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桥有几种跨法。最普通的是像条板凳,在两个桥墩上,横跨着桥身,叫作“梁”,因而这种桥叫作“梁桥”。它的特点是:梁是笔直的而且是平放在桥墩上面的。梁上有重量时,它就向下弯曲,它的内部就处处受力。如把梁切断来看,断面的上部受“压力”,下部受“拉力”,因此用来做梁的材料,必须同时有“抗压”和“抗拉”的强度。但是,任何材料的这两种强度都是不一样的,如用石块做梁,跨度过大,则抗拉强度不足,可使下面断裂,但其抗压强度还未充分发挥;用钢料做梁,抗拉又大于抗压。可见,任何材料做成梁式的桥,都是不经济的,这就使梁桥的跨度,受到一定限制。
为了扩大跨度,可以变更梁在桥墩上的安置形式,来增加梁的强度。一种形式是把梁放在三个或更多的桥墩上,使它从一个桥墩,连续到几个桥墩,因而每一孔梁上的重量就可由其他各孔的连续梁来共同担负,这就可尽量平衡梁内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差距。这种桥名为“连续梁”,是一种先进的设计,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梁就是这种形式。
但是,更彻底的扩大跨度的方法,是把造桥材料做成一种型材,使它强度得到充分发挥而毫无浪费。比如把石料做成一种像瓦片的形式,在那里面,处处都是压力而无拉力,而把钢料做成一种像晒衣绳的形式,在那里面,处处都是拉力而无压力。瓦片式的桥叫作“拱桥”,晒衣绳式的桥叫作“悬桥”。
拱桥的“拱”就是弯曲的梁,因为这一弯,就把梁内的拉力全部改变为压力了。同是石料,做成拱桥,它的跨度就比梁桥大得多,而且可用石块拼砌,不像梁桥要受块石长度的限制。云南省建成的开远长虹石拱桥,跨度长达114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桥。钢筋混凝土的拱桥,跨度已达264米(瑞典),而钢料做成的拱桥,跨度更达到503米(澳大利亚悉尼港)。
悬桥是吊起来的梁桥。在那里,许多小跨度的梁,不是个个放在桥墩上,而是一齐吊挂在几根很长的钢丝绳绞成的钢缆上,使这许多小跨度连接成为一个大跨度。钢缆挂在两旁桥墩上的桥塔上,钢缆的两头锚碇在两岸。这样,全桥重量,最后都传到钢缆,而使它下坠,弯成曲线。钢缆在下弯时,内部全受拉力,而钢丝绳的抗拉强度却正是一切材料中的最高的。因此,悬桥的跨度不但比梁桥大,而且可以大大超过拱桥,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桥。现在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就是悬桥,跨度已达1299米(美国纽约)。
可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形式层出不穷,桥的跨度是可以越来越大的。将来的桥,连山越海,一定能把任何“天堑”变通途!
