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0: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0: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专题10: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分值:65分,参考时间:45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根据要求,完成1-3题。(7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__(作者)著的散文集__________。(2分)
2.下列不属于这本散文集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_________(2分)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3.读完这本书,书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3分)
人物: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鲁迅阅读研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
(1)【任务一·看作品目录,发现内在联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10篇文章,相邻篇目的内容大多有呼应。请仿照示例,参考下图中的目录,另选篇目进行分析,来印证这一说法。(3分)
目录
小引 1
狗·猫·鼠 4
阿长与《山海经》 17
《二十四孝图》 26
五猖会 38
无常 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7
父亲的病 64
琐记 72
藤野先生 85
范爱农 94
后记 107
示例:第一篇《狗·猫·鼠》的后半部分提到隐鼠被长妈妈踩死的事。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开篇便写长妈妈在我家做女工的事,正好与第一篇的后半部分形成呼应。
(2)【任务二·与鲁迅做朋友,发一条“朋友圈”】有同学认为鲁迅也有朋友圈,小语在阅读《朝花夕拾》后,以“迅哥儿”为网名,为童年鲁迅发了一个朋友圈。(3分)
底下评论:
①________:迅哥儿,《三哼经》给你买来了,还不错吧!
②________:这书可不好,什么“刑天”“帝江”,不就是“怪哉”之流么?
③________:还是回去背《鉴略》吧!
根据阅读《朝花夕拾》的经验,为上述回复分别写出相应的人物。
(3)【任务三·怀念师长故人,跟帖说体验】
主帖:戏剧作家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都善于“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鲁迅先生是在逆境中成长的。《朝花夕拾》中写到他年幼时父亲去世、求学路上遭遇迷茫、留学期间又遭到污蔑等。但他在坎坷中成长、觉醒,最终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追求真理、疗愈国人。
请你结合《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事例,完善“跟帖”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跟帖:我认为,鲁迅先生也是在充满爱的顺境中成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感悟交流活动。请你参加。(5分)
(1)小语同学出示了两张图,你能由此联想到《朝花夕拾》中的哪两篇文章?(2分)
画A“在古代做孝子好难啊” 画B“给我去背书”
A《________》 B《________》
(2)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段追光的旅程。请你仿照示例,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对鲁迅“遇见光,追逐光,成为光”的过程加以分析。(3分)
示例 阿廖沙遇见了外祖母。外祖母所讲的无数民间故事和童话,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创作的热爱;她最早教会了阿廖沙以人民的道德思想辨别善与恶,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6.微写作。
有人评价:“《朝花夕拾》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往昔,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请从《朝花夕拾》中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0字左右)(5分)
进入初中后,我们通过精读、略读、浏览的读书方法,阅读了《朝花夕拾》,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完成7-10题。(10分)
7.班里举行《经典伴我同行》读书报告会,你向同学们推荐《朝花夕拾》,下列推荐语中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像丰富的人物画,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自私自利的邻居衍太太,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倔强耿直、愤世嫉俗的朋友范爱农等。
C.这本书可有趣了,描述了作者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公正的裁判在阳间”,用阳间讽刺阴间。
D.这本书写的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对我们理解当时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很有帮助。
8.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追忆了不少人,有些人给了他温馨的回忆,有些人则成为了他讽刺批判的对象。请从“藤野先生”“衍太太”两位人物中任选一位,并结合具体情节陈述你选择的理由。(3分)
9.读《朝花夕拾》,消除了我们与经典的隔阂,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记忆。在这十篇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鲁迅。请你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篇目及内容,从下面四个方面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鲁迅的理解。(3分)
①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 ②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
③饱含深情的鲁迅 ④幽默的鲁迅
10.在名著阅读分享中,老师以鲁迅的行走轨迹展示了下面两则材料,要求同学们对鲁迅当时的思想及变化发表看法,请你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2分)
【材料一】(节选自《朝花夕拾·琐记》)
好。那么,走罢!
但是,哪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已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材料二】(节选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小宇:《琐记》中的鲁迅因为厌恶S城的“流言家”,害怕遇见人们的眼睛。他从S城到南京,这次“行走”是①________________。
小雯:你说得很对。我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在东京,因为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行径,于是到仙台,后又因为“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而决定②________,于是从日本回到中国。
组长:是呀,鲁迅先生的两处“行走”,前者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后者则是因为对国家人民的忧虑与期望。从中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鲁迅走着走着,渐渐走成了一个充满热情的爱国者形象。
11.读名著,我们能感受到名著中人物的成长。从个人的“小我”走向集体或国家的“大我”,能放大人生的格局。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阐述该人物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及其意义。(3分)
A.鲁迅(《朝花夕拾》) B.孙悟空(《西游记》)
12.班级将开展“赏读经典·润泽心灵”主题活动。请参与并完成小题。(6分)
(1)请你帮助乐学小组完成以上思维导图。(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全书描写了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请你结合以下任意一篇内容谈谈对童心童趣的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无常》(3分)
13.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藤野先生 阿长 寿镜吾 衍太太
同学们举办“绽放经典之花”整本书阅读主题沙龙活动,请你参与下面的14、15题。(6分)
14.花语传递着人们的情思。请你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一位,依据花语为之匹配一种花,并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3分)
A.藤野先生 B.长妈妈 C.范爱农
紫罗兰——坚忍不拔,始终昂扬着那倔强不屈的头颅。 牵牛花——勤劳朴实,低到尘埃里也能开出绚烂之花。 菊花——博闻多识,有着崇高的精神和广博的学问
15.下面是一首网友创编评价《西游记》人物的打油诗,请你从“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结合小说相关内容进行反驳。(3分)
唐三藏,懦夫一个;
行者孙,野猴一只;
猪八戒;蠢猪一头;
沙和尚,忍者一位。
示例: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闹天宫,斗如来,降妖除魔,历经艰险,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怎是野猴!
