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职县枣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枣职县枣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杜甫是诗圣
杜甫之所以成为中国的“诗圣”,原因很多,解释起来,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具有三个特质,这三大特质也是使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重要因素。
杜甫的第一个特质是,纯粹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前看,杜甫汇集了以前一切诗人的精华,他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诗人的最高峰;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后看,杜甫以后的诗人极少不受他影响、不把杜甫当成导师的,所以杜甫也是启导后代一切诗人的最高峰。杜甫这种【甲】的独特性,使他成为中国诗史上地位最高的诗人。可以肯定地说,他的地位无人能及。
盛唐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这种集大成在诗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在这个集大成的时代,出现了集大成的诗人,他的整体作品就是集大成的最好例子,而杜甫正是这样一位诗人。杜甫在集大成这一工作上的成就是:形式上,把前人已有相当成绩的古体发挥到极致,把前人刚刚试验完成的律体加以大力开拓;内容上,把前人的题材和表现技巧加以灵活运用,从而【乙】,呈现出新的面目。这种在诗歌史上的重要性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成为杜甫在中国诗坛占据独特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杜甫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诗史上发挥承先启后的作用,主要归功于他对艺术的完美具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第二种特质,即他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艺术创造力。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痛苦。从个人生活来说,这实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因为,每当杜甫的生活经历了大变化,面临新的状况,作为艺术家的杜甫即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新局面,随而加以沉思,并且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结果就是,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变化,杜甫的诗歌内容以及随之而来的诗歌技巧也就配合着变化。因此,就整体来说,其作品的内容就显得极其丰富,诗歌的技巧也随之而变化多端。杜甫这种随时代成长而显现出来的作品的多面性,在中国诗史上可以说无人可及,因此,他的伟大成就也就无人可以超越了。
除了在艺术上具有锲而不舍的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外,他对新的生活经验的感受力也是非常人所能及的。他永远是一个面对生活的人,他永远以开放的心胸去迎接每一个全新的生活经验,因此,他的诗歌题材才能随着他的生活经验的转变而不断地扩大。从这方面来说,杜甫又是一个最具有广博心胸的诗人。这样的心胸使他能够接纳一切、同情一切,而这也就是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第三特质。这种特质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他对人的关怀与同情。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天将大旱的景象,令杜甫忧心如焚,因为--“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农民无法耕种,又要负担军队的开支,后果难以预料。还好,晚上下了一场雨,“谷根小苏息”,可惜雨并不大,“珍气终不灭”。杜甫不由得感叹:“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杜甫极为关注现实政治民生,常常为之寝食难安、忧虑重重。这种关心,让他不得不写诗,而且,这种诗常常一写就很动人。对杜甫来讲,现实政治民生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构成他感情波动的核心要素。这样的诗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他年轻时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无非是希望天下太平,世间永远没有苦难。他对现实政治民生的关怀,也不过是这种善良愿望的热切表现。杜甫的诗充满“民胞物与”“济世爱民”之心,在儒学全面复兴的宋代,大家一致地称赞杜甫,从此以后,杜甫成为中国诗人的最高典范。
(取材于吕正惠同名文章)
1. 阅读材料,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为【甲】处选择恰当的成语( )
A. 薪火相传 B. 承前启后
2. 阅读材料,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为【乙】处选择恰当的成语( )
A. 推陈出新 B. 吐故纳新
3.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与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华:指(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此处可替换成“菁华”。
B. 锲而不舍:“锲”的意思是“镂刻、雕刻”,读音为“qiè”。
C. 民胞物与: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D. 典范:指可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此处可替换成“模范”。
4. 阅读材料,下列不属于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杜甫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
B. 杜甫身处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颠沛流离,尝尽痛苦。
C. 杜甫具有不断成长、变化以至追求完美的艺术创造力。
D. 杜甫对现实政治有热切的关怀,对百姓疾苦有深切的同情。
5. 阅读《春望》,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的桃花源
开船啦——上千人的吼声,在水中溅起了一片片浪花。天幕下,人影憧憧,波光粼粼。船缓缓滑动,裹着花草清香的夏风徐徐而来,躁闷之气瞬间消失,满船的人安静下来,听那个立在船头、操着桃源普通话的渔夫,解说《桃花源记》。
夜更暗了,船头犁开水面,竞生出一些神秘的感觉。只有那盏在船头用竹竿挑起的灯,在船的晃动和风的作用下,闪闪烁烁,告诉我们在向秘境桃花源挺进。
我在秦溪古镇候船时,对今晚这场山水实景演出,就作过种种揣想,诗意,高雅,隐逸之美,田园之美……陶潜魏晋名士的风度,会给我们新的惊艳吧?
