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简介

中国同盟会 导学案
导 读
本单元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主题,有3课内容。本课《中国同盟会》是单元第一课,主要有3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革命志士的奋斗。本课设计体现两个亮点:一是紧扣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将教材文本做了重新整合和重构,采用板块式设计,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先驱探路——孙中山的早期革命足迹”;“同盟集结——理想与纲领的诞生”;“血荐轩辕——革命志士的践行”三个篇章,三个板块既各自独立承载知识点,又通过“探索—纲领—实践”的逻辑串联,形成“从思想到行动”的完整线索,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便于在课堂中突出历史人物的精神与历史事件的意义。真实情境铺垫渲染,任务层次分明,学生基于材料进行探究,运用知识并以材料为支撑建构历史解释,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 中国同盟会(1课时)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
学业要求:
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简述孙中山等人早年的革命活动,体会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
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准确说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经过以及三民主义的内涵,体会孙中山百折不挠追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3.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准确说出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志士发动的几次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并概述其影响,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评价任务】
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
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
完成目标三(检测目标3)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称孙中山为革命的先行者?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一篇章 先驱探路——孙中山的早期革命足迹
任务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47页内容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指向目标1)
请你帮孙中山设计一张名片。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2.依据材料,请回答:在行医实践过程中,孙中山得到了怎样的认识?由此,他开始了怎样的转变?(指向目标1)
材料二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3.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说说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经历挫折后,孙中山得出怎样的认识?他又是怎么做的?(指向目标1)
4.阅读课本46页找到兴中会的成立时间、地点、宗旨、口号等基本信息。(指向目标1)
5.阅读课本41页找到广州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指向目标1)
第二篇章 同盟集结——理想与纲领的诞生
任务二:阅读教材,研读图片和研习史料,完成下列思考题(指向目标2)
材料1: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会成立的经济基础。
材料2:
2、阅读课文47页,研读材料归纳同盟会成立的思想基础。(指向目标2)
材料3
4.根据材料归纳同盟会成立的组织基础。(指向目标2)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47—48页相关史事和48页材料研读:说一说孙中山为什么能够成为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指向目标2)
6.结合课本48页内容,找出同盟会成立概况和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指向目标2)
7、就你的理解说一说同盟会16字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指向目标2)
第三篇章 血荐轩辕——革命志士的践行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49-50页,结合地图,填写革命党人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哪些起义 (指向目标3)
1、填写表格(指向目标3)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结果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失败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失败
1911 黄兴 黄花岗起义 失败
2、展示图片
2、这些革命志士有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指向目标3)
问题探究:结合表格和地图,说说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共同特点?
材料: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3、阅读课文50页,结合地图、材料,谈谈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共同特点?(指向目标3)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通过课文和相关史实,问题设计、合作探究等,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孙中山能够成为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的分析与探究,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达标检测:
1.中国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指向目标1)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中国近代某一革命组织的革命纲领。下列关于该“革命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指向目标2)
A. 在孙中山领导下成立 B.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C. 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D. 在1905年成立于南京
3.如果某班委会决定办一期以“纪念孙中山”为主题的黑板报,同学们提供以下资料,不能采用的是( )(指向目标1、2)
A. 兴中会的成立 B.《时务报》的创办
C. 同盟会的成立 D. “三民主义”的意义
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指向目标2)
A.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了成功
B.大大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D.标志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终结
5.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指向目标2)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6.如图墓地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作出的巨大牺牲,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斗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指向目标3)
A.它是镇守长江门户吴淞的老将陈化成参加的鸦片战争
B.它是率舰冲向“吉野号”的邓世昌参加的黄海海战
C.它是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参加的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它是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学后反思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2.梳理本课知识,绘制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