了验证小金(1)的实验目的,小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小科进行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     。
(3)两位同学为了探究猜想“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使用小科设计的装置(图乙),下一步的操作是     。
1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实验时,小宇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小宇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
(3)如图乙所示,小慧用小车来做该实验,装置处于静止,细绳和弹簧测力计的质量忽略不计,不考虑细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两端挂的重物各为1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4)另一个同学小东用图丙中所示的轻质硬纸片B替换轻质小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则要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改变两侧砝码的质量”“用剪刀将卡片剪开”或“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
易错点四、力和运动的关系
例1:如图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光滑(没有摩擦)水平面.上受到拉力F的作用,且FA.该物体不可能运动 B.该物体运动状态一定变化
C.该物体运动方向一定变化
D.该物体有可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1) (例2)
例2:重为100N的物体A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力F的作用,如图甲所示,它的s-t图像如图乙所示,若t=1 s时,作用在物体A上的水平力F大小为20 N,则t=6 s时,作用在物体A上的水平力F大小为(  )
A.F=100N B.F=20N C.F<20N D.无法确定
例3:如图所示,上表面水平且光滑的小车上有A、B两个物体,两物体与小车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B在A的正前方,B的质量小于A的质量。假设小车的上表面足够长,不计空气阻力,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后,A、B两物体   (填“会”或“不会”)相撞,原因是:    。
(例3) (例4)
例4: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和丙所示。由图像可知:
(1)当t=1s时,物体处于   (填“加速”、“匀速”或“减速”)状态。
(2)当t=3s时,物体受到的阻力为   N,阻力的方向   。
(3)当t=5s时,物体受到的推力和阻力是否为平衡力   ?
例5:起重机吊着4吨的货物,当货物静止时,它受到的重力是   牛,受到的拉力是  货物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拉力,    (填“不等于”或“等于”,下同)它的重力;当货物匀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    它的重力。
例6:小涛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   (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速度减小得越   。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   。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
(5)上述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科学推理和    。
(6)从这个实验可以推测出的结论是   。
变式训练
1.将重为G的物体挂于弹簧测力计下,使它以大小为v1的速度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以大小为v2的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1>v2。已知前后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
A.F1可能大于G B.F2可能小于G C.F1一定大于F2 D.F1一定等于F2
2.(2024七下·嘉兴月考)为了研究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小科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了得出研究结果,他接下来必须进行的实验步骤是(  )
A.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物体取代毛巾再进行几次实验
B.改变小车的质量,从高处释放,再进行几次实验
C.将小车从高于H的地方释放,再进行几次实验
D.改变斜面倾斜的角度,再进行几次实验
3.假设法在我们学习科学中经常应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小科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原本可以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现若将一块比镜面大的遮挡物放在镜子后面,则他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2)图乙中绳子悬挂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绳子断裂瞬间电灯失去重力,电灯将________(选填“加速向下运动”、“匀速向下运动”或“静止”)
(3)图丙是运动会的铅球赛场上,一位同学将铅球奋力掷出的情景。若铅球飞行至最高点时一切外力消失,那么接下来铅球运动轨迹是________(选填“a”、“b”或“c”)
4.小科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
(1)实验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滑下,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小科通过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能够得出结论:阻力越小,物体滑行距离越远,滑行时间越长。在此基础上,小科作出了科学推理(如表所示),表中“ ”处的内容为   。
真实实验 过渡阶段 理想实验
阻力 较大 较小 变小
滑行距离 较近 较远 变远 无限远
滑行时间 较短 较长 变长 无限长
(3)假设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为v ,并且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减小的,则实验中三次速度变化如图丁所示。请在图上画出小车在理想实验时的速度变化情况。
5.(2023七下·上虞期末)某地的有轨电车将投入运行。首列有轨电车“××号”总长度为34.8m,运营时最高速度为70km/h,其质量为50t(如图所示)。
(1)若有轨电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为总重力的0.05倍,则当乘客总质量为10t时,要使电车向前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需要的牵引力为多少牛 (g取10N/kg)
(2)有轨电车在路口将与汽车共用一套红绿灯信号系统,通过计算判断:要在10s内使整列有轨电车通过总宽度为35.2m的路口,则电车的速度至少为多少千米/时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2节 运动与相互作用——易错点培优练习(2)
易错点三、二力平衡及其条件
例1:在下列四种情况中,(a)在光滑地板上匀速滚动的小球;(b)正在下落的石块;(c)天花板下的电灯;(d)用力推物体、推不动。属两力平衡的是(  )
A.a、d B.a、c C.b、d D.c、d
【答案】B
【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包括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从这四个方面依次分析所列出的几种情况,看是否符合要求,同时注意物体是受一对平衡力,还是有可能两对或还存在其他的力。
【解答】解:(a)在光滑地板上匀速滚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因为地板光滑,摩擦力为零,物体靠惯性滚动,因此水平方向不存在力,符合二力平衡;
(b)正在下落的石块,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在自由下落时,由于重力加速度,石块在做加速运动,重力大于阻力,二力不平衡,故不符合二力平衡;
(c)天花板下的电灯,受到重力和灯绳对灯的拉力的作用,因为灯处于静止状态,则二力一定平衡,故符合二力平衡;
