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月一语文试题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主观题不分条,一律不给分。
4.考试中途一律不更换答题卡。
一、阅读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自然召唤我以美,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和雏菊、蒲公英一样,向日葵实际上是一个花序,是由一群小花交织所组成的群落。在向日葵花朵的中心,每朵纤细的筒状花都有能够产生花粉的合生花药、能够迎接花粉的雌蕊柱头,以及内含胚珠的子房,而胚珠日后将发育成种子。另一方面,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舌状花一瓣一瓣地连成一圈。这对蜜蜂而言就像是一圈环状指示灯。
环保人士奥尔多·利奥波德曾写道:“对美的物理研究好像仍停留在黑暗时代。科学家推演着弯曲时空的数学公式,却不曾试着解答美的方程式。谁都知道北方树林在秋天的景象:大地,红枫,加上披肩榛鸡。用传统物理学的方式来看,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只松鸡只能代表千分之四左右的质量或能量;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没有花,世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死寂的。所有的植物,几乎都要靠花来繁殖。
现在我们要开始探讨美的物理属性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已经携手合作,整理出了宇宙的一些规律:宇宙有趋于复杂的倾向;宇宙是个紧密联结的网络;宇宙以达到对称为目的;宇宙有自己的节奏;宇宙倾向于自成一体的组织系统;宇宙依靠反馈和回应维持;宇宙是善变而不羁的……
这些宇宙间的规律可能就是构成美的元素。可以确定的是,它们正是花的元素。
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向日葵的种子数量呈螺旋状递增,有二十一、三十四、五十五、八十九粒的不同类型。有的花特别大,甚至会有一百四十四粒种子。每一个种子数都是前面两个的总和。这样的模式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松针、软体动物的壳、鹦鹉的喙与螺旋状星系等。第十四个数目之后,每个数字除以前一个数字,就会得到名为“黄金比例”的长宽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以及几乎所有的美术甚至音乐创作,依循的都是这个比例。
更巧妙的是,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科学家已经知道,不论是花对外界的敏锐度或采取行动时的个体差异,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植物会对这个世界做出回应,有自己观察、触碰、品尝、嗅闻、聆听这个世界的方式。
向日葵会随着太阳改变方向,早上向东转,下午向西转。它的茎部有对光敏感的细胞,可以“看”到阳光,而茎生长的方向带动了花转动的方向。在植物中,有些细胞能够看到光谱中的红光,有些可以看到蓝光或绿光。植物甚至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波长的光,比如紫外线。
大部分的植物都对触碰有反应,例如捕蝇草会迅速合起来,轻碰豆科植物攀爬的藤须会使它卷起来,而风的吹拂会让幼苗长得矮而结实。
它们也“尝遍”了我们周遭的世界。向日葵用根品尝泥土以探寻养分。它的根可以深入地下两三米,品评出最好的食物来源,然后向那边长去。研究显示,有些种子若闻到或尝到烟的味道,会更快发芽。某些特定的声波也可能会促使植物更快发芽。向日葵和豆科植物一样,都会因听到某种类似人声但分贝较高的声音而长得更快。
花和传粉者有其他的办法经由声音找到彼此。有种热带藤蔓植物靠蝙蝠传粉,它会用有凹陷的花瓣反射蝙蝠发射的声呐。蝙蝠呼唤花,花也做出回应。
我们对花所知越多,它们就越活泼灵动。
(摘编自沙曼·阿普特·萝赛《美的物理》)
材料二: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日葵、雏菊、蒲公英都是由一群小花交织组成的群落,纤细的筒状花位于花朵的中心,舌状花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连成一圈。
B. 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如向日葵的种子数量、鹦鹉的喙等所展现的模式,美术创作所依循的“黄金比例”,都与数学有关。
C. 植物可通过观察、触碰、品尝、嗅闻等方式感受外界并做出回应,植物美的物理属性独一无二的组织架构由此得以呈现。
D. 受到各自性格和情趣的影响,我们在观察同一客观事物时,对事物的感知往往会有区别,得出多种看法,做出不一致的反应。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利奥波德的话语,陈述缺少松鸡、花朵带来的影响,分别从道理和事实的角度阐述人类对美的物理研究不够深入的观点。
B. 材料一加粗的“看”和“尝遍”两词使句子具有了拟人的修辞意味,这两处引号的用法与材料二第三段“知觉”的引号有明显不同。
C. 材料二中,作者将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古松的态度进行了比较,肯定并突出了审美态度,否定了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价值。
D. 两则材料的作者都先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再对其进行梳理,发现了基本规律,最后得出结论,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态度。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C.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D.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二)文言文Ⅰ(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狄人杀卫懿公,尽食其肉,独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今觅此人,恐不可得。”特进魏征对曰:“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让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
4.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伯请地A无厌之日B纵欲C荒暴之时D为让者E正宜陈力F就列G谆谆然而告之曰
5.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速,使速度加快,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B. 庶几,表推测,或许,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意思不同。
C. 曾无,连……也没有(不),与《赤壁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不”意思相同。
D. 众人,意思与《师说》中“今之众人”的“众人”相同,和现在所说的“众人”不同。
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孝孺认为,虽然豫让自以为智伯把他当做了国士,但他根本担不起国士名号,他的表现还比不上没有被当做国士对待的段规、任章和郄疵。