(摘编自茅以昇《桥梁史话》)
【注】此文最初发表于1962年7月27 日《武汉晚报》。
材料二:
先民创造独木桥时,桥梁的历史便开始了。两墩架一梁,成了人类桥梁史上最简洁、最经典的造型,这便是“梁桥”。若要增大跨度,这种桥梁就必须进化,连续梁桥由此诞生。由于梁体连续不间断,前后的弯曲互相约束,因此桥身难以被“折断”。我国最早跨越长江的桥梁——武汉长江大桥即采用连续梁结构。而建成于11年后的南京长江大桥,则是长江上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大桥,最大跨度达160米。
面对陡峭的崖壁、湍急的水流或是桥下交通的需要,竖直的桥墩已然无处安放,人们需要一种一跨而过的桥梁,比如“拱桥”。拱桥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标配,也是诗词歌赋中的经典意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一座现代拱桥,根据桥面与主拱拱圈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上承式、中承式和下承式拱桥。“拱”结构在自重和桥面荷载的作用下,向两端底座释放“张力”。两端的底座不仅要在竖向上托起桥身,还必须提供横向推力,牢牢抵抗住“拱”的变形,从而提高了拱桥的跨越能力。在中承式和下承式拱桥中,工程师们还能在拱和梁的交点间固定一“系杆”,以其拉力代替两端底座的推力,是为“系杆拱”。系杆的存在让拱桥的底座不再需要提供横向推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大为提高。如今,拱桥的跨度已达575米,而接下来登场的角色,将帮助中国人突破1000米的跨度大关。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摆渡还是黄浦江两岸来往通行的唯一途径。随着上海的发展,修建一座跨江大桥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还从未有桥梁达到400米的跨度。同济大学的李国豪校长和项海帆教授力主自行建造这座“黄浦江第一桥”。1991年,以不到日本团队所提方案一半的造价,上海南浦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开启了我国自主建设超大跨度桥梁的先河。这座大桥的两端伫立着两座约50层楼高的高塔,两塔与桥面以180根钢索相连,如同一根根倾斜的钢铁琴弦,是为“斜拉桥”。由于根根拉索向上提拉,竭力阻止梁体向下弯曲,如同有了一个个“隐形桥墩”,极大地提高了桥梁的跨度潜力。现代斜拉桥从诞生日起,仅用50余年时间,便完成了千米跨度的跨越。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河谷纵横,从前,人们往往依靠索桥或吊桥跨越障碍。这种桥梁今天已达1700米的跨度,成为桥梁界的王者,这就是现代悬索桥。高耸的桥塔、弯曲的主索、坚实的锚碇,组成了它最基本的承重体系,也是它最鲜明的外形特征。和古老的索桥不同,现代悬索桥拥有格外坚韧的主缆。以位于贵州的坝陵河大桥为例,其主缆以直径5.25毫米的高强钢丝为基本材料,91根为一束,208束为一缆,双缆并行,足以承载近万吨的钢梁。尽管悬索桥和斜拉桥都是索桥,但悬索桥的吊索垂直于桥面,无论其跨度多大,都不会产生挤压梁体的水平轴力。根据学者们的推算,悬索桥的跨度至少能达到5000米,实在令人咋舌。
回顾中国桥梁的建造历史,我们曾领先于世界,也曾落后于他人。虽然充满坎坷和波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却从未停下脚步。近百年来,他们不断突破地理、地质、技术、成本等条件限制,即便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也能创造出新的技术,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
(摘编自《这里是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汉长江大桥采用“连续梁”设计,梁内的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因相互平衡而抵消,桥身因此十分坚固。
B. 作为石拱桥的代表,云南省开远长虹桥的跨度达到114米这一极限值,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桥。
C. 拱桥“系杆”的拉力能替代两端底座的横向推力,提升地形适应性,但“系杆”并不适用于所有拱桥。
