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学校联盟学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学校联盟学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提醒:①考试过程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审题、做题和书写习惯。
②考后试卷保管好,第二天评讲试卷。)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静(mì) 吝(sè) 抖(sǒu) 分qí
着落 粗犷 贮蓄 莅临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朱自清在《春》一文中以四幅春景图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美好感情。老舍在《雨的四季》中抓住四季雨的特点,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出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抒发了对雨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B.《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志怪小说集,是我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中的文章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做任何夸饰,语言简练,意味隽永。鲁迅曾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其中《咏雪》出自《方正》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言语》篇。
C. 《秋天的怀念》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情感,体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所以朗读时感情基调应是深沉而忧伤、低缓而压抑的,结尾处还应有一种领悟“好好儿活”内涵的轻松欢快。这篇散文作者是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D、汉代贵右贱左,所以将贬官降职称为左迁;古代又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因此,李白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左迁龙标”指的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诗中“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是指王昌龄本人。
E、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称还有:贤弟、小儿、鄙人等。“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常用的尊称还有:令郎,舍弟,高足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明月”往往被借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子规”往往象征着欢快、明朗,“鸿雁”往往象征着思乡怀亲或书信,“乌鸦”往往代表着衰败、荒凉。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语段下面各题。
静静伫立,倚着窗栏,听秋雨呢喃。帘帘细雨,敲打着心灵,每一粒声响,都拨弹着回忆;每一次滴落,都鸣响着思念。我知道,那禁不住的酸楚终会酝酿成涨池的秋水 A (汹涌而上/喷涌而出),直到染透那漫漫的霜林。多少梦想,多少过往,都已 B (烟消云散∕无影无踪)。片片记忆里的花瓣,带着忧伤,轻轻滑落我的心房,慢慢浸透,慢慢湿润。如果说故乡的秋天神秘绰约,难觅粗犷,而南国的秋天则明澈透亮,坦荡无迹,未见叶落花残,也道天凉好个秋。
(1)为文中的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2分)
A B
(2)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4、古诗文默写(10分)
(1)夜发清溪向三峡, ▲ 。 (李白《峨眉山月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 ▲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 。
(5)乡愁,是背井离乡的诗人心中难解的情结。王湾在北固山下发出“乡书何处达?
▲ ”(《次北固山下》)的感慨;李益写下“ ▲ , ▲ ”说尽了戍边将士心中绵绵的乡愁;“遥怜故园菊, ▲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重阳强欲登高,深切思念着在战乱中沦陷的故乡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①奇爱之②。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③,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④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③画地令方:在地上画成方形。④庐:房屋。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划两处)(2 分)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思。(4 分)
(1)与人期行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明惠若神 (4)人问其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晏乃画地令方
C魏武知之,即遣还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君与家君期日中 与儿女讲论文义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因宴在宫内,欲以为子。

9、根据甲乙两文内容概括回答,完成下面填空。(3 分)
两文记载的都是聪慧孩子的故事。甲文中,陈元方的聪慧表现在 ▲
,乙文中,何晏的聪慧表现在 ▲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3分)
11、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分)
【A】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
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
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
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B】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
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
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
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
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
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
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
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12. 【A】文段中鲁迅觉得是对于父亲的最大错处的原因是什么?(3 分)
13. 【A】【B】两文段各写了衍太太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4. 请选取《朝花夕拾》中任一篇,谈谈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5. 文章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16. 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北海的菊花?)(2分)
17.文中母亲两次提议带“我”去北海看花有什么深意?(2分)
18.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⑦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两处这样写对于文章结构有什么作用?(3分)
一日春光
冰心
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去了。
②天下事都是如此——
③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北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天,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
