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茂名市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思想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经过夏、商、西周的长期酝酿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多元竞流、蓬勃发展的阶段。诸子百家思想观念虽各不相同,但所争鸣的诸如天人关系、伦理准则、政治秩序、社会规范等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命题,并提出了天、道、性、命、仁、礼、法等核心概念。这些命题和概念的形成,不仅为后世思想发展提供了资源,更开辟了基本的问题领域。随着秦汉政治大一统的实现,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轴,基本命题、核心概念相对稳定的中华思想体系逐渐生成。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根据各自时代背景、现实需求,通过对既有命题和概念的再诠释、再发展,提出相应的思想学说乃至新的体系。从先秦诸子学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理学、明代阳明心学,无不包含着对前一时段文化的继承吸收、融合总结、深化发展和变革更化,中华文化因此而连绵不绝、高峰迭起。这种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保证了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的稳定性,也有助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更新,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
与时俱进的文化演进品格,造就了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文化发展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塑造出富有高度历史感、时代感的中华文化。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继承和创新的特质。中华文化是在一代代增损因益、更新变革中向前发展的,展现出一种革故鼎新、不断转化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与时俱进品格使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髓,又能够不断地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从而实现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提倡“生生不息”,倡导“革故鼎新”,主张“达变求新”。几千年来,这种变革基因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中华文明也因此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而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摘编自杨艳秋《深化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材料二:
“如果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武夷山深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发人深省。
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救亡图存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感叹,中国拥有一个鲜明的特质,就是历史延续性。中华民族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埃及《今日消息报》资深记者巴达维表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决心。
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
“一个文明到底以谁为本位,深刻反映了这个文明的本质和未来。”埃及著名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说。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为本,这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表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中国对这一点的重视意味着,现代化并不是摒弃过去,而是在继承中发展。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如何推动以自身文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龚鸣《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各不相同,但他们所争论的许多话题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命题。
B. 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有助于古代思想的更新发展,也由此形成了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
C. 中国以5000多年深厚中华文明为基础,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古老文明不断延续,文明不断更新。
D.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分别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理念相契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道、性、命、仁、礼、法等核心概念由诸子百家提出,这些核心概念的形成为后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资源。
B. 中华文化既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又能够不断在创新中前进发展,和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品格息息相关。
C. 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能够使中华文明焕发生命力,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
D.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体现。
3. 下列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的一项是( )
A.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B. 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韩非子》)
C.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
D.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墨子》)
4. 材料一在论述时多用历史事实,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如何继续推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
(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 棉 袄
孙犁
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因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②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③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④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⑤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⑥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⑦我说:“是。”
⑧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细碎地爆炸着。
⑨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⑩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
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缩拢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⑨段中头发梳得“平”写出姑娘的干净利落,和人说话时眼睛“盯”住人,表明姑娘善于观察,聪慧机警。
B. 想到要接待陌生人时表现出踌躇以及提出治疗打摆子的迷信方法,这些情节使姑娘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C. 从人物的身份角度考虑,本文中的“姑娘”比《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更能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
D. 《百合花》中新媳妇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盖上棉被的悲剧结局比《红棉袄》的结局更耐人寻味,更有感染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③段中对风的描写,既渲染充满寒意的氛围,也推动两人需要落脚休息和顾林打摆子需要保暖等情节的发展。
B. 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渲染手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得生动传神。
