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沈阳二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二(27届)语文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对鲁迅的思想影响显著。
鲁迅晚年创作的《出关》对小说主人公老子无意识地投射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读者从中读出了“同情”和“自况”,虽然他曾直言《出关》“其实是我对老子思想的批评”。
鲁迅在小说《起死》中刻意将庄子改写为一个道士,彻底“漫画化”,这表达了他对“养生”乃至“求仙”的道士思想的批判。道教以民众的信仰为通道,以感性“蛊惑”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早在留日时期,鲁迅觉悟到中国“国民劣根性”几乎都源于道士思想。《起死》中的庄子就成为一个被功能化、被世俗利用的形象,既非真实客观的学术形象,更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形象。
其实,真正把鲁迅的自我、生命、哲学跟庄子的思想对接起来的,并不是他对道士思想的批判,而是他对“虚无”问题的探讨。“虚无”问题之于鲁迅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表现在某个时期的彷徨与绝望,表现在他对“虚无”的深入理解与体认,更重要的是他从“虚无”的脱出——也正是这种“脱出”,区分了鲁迅与庄子。
鲁迅曾对庄子投入过较多的关注,他对自己曾经在思想上“中毒”直言不讳。在《彷徨》《野草》时期,鲁迅的思想被“虚无”充满,其行动也不能获得方向感。此时,鲁迅把庄子的“虚无”与老子的“无为”联系起来,声称“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来“求乞”,如此“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执着于思想与行动联动的鲁迅,以自己的痛苦体验和思考继续求索:是安于“虚无”还是走出“虚无”?是停于“绝望”还是反抗“绝望”?最终,他得出结论,人得“走出”,得“反抗”,得不断行动。于是,他与庄子有了区别。到他创作《起死》时,“虚无”问题已不再是他思想的主轴和基本苦恼,有思想支援的“行动”也因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联系而获得了方向。
此时鲁迅对庄子的观照,充满一种告别了“旧我”的明快和力量:他不仅成功地区隔了庄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而且以过来人的视角反观庄子的“虚无”问题。最终我们发现,连接着庄子与鲁迅的那条思想脐带已经通过其自我更新而脱落。鲁迅笔下另外出现了像禹、墨子等“中国的脊梁”,他们以“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形象,纠正着源于道家思想的那些不谴是非、不讲原则、徒作大言等方面的国民劣根性,映照着鲁迅自我的另一种昂扬面貌,从而与“出世”导向的道家思想绝然而别。
(摘编自高远东《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
材料二:
对于庄子学说中的虚无主义思想,我们不能断然否定。
彻底的出世思想和虚无主义思想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从逻辑上讲,这种绝望可能会导致积极或者消极两种倾向。一般认为庄子是属于消极无为的,但事实上,庄子思想的意义要复杂得多。面对现实世界一味退避这一点是消极的,但这种退避却造就了庄子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成果,即超验的“道”的精神与个体生命意义直接联结,从而造就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性独立精神。
这种个性独立学说是庄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应该站在“道”的高度上,独与天地精神(即超越人类社会局限的、更为宏大的自然法则与生命节律)往来,在现实经验世界始终保持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这里,“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庄子思想的人格化表述,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经验世界,不孜孜于名利、不汲汲于荣辱、不奔走于王侯之门,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绝对独立。
鲁迅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发掘并拯救了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鲁迅将这一学说同西方现代个性主义思想相结合,很自然地发展出鲁迅式的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思想。
当然,鲁迅不是封建士大夫,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不是士大夫们在封建官场上不得意而牢骚满腹时,用来暂时发泄的心理标签,不是某种权宜之计,而是关于整个人生意义的真正思维起点和最终价值目标。
鲁迅也不是庄子,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也决不是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事实上,二者之间有原则性的区别。比如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始终和无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始终追求在与外在现实经验世界完全隔离的状态下消极地获取个性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倾向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严重消解庄严宏大的社会事业的消极作用,在逻辑上也存在根本缺陷。因为个体性只有在和社会性相依存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彻底拒绝社会性从逻辑上讲也就消解了个体性本身。与庄子不同,鲁迅则主张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在对庄严宏大的社会事业的激情参与中去获取自由。
(摘编自任广田《鲁迅与道家学说》)
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脱出”是指脱离彷徨与绝望状态,走出“虚无”。
B. “中毒”是指鲁迅受过庄子虚无思想的影响。
C. “超验”是指超越现实经验世界。
D. “拯救”是指鲁迅根据现实需求对庄子学说进行恢复。
2.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小说《出关》中表达了对主人公老子的同情,并且以老子的形象来自况。
B. 鲁迅在《起死》中将庄子漫画化为道士形象,反映出他对道家思想中消极部分的态度。
C. 道士思想之所以成为国民劣根性的根源,是因为道教运用蛊惑手段影响百姓思想。