16.请根据你对《朝花夕拾》的阅读积累,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在下面表格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人名或篇目。(4分)
人名或篇目 内容(节选)
①(填人名)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② (填人名)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
《③》 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所谓的“正人君子”,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店者的憎恨。
《④》 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失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读一读《五猖会》选文中的画线句子,想一想“我”因什么事“急急诵读”?事后“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17.阅读下面的片段,请按要求完成任务。(4分)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任务: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一文,结合《朝花夕拾》中相关篇目和内容及衍太太的性格特点,谈谈这人对鲁迅成长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答案:鲁迅;《朝花夕拾》
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录于散文集《朝花夕拾》。
2. 答案:D
解析:《朝花夕拾》主要追忆鲁迅的个人经历,包括对亲友师长的怀念(A)、对封建思想习俗的批判(B)、对封建教育压制儿童天性的反思(C)。而“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并非该书主题,D项不属于,故选D。
3. 答案示例:
人物:长妈妈
理由:长妈妈虽粗俗迷信(如讲“长毛”故事、睡相难看),但她真心关爱童年鲁迅,为他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让鲁迅感受到底层劳动人民的淳朴温情,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温暖的亮色。
4. (1) 答案示例:
《父亲的病》结尾写父亲在“名医”的误诊下痛苦离世,《琐记》开篇便写“父亲去世后,我寄住在……”,正好与《父亲的病》的结尾形成呼应,交代了父亲去世后鲁迅的生活变化。
解析:需结合目录中相邻篇目内容关联。《父亲的病》以父亲去世作结,《琐记》开篇即点明“父亲去世后”的生活,逻辑连贯,形成呼应。
(2) 答案:①阿长;②衍太太;③父亲
解析:
①“《三哼经》”是长妈妈对《山海经》的误读,对应《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为鲁迅买《山海经》的情节;
②“刑天”“帝江”是《山海经》中的形象,衍太太虚伪自私,会用此类话嘲讽,对应《琐记》中她的言行;
③“背《鉴略》”是《五猖会》中父亲强迫鲁迅背书的情节,故为父亲。
(3) 答案示例:
长妈妈虽然粗俗迷信,但她为“我”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这让童年的鲁迅感受到了来自底层劳动人民的淳朴关爱。这份温暖的记忆成为他成长中“顺境的光亮”,让他在后来的逆境中仍能坚守对人性美好的信念。
解析:需结合具体人物(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的“关爱”事例,体现鲁迅在“顺境中的成长”。
5. (1) 答案:A《二十四孝图》;B《五猖会》
解析:
图A“古代做孝子好难”对应《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封建孝道“虚伪残酷”的批判;
图B“给我去背书”对应《五猖会》中父亲强迫鲁迅背《鉴略》的情节。
(2) 答案示例:
鲁迅遇见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为鲁迅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习,甚至不因他是中国人而歧视,这份无民族偏见的正直与关怀,让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光辉(遇见光)。他因此更加努力学习医学,渴望以医术救国(追逐光)。后来,他因“幻灯片事件”觉醒,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批判国民性,成为唤醒国人的“光”(成为光)。
解析:需仿照示例,分“遇见光(人物影响)—追逐光(行动)—成为光(结果)”三层结构,结合《藤野先生》等篇目内容。
6. 微写作答案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以儿童视角描绘百草园的趣味:“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桑葚、覆盆子的酸甜、蟋蟀的吟唱,充满童真童趣;而以成人眼光审视时,三味书屋的“读书”“习字”则成了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先生只教背诵,不许提问“怪哉虫”,体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扼杀童真”的批判。两种视角交织,让回忆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解析:需结合一篇文章,分别分析“儿童视角”(趣味、纯真)和“成人眼光”(批判、反思),语言流畅,150字左右。
7. 答案:C
