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继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努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不是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总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避免“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罗列了简单的事项,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新诗中流露着恰当的情感,诗人激越的情感产生了崇高美,就能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问题。
B. 某些诗人将“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对立起来,认为“宏大写作”缺乏诗性,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 诗歌要有崇高思想,听取伟大心灵的回声,要求诗人克服自我,顺应自然和传统,在借鉴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诗艺。
D. 新时代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面临着在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大生活无法协调的矛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
A.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红烛》等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 要想写出“第一等真诗”,必须心怀大公无私、统揽全局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
C. 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体现诗歌的艺术性、时代性和人民性。
D. 一首诗抒写和反映了现实生活,与人民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就可以称之为优秀的诗歌。
3. 回顾新诗发展历程,评论家认为:“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但绝不能仅仅罗列生活表象,而必须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升华,实现时代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干劲真是大,碰天天要破,跺地地要塌!海洋能驯服,大山能搬家!”——1958年大跃进民歌
B. “下午四点,我走进便利店/买了一碗面/支付了三元钱/店员打了个哈欠”——某当代口语诗
C. “我有我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舒婷《致橡树》(1977年)
D.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89年)
4. 材料一在论述观点时,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5. 结合两则材料,请分析新时代诗人要写出伟大的诗歌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怎么搞的呀?”我急了,“女的能办事吗?”
这时一个女孩子跟着村长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路线记住了没有?”村长站在山坡问。
“记下了,记下了!”女孩子嚷着。
“别这么大声怪叫嘛!”村长说。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他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他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 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立即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把自己伪装起来,主要是为了体现她丰富的作战经验。
C. 一开始,当“我”得知向导不是男人是女人时,心里并不满意,但是后来吴召儿的表现令我有了改观,甚至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D. 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召儿第一次出场时,掩藏像假手榴弹的东西这一细节,既设置了悬念,又为后文写她投手榴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
B. “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写出由山顶眺望时温馨美好甚至不真实的感觉,这与后文的战斗情形形成对比,舒缓了紧张的气氛。
C. 小说中“我”是叙述者也是亲历者,这不仅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D. 小说对姑妈家菜园的描写,突出了它昏暗、阴冷、湿寒的特点,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又烘托了战前紧张的氛围。
8. 小说多次写到“红棉袄”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孙犁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大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对诗化小说的分析,谈谈文本一“诗化”的具体表现。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伏惟天子哀怜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①,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甫流落剑南,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中,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客耒阳,卒,年五十九。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材料二: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②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③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后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甫》,有删改)
[注]①陈涛斜,地名。②关辅,关内畿辅地区,即现在的关中地区。③橡栗,橡树的果实。
10. 下列选项中对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B. 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C. 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D. 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宗,是李隆基的庙号,天宝是他的年号。年号是皇帝在位期间用于纪年的名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被供奉时使用的称号。
B. “帝奇之”中的“奇”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惊”词类活用情况不同。
C. 因,于是、就,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因”词义不同。
D. “为歌诗”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两句中的“为”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年轻时贫困,从而一蹶不振,离家出游。李邕曾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但杜甫考进士没考中,还被围困在长安。
B. 杜甫来到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予右拾遗之职。在房琯被罢黜宰相时,杜甫上疏说其罪行小而不应该被罢免,唐肃宗很生气。
C. 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上表朝廷任杜甫为参谋。严武对待杜甫友好,亲自到他家里探望;而杜甫曾在酒后对严武出言不逊。
D. 杜甫后来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遇到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亲自划船接他回来,并且款待他。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2)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少年李白曾在这里隐居十年,读书学剑。本诗写于李白24岁离开大匡山远游之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手法多样:远近结合、有动有静,写远山时还点染出了一片青碧的不同层次。