D. 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庄子本人的学术形象,而非其被功利利用的形象。
3. 下列句子,与材料二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C.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4. 材料二认为,庄子思想中“个性独立精神”的价值与局限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提出,面对文化遗产,要“占有”“挑选”,成为“新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鲁迅是如何践行这一主张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格比的小堂倌
【英】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
我们的老板娘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①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倌,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
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②,叫他进来。”
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
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
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狠狠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
(节选自《狄更斯别集:中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材料二:狄更斯常以夸张幽默的描写,轻松调侃的笔调来刻画人物,但反映出来的却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他多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他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她认为一生中对她最大的侮辱,就是驴子在那块纯洁神圣的草地上践踏,不管她在做什么,只要驴一出现,她就尖叫着挥舞着棍子领先冲出去”对贝特西这些略有夸张的描写,三言两语就描绘出这样一个固执乖张,滑稽可爱的老妇人形象。
狄更斯的作品描写了伦敦的普通市民生活,展现了社会生活现实。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市井生活的底层人物,例如孤儿,工人,普通职员等。狄更斯所处的19世纪的英国,充满了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凶残,而社会的底层劳苦大众,妇女,儿童和老人深受压迫,他关注劳苦大众的反抗与斗争,予以同情和支持。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他痛苦的童年经历分不开。他出生于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他的父亲嗜酒好赌,入不敷出,后来因为欠债导致全家被关进了监狱,狄更斯沦入鞋油作坊当童工,这些生活经历使他更能切身体会弱小无助的儿童和贫困苦难的底层人们的无奈与痛苦,激发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对资产阶级的揭露与抨击。
(节选自《狄更斯与老舍的比较》,关露,有删改)
【注】①“吃青蛙的家伙”是法国人的外号。②以西结,人名。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板娘是圆形人物,她既有专横跋扈的一面,也有试图帮助斯尼夫,对其加强教育的一面。
B. 小说并未着墨于外貌刻画,而是着力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 “这我说不清楚”含蓄地表明了“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的冷漠,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 小说精心构筑了“马格比车站饮食店”这一典型环境,使其成为展示英国社会众生相的舞台。
7.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我”与其他员工的对比,展现了底层劳动者在恶劣环境中仍保持善良本性的可贵品质。
B. 材料一塑造的“我”与材料二中贝特西小姐形象相似,均通过“幽默的语言”被刻画得“滑稽可爱”。
C. 材料一中嗤夫太太等人物群像,与材料二中提及的妇女作为“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形象存在差异。
D. 根据材料二可知,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形象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纪实文学特征。
8. 材料一中,“我”作为叙述者,以一种平静甚至略带“自豪”的口吻讲述饮食店的种种荒谬行径。请分析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9. 结合材料二,谈谈材料一体现了狄更斯创作的哪些特点?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荔枝生于巴峡①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②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唐代白居易《荔枝图序》)
材料二:
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节选自唐代李肇《唐国史补》)
材料三:
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方物,于是始通中国。司马相如赋上林云“答沓离支”,盖夸言之无有是也。东京③交趾④七郡贡生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⑤,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临武长唐羌上书言状,和帝诏太官省之。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时之词人多所称咏。张九龄赋之以托意。白居易刺忠州,既形于诗,又图而序之,虽仿佛颜色,而甘滋之胜,莫能著也。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虽曰鲜献,而传置之速,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是生荔枝中国未始见之也。九龄、居易虽见新实,验今之广南⑥州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是二人者,亦未始遇夫真荔枝者也。