最先与眼帘相遇的是一座石拱桥,桥上蠕动着隐隐约约的人影。当桥扑向你的头顶时,桥上突然发出热烈的欢迎声,不由地让船上的游客瞬间呼应,河面上回荡着一片客主互答、此乐何极的景象。
溪水缓缓流淌、船无声地漂动。灯光在一刹那亮起来,缥纱的迷雾中,渔猎的场景提住了你的眼球。往来游弋,躬身撒网,飞掷渔叉,徒手抓鱼……
船就这样载着你的欢喜与情趣,走向桃花源的深处。无论是桃林中村姑的笑声,还是阡陌间农夫的嬉阔,无论是谈笑桑麻的喜悦,还是丰收载歌栽舞的欢庆,无论是天沐饮露啜英的健美,还是婚嫁欢天喜地的迎娶,它将劳动所创造的美,生活所酿造的蜜一股脑搬上舞台。
你看,溪流两岸,占据舞台的是劳动者,牛马猪羊鸡鸭,活生生走上舞台,耕稼渔猎,原汁原味地展示。而那让人仰慕的陶渊明,却退居后台,仅仅是多次被桃花源中人亲切地称为“小陶”。最初听到村人用方言叫喊着“小陶来哒”,觉得有些刺耳,心中颇有些不悦,竞敢拿先生开涮?渐渐地随着人们在村中奔走相告,喜悦亲切的情状,便觉得有股暖流涌入胸间。
魏晋名士,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放浪形骸,最无拘无束的一群。而陶潜堪称名节与气度上的典范。他与屈原不一样,他是自我放逐,他载欣载奔回归田园,他觉得那是一种内心的召唤,是一种从樊笼挣脱获得解放的行动。这种解放,让他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写下了许多传世久远的诗文。后世许许多多遭遇人生挫折、困顿的文人,都从他那里获取精神养料,得到人生的力量。
桃花源,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一篇《桃花源记》让我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按图索骥,让我感觉是随陶渊明走进他躬耕的田垄,采菊的园圃,荷锄的山径,恬适的山居。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常常寻思,千年以降,对陶渊明的解读,仿佛总遗漏了一些东西。
船就在我漫无边际的思索中驶到终点。此时,水面开阔,灯光大亮,河岸上拥满了谢幕的演员,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问,方知大多是景区内的农民,白天打理家业,晚上演出,演出的内容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日子就很是桃花源了。
弃船登岸,车行林间,身边朋友突然问我,你觉得这场演出怎样?我不假思索说,好哇!好哇!他的眼光中有几分疑惑。我知道他的疑惑。他的眼神分明告诉我,俗。这的确是一场俗的演出,还原先民农耕渔猎、婚姻嫁娶的日常生活,用桃源方言演绎出生活的情致、山野的风味。如果说,旅游就是一场与美的邂逅,《桃花源记》的实景演出,将俗推向极致,围绕着劳动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劳动创造的美,是如此富于温度,富于生命力。劳动,其实是人类最富有形体美的舞蹈,尤其是田园劳动。在一闪念中,一个信号撞进我的脑海。我寻找到了陶渊明精神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东西。不稼不穑,是中国文人的通病,但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真正是晨兴荷锄,戴月而归,在躬耕中寻求到快乐。借着《归园田居》,他由衷赞美劳动获得的幸福感。如果我们比较此前此后的许多归隐文人,不难看到,这些隐者都无疑是寄情山水,消极遁世,他们多沉湎于诗酒之中,甚至鄙视劳作。我的思绪又回到上午的秦谷游历。这条新辟的游道,沿山谷缓缓铺成,它虽无惊人之笔,但沿途展示桃源的风物,全是劳动者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染布,刺绣,播茶,豆腐,山珍,不一而足,而且表演者与游客互动,让人更铭记那些历史的符号。
桃花源一日,消除了我的担心。文人雅士,你可以寻访老址,穿过桃花林,观赏古石碑,抚摸方竹群,谈笑遇仙桥,钻过渔人洞,驻足秦人田,登顶凭吊先生,向这位不恋官、不折腰的伟大诗人致敬。而大众游客呢?大可不必对隐逸作顶礼状,也不必追究历史深处的那些细节。你只需知道陶先生是位有气节,有理想,热爱劳动,接近农民的诗人。你可以按照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在新辟的景区中笑笑呵呵,动动手脚,体会一点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好与幸福。
如果景区的巨变仅仅是面积剧增,那将是历史的误会。只有当它找到景区之魂,才可能贯通历史与今天,才可能不愧先贤,造福今天。
(取材于梁瑞郴同名散文)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影憧憧 憧憧:这里指游人往来不绝。
B. 只有那盏灯……闪闪烁烁 闪闪烁烁: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C. 活生生走上舞台 活生生:指形象生动而逼真。
D. 不折腰的伟大诗人 折腰:这里指委屈自己侍奉别人。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开头的描写渲染了作者内心的宁静淡然,目的是要突出其后观演时反应的热烈。
B. 舞台上村人称陶渊明为“小陶”,对此作者最初有些不满,觉得对陶渊明不够敬重。
C. 作者和朋友对桃花源实景演出的评价不太一样,显示出两个人对美的认识有所不同。
D. 作者认为桃花源景区的改造抓住了景区之魂,传承了历史文化,也展现了现代生活。
8. 作者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
9. 本文标题“劳动的桃花源”意蕴丰富。综观全文,谈谈你对其中意蕴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父异,洛阳令。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袁术遭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乞与奋威俱进取蜀,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材料二:
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瑜还A江陵B为行装C而道D于巴丘E病卒F时G年H三十六岁。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假涂东归”中的“假”,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含义不相同。
