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宏德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宏德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彭州市宏德学校2025—2026学年度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
一、阅读(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积极入世与失意归隐的思想。儒家鼓励积极入世,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一旦失败,却没有提供心灵上的安慰,而道家则刚好弥补了这一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出:“刚、毅、木、讷近于仁”,就是说具备了刚毅、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格就是接近于仁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讲求的仁是刚毅进取、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文人在治学、立身处事和事业的追求上面都要树立这种刚毅的精神。但是儒家只给文人们提供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却忽略了对失败的文人进行安慰,这时候道家思想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心灵上的居所。
道家这个博大渊源的学说思想让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来看待世界,道家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生死观念颇值得我们认真钻研和学习。道家倡导自然精神,也有很多关于生死的论述,非常经典。老子谈论生死“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他看来,只有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生命,方能更好地长久生存。这里就告诉人们,不要太过于执着和看重生死,豁达一点,通透一点。就好比医生总是会告诫癌症病人,心态好一点有助于治疗。庄子关于生死的论述就有很多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数十载,应当着眼于现世,对生命存有积极的心态,以出世的心入世,豁达通透。道家的达观态度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极大影响。道家的这种通透和豁达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乞丐心理,而是在看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的一种淡然的状态,不再在乎身外之物的得失,庄子追求的正是一种逍遥无争的人格追求和精神追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提出“无己”“无功”“无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虽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却在矛盾中激发灵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利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了一类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骚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而且,几千年来,儒道互补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对于引导人们审视整个中国文化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培育人文主义精神,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林秋颖《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材料二: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
A. 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孔子和孟子提倡的儒家思想都是在治学、立身处世和事业的追求上鼓励文人“刚毅进取”。
B. 老子认为,只要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生命,就能更好地长久生存,不要太过于执着和看重生死,豁达通透一点。
C. 儒家注重人性进步与发展与道家提倡的“复归于朴”互补,能使得人性在发展的道路上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D. 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对生命存有积极的心态,以入世的心出世,豁达通透。
B. 道家的通透、明达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一种逍遥无争的人格追求和精神追求,对中国文人产生极大影响。
C. 追求发展和倡导复归,追求阳刚和倡导求虚,是儒道两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互补机制的体现。
D.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文人的影响,材料一中大量使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
A.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C.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观点在文章中的体现。
5. 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儒道思想为什么可以互补,并分析这种“儒道互补”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B. 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C.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
D. 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的青春情怀,文本一侧重写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B. 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联系小说人物的作用,白色百合花可以看作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他们美好的品质。
C. 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执着地追求铅笔盒,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
D. 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的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美好。
8. 细节是作品的灵魂。文本一有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的细节,文本二有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的细节,简要分析这两处细节的共同作用。
9. 文本一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三)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论
苏辙
秦人居诸侯之地,而有万乘之志,侵辱六国,斩伐天下,不数十年之间,而得志于海内。至其后世,再传而遂亡。刘季(邦)起于匹夫,斩刈豪杰,蹶秦诛楚,以有天下。而其子孙,数十世而不绝。盖秦、汉之事,其所以起者不同,而其所以取之者无以相远也。
然刘、项奋臂于闾阎之中,率天下蜂起之兵西向以攻秦,无一成之聚,一夫之众,驱罢弊适戍之人,以求所非望,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以匹夫而图天下,其势不得不疾战以趋利,是以冒万死求一生而不顾。今秦拥千里之地,而乘累世之业,虽闭关而守之,畜威养兵,拊循士卒,而诸侯谁敢谋秦?观天下之衅,而后出兵以乘其弊,天下夫谁敢抗。而惠文、武、昭之君,乃以万乘之资,而用匹夫所以图天下之势,疾战而不顾其后,此宜其能以取天下,而亦能以亡之也。夫刘、项之势,天下皆非吾有,起于草莽之中,因乱而争之,故虽驱天下之人,以争一旦之命,而民犹有待于戡定,以息肩于此。故以疾战定天下,天下既安,而下无背叛之志,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必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之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举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
B. 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
C. 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
