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外国语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外国语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语文作业 (2025.10)
一、积累运用(2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从战争烽火中的冲锋陷阵到抗震救灾中的义无反顾,从脱贫攻坚中的殚精竭虑到抗疫斗争中的逆行出征……英烈们用鲜血染红战旗,用生命筑起精神的高地,他们的风采镌( )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zhāng( )显中华民族的力量与担当。
①镌( ) 刻 ②zhāng( ) 显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分)
A.运动会结束了,我们班因为三项比赛没有参加;比赛结果真是令人泻气。
B.为了避免与来势汹汹、锐不可,挡的王俊军队正面冲突而损兵折将,刘旻见势不妙就撤军。
C.“从严治党”要求一经出台,腐败官员成了惊弓之鸟,对于自己曾经不法行为提心吊胆;诚皇诚恐。
D.这殚精竭虑用苦功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和我们只有常识的见解是很不一样的。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具有无可置疑的正义性,是捍卫独立自由的反侵略战争。
B.月球上没有宫殿,没有嫦娥和玉兔,只看见广袤无垠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C.编剧不断完善剧本,让人们为电影抑扬顿挫的情节而感动。
D.有些事,我们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更接近于新闻通讯。二者的差异在于,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新闻特写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B.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导语常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旨。消息的语言要尽量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可用生僻词语;多用专业术语。
C.《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新闻体裁中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也是议论文体。
D.《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人们纷纷赶往沿海城市避暑,威海的帅夏时节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B.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成绩能否提高。
C.从俄乌冲突目前紧张的局势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和平距我们还很遥远。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6.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 ③④②① B. ③①④② C. ④③①② D. ④②③①
7.默写古诗文名句。(8分)
古人擅长在诗歌中写景抒情,给我们留下众多的经典诗句。王绩在《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句子是① ,② ;崔颢在《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③ ,④ ;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勒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画面开阔的名句是⑤ ,⑥ ;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用古朴的渔歌表现秋景的萧瑟凄清的句子是⑦ ,⑧ 。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诗歌鉴赏(6分)
送友游吴越①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8.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3分)
9.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3分)
(二)文言文对比阅读。(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 。” (《三峡》)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院①,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②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③,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本文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释】①巨院(è):巨险。院: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
③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的著作。
1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略无阙处 ②哀转久绝
③窥深悸魄 ④河中漱广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12.【乙】文与【甲】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 (1分)
13.请概括【甲】文三峡的夏水与【乙】文黄河的孟门之水有何相同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问题。(12分)
【甲】
中国日报网北京8月5日电(记者徐子茗)北京时间8月5日14时,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全红婵夺金,另一位中国选手陈芋汐摘银!
在决赛中,全红婵的第二和第四跳发挥出色,所有裁判都给出了10分满分的好成绩,第五跳有效分也拿到了满分!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33枚金牌,也是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第9次包揽冠亚军!
祝贺全红婵、陈芋汐!祝贺跳水“梦之队”!