B. “可烧而走也”中的“而”的用法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中的“而”用法相同。
C.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与《马说》中“马之千里者”是同一类特殊旬式。
D. “禽关羽”中的“禽”,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瑜和孙策从一开始关系就很好,后又跟随孙策四处征战,取得不少战功。后来袁术想要让周瑜做部将,但周瑜拒绝了。
B. 周瑜请求孙权用宫室、美人、喜欢的物件等消解刘备的雄心壮志,并将关羽、张飞分开安置,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广招贤士,自己又难以在短期制服刘备,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C. 陈寿认为在曹操威震江东时,孙权的谋士无不因心怀疑虑而生异心,但周瑜、鲁肃却有果敢决断的明智,出类拔萃,实为当世的奇才。
D.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依次荐后者于孙权,孙权都很信任地听从了他们的推荐意见,让他们镇守吴国西边数十年,这就是吴能成为吴国的原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
(2)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
14. 陈寿认为周瑜“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陈寿这样评价的理由。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5. 下列对上面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第一节“对酒当歌”四句诗,妙用比喻,体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情绪,蕴含着及时行乐的意思。
B. 《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变化不大,但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 《大风歌》每句都有“兮”,带有楚风特点,大气磅礴,既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体现了他的王者风范。
D.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表现出刘邦的那种威风凛凛、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冲天豪迈气概。
1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AI能否取代老师”讨论,有同学认为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自身的阅历和情感来感化学生,不是冰冷的机器可以取代的,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初中毕业聚会上,同学们共同回忆青春过往、畅想高中生活,有人感慨时光飞逝,也有人坚定追寻志同道合的伙伴,正如曹操在《短歌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慨叹,又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考查(本题共9小题,18分)
18. 下面对《劝学》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 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9. 《劝学》中,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思相近,都是讲坚持的句子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0. 下列关于《师说》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 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 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中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2.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何以解忧
23.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C. 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D.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诗风的开创者。
24. 下列对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拟人
B.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拟人
C.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比喻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设问
2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韵:韵律) 羁鸟恋旧林(羁:约束)
B. 契阔谈讌(契阔:久远) 天姥连天向天横(横:横跨)
C. 一去三十年(去:离开) 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
D 海不厌深(厌:讨厌) 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26. 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B.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C.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写作(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D 4. B