D. 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
11.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十世而不绝 绝:断绝 B. 驱罢弊适戍之人 罢:疲劳
C. 秦人举累世之资 举:全部 D. 亦已惑矣 惑:糊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概述秦汉两朝取得天下的不同过程,指出其做法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B. 刘邦、项羽从民间起兵反秦,成则生存,败则灭亡,因此不惜冒险追求胜利。
C. 秦国以不顾后果的方式夺得了天下,也将祖宗遗泽消耗殆尽,最终走向灭亡。
D. 后稷、公刘等先王勤勉治国,决不轻易发动战争,为后人灭掉商朝创造了时机。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季(邦)起于匹夫,斩刈豪杰,蹶秦诛楚,以有天下。
(2)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
14. 根据材料,分析秦汉两朝的崛起路径本质有什么不同?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5.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 “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 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16.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上线以来,受到全球文博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在这里,观众无需预约排队,轻点鼠标就能近距离观赏《千里江山图》的每一寸青绿,放大细节感受《清明上河图》里汴河码头的烟火气。这种“云端逛展”的模式,不仅打破了实体博物馆的空间限制,更让文物走出库房、跨越国界,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①截至2024年初,数字文物库已上线超过10万件藏品,②每一件文物都配有高清影像和详细解读,③让沉睡的国宝在数字世界里“活”了起来。④许多年轻观众因数字展厅爱上传统文化,⑤进而走进线下博物馆,⑥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良性循环。
18. 下列对文中“云端逛展”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地域与空间局限,让观展更便捷
B. 它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文物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
C. 它仅能展示文物的高清影像,无法传递线下观展的真实感
D. 它推动了文物资源的共享,助力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19.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0.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A. 故宫“数字文物库”上线后,用户访问量激增,服务器一度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B. 面对文物数字修复的复杂工作,技术团队处心积虑,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
C. 有些观众在数字展厅里浮光掠影地浏览,却抱怨没有感受到文物的文化价值。
D.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云端逛展”将一挥而就,成为未来文博展览的主流形式。
21. 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2. 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描述了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触动和思考?请以“青春价值”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彭州市宏德学校2025—2026学年度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
一、阅读(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B
3. B 4. ①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充分地发挥价值。
②道家思想让我们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保持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讲究谦和精神,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
5. (1)儒道思想可以互补的原因:
①人生境遇的双重需要: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儒家提供积极入世、刚毅进取的精神力量,适用于顺境和追求阶段;道家提供豁达通透、顺应自然的心灵安慰,适用于逆境和调整阶段,二者共同满足了文人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精神需求。
②思想本身的相互校正:儒家强调社会发展和后天教育,但过于理想化,可能使人性异化:道家强调“返朴归真”,能警惕和纠正这种偏差,但其摒弃社会发展的倾向又可能流于消极。二者相互制约、校正,形成平衡。
(2)“儒道互补”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
①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格气质:使得中国人既能秉持儒家“天下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进取,又能凭借道家“豁达通透”的智慧在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形成了“进退有据”、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
②奠定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基调:儒家思想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道家思想则滋养了批判观察社会的隐逸文化,二者共同作用,使中国社会在发展中保持了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①丰满人物。新媳妇缝破洞,显其对烈士的疼惜与重情义,打破羞涩标签;香雪塞篮子,露其对善意的真诚回馈与自尊,突破腼腆特质,均让人物更立体。
②传递情感。前者以细密针脚藏对烈士的崇敬与遗憾,后者以急切动作含对平等与友谊的珍视,情感含蓄却有冲击力。
③深化主题。前者借战争中普通人的互动,凸显人性温暖与军民情;后者凭城乡间的善意交换,体现文明良性互动与青年成长,让主题更具体可感。
9.
①弱化身份,凸显普遍性。“小通讯员”是特定职务,“小同乡”是“我”私人关联,均带限定性;“青年人”剥离具体身份,指向所有平凡却伟大的年轻烈士,让形象从个体扩展到群体,体现战争中无数普通青年的牺牲,更具普遍意义。
②强化情感深度。“小通讯员”“小同乡”侧重亲近感,而“青年人”更添一层对生命的疼惜——他本是如所有年轻人般鲜活的个体,却为信仰牺牲,突出“平凡生命的伟大”,让对烈士的崇敬与对生命的珍视更沉厚。
③深化主题。文本核心是歌颂战争中的人性美与普通烈士的奉献,“青年人”跳出具体角色,将“军民情”升华为对“所有平凡牺牲者”的致敬,让主题从个体互动延伸到对“平凡英雄”的礼赞,更具广度与深度。
(三)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9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刘邦从平民起事,斩杀天下英雄豪杰,推翻秦朝,打败西楚,拥有天下。
(2)所以凭借文王、武王的贤明,退回来(不主动出击)培养德行,来等待商朝自己溃败。
14. ①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强化军事与农业,通过连横外交孤立六国,最终以强权实现统一。
②汉朝:刘邦出身平民阶层,通过军事斗争和民心安抚实现政权稳固,注重德政而非强权。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怅寥廓 ②. 问苍茫大地 ③. 谁主沉浮 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⑤.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⑥. 山不厌高 ⑦. 海不厌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C 19. D
20. A 21. (1)序号:①修改:截至2024年初,数字文物库已上线超过10万件文物的数字资源。
(2)序号:④修改:许多年轻观众通过数字展厅爱上传统文化
2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端逛展”模式比作“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该模式在打破时空限制、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抽象的“数字文博价值”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