D. 现代悬索桥充分利用钢索的材料特性,拥有格外坚韧的主缆,其鲜明的外形特征比斜拉桥更完美。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板凳”“瓦片”“晒衣绳”等常见事物阐释桥梁原理,化抽象为具象,使文章通俗易懂。
B. 材料二引用杜牧名句,展现拱桥的文化意象,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C. 材料二以讲述南浦大桥故事引出斜拉桥这一新话题,由此展开对其工作原理、优势等的介绍。
D. 材料二列举若干数据介绍坝陵河大桥,强调了悬索桥的主缆强度是跨度突破5000米的核心条件。
3. 如果给材料二的前四个自然段各拟一个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独木成桥 ②气贯长虹 ③千米跨越 ④索向无敌
B. ①架梁为桥②长虹卧波③钢铁琴弦④跨度王者
C. ①多墩一梁②一跨而过③隐形桥墩④索越千山
D. ①造型经典 ②飞虹贯壑③纤索擎天 ④现代悬索
4. 两则材料同为科普文章,写作意图却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谈谈赵州桥的拱桥形式相较于石梁桥形式有哪些优点。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节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
谈旭华
父亲说:“你爷爷辈,有弟兄两个。你爷爷是老大,曾中过晚清举人,武昌起义后便在乡下教蒙童为业,人称大先生。你二爷呢,人称二杠子,三十多了还没娶媳妇,一直帮你大爷勤扒苦做养活一家人。我那时也就十二三岁吧,也没钱去念书,只得到西杨岗地主老财杨百川家去放牛混口饭吃。”
其实,无论是我大爷还是二爷,我都没见过,因为他们去世时,我还没出生哩,什么事都是后来听我父亲讲的。
我这两位爷,身板都不算太高,也就一米六吧,容貌也相似,都是小头小脑的,但脾气不像,大爷性子温暾,做事慢条斯理,还张口“子曰”闭口“诗云”的;二爷肠子直心眼实,做事风风火火,说起话来像木杠两头一般粗。
大爷租了杨百川家的几亩田来种,立夏前种早稻,立秋抢插晚稻,秋收后还要赶播一季冬小麦,一年四季的农活儿多得像葡萄串一嘟噜一嘟噜的。大爷不擅干农活,也不屑做这累得血喷心的苦力,所以总变着法子耍奸偷懒。
正是犁耙水响的“双抢”时节。二爷挑着草头往返打谷场已经好几趟了,再回到田头时,仍见大爷躬着身围着草头打转儿,气就不打一处来。
二爷吼:“哎,大先生,您做什么呢?拿着草腰子围着草头转圈,难道是要绑猪杀么?”
大爷干咳说:“非也,非也。这一担草头有一百多斤重,我挑不动哩。哥拿草腰子匀一匀,好把一担分作两担挑。”
奶奶踮着小脚给大爷摇蒲扇,说:“就是,把一个草头杀成两个草头,你哥才挑得动。哎,大先生,可别累着了。”
二爷的鼻子都气歪了,“嗬,这哪是干活儿的架势?都滚吧,别再在这儿丢人现眼了!”
大爷立时羞愤难当,便一家伙扔了扁担说:“兄弟,好生无礼!好,我滚,就滚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二杠子,那这些草头,就拜托了!”说着还朝二爷作了一揖。
西杨岗街上有几家肉案子,其中一家黄姓的肉案除了卖肉外,但凡逢双日的大集,还赠送些骨头汤。骨头汤是用架起的大铁锅熬煮的,几根排骨、筒子骨在锅底劈柴的加持下不停地翻滚,诱人的肉香味就弥漫了整条街。大爷换上长布衫,步行大半个时辰后就来到了汤锅前,从怀里摸出十几个铜子,再打上二两吊酒,切上二两烤馍,然后就着一碗骨头汤滋润地喝起来。末了,还不忘给二爷也拎上一瓦罐。
大爷租的地与杨百川的田紧挨着,中间仅隔道狭长的田埂。杨百川做事绝,暗地让长工在犁田时不断地削田埂,后来越削越细,硬是把大半个田埂给削到他家了。二爷看不过,便去找扬百川评理。
杨百川耍横说:“我削你的田埂?那泥埂上可有你的名字记号?别忘了,就连你家租的地,也是我杨家的!”
二爷被呛得面红耳赤,就冲上去想揍杨百川一顿,结果反倒让人家给打得半死。
大爷就请来镇上的郎中闵三先生,给二爷看伤。闵三先生看后直摇头,说这伤淤在心里,难治啊。
闵三先生是镇上的名医,说话向来一言九鼎,他说难治,就等于给人判了死刑。大爷一听便哭:“好你个二杠子呀,你跟杨百川杠什么呢?杠命吗?都怪哥无能,至今还没给你娶个媳妇哩!呜呜。”闵三先生不忍,又撂下几副草药说:“这些药吃吃看,好便好,不好便拉倒。如果他想吃什么,可别省,说不定以后就吃不成了啊。”
草药一天天在减少,二爷也一天天在消瘦。奶奶记起了闵三先生的话,含泪问:“二兄弟,你还想吃点啥?”二爷嘟噜着喉结,语焉不详。大爷坐到床沿,紧握住二爷的手说:“兄弟,你是说,明天是不是西杨岗的集?哦,你是想喝骨头汤吧?”