(d)用力推物体、推不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这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因推力的存在,使物体与接触面之间存在静摩擦力,物体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静止,因此,这也是一对平衡力。此时,物体共受到两对平衡力的作用,故不符合二力平衡。
综上分析,四种情况中(a)(c)符合题意。
故选:B。
例2:(2024七下·上虞期末)如图所示,人坐在吊椅(椅面水平)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吊椅的压力和吊环对吊椅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人所受的重力和吊椅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吊椅所受的重力和吊椅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人对吊椅的压力就是人受到的重力
【答案】B
【分析】(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解答】解:A、人对吊椅的压力和吊环对吊椅的拉力,拉力向上,拉力等于人的重力和吊椅重力之和,压力和拉力大小不等,所以不是平衡力,故A错误;
B、人坐在吊椅上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人所受的重力和吊椅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
C、吊椅所受的压力和吊椅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人对吊椅的压力垂直吊椅面向下,人对吊椅压力的大小等于人受到的重力,施力物体和作用点都不同,所以二者不是同一个力,故D错误。
故选:B。
例3:如图所示,人站在商场里匀速上升的电梯上楼,那么此过程中,电梯对人作用力的方向(  )
A.竖直向上 B.竖直向下
C.与运动方向相同 D.与运动方向相反
【答案】A
【分析】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的一定是平衡力的作用,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对受力物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
因为人站在匀速上升的电梯上,所以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所以电梯对人支持力的方向然竖直向上,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例4:一个物体受到大小均为10N的一对平衡力的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对平衡力突然同时减小到5N,则物体(  )
A.速度减小
B.按减小后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仍按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停止运动
【答案】C
【分析】(1)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2)当物体受力发生改变时,只需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仍为平衡力,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合力为零,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物体的原来的状态决定物体此时的状态。
【解答】解:因为物体原来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到的这对平衡力同时减小到5N时,物体受力仍然平衡,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因此物体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C。
例5: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装置拍摄到的4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图中箭头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其中可能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解:A、物体在沿直线运动,但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因此做加速直线运动,受到非平衡力,故A错误;
B、物体在沿直线运动,但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因此做减速直线运动,受到非平衡力,故B错误;
C、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处于非平衡状态,受到非平衡力,故C错误;
D、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D。
例6:如下图所示,取质量相同,半径分别为r、2r和3r的甲、乙、丙三个小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竖直落下,并以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小球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个小球的速度之比是   ;
(2)甲乙丙三个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关系为   。
【答案】(1)6:3:2 (2)相等
【解析】(1)根据图片确定下落相同高度时所用时间的关系,再计算小球的速度之比;
(2)根据图片确定小球的运动状态,根据平衡力的知识比较空气阻力大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乙、丙都下落到地面时高度相同,所用时间之比为:t甲:t乙:t丙=3:6:9=1:2:3。根据公式可知,它们的速度之比:v甲:v乙:v丙=6:3:2。
(2)根据图片可知,三个小球相邻的间隔都相等,即它们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和重力相互平衡。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它受到的阻力等于重力,因此空气阻力相等。
例7:(2022七下·金东期末)同学们正在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
(1)小金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他采用轻质小车,并选用表面光滑的桌面,其目的是 

(2)另一个同学小东用图乙中所示的轻质硬纸片B替换轻质小车A进行实验。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则要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改变两侧砝码的质量”“用剪刀将卡片剪开”或“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
(3)小义将小金的轻质小车换成一重木块C,如图丙所示。实验时,他发现向左右两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的砝码时,木块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该实验不能得出的二力平衡条件有 。
A.两力大小相等 B.两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两力在同一直线上
【答案】(1)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2)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3)A;C
【解析】(1)轻质小车对桌面的压力更小,而桌面非常光滑,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小,这两个措施都会使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从而减小对实验的影响。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改变这个因素;
(3)根据实验过程的现象分析即可。
【解答】(1)小金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他采用轻质小车,并选用表面光滑的桌面,其目的是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2)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则要进行的操作是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即: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3)根据题目描述可知,两边砝码的重力不等,则对木块产生拉力的大小不等,因此不能得到“两力大小相等”这个条件,故A符合题意;由于实验中没有展示出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木块的状态,因此不能探究得到“两力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故C符合题意。