5. ①杜甫极为关注现实政治民生,在他的诗歌中时常展现,表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和“烽火连三月”写长安沦陷,烽火不断,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②百姓的疾苦让诗人寝食难安、忧虑重重,这成为构成他感情波动的核心要素。《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写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不知死活,让诗人焦心肠断,短发萧骚。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①陶渊明自我放逐回归田园,不仅自己获得了精神自由,也为后世失意士子构筑了一座精神家园;
②陶渊明归田之后主动投身于劳动实践,用文字赞美劳动和生活,并在其中获得了真正幸福感。
9. ①动人的山水实景演出,在劳动场景中展现的是劳动所创造的美;
②幸福适意的桃源生活,来源于桃源人的劳动创造;
③丰富的桃源地方风物,体现出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
④景区中可以动动手脚的游览安排,可以让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到劳动创造的美好与幸福。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CF
11. A 12. B
13. (1)当时刘备被曹操攻破,想要带领军队向南渡过长江,和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在一起商量大事。
(2)鲁肃忠诚刚正,遇到事情从不随便马虎,如果能代替我周瑜,我就死而不朽了。
14. ①周瑜善于用兵,有军事才能。
②周瑜眼光长远,有过人谋略。
③周瑜忠诚于吴,有识人之才。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都是抒发了渴求贤才安定天下的豪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运用了比喻、化用典故等手法间接抒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运用疑问句直接抒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师者 ②.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 对酒当歌 ④. 人生几何 ⑤. 狗吠深巷中 ⑥. 鸡鸣桑树颠
二、基础知识考查(本题共9小题,18分)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C
【26题答案】
【答案】B
三、写作(60分)
【27题答案】
【答案】例文:
笃行不怠,久久为功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习总书记这段话,以朴实之语,道出深刻哲理:成功源于笃行不怠,久久为功。此乃“钉钉子精神”之精髓,它启示我们青年一代,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唯有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方能以青春之我,铸就时代华章。
“钉钉子精神”首在坚持,贵在执着。这是一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回望历史,居里夫人十年如一日,在简陋实验室里,面对成吨矿渣,以超人毅力,一锤一锤地“敲打”,终发现镭元素,正是此精神的生动写照。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风雨无阻,最终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亿万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彰显了“钉钉子”般的坚持。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知,学习之路亦如“钉钉子”,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年复一年的坚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不放弃,不气馁,直至将知识的“钉子”牢牢钉入脑海。
“钉钉子精神”更在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是一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它要求我们不仅要“钉”,更要“钉好”,追求每个细节的完美。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正是源于一代代航天人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零件都精雕细琢,力求完美。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精益求精”体现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对待每一次作业,都要认真书写,仔细检查;对待每一次考试,都要全力以赴,力争佳绩。这正是“钉钉子精神”中“严谨”的体现,也是我们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超越自我。
更重要是,“钉钉子精神”并非简单重复,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信息爆炸时代,我们不仅要“钉好”传统的“钉子”,更要学会“钉”新的“钉子”。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例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软件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古老谚语与“钉钉子精神”异曲同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以“钉钉子精神”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笃行不怠,久久为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