B. 方孝孺认为,豫让在智伯死后才愤然不平去刺杀赵襄子的行为不值得称赞,他和那些转瞬之间就认仇敌做君主的厚颜无耻的人一样都是有罪之人。
C. 卫懿公被敌人残忍杀害,他的臣子弘演悲痛万分,取出自己的心肝,把懿公的心肝放置在自己腹中,唐太宗对此十分感慨,很希望也能得到这样的臣子。
D. 唐太宗认为像弘演那样的忠义之臣,在本朝恐怕是找不到的;魏征并不认可太宗的看法,他以豫让用不同态度对待范氏、中行氏和智伯为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7.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2)子昔事范、中行氏,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
8. 方孝孺和魏征借豫让之事各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太宗)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朕观近日刑网稍密,系囚日增,其故何也?”对曰:“此在主上,不在群臣。夫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虽有死刑条款,法官犹或减流;今陛下尊法,则吏不敢纵。倘能一断以律,则此风立革矣。”上欣然纳其言,命有司详定刑名。由是断狱平允,囹圄空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太宗尝罢朝,怒甚,谓左右曰:“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曰:“陛下欲杀何人?”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正色曰:“妾闻主明则臣直。昔桀纣昏暗,虽有龙逢、比干不敢言;今魏征敢直谏,正由陛下圣明之故。此社稷之福,妾安敢不贺?”上乃释然,厚赐魏征。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三:
时光武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慨然曰:“宋公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从容谓弘曰:“谚云‘贵易交,富易妻’,此乃人情之常乎?”弘顿首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弘退,帝叹曰:“真义士也!”
(节选自《后汉书·宋弘传》)
材料四: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9. 文本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涂黑答题卡相应标号。
所说出A于B为名高者C也D而说之E以厚利F则见下节G而遇卑贱H必弃远矣。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断以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结构相同:均为状语后置。
B. 朝服,音cháo(穿好)朝服,与《氓》中“靡有朝矣”中的“朝”读音、意义均不同。
C. 且,将要,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的“且”意义相同。
D. 见,召见、接见,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意义与用法都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德威指出司法严苛源于君主偏好,谏言太宗依法量刑,太宗纳谏后实现司法公正。
B. 长孙皇后通过“主明臣直”之理,将魏征直谏转化为对太宗圣明的赞颂,成功平息君怒。
C. 光武帝安排公主匿于屏风后,直接质问宋弘是否应抛弃贫贱之妻,暴露其仗势压人之意。
D. 韩非认为若用厚利游说求名者,会因品格被贬而遭弃用。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顿首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13. 结合前三则材料内容,请概括第四则材料中韩非对“进言/劝说”事件的观点(不超过25个字),并简述你的推理论证过程。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啄木鸟
魏野
爪利嘴还刚,残阳啄更忙。千林蠹如尽,一腹馁何妨。
形小过槐陌,声高近草堂。岂同闲燕雀,唯解占雕梁。
啄木
马道
翠翎迎日动,红嘴响烟萝。不顾泥丸及,唯贪得食多。
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柯。吴楚园林阔,忙忙争奈何。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诗开篇写啄木鸟外形,魏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马诗侧重运用色彩描绘。
B. 魏诗颈联写啄木鸟的活动场景,从“槐陌”到“草堂”,皆可见其身影。
C. 马诗颈联中“才”“又”搭配,突出了啄木鸟的勤劳,体现了劳动精神。
D. 两诗都有意突出了啄木鸟的忙碌,诗人也都对此做出了态度鲜明的评判。
15. 这两首诗都写啄木鸟,但尾联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6分)
16. 默写。
(1)小武的学校正在组织“读三国·论英雄”的读书交流活动,他依据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曹操风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曹操是真正的英雄。
(2)古诗文中常蕴含传统文化常识,比如《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就使用了年号纪年法,“___________”则体现了古人姓、名及字的习惯性顺序。
(3)《登泰山记》中作者经中岭至山顶,途中遇到的“__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天门”,因为天气原因,整个登山过程中都“__________”,连石阶都几乎无法攀登。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农村一直不是、 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反而是苦难的土地、悲惨的生活和没有光明的未来。( )农民从农村逃逸,进入城市,这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核心主题。农民对乡村的逃逸,就是对土地的逃逸,对苦难的逃逸,对命运的逃逸。农民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令人 的诗意生活又再度出现在了中国的乡村——通过抽离变质机体的方式, 满怀激情地 “新社会”的新思想。作家用一种优美的语言描写乡村风物,从而凸显新社会的秩序和伦理——这更多是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起作用。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 。这些“诗意乡场”的叙事背后,不乏残酷的社会现实:斗争、枪杀、饥饿、孤独、歧视、死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也绝不是 耿耿于怀 讴歌 界线 B. 也绝不是 心驰神往 讴歌 鸿沟