例8: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2)小明和小李分别采用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图 甲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较好些,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小了 摩擦力  对实验的影响;
(3)利用图丙所示的装置也能进行实验探究。他们将细线分别系在硬纸片的两端,并跨过左右支架的滑轮,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硬纸片两边拉力的方向 相反  ,通过调整 钩码个数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4)当硬纸片平衡时,将硬纸片转过一定角度,松手后,硬纸片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此步骤是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
(5)当小明用剪刀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硬纸片从中间剪开时,发现硬纸片分开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同一  物体上才能平衡。
【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2)甲;摩擦力;(3)相反;钩码个数;(4)不能; (5)同一。
【解答】解:(1)当物体在两个力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2)甲图为滚动摩擦,乙图为滑动摩擦,因为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甲装置可以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所以甲实验装置较好些。
(3)硬纸片两端通过滑轮各挂一个钩码,两个钩码由于重力通过绳子对小纸片施加了两个向相反方向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钩码的数量越多,拉力就越大;可通过调整钩码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4)当硬纸片平衡时,将硬纸片转过一定角度,硬纸片两端的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硬纸片就会转动,说明了只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
(5)小明用剪刀把小纸片一剪两半,两个拉力不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纸片向两边运动,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才能平衡。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运动;(2)甲;摩擦力;(3)相反;钩码个数;(4)不能; (5)同一。
变式训练
1.如图所示,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分析】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解:图②或③中的两个力,满足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能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图①或④中的两个力,都没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一对平衡力,不能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科学课上,教师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将一根长筷子插入苹果中(如图甲),然后将筷子提起,竖直悬在空中,用锤子不断轻敲筷子上端,发现苹果不断的往上爬升(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苹果往上爬升,说明它具有惯性
B.提着筷子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上
C.敲击时,锤子对筷子的力与筷子对锤子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静止时,苹果受到的重力和筷子对苹果的静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A
【解析】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两个物体上。【解答】A、将一根长筷子插入苹果中,然后将筷子提起,竖直悬在空中,用锤子不断轻敲筷子上端,筷子受力而向下运动,苹果具有惯性保持静止,苹果相对于筷子向上运动了,发现苹果不断的往上爬升。说明苹果具有惯性,故A正确;
B、手提筷子,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故受到的摩擦力向下,故B错误;
C、敲击时,锤子对筷子的力与筷子对锤子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C错误;
D、静止时,受力平衡,苹果受到的重力和筷子对苹果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3七下·金东期末)如图所示是利用鸟嘴停在手指的一种玩具平衡鸟。平衡鸟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鸟所受重力与支持力大小相等
B.手指对鸟嘴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平衡鸟对手指的压力大于它的重力
D.鸟嘴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答案】A
【解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解答】A.平衡鸟所受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A正确;
B.手指对鸟嘴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故B错误;
C.平衡鸟对手指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故C错误;
D.鸟嘴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4.如图所示,某工厂正通过传送带将重为500N的货物匀速运往高处,货物与传送带之间无相对滑动,传送带与水平面成30°角。则传送带对货物施加的力(  )
A.大于500牛 沿斜面向上
B.小于500牛 竖直向上
C.等于500牛 沿斜面向上
D.等于500牛 竖直向上
【答案】D
【分析】货物匀速运动,受力平衡,对货物进行受力分析即可求解。
【解答】解:货物匀速运动,受力平衡,货物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传送带对货物的作用力,因为货物与传送带之间无相对滑动,所以传送带对货物施加力的大小等于500N,方向竖直向上。
故选:D。
5.(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平直的路面上,一个人沿水平方向用20N的力推一辆重为150N的小车匀速向西运动,则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A.20N,向东 B.20N,向西 C.150N,向西 D.150N,向东
【答案】A
【解析】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或者受平衡力的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解答】由题意可知,小车水平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推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推力的大小为20 N,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一致,所以阻力的大小也为20 N,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反(向东),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6.用测力计两次拉动同一物体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两次运动的速度分别为1米/秒和2米/秒,测力计两次的示数分别为F1和F2,则(  )
A.F1=F2 B.F1=2F2 C.F2=2F1 D.F2=0.5F1
【答案】A