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⑦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列品虽高,而寂寥无纪。将尤异之物,昔所未有乎?盖亦有之,而未始遇乎人也。予家莆阳,再临泉、福二郡,十年往还,道由乡国,每得其尤者,命工写生。粹集既多,因而题目,以为倡始。夫以一木之实,生于海濒岩险之远,而能名彻上京,外被夷狄,重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其于果品卓然第一,然性畏高寒,不堪移植,而又道里辽绝,曾不得班于卢橘、江橙之右,少发光采。此所以为之叹惜而不可不述也。
(节选自宋代蔡襄《荔枝谱·第一》)
材料四: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一》:杨贵妃方有宠,每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织绣之工专供贵妃院者七百人,中外争献器服珍玩。岭南经略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精美九章加三品翼入为户部侍郎天下从风而靡。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
(节选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
【注】①巴峡:巴郡三峡,在今四川涪陵西。②南宾守:忠州(重庆一带)刺史。③东京:指洛阳。④交趾:今越南北一带。⑤堠:瞭望哨。⑥广南:广南路是北宋设立的行政区划,涵盖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⑦兴化军:宋朝福建路的下州级行政区名,管辖兴化、莆田、仙游三县。⑧卢橘:枇杷。
10. 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岭南经略A使张九章B广陵长史C王翼以所献精美D九章加三品E翼F入为户部G侍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实,那实际情况,与《六国论》“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的“其实”意义相同。
B. 则,就,与《五石之瓠》“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的“则”意义不同。
C. 亡,音wú,与《兼爱》中“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亡”,读音、意义均不同。
D. 右,古代通常以右为贵、为上、为高,与《促织》“无出其右者”的“右”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在忠州任刺史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一文中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态、颜色、口感、构造及不耐贮藏等特点。
B. 根据材料二,南海每年飞马快车进贡荔枝,是因为南海出产的荔枝比蜀州出产的更好,而出生在蜀州的杨贵妃非常爱吃荔枝。
C. 根据材料三,蔡襄家乡在福建荔枝产地,他关注有关荔枝的诗文,也注意随时记录自己发现的荔枝优品,编成《荔枝谱》。
D. 根据材料四,杨贵妃得宠后,朝廷内外官员争相巴结她,从南海不远千里运送荔枝到长安给她吃,很多人因此得到了升迁。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
(2)比至长安,色味不变。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
14. 司马光认为杨贵妃在当时能吃到“色味不变”的鲜荔枝,你认同吗?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宋·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 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 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欲三更”扣诗题“夜”字,时间表述精准;“苦雨终风”与“解晴”形成反差,表现出诗人终获解脱的欣然。
B. 颔联境界宏阔,上下两句一问一答,将眼前海天清朗之景与自身人生际遇巧妙融合,表达了诗人遇赦北归后的狂喜。
C. 颈联巧妙写出所听所感,“乘桴意”暗合渡海情境,“奏乐声”描摹风涛之声,用典贴切自然,丰富了诗歌意蕴。
D. 尾联直抒胸臆,“九死”极言处境艰险,“不恨”则笔锋陡转,最终以“冠平生”的豪语收束全诗,情感脉络清晰。
16.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予兄子瞻)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苏轼作品往往呈现出儒道兼具的特点,请结合本诗最后两联加以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以严谨的态度细致描绘荔枝特征,这种重实事、戒虚言的作风,正是《论语》中“__________”精神的生动体现。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所言,只要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__________”的坚定态度与《论语》中曾子所倡导的“__________”的终身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3)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离不开统治者的虚心纳谏与深刻反思。魏征劝谏唐太宗要“__________”,广泛听取意见;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警示后人若不吸取历史教训,必将重蹈覆辙。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呢?
一、品味日常生活细节。_________,贾府盛衰和宝黛钗爱情悲剧是其主干,“淡淡写来”的日常生活细节则犹如茂盛的枝叶。小说中这些“家庭闺阁琐事”,既真实可信,又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①充分展示了小说家对现实生活深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表现力。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一个眼色,黛玉立刻便能会意,由此表现了宝黛之间不同于别人的心灵契合;又如中秋夜宴,满目热闹繁华,却听得桂花阴里传出一缕凄凉笛音,隐示了贾家日暮途穷的结局。②这些看似琐屑平常的细节,③其实全是小说家精妙的艺术创造。通过这些细节,小说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更揭示出生活表层之下的人生真相,也令读者获得甘之如饴的精神享受。
二、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④作为百科全书式的一部艺术作品,⑤《红楼梦》虽然聚焦于贾府盛衰和爱情悲剧,⑥但反映的社会生活远远不止于此。书中所写的帝王贵胄、高官显宦、佃户庄头、佣夫帮闲、倡优盗贼等,以贾府为中心,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凡世运升降、官场关系、经济生产、社会分工、舆论民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红楼梦》中均有反映。了解这些内容,可以领悟小说的社会意义,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成就的把握。