【乙】
①她静静地站在 10米高台上,耳朵里没有任何嘈杂的声响,全场肃静,连呼吸声都能听见,大家都在等这个前三跳令人赞不绝口的选手的这一次的表现。
②这是全红婵的第四跳,也是唯一一个倒立动作。她将手紧贴在台面上,双腿打直,双手渐渐向腿靠近,撑在双脚之间,两条腿轻轻地抬起,在空中并拢,完成了倒立,不掀起一丝波澜。
③突然,她猛地抬头,双腿弯曲,手掌撑了一下,离开了跳台,动作干脆得仿佛在空中停顿了一秒,定格成了一幅画。她先是空中转体三周,自如得活像一只在水里自在的游鱼,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灵巧活泼却不失一个“梦之队”队员的稳重。整套动作安排合理,倒立后跳更是展现出了全红婵纤细的身材。虽是一个3.2的难度系数,但整个在空中的动作的完成度和连贯性是其他选手比不上的。
④还没等大家从她完美的动作中反应过来,全红婵像一根针笔直地掉进水里一般,在一串串小到不用在意的白色泡沫中消失在了水中,没有落水的声音,只有气泡从水底轻轻冒上来然后破裂的声音,水花在她的感染下,也全然消失不见。
⑤此时,全场的气氛拉到了高潮,会场中的音乐声被观众和教练们无限的称赞声压下去了,大家都被这个14岁的小女孩震撼得哑口无言。观众席上的中国助威团一个个都抖动着手中的红旗,呐喊声远比之前任何对一个参赛队员的都要洪亮。
⑥10分,10分,10分!全场满分的成绩让第四跳的全红婵已经以断层式的成绩锁定了这枚金牌,她征服了所有的裁判,以三跳满分,总分466.0的优异成绩,碾压其他选手,夺得了这枚金牌。
⑦她震惊世界的精彩表现和独门秘籍“水花消失术”使所有人都记住了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有这样一个14岁的中国姑娘————全红婵。
【丙】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所在。它们的差异在于,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新闻特写则是集中笔力,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并且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
(摘自吴麟、张玉洪《新闻采访与写作》,有改动)
14.【甲】文中开头的加粗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15.【丙】文中的加点字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试完成下列填空。(4分)
①“片段和部分”是指
②“放大”是指将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成 、 、向前翻腾、 四个步骤,逐一描写,犹如慢镜头回放。
16.结合【丙】文的阐述,思考【乙】文在着重描写精彩瞬间的同时,为什么多次写全场的反应 (2分)
17.【丙】文认为:“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请具体分析【甲】文和【乙】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分)
回家折枣
陈忠实
①在巷子的水果摊上看到红枣摆上来,自然想到该回家折枣了。在关中乡村,凡用摘字的地方,大多数时候用折。每当花开或果熟时月,得空回到原下老屋小院,或尝花闻香,或翠枝折果,都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清爽和愉悦。今天又要回家折枣了。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树依旧很绿。天空是少见的澄澈和透碧。可以看到远方影影绰绰起伏着的秦岭的轮廓。路两边的果园里显示着收获过的败落和冷寂。这条在我生活历程中走得最多也最熟悉的回家的土路,却从来都不曾发生熟悉里的厌倦,从路边野草丛中突然蹿飞的野鸡,都会把我在城市楼房里的所有思绪排解得一丝不剩,还有乡野的风对城市的污染空气的排除与置换。
②大约七八年前,我在早春的时候回家,路过一个城市化了的乡村,正逢着传统的庙会,顺便到会场去溜达,庙会已无庙无神可敬,纯粹变成商品交易市场了。不经意间,碰见一位老相熟,他也曾弄过文学,却仍然在乡间种地,还在业余写着剧本。我看见他就有说不出口的话,城里有十余家专业剧团,或排场或别致的舞台整年都晾着,一年也敲响不了几回梆子锣钹,你把剧本写给鬼演呀!他的架子车厢里放着一捆打开的枣树秧子,他一边给我说他正在写作的剧本,一边往我手里塞枣树种子,他知道我乡下有屋院。再三谢辞不掉,我便拿了三株梨枣回家,下决心把中院的花树挖掉,给这三株枣树移出空位。令人惊诧的是,这枣树一年就长到齐墙头高了。直到这枣树秧委实脱出茁壮的枣树,而且挂了果,赠我枣树的朋友打电话说,他的剧本早已写完,请几位高手名家看过,都在说写得不错的同时,也都说着遗憾。不是剧本能不能排,而是专业剧团根本就不排戏演戏。他问我能不能帮忙想点办法。我不仅没有办法可支,连安慰他的话都说不出口。
③到新世纪到来时,我终于下决心回到乡下久别的老宅新屋住下了。枣树是我的院子里最晚发芽的树。当那嫩芽在日出日落的日子里蓬勃出鲜绿的叶子,我发现了短短的叶柄根下的花蕾。不过小米粒大小。绣成一堆。我在那个早晨的心情顿然变得出奇的好。每天早晨起来,我都忍不住到枣树下站一会儿,看那小米粒似的花蕾的动静。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刚走到屋檐下,便闻到一缕奇异的香气儿,凭直觉就判断出枣花开了。小米粒似的花苞绽放开来的花儿自然不起眼,比小米的黄色浅些,接近于白色,香味却很浓郁,枝条上稀稀拉拉的枣花,却使整个小院都弥漫着清香。