【解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用测力计两次拉动同一物体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那么物体受到平衡力,即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重力相互平衡,即F1=F2=G,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
7.如图缆车车厢匀速斜向上直线运动,车厢受吊杆力F1及重力G作用,车厢对吊杆的力为F2,忽略车厢受的其它作用力,则(  )
A.F1与G不平衡 B.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
C.车厢运动状态在改变 D.F1与F2是相互作用力
【答案】D
【分析】(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是平衡力,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2)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一对平衡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解答】解:缆车车厢匀速斜向上直线运动,车厢受吊杆力F1及重力G作用,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车厢受吊杆力F1及车厢对吊杆的力为F2,两者相互作用,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忽略车厢受的其它作用力,车厢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变;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面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2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答案】A
【分析】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小球静止在杆子的底端,所以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在竖直方向上,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必然有一个力来平衡这个重力,所以可以确定杆子给小球一个竖直向上的力支持力F,且F=G=mg。
9.(2023七下·余杭期末)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分别做图甲、乙所示的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运动的速度v1>v2>v3。比较F甲、F乙、F丙的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答案】C
【解析】如果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解答】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分别做图甲、乙所示的匀速直线运动 ,故均为平衡状态,此时所受的均为平衡力,故三个力的大小相等。故答案为:C
10.小金和小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
(1)小金在用图甲装置实验中,保持F1和F2大小相等,将小车扭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无法在原位置静止。小金进行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时,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     。
(2)为了验证小金(1)的实验目的,小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小科进行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     。
(3)两位同学为了探究猜想“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使用小科设计的装置(图乙),下一步的操作是     。
【答案】(1)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观察卡片是否平衡;(3)剪断卡片。
【分析】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方向、共线。
【解答】解:(1)小金在用图甲装置实验中,保持F1和F2大小相等,将小车扭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无法在原位置静止。可见,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不能平衡,小金进行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时,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为了验证小金(1)的实验目的,小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则小科进行的实验操作和现象为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观察卡片是否平衡;
(3)两位同学为了探究猜想“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使用小科设计的装置(图乙),下一步的操作是剪断卡片,会发现,剪断后,变成两个物体,分别朝相反的方向加速运动,不能平衡。可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
故答案为:(1)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观察卡片是否平衡;(3)剪断卡片。
1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实验时,小宇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小宇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
(3)如图乙所示,小慧用小车来做该实验,装置处于静止,细绳和弹簧测力计的质量忽略不计,不考虑细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两端挂的重物各为1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4)另一个同学小东用图丙中所示的轻质硬纸片B替换轻质小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则要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改变两侧砝码的质量”“用剪刀将卡片剪开”或“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
【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
(2)木块跟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平衡;换用小车做实验(或放在光滑的桌面上做实验)
(3)10(4)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解析】(1)根据平衡状态的定义解答;
(2)当两边的砝码重力不同时,小车会有向拉力较大的一侧移动的趋势,此时它会受到桌面施加的静摩擦力,即F大=F小+f,因此也会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就要想办法减小摩擦力,根据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答。
(3)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它受到拉力的大小,据此分析解答。(4)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解答】(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2)小宇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木块跟桌面之间有摩擦力,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意见:换用小车做实验(或放在光滑的桌面上做实验)。
(3)当小车静止时,弹簧测力计上的拉力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即等于物体的重力,那么F=G=10N。
(4)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则要进行的操作是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即:将卡片扭转一定角度后释放。
易错点四、力和运动的关系
例1:如图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光滑(没有摩擦)水平面.上受到拉力F的作用,且FA.该物体不可能运动