第二天一大早,大爷抱着瓦罐去了西杨岗。到了中午,大爷没回来,瓦罐却回来了,是邻居肖福清抱回来的。
据《澴川革命史志》记载:1942年6月17日,花园日伪驻军派出一个小分队蹿至西杨岗抢夏粮,屠杀群众36人。我大爷便是其中一个。
肖福清说:“大先生本来是跟我一起逃跑的,但他抱着罐子,怕洒了骨头汤,就落在了后面,被鬼子追上,一刺刀给挑了。等鬼子走远了,我才敢从田沟里爬出来,找到奄奄一息的大先生,他还抱着罐子不放。大先生说,这汤一定要带回去,给二兄弟喝。说完了,便断了气。”
土黄的瓦罐,已经染成血红色。奶奶掀开盖子时,骨头汤还有些热气,用筷子搅了搅,里面还漂着几片猪肉。
喝了骨头汤,再吃几副药,半月后,二爷竟神奇地下地了,又活了三十多个春秋。
是夜,杨百川家里突然失了火。
后来,我父亲投奔了在大悟山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直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今年清明时节,已是95岁高龄的父亲要去再给二位爷上一回坟。
大爷和二爷的坟紧挨着。两堆纸钱刚烧着,风一吹,烟灰便合到了一起,飘上了天空。
父亲咧着干瘪的嘴巴笑:“肯定是你两位爷拿了钱,一起去街上喝骨头汤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爷最初“滚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是逃避农活的借口,符合他“不擅干农活”,不屑做苦力活的特点。
B. 二爷为田埂被削与杨百川争执,体现了他“肠子直心眼实”的性格,也反映了旧社会地主对佃农的欺压。
C. 骨头汤具有神奇的疗效,二爷喝了骨头汤后痊愈;痊愈之后的二爷为了报仇,放火烧了杨百川的家。
D. 父亲投奔新四军、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让家族故事与时代洪流形成关联,使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中过晚清举人”“武昌起义后便在乡下教蒙童为业”,表明了大爷的性格,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 盛汤的瓦罐“已经染成血红色”,里面的汤“还有些热气”,这一描写将残酷与温暖浓缩于一物,画面极具冲击力。
C. 结尾描写“我”的父亲上坟的场景,“烟灰便合到了一起,飘上了天空”,暗示了父亲心情的沉重,强化了悲剧色彩。
D. 小说通篇语言平实、质朴、简洁,富有乡土气息,作者使用这种语言风格是为了体现自身对乡村生活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8. 文中引用《澴川革命史志》相关的记载,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9. 小说中“骨头汤”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多重意蕴。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宴小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
(节选自《荀子·尧问》)
材料二:
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执贽而师见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戒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三:
握发,吐哺,无此事也。古者天下有道,进贤使能,乡有举,里有选,有一贤人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用也。凡卿大夫士皆贤才也,凡贤才皆卿大夫士也,周公安所得布衣之士而见之而礼之乎!古者士敦节义,咸自重而轻功名,不为臣则不见。春秋以后犹然,况成周之世乎!天下之贤士谁肯自枉以见周公者,而烦周公之吐哺、握发乎!战国之世,御大夫多世禄,不则其姻族嬖幸之人,贤才伏处而无由进,由是为士者不耻干谒以求荣显,是以有孟尝之属以好士闻。彼盖见当时之风气如是,而因亿料周公大圣之必有更甚于是者,遂撰为是说耳。此说本之《荀子》,其词与此少异。
(节选自《考信录》)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人皆以我A为越逾B好士C然D故士至E士F至而后见物G见物然后知H其是非之所在。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盍亦反其本矣”中“盍”的意思相同。
B. 正,意为使……端正,与《兼爱》“故亏父而自利”中“亏”的用法相同。
C. 无以,无从,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无以”的意思相同。
D. 枉,屈尊,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枉”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周公认为伯禽的“宽”“好自用”“慎”并不是美德,反而分别存在“无辨”“窭小”“浅陋”的不足。
B. 材料一中,周公阐述观点时,以自身求贤经历作为佐证,之后直接告诫伯禽不可骄人,层层递进且逻辑严谨。
C. 材料二在列举周公执政期间因谦逊而贤士云集的情况后,又假设周公骄吝则贤士寡少,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D. 材料二中,周公以“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强调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并以此告诫伯禽不可轻视天下贤士。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士敦节义,咸自重而轻功名,不为臣则不见。
(2)由是为士者不耻干谒以求荣显,是以有孟尝之属以好士闻。
14. 材料三质疑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真实性,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散关渭水之间①
陆游
平生望眼怯天涯,客里何堪度岁华?
