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简介

戊戌变法 导学案
【导读】
本单元以“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为主题,有4课内容。本课《戊戌变法》是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有三个子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开展、百日维新。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本课设计体现三个亮点:一是紧扣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将教材文本做了重新整合和重构,采用板块式设计,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危局警钟——变法前夜的中国”;“维新潮涌——变法的艰难推进”;“昙花一现——变法的失败与反思” “薪火相传——变法的历史回响”四个篇章,4个板块逻辑清晰(背景→过程→失败→意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名称用比喻(如“危局警钟”“维新潮涌”)增强感染力,避免枯燥。真实情境铺垫渲染,任务层次分明,学生基于材料进行探究,运用知识并以材料为支撑建构历史解释,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1课时)。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业要求:
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简述戊戌变法的背景,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概述公车上书的内容、作用,准确说出戊戌变法的时间、代表人物,绘制戊戌变法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改革措施的表格,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概述戊戌政变的过程,准确说出戊戌六君子的姓名,结合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概括能力,涵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4.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 概述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化任感,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将“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分解为:目标1“简述戊戌变法的背景”。目标2“简述公车上书及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变法的基本史实,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准确说出戊戌变法的时间、代表人物,绘制戊戌变法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改革措施的表格”。目标3:“概述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目标4:“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化任感,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从目标中看得见教,看得见学,并将目标指向“培养论从史出、无证不信、实事求是的史证意识,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实现了目标的升华。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指向目标1)
2.完成任务二(指向目标2)
3.完成任务三(指向目标3)
4.完成任务四(指向目标4)
【资源与建议】
1.本课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开展,百日维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则是这一运动的高潮。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本课教学可以按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背景→过程→失败→意义”。
3.公车上书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是从背景、经过、影响三个方面去叙述的。百日维新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教材是从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四个方面去叙述的。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任务二突出重点,通过任务三突破难点。
设计说明:本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构建学习框架和学习的逻辑顺序,了解重难点并明确学习任务,突破重难点。
【学习过程】
第一篇章 危局警钟——变法前夜的中国
任务一:阅读课文43页第一段,研读材料,概述戊戌变法的背景。(指向目标1)
材料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
阅读课文43页第一段,研读材料,概述戊戌变法的背景?(指向目标1)
第二篇章 维新潮涌——变法的艰难推进
任务二:观看视频与阅读课本第34页,分析公车上书的背景、人物、目的、内容、结果、影响?(指向目标2)
1.时间:
2.背景:
3.领导人:
4.核心内容(目的):
5.在位皇帝:
6.影响:
任务三:阅读教材第35页正文、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指向目标2)
阅读教材35页,说说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人士进行了哪些活动?(指向目标2)
任务四:阅读教材36页正文、观看视频,回答有关戊戌变法问题。(指向目标2)
观看视频,概述百日维新的背景、时间、开始标志?(指向目标2)
任务五:根据课本36页内容,完成表格,并对戊戌变法内容影响进行讨论(指向目标2)
百 日 维 新 的 内 容 有何作用
政治 裁撤冗官和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第三篇章 昙花一现——变法的失败与反思
任务六 阅读课文36页、研读材料回答戊戌政变的相关问题:(指向目标3)
1.阅读课文36页、研读材料回答,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时间、光绪帝和维新派的处境如何?(指向目标3)
2.阅读课文36页、研读材料回答戊戌六君子是哪些人?(指向目标3)
3. 阅读课文36页 “学史崇德 ”回答,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指向目标3)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4、合作探究:研读材料,阅读课文37页第一段,谈一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指向目标3)
第四篇章 薪火相传——变法的历史回响
任务七 阅读课文37页,研读材料回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指向目标4)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1.阅读课文37页,研读材料回答戊戌变法的地位、性质、历史意义如何?(指向目标4)
2.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指向目标4)
【检测与作业】
1. (2023·四川)《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 (检测目标1)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检测目标2)
A.成立强学会 B.创办《万国公报》( )
C.“公车上书” D.开办新式学堂
3.面对日益民族危机,慈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 (检测目标3)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4.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 ) (检测目标2)
A.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文子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D.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5.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再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 (检测目标4)
A.实业救国思想 B.爱国主义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君主立宪思想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这段话是谁说的?他就义的原因是什么 (检测目标3)
(2)诗中的“贼”指谁 为什么“无力回天” (检测目标3、4)
(3)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检测目标3)
(4)这首诗涉及的历史事件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检测目标4)
【学后反思】
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
2.学完本课,你有哪些认识 你还有什么困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