B.该物体运动状态一定变化
C.该物体运动方向一定变化
D.该物体有可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光滑(没有摩擦)水平面上受到拉力F的作用,此时它不受阻力,只受拉力作用。由于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合力不为零,那么该物体的运动状态肯定改变,即可能只改变速度,可能只改变方向,也可能同时改变速度和方向,肯定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例2:重为100N的物体A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力F的作用,如图甲所示,它的s-t图像如图乙所示,若t=1 s时,作用在物体A上的水平力F大小为20 N,则t=6 s时,作用在物体A上的水平力F大小为(  )
A.F=100N B.F=20N C.F<20N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乙可知,从0~2s内,物体A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摩擦力f=F=20N。在5~7s内,物体A又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拉力仍然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F'=f。比较可知,此时作用在物体A上的拉力还是20N,故B正确,而A、C、D错误。
例3:如图所示,上表面水平且光滑的小车上有A、B两个物体,两物体与小车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B在A的正前方,B的质量小于A的质量。假设小车的上表面足够长,不计空气阻力,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后,A、B两物体   (填“会”或“不会”)相撞,原因是:    。
【答案】不会;A、B都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解析】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两个物体都跟随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二者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相同。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后,由于惯性,A、B物体都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由于速度和方向相同,那么二者肯定不会相撞。
例4: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和丙所示。由图像可知:
(1)当t=1s时,物体处于   (填“加速”、“匀速”或“减速”)状态。
(2)当t=3s时,物体受到的阻力为   N,阻力的方向   。
(3)当t=5s时,物体受到的推力和阻力是否为平衡力   ?
【答案】(1)加速 (2)2;水平向左 (3)不是平衡力
【解析】(1)从丙图中找到某个时间对应的速度所在图像的形状,如果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加速;如果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减速;如果一条水平线,说明物体是匀速的;
(2)从丙图中判断t=3s时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从乙图中找到某个时间物体受到的力;阻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从丙图中判断t=5s时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
【解答】(1)观察丙图可知,从0s-2s物体的v-t图像是一条向右上方的斜线,说明这段时间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因此当t=1s时,物体处于加速状态;
(2)观察丙图可知,当t=3s时,物体的v-t图像是一条水平线,说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阻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即阻力是2N,且方向向左;
(3)观察丙图可知,物体从4s-8s的v-t图像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说明这段时间内物体做减速运动,即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物体受到的推力和阻力不是平衡力。
故答案为:(1)加速;(2)2,水平向左;(3)不是平衡力
例5:起重机吊着4吨的货物,当货物静止时,它受到的重力是 4×104  牛,受到的拉力是 4×104  货物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拉力, 等于  (填“不等于”或“等于”,下同)它的重力;当货物匀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 等于  它的重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G=mg计算出物体的重力;
(2)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力为平衡力。
【解答】解:
货物受到的重力为:G=mg=4×103kg×10N/kg=4×104N;
起重机吊着货物静止时,拉力与重力平衡,F=G=4×104N;
当货物匀速上升时,拉力与重力平衡,则它受到的拉力等于它的重力;
当货物匀速下降时,物体受力仍平衡,它受到的拉力等于它的重力。
故答案为:4×104;4×104;等于;等于。
例6:小涛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   (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速度减小得越   。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   。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
(5)上述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科学推理和    。
(6)从这个实验可以推测出的结论是   。
【答案】(1)b (2)远;慢 (3)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相同 (5)控制变量法
(6)假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小车将永远地运动下去,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合理即可)
【解析】(1)探究水平面上的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要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而改变水平面上的阻力。甲和丙中,斜面上都是木板,而乙中斜面上铺上毛巾,这会导致小车的速度减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比较甲和丙可知,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小于毛巾上的阻力,此时运动距离大于毛巾上的距离。当小车运动时,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时间越长,则运动距离越远。
(3)根据实验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则速度减小越慢,运动距离越长,则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那么小车的速度就不会减小,即始终沿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
(4)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它的速度越大,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5)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6)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小车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
【解答】(1)a、c中斜面都没有铺毛巾,只有b中斜面上铺上毛巾,则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b。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5)上述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科学推理和控制变量法 。