④眼看那枯萎的枣花里挣出二尺枣子来、恰如刚落生的婴儿,似乎可以听到那进入天地之间的啼哭。小米粒大的枣子,似乎一夜或两夜之间就长到扁豆粒大了,豌豆粒大了,花生粒大了,最后就定格在乒乓球那般大小了,个别枣子竟然有柴鸡蛋的个头。在桌子前在椅子上坐得久了,无论读着什么或写着什么,走出屋子走到枣树下,看着隐蔽在枝杈叶丛里的青枣,那正在你眼皮下半满和长大的果实,一种蓬勃的生命的活力便向人洋溢着。枣子青绿的颜色,在我日复一日的注视下,渐渐淡了,泛出乳白色了,又浮出一丝一坨的紫红,它成熟了。我折下最先显出红色的一颗,咬了一口,便确信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一颗枣子了。这枣子皮薄肉细,又脆,满口竟有一股蜂蜜味儿。后来几年的枣子,结得多了繁了,味道却大不如头一年。今年是前所未有的丰年,味道更差了,有点干巴。我心知肚明,肯定是干旱造成的。
⑤我已经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了。我只寻找折枣的过程。常常庆幸得意我尚有一个可以栽植枣树的院子,以及折枣折柿子的机会。我心里往往是瞅见城里人悬在空中阳台上盆栽的花草而生发的。他们已无可以栽一株树或一窝花的土地,只能栽在盆里悬在楼房的阳台上。我在被晒得烫烧脚心的水泥路和被油气污染的空气里憋得透不过气时,得空逃回乡下的屋院,拔除院子疯长的草,为柴树花树和果树浇一桶水,在树阴里在屋檐下喝一瓶啤酒,与乡党说几句家长里短的话;尤其是回来折一回枣儿,心里顿然就净泊下来了。
⑥今年回了家,折了一回枣。
⑦明年还回家折枣。
(选自陈忠实《我走在这活泼的人间》,有删改)
18.阅读全文,按时间顺序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3分)
时间 “我”做的事 “我”的感受
大约七八年前 ② 惊诧
① 回老宅,等待枣树发芽 期待
长出枣子的头一年 折下最好的一颗枣 ③
今年回家 又折了一回枣 心中顿然净泊下来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写作者由看到卖枣联想回家折枣,说明作者对折枣一事印象深刻,很容易从日常生活联想起,充满期待。
B.文章前五段从陋叙的角度写回家折枣的愉悦心情及三株枣树的来历,表达了枣树成长结果的来之不易,及为拥有一园地可栽种的快乐。
C.陈忠实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了这一特征。作者多使用方言词汇,如“折枣”“顶繁”等。
D.全文虽以“回家折枣”为题,但折枣的具体过程没有过多赘述,因为作者是主要是借“回家折枣”这一行为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20.品味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说说其表达效果。(3分)
21.第②段画横线的文字是文章的一处闲笔,请参考小贴士,谈谈它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贴士: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却具有与叙事结构及主题相关的双重意义。
22.作者执着于“回家折枣”,却“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4分)
(五)名著阅读(6分)
23.请根据相关信息写出人物的名字。(3分)
红星人物1:我和他谈话的时候,曾以深切的兴趣去研究他……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那一种吸引力是羞赧、个性的魅力和领导的坚决彻底奇妙地混合而成的。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具有冷静的、合理的和实际的头脑……温文的谈吐……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红星人物2:据说,他是靠了一柄刀把湖南的苏区建立起来的……他的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他虽然已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还是非常健旺。他从来不会觉得疲乏……他真喜欢马。他虽然生性暴躁,却十分谦逊。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他忠实于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
红星人物3:他,著名的“共匪”,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敌人悬赏五万元要他的头!
人物1: 人物2: 人物3:
24.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1分)
25.红军是勇敢的代表,面对千难万险毫不退缩。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写出其中任意两个艰难险阻。(2分)
四渡赤水→ → →过草地→会宁会师
写作 (50分)
26.《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全”的解释是:“帮助人,使达到目的”。请以“相互成全”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