解析:《无常》中鲁迅借“无常”形象讽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而非“阳间”,C项“说明‘公正的裁判在阳间’”表述错误,故选C。
8. 答案示例:
藤野先生:他是鲁迅温馨回忆的对象。在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在鲁迅被同学歧视时挺身而出。他的正直、严谨与无民族偏见,让鲁迅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温暖,成为他后来“弃医从文”后仍铭记的精神导师。
(或选衍太太)
衍太太:她是鲁迅讽刺批判的对象。在《琐记》中,她怂恿孩子吃冰、打旋子,甚至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事后却散布流言说鲁迅“偷家里东西”。她的虚伪自私、道德败坏,让鲁迅看清了某些“正人君子”的真面目,成为他批判国民性的素材。
解析:需结合具体情节(如藤野先生改讲义、衍太太教唆偷东西),明确“温馨回忆”或“讽刺批判”的理由。
9. 答案示例:
②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百草园“雪地捕鸟”的细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充满儿童的好奇与快乐;他还对“美女蛇”的故事深信不疑,甚至“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些都展现了鲁迅童年时天真烂漫的一面。
解析:需选一个角度(如童真、深情),结合具体篇目(如《百草园》《阿长》)内容分析。
10. 答案:①为了逃离S城的流言蜚语,寻求新的生活环境;②弃医从文
解析:
材料一《琐记》中,鲁迅因厌恶S城“流言家”的污蔑,选择离开,故①填“逃离流言蜚语,寻求新环境”;
材料二《藤野先生》中,鲁迅因“幻灯片事件”认识到“医学救国”无效,决定以文救国,故②填“弃医从文”。
11. 答案示例:
鲁迅:早年鲁迅为“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赴日学医(小我);但“幻灯片事件”中,他看到国人对同胞被枪毙的麻木欢呼,意识到“改变国民精神比治疗身体更重要”,于是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批判封建礼教、唤醒国人(大我)。这一转变让他从个人理想升华为救国理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魂”,意义在于“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结合”。
解析:需体现“小我”(个人目标,如学医)到“大我”(国家责任,如弃医从文)的转变,并说明意义(如个人与国家的联系)。
12. (1) 答案示例:①温馨回忆的人物;②讽刺批判的现象;③核心主题:对人性与社会的反思
解析:结合《朝花夕拾》内容,思维导图可能涉及“人物分类”“主题批判”“核心思想”等维度,需符合全书特点。
(2) 答案示例:
《狗·猫·鼠》中,鲁迅回忆童年养隐鼠的经历:“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他把隐鼠看作“玩伴”,甚至因隐鼠被长妈妈踩死而“愤怒”,这种对小动物的纯真喜爱,展现了儿童“同情弱小”的天然心性,充满童心童趣。
解析:需结合指定篇目(如《百草园》《狗·猫·鼠》),分析“童心童趣”的具体表现(如玩耍、对事物的好奇等)。
13. 答案:衍太太不能入群。
理由:衍太太是鲁迅讽刺批判的对象。她在《琐记》中怂恿孩子吃冰、打旋子,教唆鲁迅偷母亲首饰,事后却散布流言污蔑他“偷家里东西变卖”,其虚伪自私、道德败坏的形象,与“温馨的回忆”主题完全不符,故不能入群。
解析:需明确衍太太是“讽刺对象”,结合具体情节(如教唆偷东西、散布流言)说明理由。
14. 答案示例:
藤野先生——菊花。菊花象征“博闻多识,崇高精神”,藤野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不仅精通医学(博闻多识),更以无民族偏见的正直关怀鲁迅,他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精神与菊花的“崇高精神”契合,故匹配菊花。
解析:需结合人物特点(如藤野先生的博学正直、范爱农的坚忍不屈)与花语对应,说明理由。
15. 答案示例:
唐三藏并非懦夫。他西行取经途中,面对白骨精的伪装、红孩儿的火攻、女儿国的诱惑,始终坚定“西天取经,普度众生”的信念,哪怕被妖怪囚禁、险些丧命,也从未放弃。他的“执着”与“慈悲”,怎是“懦夫”所能概括!
解析:需仿照示例,先否定打油诗评价,再结合具体情节(如唐三藏拒诱惑、坚信念)反驳。
16. (1) 答案:①寿镜吾;②阿长;③《狗·猫·鼠》;④《二十四孝图》
解析:
①“高而瘦的老人,极方正,质朴,博学”对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②“摆成‘大’字睡相”是《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的描写;
③“猫和鼠比喻‘正人君子’”对应《狗·猫·鼠》;
④“批评封建孝道”对应《二十四孝图》。
(2) 答案:
“我”因要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而“急急诵读”。事后,“我”的情绪从之前对五猖会的“期待兴奋”变为“沮丧失落”,甚至觉得“赛会的一切都索然无味了”。
解析:结合《五猖会》情节,父亲在“我”要去看赛会前强迫背书,导致“我”兴趣全无,情绪从兴奋转为失落。
17. 答案:
选文出自《朝花夕拾·琐记》。衍太太的性格特点是虚伪自私、爱搬弄是非。她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事后却散布流言说他“偷家里东西变卖”,这让年少的鲁迅“有如掉在冷水里”,既害怕流言蜚语,又对人性的虚伪感到失望。这种经历促使他后来离开家乡,去南京求学,寻求新的生活环境,间接推动了他思想的觉醒。
解析:先明确篇目为《琐记》,再结合衍太太“教唆偷东西、散布流言”的情节,分析其对鲁迅“离开家乡、寻求新环境”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