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先在答题卡上准确工整地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
3.请在答题卡中题号对应的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损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天人互动的层面看,“群道”不仅具有人道的内涵,而且具有天道的意义。《荀子·王制》中说:“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这里的“万物皆得其宜”同时涉及人道与天道。如果治理合宜,那么世间万物都将各得其所。
当“群”仅仅被理解为人所以能够生存的条件时,其着眼之点主要是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单纯地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往往可能导致对自然的过度支配与占有,这又反过来会使人的生存条件受到影响。而真正意义上的“群道”不仅旨在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而且意味着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可视为对群道原则的引申。
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都有自身的内在法则,对待自然(天地万物),则需要充分尊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处理社会领域中的事宜,需要合乎礼法。由此,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内在法则而发展;从人道的角度来看,依乎礼法,则不仅可以使社会之中一般民众人心归一(“百姓一”),而且将得到有德之士的拥护(“贤良服”)。百姓和贤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百姓一,贤良服”也相应地体现了本于群道的多样治理效应。如果说,贤能与礼法的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合群之道,那么,天人合宜、人际和谐则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
(摘编自杨国荣《合群之道——〈荀子·王制〉中的政治哲学取向》)
材料二:
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前提和根据。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突破了“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思维,“群”不仅是兽群,还是群众,甚至超越了生物群类,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荀子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各种群类具有连续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同群类内部是连续的,水火等无机物与植物、动物等有机物虽是异群类,但也是连续性的。人是高级动物,但只是作为荀子称之为“大共名”的“物”中一种而已,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共生一体。既然共生一体,人必须善待万物。
荀子倡导君子人格,鼓励人们修养君子德性,在生态共同体中以礼义之伦理德性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
如何合群?荀子的回答是“厚敦者也,合群者也”,培植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形成和合之群。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他物的最重要区别,“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如何能群?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如何“能群”关键在“分”。荀子的“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分别”,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与人有不同的职责,人要遵守天的规律,顺应天;但是人也要发挥主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与天地参。二是“名分”,荀子承认人人都有欲求,因而需要名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欲求没有节制或没有受伦理规范,就会“争乱”。有了礼义伦理名分,社会就会得到良善治理。“分”建立在“义”的伦理原则上,人之所以“能群”,贵在人“能义”和“能分”,进而“群居和一”。“义”的原则、“分”的秩序不是随意的,法于天地自然,因而“义”与“分”具有生态意蕴。就生态文明治理而言,“胜物”的前提是天与人的分职,“爱物”是人的本职。基于“义”和“分”,人则“能群”,“胜物”和“爱物”也就不矛盾,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如何善群?荀子说:“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荀子还着重谈论了君道如何善群:“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能群最终要落实到善群,以礼义善于养人、治人、设人、饰人,做好这些的目的在于实现一个良善、和谐的共同体。由于荀子的整体思想是“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的生态学观,处理人类社会的养人、治人、设人、饰人也必然须符合万物之道。万物得当的群道,才能使万物生态和谐。
(摘编自蒋世强《荀子“群居和一”的生态文明意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王制》从万物、六畜、群生等方面进行论说,肯定了“群道当”的价值。
B. 作者认为,简单地把“群道”置于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之上来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C. 区别人和他物的方法在于,判断人是否具备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形成和合之群。
D. 荀子说的“分”含“分别”之义,主张人要遵守天的规律,但不能一味地顺从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道”讲求循道而治,“人道”提倡依乎礼法,“群道”则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B. 荀子的生态文明观,建立在万物连续一体的基础上,作者借此倡导人们善待万物。
C. 荀子认为人们可通过培养君子人格,修养君子德性,从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
D. 材料二中指出,由于“义”与“分”具有生态意蕴,所以要求它们法于天地自然。
3. 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荀子·王制》中的言论,是为了告诫主政者应当“治理合宜”,使万物都各得其所。
B. 材料一论述“群道”时将真正意义上的“群道”和着眼于人自身需要和目的的“群”对比。
C. 材料二大量引用荀子的言论,并阐释“群”“分”和“义”等概念,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 材料二先总说荀子持生态群观,然后从如何做到合群、能群、善群三个方面进行分层论述。
4. 下列对材料二阐述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5. 在处理经济、社会、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上,两则材料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从获得的情报中得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的前哨分队都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准备随时探明可能发动的进攻。
他们刚到这里时,还是春寒料峭。可几天前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下界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他下河潜入水中。不一会儿,他爬回到自己一方的岸上时,肋骨处中了两颗子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两个下等兵下了河。没人再能见到他们,只听见一阵机关枪的哒哒声,过后,便是一片沉寂。
事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晚上,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他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道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甲)他做了一个梦,他似乎看到了一条河。那条河就在他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脖子!