B. 颔联写山村图景,人们携犬漫步于山间小径,傍晚砍柴归来,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平静悠远之感。
C. 颈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意境相似,都运用了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眼前奇景。
D. 不同于李白多数作品的浪漫雄奇,这首诗语言风格是清新隽永,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15.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李白作别匡山时内心复杂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酒浇愁是很多忧愁忧思之人的选择,李白曾放声高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设问表达此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小刚的爷爷爱好修篱种菊,莳花弄草。爷爷生日快到了,小刚在淘宝上给爷爷订购了一套花盆,想让卖家刻几句陶潜的诗在上面,表现爷爷天性热爱自然,比如“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挺合适。
(3)《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诗人备尝人世疾苦,白发层生,家愁国难无法排解的悲情。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绘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简朴居所,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通过“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等仙境描写,表达了对另一种超脱现实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5)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夏天,色彩斑斓的“多巴胺穿搭”时尚风暴席卷而来。高饱和、明亮鲜艳的色彩,撩动了年轻人的心。“多巴胺穿搭”成了最火的风格,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多巴胺穿搭”的话题有5.2亿浏览量;各类商家纷纷关联“多巴胺”词条推出相关产品,多巴胺饰品、多巴胺美妆纷纷亮相;连食品行业都( ),推出“多巴胺饮食”。
“多巴胺穿搭”最早由美国时尚心理学家道恩·卡伦在《穿出最好的人生》中提出。他认为穿鲜亮的颜色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式放。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当大脑奖赏回路(促使相关行为重复发生)受到刺激时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不是参与奖赏过程的唯一神经递质,但大部分神经科学家认为,它是其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时,人们会感到快乐。因此,科学家们最开始误以为多巴胺是“快乐因子”。但其实多巴胺并不直接带来快乐,而是祛动人们产生动机,换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要刷视频,想要吃甜食,想要玩游戏……想要更多,是多巴胺的座右铭。当“想要”被满足时,就会快乐。大脑中预期的奖赏实现,多巴胺被激发分泌;预期的奖赏没有实现,多巴胺分泌会受抑制。
多巴胺能激发欲望,并给人带来快乐。①太多的多巴胺却会让你把什么事情都当成重要目标。②被多巴胺裹挟下的你,③不再分得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目标。④即刻满足的欲望,⑤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本末倒置,⑥把次要目标放到重要目标之前。⑦在多巴胺的驱使下,⑧我们斗志满满地去攫取,⑨毫不在意究竟是“想要”还是“需要”。
17. 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亦步亦趋 B. 闻风而动 C. 倾巢出动 D. 趋之若鹜
18. 第二段加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错字,请找出对应词语并改正。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因它产生渴望,进而被促使着采取行动
B. 它不是让人产生“欢喜”,而是促进“想要”
C. 人们的渴望由它催生,进而推动人们去行动
D. 它不仅让人获得“欢喜”,而且还促进人“想要”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写出三个陈述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成长路上,总有一种声音深深打动着你,是师长的教诲、校园的钟声、美妙的音乐,还是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
请以“伴我成长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记叙自己经历,也可以编写故事。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D
3. C 4. ①举例论证,以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为例论证诗歌创作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②引用论证,引用朗吉努斯的话,“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
③对比论证,通过“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对比,论证“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
5. ①不仅要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还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②具备良好的诗歌素养,能让诗歌既展现新时代的崇高美,又有艺术美感。
③既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又能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答案】6. B 7. D
8. ①人物:烘托吴召儿美丽、热情、活泼、率真、乐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表现她的美丽乐观:“我要伪装起来!”,表现她的机智。
②情节:助推故事情节的开展。红棉袄在不同地方出现,又起到了串联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③环境: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红棉袄与乱石山特定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代表生活的亮色。
9. ①讲故事淡化情节,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构思富含诗意。没有正面描写紧张的矛盾冲突,而是集中描写温情的日常生活,如民校上课、放哨等。
②环境描写具有诗情画意,营造诗意境界。有关秋天、吴召儿姑妈家的菜园等景物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
③塑造诗意美好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以吴召儿为代表的美丽乐观、率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展现出人情美、人性美。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恰逢安禄山叛乱,天子逃往蜀地,杜甫避乱逃往三川
(2)陛下赦免了臣的百死之罪,再赐臣性命,是天下的大幸,不是我独自蒙受(圣恩)。
【答案】14. C 15. ①对匡山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联写匡山风景如画,山色斑斓,藤影摇曳,令人陶醉。
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颔联颈联写匡山生活的图景:人们携犬散步、傍晚砍柴归来,诗人伴着猿啼声倚树赏云,僧人在曾有白鹤飞来的池中洗饭钵,写出匡山环境之清幽和生活之闲适。尾联点出留恋之情。
③对未来的向往期待或实现理想的决心。诗人虽然留恋匡山,却决心离去,准备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
16.【答案】 ①. 何以解忧 ②. 唯有杜康 ③. 少无适俗韵 ④. 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⑦. 青冥浩荡不见底 ⑧. 日月照耀金银台 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⑩. 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17. B 18. ①“式放”的“式”改为“释”;
②“祛动”的“祛”改成“驱”。
19. B 20. 序号②,修改为“在多巴胺裹挟下的你/被多巴胺裹挟的你”。
序号④,修改为“即刻满足欲望/满足即刻的欲望”。
21. ①“多巴胺”风靡全行业/“多巴胺”引发全行业热潮。
②多巴胺激发动机而非直接产生快乐。
③多巴胺过多会导致目标认知错位。
22.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