C. 从来不是 心驰神往 赞颂 界线 D. 从来不是 耿耿于怀 赞颂 鸿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农民来说,城市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B. 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C. 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反而是一个“桃花源”能够带来美好生活。
D. 农民对于城市来说,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B. 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C. 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D. 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二)(4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点着。蝙蝠就是经典的吉祥图案,在建筑、器物和服饰上随处可见。而蝙蝠图案之所以深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蝠”与“福”谐音。蝙蝠还经常与铜钱搭配,因为古代铜钱中间有方孔,俗称为“钱眼”,所以这一图案寓意着“福在眼前”。
人们也将面貌同样丑陋的蜘蛛当作吉祥图案的原因是蜘蛛的别称“蟢子”中的“蟢”与“喜”谐音。常见的图案是一只蜘蛛从蛛网上面垂悬而下,寓意着“喜从天降”。
以上例子都是用谐音法来创造吉祥图案的。不过,谐音法有可能导致表意不够明确,尤其是多种图案组合时。比如,一幅图上面有莲花、芦笙、桂花和儿童等图案,乍一看不知所云;再从读音的角度细细琢磨,才恍然大悟:“连生贵子”嘛!
除了谐音法,创造吉祥图案的方法还有象征法、文字法和符号法等。
象征法需要利用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比如,鸳鸯成双成对,象征着婚姻美满;石榴籽多,象征着多子多孙;松柏常青,象征着健康长寿……
文字法直接用文字来表达吉祥寓意,比如“福”“寿”“喜”等字。经过艺术化加工,这些图案往往体现书法之美或装饰之美。
符号法通过创造出来的符号表达吉祥寓意。第一种方法是将“喜”“寿”“回”等文字转换成图案。第二种方法是创造合体字,比如把“招财进宝”四个字,巧妙组合成一个字。利用符号法创造的各类图案,深受人们喜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喜庆场合。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集中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充分体现中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艺术水平,具有深入人心的美学价值。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蜘蛛”为陈述主体的4个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课内知识考查(21-36题每1分,共16分)
21.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来江口守空船 来:回来 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B. 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居住
C. 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稍微
D.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22.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④击空明兮溯流光 ⑤顺流而东也 ⑥舞幽壑之潜蛟
⑦皆白衣冠以送之 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⑨泣孤舟之嫠妇
A. ①⑤⑦/②③/④/⑥/⑧/⑨ B. ①③/②④/⑥⑦/⑤/⑨/⑧
C. ①③/②⑤⑦/④/⑥⑨/⑧ D. ①③⑤/②/④/⑧/⑥⑨/⑦
23. 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B.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 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 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24.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句)
B.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D.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 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
C.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 相与枕藉乎舟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6. 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B.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 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ー。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27. 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如冯虚御风
C. 倚歌而和之
D.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28. 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寥寥几笔便简洁明快地描绘出赤壁的秋江月色,表现了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B.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C. 文章通过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客人的话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
D. 文章结尾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苏子听了客人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半步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发动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强健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3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则群聚而笑之
B. 而寒于水 而青于蓝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D. 则耻师焉 金就砺则利
