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
导 读
本课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也是关键性的一课。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剧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剧变,是中国现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中国存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干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在内容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本课设计体现三个个亮点:一是紧扣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充分运用地图。三是将教材文本做了重新整合和重构,采用板块式设计,将教材内容整合成“枪声破晓——武昌起义的爆发与群起响应”;“共和初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法治尝试”;“功过之间——革命果实的旁落与历史回响”三个篇章,分别构建起从“革命爆发”到“制度建立”再到“结果与反思”,既紧扣教材三目内容,又形成“事件推进—制度构建—历史评价”的递进式认知链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在课堂中层层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全貌。真实情境铺垫渲染,任务层次分明,学生基于材料进行探究,运用知识并以材料为支撑建构历史解释,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辛亥革命(1课时)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业要求:
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分析爆发的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政意识,涵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2 .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准确说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相关改革措施以及影响,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概述其颁布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体会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道路的曲折性。
3 .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简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全面评价辛亥革命,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涵养唯物史观素养。
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将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分解为:目标1 “分析爆发的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目标2“准确说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相关改革措施以及影响,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概述其颁布的历史意义。”目标3“简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全面评价辛亥革命”。同时,从广义上来说,武昌起义前的历次起义和武昌起义都属于辛亥革命的范畴,两个子目之间密不可分。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任务二、三(检测目标2)
3.完成任务四(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本课为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探索中的一次伟大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武昌起义,难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通过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史料分析,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设计说明:本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构建学习框架和学习的逻辑顺序,了解重难点并明确学习任务,突破重难点。
【学习过程】
第一篇章:枪声破晓——武昌起义的爆发与群起响应
任务一: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梳理武昌起义的经过(指向目标1)
阅读课文52页,结合53页《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完成以下表格:(指向目标1)
背景
机构
主要力量
直接原因
时间
经过
影响
问题探究: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之间是什么关系?(指向目标1)
以下关于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数据: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正式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根据以上数据说出你心目中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指向目标1)
狭义:
广义:
第二篇章:共和初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法治尝试
任务二 阅读课本54页内容,研读史料,简述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指向目标2)
阅读课本54页第一段内容完成表格(指向目标2)
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纪年
立法机构
意义
2.知识拓展:民国纪年(指向目标2)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这一年就被称为民国元年。练一练:民国五年指的是公元多少年?
3. 阅读课文54—55页内容,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人物、主要内容?(指向目标2)
阅读课文55页内容,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性质、地位、进步性等方面)(指向目标2)
任务三 阅读课本54页内容,研读史料,简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结果。(指向目标2)
人物扫描:袁世凯
1、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55、56页内容,简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指向目标2)
材料一:为维护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利益,各国驻华公使向南京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他们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声称必须由袁世凯“统一”南北,还出动军舰在长江上示威,劫掠中国海关税收,以加剧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晴民国卷》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以北洋新军为主体的清军在对武昌的进攻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大大震惊了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物。他们对如何抗击袁世凯缺乏必要的信心,许多人表现出与袁氏谈判的浓厚兴趣;另一些人则希望利用袁世凯手中的军队胁迫清帝退位……。孙中山只好让步,答应只要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赞成共和,他“即可正式宣布解职”。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晴民国卷》
2、合作探究:阅读课文、研读材料,分析袁世凯能窃取果实的原因?(指向目标2)
3、阅读课文62页第二段,简述宋教仁案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指向目标2)
4、阅读课文62页第三段,简述“二次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指向目标2)
第三篇章:功过之间——革命果实的旁落与历史回响
任务四:阅读课文57页,研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指向目标3)
材料一: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政治大变革……以极小牺牲换来了个帝制时代的终结,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马勇《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
材料四:《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 “皇帝倒了,辨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1、阅读课文57页,研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指向目标3)
材料: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阅读课文57页,研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指向目标3)
设计说明:本课设计主要突出的是真实情境的创设(识读地图、史料实证、设计问题),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培养论从史出、无证不信、实事求是的史证意识,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检测与作业】
一、选择题
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 )
(检测目标1)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2.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对材料所述事件评价不准确的是( )
(检测目标3)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入
C.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3. 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 ) (检测目标2)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果 B.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D.国家合久必分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挽联中的“先生”指谁 (检测目标1)
(2)“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的革命发生于农历什么年 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检测目标2)
(3)结合所学知识,想想先生的“未竟之功”是指什么。(检测目标3)
  【学后反思】
  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
2.学完本课,你有哪些认识 你还有什么困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