这是一场噩梦。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幻觉,一种普遍的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俟他的身体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肉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乙)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任凭自己顺流漂浮,还不时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不一会儿,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他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
可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他们默默注视着对方。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无法判定他面对的那个人是自己的战友,还是那边的敌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
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这是他打的,像往常一样,他大声咒骂了一句。紧接着,对方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分秒必争,使尽全力游回自己的岸边。他先上了岸,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方的脑袋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了,那人赤裸着身子,在约20米外的地方奔跑,是很容易击中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人就在对岸,赤条条的,就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样。而自己端枪站在岸的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接在一起了……
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颓然跪下,随后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节)
文本二:
所谓“闲笔”,就是在叙述主线故事时,用点缀、穿插的手段,叙述一些小的事件,打破叙事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互相交织,从而加强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这样的描写就有意趣,就是审美的描写,在不经意处加深读者的印象。始终只有一种节奏、一种气氛,把生活写得很单调,没有空间感和真实感,也就没有意趣,就是非审美的描写。金圣叹和张竹坡都认为善于使用“闲笔”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是作家天才的一种表现。张竹坡甚至说:“千古稗官家不能及之者,总是此等闲笔难学也。”
曹雪芹《红楼梦》的“闲笔”至少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写出贾府内内外外的各种场景,让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故事、一个单线发展的事件,而是一个人间世界,是一曲多声部的宏伟的交响乐。这是主要的功能。再一个是在一些日常琐事中对书中主人公的人品、性格、筋骨作几笔皴染,在不经意处加深读者的印象。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中的闲笔》)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春寒料峭、密林茂盛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战争环境的危险性和压迫感,突显士兵们所处的险境。
B. 界河本是真实的存在,“他”却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表现出士兵在界河的诱惑与禁令之间的痛苦挣扎。
C. 反复出现“赤条条”“赤裸”“脱掉”等词语,表现了士兵彻底摆脱外界束缚和戒备,回归了生命本质。
D. 小说的悲剧性在于,“他”热爱生命、心地善良,在军纪与人愿之间痛苦徘徊,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即写司令部的禁令,倒叙的写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还为后文主人公违反禁令下河洗澡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突然,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脖子”中“无形的手”采用借代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禁令对士兵的约束力之大。
C. 作品善于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去塑造,“他”既须履行军人的职责,又有普通人的情感,人物形象丰满,富于感染力。
D. 本文立意含蓄蕴藉,作者并未直接揭示主题,而是综合运用象征、烘托等手法激发读者联想和思考,带来回味无穷的效果。
8. 小说的标题“界河”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闲笔”具有多重艺术效果,请从甲、乙两处“闲笔”中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材料二: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①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②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三: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③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④而察青黄?区冶⑤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⑥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籴dí:买进(粮食)。②埃墨:烟灰。③马服: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这里指代赵奢之子赵括。④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⑤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⑥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贡A以所B赍货C窃D犯E围F而出G告籴H于野人I得米J一石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与《<论语>十二章》中“敏于事而慎于言”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 止,止步,停下;与《大学之道》中“在止于至善”的“止”意义不同。
C. 称,相称;和《与妻书》中“称心快意,几家能彀”的“称”意义不同。
D. 发,打开;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发”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孔子在宰予这里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提出了识人时既要听他讲话还要观察他言行的观点。
B. 材料二子贡说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没有相信,委婉向颜回询问了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 材料三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赵括造成的。
D. 材料三运用对比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 三则材料在识人方面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IV(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
【注】①“跣足”:xiǎn,赤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风搅长空寒骨生”,一个“搅”字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
B. “江湖不见飞禽影”与“千山鸟飞绝”意境相似,都营造出空阔寂寥的氛围。
C. 颈联写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惊喜万分。
D. 全诗无一“雪”字,但几乎句句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16. 根据诗歌内容和情境,下列字最适合填到颔联□中的一项是( )
A. 中 B. 时 C. 空 D. 间
17. 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区域居住的三十多万苗族人,除部分已习用汉文,本族还无文字。热情多表现于歌声中。任何一个山中地区,凡是有村落或开垦过的田土地方,有人居住或生产劳作的处所,不论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当地按照季节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生产劳作更分门别类,随时随事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曲。至于青年男女,更是用歌声倾诉爱慕的羞涩、相聚的甜蜜、离别的忧伤。这些歌声,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与生存智慧,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当现代文明席卷全球,便捷的通讯工具渗透进生活的角落,依然有人坚守着这种“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抵达心灵深处,直击生命本真。
当然,这种好歌手,通常必然还是个在本村本乡出力得用的人。不论是推磨打豆腐,或是箍桶、作簟子的木匠篾匠,手艺也必然十分出色。他们的天才,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使得彼此情感流注,生命丰富润泽,更加鼓舞人热爱生活和工作。即或有些歌近于谐趣和讽刺,本质依然是十分健康的。这还只是指一般会唱歌的人和所唱的歌而言。至于当地一村一乡特别著名的歌手和多少年来被公众承认的歌师傅,那唱歌的本领,自然就更加出色惊人!