④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铺地的黄沙,愤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院里的桃花开了,可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淡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⑤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⑥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山,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⑦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⑧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天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儿园放学没有 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节里定格为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天,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纵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
19.根据行文思路,将文中描摹的景象和作者的情感按照所给示例补充概括完整。(3分)
景象:(1)黄尘漠漠 →(2) →(3)海棠怒放
  情感:(1)盼望、失落→(2) 、 →(3)欣喜、满意
20.请从修辞及表达效果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2分)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21.“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请归纳原因。(2分)
      
     
22.本文第③段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了北方的冬天,请分析两段文字中冬天特点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上的不同。(4分)
【选文】③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北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
【材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选自《济南的冬天》)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厌烦。
B.从写作方法上看,作者先前“不信了春天”到后来赞美一日春光,显然是欲扬先抑。
C.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的思想感情。
D.作者写冬天的寒冷是为了衬托自己对春天的期盼,写大觉寺的杏花为了衬托春天的短暂,并为写海棠花做铺垫,看这些可爱的海棠花,作者想起了快乐活泼的孩子,也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
24、请从以下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项,完成作文。(63分,含3分书写分)
(1)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学校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老师的理解支持、同学的帮助鼓励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和力量。纷繁的生活,只要我们用心体会,总是不乏美好感受:幸福、感动、温暖……
请以“ 在心间流淌”为题,自选角度,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初秋的阳光,如同一朵朵金色花,从教学楼旁的树叶间滴落下来,我们告别小学时光,迈入初中校园。晨曦午间,课堂内外,良师益友,一声关切的问候,一次温馨的携手,一回碰撞后的收获……
温暖的章节,散落在心间,细心收集,就会连成一片,熠熠生辉。
请以“这里的温暖时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2、D
3、(1)A 汹涌而上 B烟消云散 (2)把“湿润”和“浸透”调换位置。
5、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
7、D
8、(2)因为何晏住在宫内,(曹操)想要把他收做儿子。
9、(1)面对无理质问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尊严 (2)画地为庐,委婉拒绝要求
【译文】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10、(1)萧瑟(萧索) (1 分) 、凄凉(1 分)
(2)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 分)
11、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2分)
12.“我”在父亲弥留之际受衍太太催促大叫父亲,让父亲受了打扰,不能安宁地离世,违背了父亲临终时的意愿而懊悔自责。
13.A段写的是衍太太在鲁迅父亲临终前,让鲁迅大声呼喊父亲。B段写的是衍太太怂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流言说鲁迅偷了首饰。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懂繁琐礼节、封建迷信,表面宽厚可亲,实则表里不一、阴险恶毒、心术不正、诬陷他人的人。
14.(3分)示例:(1)《阿长与<山海经>》(1分),阿长为童年的鲁迅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1分),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发生了兴趣,乃至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1分);(2)《父亲的病》(1分),由于父亲的病而奔走药铺与当铺,看到那些所谓的“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他们勒索钱财、巫医不分、故弄玄虚(1分),使鲁迅在受尽世态炎凉中引发了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走上了学医救民的道路(1分);(3)《藤野先生》(1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改变了鲁迅学医的想法(1分),从而有了后面的弃医从文(1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对母亲的怀念;内心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活”的领悟(对于生命的领悟)。(一点1分)
16.(1))从母亲一系列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痛心和焦急,她想立刻阻止“我”的自暴自弃,并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悲伤,蕴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景物描写,描写了北海美丽而烂漫的菊花。从蓬勃盛开的菊花,暗示着作者由悲观绝望转变为坚强明朗,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望。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追思,映衬出(象征)“我”此刻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生命状态:人要像高洁耐寒的菊花那样,严寒的风霜中坚强地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17.(3分)母亲带我去北海看花,是想让暴怒无常或郁郁寡欢的“我”走进大自然,改变心情;北海公园有我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母亲希望唤起我美好的回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母亲带我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蓬勃的生命中获得生命的启示,活出生命的尊严,活出个性。
18.示例: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在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自信,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感悟了生活的真谛。结构上是前后照应。
19、杏花残败 悼惜、憎嫌
20、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海棠花当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海棠花的繁多、娇艳、热闹(喧嚣)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1分)
21.一是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二是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三是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
22.本文的冬天:寒冷、漫长,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厌恶、无奈与期盼之情。
《济南的冬天》中的冬天:可爱、温晴,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3.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