三、_________。曹雪芹是善于创造和驾御语言的艺术大师,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而在叙述语言上,也随处可见其练字锻句的功力,即使是穿插其间的诗词韵文,也能情思绵远,意味隽咏,风格百变,不仅很好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又能与小说的叙事溶为一体,品味和欣赏小说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可以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18. 文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小见大 B. 日暮途穷 C. 甘之如饴 D. 三言两语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不超过12个字。
20. 文中序号处有两处有语病,请指出并改正。
21. 最后一段文字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改正。
22. 暑假阅读《红楼梦》时,书中有哪个描写人物的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身上的衣服脏了,心想,今天先对付一下,明天再洗吧;作业有点多,心想,今天先潦草写一下,明天再开始认真做吧;想去看望长辈,心想,今天太忙了,明天再去吧。
很多时候,我们好像都要“明天开始好好生活”。可是,真正的生活从不在未来的某个节点,而在当下的每时每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沈阳二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二(27届)语文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C 4. ①价值:庄子思想将个体生命与超越的“道”相联系,倡导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性独立精神,使人能超越现实社会的名利束缚,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②局限:这种个性独立的追求是与“无为”思想相联系的,它主张通过逃避现实、与外在世界完全隔离的方式来消极地获取自由,这在实践中会消解社会事业,且在逻辑上因彻底拒绝社会性而消解了个体性本身。
5. ①对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鲁迅投入过较多的关注,先是“占有”即主动拿来,哪怕中毒。
②面对道士思想,坚决批判;面对虚无主义思想,寻找到思想与行动联动的价值,完成自我更新,走出虚无。
③面对人格独立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发展为鲁迅式的现代中国个性主义思想。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叙述者本人是荒谬规则的执行者与认同者,其讲述使这个夸张的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②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叙述者平静的语气与其描述的荒唐内容(如以“从没让一个人吃饱”为“骄傲”)形成巨大反差,使批判意味更强。
③揭示了人物的麻木与异化。这种“自豪”感表明“我”已深度认同并内化了饮食店扭曲的价值观,生动展现了底层小人物在畸形环境下的精神麻木,增强了悲剧性。
9. ①以夸张幽默的语言反映沉重的社会现实。如“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将饮食店故意怠慢顾客的行为夸张为“模范”标准,揭示了英国社会服务行业价值观的扭曲。
②选取社会底层人物作为描写对象。主要人物是车站饮食店的“小堂倌”,次要人物包括女招待、学徒斯尼夫等,均为社会底层劳动者。狄更斯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
③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写斯尼夫因善良被孤立,甚至可能“遇难”,表达了对底层善良者被摧残的悲悯。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E
11. C 12. D
13. (1)唐代天宝年间,杨贵妃尤其喜爱荔枝,涪州(今重庆涪陵)每年都命驿马飞驰进贡。
(2)等荔枝送到长安时,颜色和味道都没有改变。从此,杨贵妃受到的恩宠更加深厚,后宫其他妃嫔都无法得到皇帝的宠幸了。
14. 示例一:认同。依据材料二,说明杨贵妃想吃鲜荔枝在历史上实有其事,可作旁证。依据材料三“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杨贵妃是有可能吃到来于巴蜀的新鲜荔枝的。依据材料四,司马光把这件事情写入史书《资治通鉴》,提及“色味不变”这一事实,说明杨贵妃有可能吃到鲜荔枝。
示例二:不认同。依据材料一“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可能在四五日内将鲜荔枝送达长安;依据材料二“然……后人皆不知之”,表达送鲜荔枝到长安的不可信。依据材料三,鲜献的荔枝“因山高路远,在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所以难以保鲜;依据材料四,司马光写杨贵妃吃鲜荔枝的事目的是劝谏,不是纪实。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体现儒家精神:诗中运用孔子乘桴渡海的典故,加之“空余”二字,表达对未能实现政治理想的感慨。②体现道家智慧:诗中借黄帝奏《咸池》之乐阐述玄理的典故,暗指自己“粗识”了老庄玄理,获得了超脱与平静。③儒道完美融合:尾联坦言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也不遗憾,并将这贬谪称为“奇绝”之游,将苦难看作独特的人生体验,既展现了儒家坚毅不屈的品格,又体现了道家超然达观的智慧。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③. 死而后已 ④.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C 19. 第一处:《红楼梦》像一棵参天大树
第二处:鉴赏语言 20. ①“深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表现力”应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表现力”。
④“一部”放在“百科全书”前。
21. 御—驭;练—炼;咏—永;溶—融。
22. 例: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在众人“屏声敛气”的氛围中,显得“放诞无礼”,突出其特殊地位和张扬的性格。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