C. 本文中的物象“红棉袄”具有象征意味,“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表达对前方战士的有力支持。
D. 文中姑娘并无名字,可见作者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以小见大表现冀中女性的群体形象。
8. 小说《红棉袄》中的“我”,并非故事的主人公,但在文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
9. 这篇《红棉袄》和教材中的《百合花》存在很多相似点,请结合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髻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囊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羽倍A约B自立C为西楚霸王D诸侯皆属E可谓F至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指于是、就,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因”意思相同。
B. 中国,文中指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C. 五帝三王,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虞舜、帝喾、唐尧,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D. 直,同“值”,指价值,与《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直”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高祖刚平定中原的时候,尉他也平定了南越,就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
B. 陆贾到了南越后,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态度傲慢地接见陆贾。
C. 尉他听了陆贾的一番话后,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
D. 陆贾最终完成拜尉他为南越王的使命,使尉他向汉朝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被汉王赏赐了千金。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2)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14. 陆贾是怎样说服尉他归顺汉朝的?请简要说明。
(二)(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悲 秋①
杜 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 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6. 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体现了诗人把酒当歌的洒脱,又感叹人生短暂的无奈。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家畜、家禽的日常生活情态的描写,来表现他归隐田园后融入平民生活。
(3)古人常“悲秋”,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体现了这种情怀。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古训有言“今日事,今日毕”,但现代人的“拖延症”已经非常普遍。即使我们对“拖延”的后果 A ,仍然难逃其手。大脑科学和动物实验的结论都表明,拖延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拖延”源自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两套大脑系统的对决。边缘系统注重眼前利益,对即时的快乐和满足反应强烈;而前额叶皮层则关注长远目标,负责处理长期规划和冲动抑制。如果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不够强大,就更容易被边缘系统的即时冲动所驱使,选择拖延。
理论上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拖延,然而,即便是成年人也常常被拖延困扰。这并非因为前额叶皮层不够强大,而是现代环境的诱惑实在太多。面对 B 的即时满足,无论是刷短视频、玩游戏,还是即时社交和购物,我们的边缘系统不断被激活,短期奖励的吸引力大大压过了长期目标的理性追求。由此可见,拖延既有先天的成分,( 甲 )。
研究证明,一个和拖延有强关联的影响因素,就是任务完成(或回报)与现在相距的时间间隔。那么,( 乙 )?或许我们可以借助时间的“魔法”。“瑞士奶酪法”就强调将大任务切分为多个小块,就像瑞士奶酪中的孔洞一样。通过利用零散的时间 C ,我们可以逐步完成小任务,而不必等待大块的时间。对于“拖延钉子户”来说,可能即便5分钟都像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那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门槛。当微小目标完成时,我们不要急于停止,而是可以尝试再增加一点时间,比如再延长5分钟。①这额外的5分钟虽然看似不长,②我们却能完成更多的工作。③通过“瑞士奶酪法”,④我们不断利用和寻找碎片时间,⑤有效地战胜拖延。这种方法不仅适应于工作和学习,还能帮助我们在各个方面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动力。虽然战胜拖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会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对文段中“拖延”根本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拖延完全源于人类基因缺陷,前额叶皮层发育不足。
B. 拖延是边缘系统对基因的绝对控制所致,与后天无关。
C. 拖延既有先天的神经机制基础(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失衡),又受现代环境即时诱惑的强化。
D. 成年人拖延是因前额叶皮层退化,无法抵抗短期娱乐。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文段中“拖延钉子户”这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
五、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困住人脚步的,往往不是你遇到的困境,而是你对生活的认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C 4.
①这些历史事实论证了“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这一观点。
②使用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增强了说服力,使得论述更加具体、可信。
5.
①继续借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需求相结合。
②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个性,既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科技元素,又不盲目照搬,保持自身特色。
③中华文化既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髓,又能够不断地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要实现在继承中发展。
【答案】6. C 7. B
8. 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察姑娘,展开叙述,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9. ①主要人物相似,且人物身份也具有共性。两个“我”都是具备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两个“小战士”都是革命战士,两个女孩都是后方女性。
②重点情节相似。“小姑娘”为病重的“小战士”盖上自己的红棉袄,与“小媳妇”为牺牲后的“小通讯员”盖上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子的情节相似。
③表现的主题有共性。两篇小说均表现了人性之美。
④主要物象都具有象征意义。“红棉袄”的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棉被”象征温暖与关爱。
【答案】10. BDE
11. A 12. D
13. (1)(陆贾)凭借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
(2)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
14. ①陆贾列举暴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事例,用来证明汉朝统一天下是上天辅佐的结果,意在劝说尉他归顺汉朝,否则将大祸临头。
②陆贾点明汉朝不出兵攻打尉他的原因,建议尉他到郊外远迎使者,面向北方,拜倒称臣。
③陆贾从土地、人口、战绩等方面分析了尉他和汉王的实力,二者实力悬殊,尉他远不能与汉王相比。
【答案】15. D 16. 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17.【答案】 ①. 对酒当歌 ②. 人生几何 ③. 狗吠深巷中 ④. 鸡鸣桑树颠 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18. A.心知肚明 B.五花八门 C.见缝插针
19. C 20. 甲:也有后天的因素 乙:如何克服拖延呢
21. “拖延钉子户”这个词语形象生动,将拖延者比喻为难以拔除的钉子,突出了拖延者顽固、难以改变的特点。这个词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拖延者的状态,还带有幽默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2. 序号②修改为“却能让我们完成更多的工作”。序号④修改为“我们不断寻找和利用碎片时间”。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