31.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 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C. 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风而呼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善假于物也
32. 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教授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33. 下列加点的词全属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①臣请完璧归赵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④大王必欲急臣
⑤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⑦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⑧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②③⑤⑥ D. ①④⑦⑧
3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D. 石苍黑色,多平方
3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世上追求藏书时尚者颇多,毕生致力于阅读者甚少;走马观花借书纳贤者俯拾即是,真正品出书味,读出书情者寥寥无几。
B. 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C. 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D. 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对原有的操作方式进行了全新更新,这就预示着“苹果”将改头换面,真正告别乔布斯时代的风格。
36.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爱好广泛,不仅喜欢安静的棋类活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弘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 由于钟国祥对同志、对友人的关爱、忠诚,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他的高山景行、无私奉献,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终生难忘。
C. 历史上,战争带给人的伤害都是触目惊心的。西山村伏击战中,日寇被八路军打得横尸阡陌,肝脑涂地,场面很是惨烈。
D. 总书记讲话高谈阔论,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作文(60分)
3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班会上,很多同学认为青春应当奋力拼搏,不留遗憾,没有遗憾的青春才完美;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无遗憾不青春,遗憾才是青年继续前行的动力。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月一语文试题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主观题不分条,一律不给分。
4.考试中途一律不更换答题卡。
一、阅读
(一)(9分)
【1~3题答案】
【答案】1. A 2. B 3. B
(二)文言文Ⅰ(21分)
【4~8题答案】
【答案】4. BDG 5. A
6. D 7. (1)与韩、魏讲和,解除对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
(2)你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可是智伯把他们全杀光了,你于是投身智伯,不为你的主人报仇。
8.
(1)方孝孺观点:强调“国士”应尽忠竭谏,力挽狂澜于既倒,而非徒以死报恩;豫让未能多次劝谏智伯止暴,仅以刺杀赵襄子为“忠”,实非真国士之行,其行为远逊于忠谏殉国之义。
(2)魏征观点:借豫让之言阐明“士为知己者死”的伦理观,认为君以国士待臣,臣当以国士报之;肯定豫让因知遇之恩而舍生取义的行为,认为此乃忠义之举,彰显人臣之节。
(三)文言文阅读Ⅱ(20分)
【9~13题答案】
【答案】9. DFH 10. C
11. C 12. (1)译文:宋弘叩头说:“我听说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忘记,共患难的妻子不能休弃(让她离开正堂)。
(2)译文: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了解所要游说的对象(君主)的心思,能够用我的说法去迎合他。
13. (1)观点:
示范:(1)劝谏成败取决于是否精准匹配对方心理需求。
示范:(2)劝谏成败取决于劝谏的方式与对方心理需求是否错位。
示范:(3)未洞悉对方根本需求(名/实/义),纵有良言亦难成事。
(2)论证:
文本一(成功):刘德威以“法治”劝谏,直击太宗求治心切的实质需求。
文本二(成功):皇后以“明君声誉”为切入点,满足太宗重名心理。
文本三(失败):光武帝用世俗利益试探,忽视宋弘重义轻利的核心价值。
(3)结论:前两则与第三则材料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从而印证韩非观点——未洞悉对方根本需求(名/实/义),纵有良言亦难成事(或示范1、示范2观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14~15题答案】
【答案】14. C 15. ①魏诗赞赏啄木鸟的勤劳和无私。啄木鸟不同于“唯解占雕梁”的“闲燕雀”,勤劳啄虫,无私地为世人除害。
②马诗批判啄木鸟的贪婪和短视。“吴楚园林阔”,可见食之处甚多,何需忙碌争夺,批评啄木鸟的贪婪。
二、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6分)
【16题答案】
【答案】 ①. 酾酒临江 ②. 横槊赋诗 ③.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④.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⑤. 崖限当道者 ⑥. (道中)迷雾冰滑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0分)
【17~19题答案】
【答案】17. B 18. A 19. A
(二)(4分)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蜘蛛面貌同样丑陋,也被人们当作吉祥图案,是因为其别称为“蟢子”,而“蟢”与“喜”谐音。
四、课内知识考查(21-36题每1分,共16分)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C
【26题答案】
【答案】C
【27题答案】
【答案】B
【28题答案】
【答案】D
【29题答案】
【答案】B
【30题答案】
【答案】B
【31题答案】
【答案】C
【32题答案】
【答案】C
【33题答案】
【答案】C
【34题答案】
【答案】D
【35题答案】
【答案】C
【36题答案】
【答案】B
五、作文(60分)
【37题答案】
【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