(6)从这个实验可以推测出的结论是:假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小车将永远地运动下去,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合理即可)。
变式训练
1.将重为G的物体挂于弹簧测力计下,使它以大小为v1的速度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以大小为v2的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1>v2。已知前后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
A.F1可能大于G B.F2可能小于G C.F1一定大于F2 D.F1一定等于F2
【答案】D
【解析】无论该物体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它都处于平衡状态,即它受到的拉力和重力相互平衡。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重力,则两个拉力相等,即F1=F2。
2.(2024七下·嘉兴月考)为了研究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小科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了得出研究结果,他接下来必须进行的实验步骤是(  )
A.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物体取代毛巾再进行几次实验
B.改变小车的质量,从高处释放,再进行几次实验
C.将小车从高于H的地方释放,再进行几次实验
D.改变斜面倾斜的角度,再进行几次实验
【答案】A
【解析】根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实验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在探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而逐渐减小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通过比较运动距离的大小判断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为了控制速度相同,则需要控制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和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为了改变阻力大小,可以在水平面上换用光滑程度不同的物体,故A正确,而B、C、D错误。
3.假设法在我们学习科学中经常应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小科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原本可以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现若将一块比镜面大的遮挡物放在镜子后面,则他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2)图乙中绳子悬挂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绳子断裂瞬间电灯失去重力,电灯将________(选填“加速向下运动”、“匀速向下运动”或“静止”)
(3)图丙是运动会的铅球赛场上,一位同学将铅球奋力掷出的情景。若铅球飞行至最高点时一切外力消失,那么接下来铅球运动轨迹是________(选填“a”、“b”或“c”)
【答案】(1)能 (2)静止 (3)a
【解析】(1)图甲是小科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原本可以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现若将一块比镜面大的遮挡物放在镜子后面,则他能看到自己的像;
(2)当绳子断裂时电灯失去重力,那么此时它受到的合力为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此时电灯会保持静止状态;
(3)若铅球飞行至最高点时一切外力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此时铅球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以外力消失时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轨迹是a。
4.小科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
(1)实验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滑下,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小科通过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能够得出结论:阻力越小,物体滑行距离越远,滑行时间越长。在此基础上,小科作出了科学推理(如表所示),表中“ ”处的内容为   。
真实实验 过渡阶段 理想实验
阻力 较大 较小 变小
滑行距离 较近 较远 变远 无限远
滑行时间 较短 较长 变长 无限长
(3)假设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为v ,并且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减小的,则实验中三次速度变化如图丁所示。请在图上画出小车在理想实验时的速度变化情况。
【答案】(1)同一位置 (2)0
(3)
【解析】(1)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则速度越大;
(2)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规律推测“?”出的数据;
(3)根据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时的速度变化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根据表格数据第一行可知,阻力越来越小,而阻力最小的情形就是变成0时,因此“?”为0;
(3)根据题意可知,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即保持v0做匀速直线运动,如下图所示:
5.(2023七下·余杭期末)小金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玻璃的平面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
(2)小金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一时间关系图,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图象是   (选填”a”、”b”或”c”)。
(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
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答案】(1)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c (3)C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完整表述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解答】(1)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 , 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控制变量的唯一(阻力);
(2) 玻璃表面滑行 ,速度减小珴最慢,故为C;
(3)B.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式得到的,故ACE正确。
6.(2023七下·上虞期末)某地的有轨电车将投入运行。首列有轨电车“××号”总长度为34.8m,运营时最高速度为70km/h,其质量为50t(如图所示)。
(1)若有轨电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为总重力的0.05倍,则当乘客总质量为10t时,要使电车向前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需要的牵引力为多少牛 (g取10N/kg)
(2)有轨电车在路口将与汽车共用一套红绿灯信号系统,通过计算判断:要在10s内使整列有轨电车通过总宽度为35.2m的路口,则电车的速度至少为多少千米/时
【答案】(1)解:G=mg=(50000Kg+10000Kg)×10N/Kg=600000N
F=f=0.05G=0.05×600000N=30000牛
(2)解:s=34.8米+35.2米=70米
v=s/t=70米/10秒=7米/秒
=25.2千米/时
【解析】(1)首先根据G=mg计算电车的重力,再根据f=0.05G计算电车受到的阻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F=f计算需要的牵引力;
(2)当有轨电车经过路口时,它经过的路程等于路口宽度和车身长度之和,据此计算电车经过的距离,再根据计算电车的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