虽然很多歌中的神韵味道都难译,我们从反复解释出的和那些又温柔、又激情、又愉快的歌声中,享受已够多了。一个歌师傅年过七十,唱着苗族举行刺牛典礼时迎神的歌词,腔调是低沉的,略带一点鼻音,充满一种不可言说的深厚感情。一个年纪较长的女歌手,打鼓跳舞极出色,初来时还有些害羞,老把一双手插在围腰裙的里边。不拘说话或唱歌,总是天真无斜地笑着,偶然押韵错了字,不合规距,给老师缚或同伴纠正时,她自己就快乐得大笑。
19. 下列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与文中“不合时宜”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 脱贫干部们个个都成了“斤斤计较”的好管家,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B. 他靠着“投机取巧”的手段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这种做法终究不会长久。
C. 我们组长“好为人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新人,团队成长速度特别快。
D. 在原则问题上,我们需要这种“八面玲珑”的态度,坚决维护公平和正义。
20. 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回首中原天万里,琼林玉树一般春。”——元·王冕《素梅·三七》
B. “横斜带月,又别是、一般风味。”——宋·赵耆孙《远朝归》
C. “涧有长松谷有兰,人材休把一般看。”——元·王旭《留别孙唐卿》
D. “一般颜色两般名,纸烛烧来分外明。”——宋·释师范《禅诗》
21. 文中画横线处是几个较短语句,请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3. 假如你是当地的旅游推介官,请仿照下面示例,用“成语+一句话”的方式,再拟一条推荐语来宣传苗家山歌,要求:“一句话”需采用第二人称,不超过30个字。
示例:比比皆是——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听到苗家山歌响起
三、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苏格拉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纯粹而不杂,淡而无为,此养神之道也。
——庄子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C
3. A 4. A
5. ①自然生态有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尽量减少甚至不破坏自然生态。
②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我们应善待万物,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共赢。
③我们应“制天命而用之”,在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
【答案】6. D 7. B
8. ①地理意义上的界河,是两军对峙的分界线,象征战争与敌对。
②象征战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是暴力与冲突的载体。
③生命层面的联结,赤裸时士兵暂时摆脱战争身份,回归自然人性。
9. 甲处:通过描写士兵的梦境,表现他对界河的渴望和禁令的压抑,增强了人物的心理真实感,同时为后文他违反禁令下河的行为埋下伏笔。
乙处:通过游泳描写表现士兵暂时摆脱战争束缚的快乐,烘托自然与人性的美好,为后续与敌兵相遇作铺垫。
【答案】10. CGI
11. D 12. D
13. (1)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这或许一定有原因吧。
(2)可是用官职来测试他,用办事成效来考察他,那么平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
14. ①言行结合:识人需听其言并观其行。
②信任与求证:对长期信任的人不轻疑,但需查证真相。
③实践检验:以实际任职和功绩评判能力,而非外貌或言辞。
【答案】15. C 16. B
17. ①推己及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着脚丫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②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
③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18.【答案】 ①. 君子喻于义 ②. 小人喻于利 ③. 物有本末 ④. 事有终始 ⑤. 春江潮水连海平 ⑥. 海上明月共潮生
【答案】19. B 20. C
21. 一个年过七十的歌师傅用一种充满不可言说的深厚感情低沉的略带一点鼻音的腔调唱着苗族举行刺牛典礼时迎神的歌词。
22. ①“天真无斜”的“斜”改为“邪”;
②“不合规距”的“距”改为“矩”;
③“老师缚”的“缚”改为“傅”。
23. 余音绕梁——苗家山歌会让你沉醉在悠扬的旋律中
24.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