但恨征轮无四角②,不愁归路有三叉。
驿窗灯暗传秋柝,关树烟深宿暮鹅。
叱犊老翁头似雪,羡渠生死不离家。
【注】①此诗为绍熙三年秋作于山阴,诗人因“喜论恢复”“不合时宜”罢官归家。②四角;车轮生四角则难以转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中的“怯”字极具表现力,精准地点明诗人对离开家乡、远赴天涯的心理感受。
B. 首联下句点出诗人客居他乡时的处境,“客里”二字则与题目中“散关渭水之间”相呼应。
C. 颈联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梦境中的散关之景,其意境与“铁马秋风大散关”句相同。
D. 尾联上句刻画了老翁呵斥牛犊的生活场景,其中“头似雪”的描写凸显了老翁的年老态貌。
16. “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较好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这一理论赏析诗句“但恨征轮无四角”。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与才能,这也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2)初春时节,济南趵突泉景区内,草木滋长,泉水涌动,让人不禁联想到《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心理学中,感官处理敏感性指的是个体在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时所表现出的深度、细腻程度与反应强度的差异,而这种特质较强的人就被称为高敏感人格,他们会对环境刺激、情绪线索和社会信号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根据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提出的DOES模形,高敏感者主要有以下4种核心特征。
第一,加工深度。高敏感者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更加深入和细致,他们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整合这些信息,导致他们在做决定时经常会 甲 。并且,由于他们在内心会反复地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权横,所以在遇到人际冲突时也会比较容易陷入内耗,常常不自觉地闷心自问: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事情。
第二,过度唤醒。高敏感个体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反应会更加强烈,因此当他们在面对环境中的过度刺激时,( ),即出现“感官过载”的现象,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时常有疲惫或头疼的感觉,在连续社交后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来恢复,面对多任务同时进行经常 乙 等等。
第三,情绪强度。高敏感个体往往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情绪体验。他们①对自己的情绪觉察更细致,②更容易对他人的情绪产生深刻的共鸣,共情能力很强。比如,在看电影或听音乐时容易流泪或产生强烈共鸣,很容易被周围的情绪“传染”,有时候还会因为过度在意他人情绪而选择压抑自己。
第四,感官敏感性。高敏感者的感官系统更加敏锐,对感官信息的“阈值”更低,因此他们拥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捕捉到许多别人注意不到的 丙 ,例如他们能够觉察到聊天气氛的微妙变化,嗅觉、味觉和听觉比别人更敏锐,但也会因为灯光太强或有点噪音而难以集中注意力。
以上这4种高敏感者的特征也得到了脑科学研究的验证。所以,③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有上面这几种表现,④说明你可能属于高敏感人格,而且符合的程度越高,你的敏感性也就越强。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更容易会感到疲惫或紧张 B. 会更容易感到疲惫或紧张
C. 感到疲惫或紧张就很容易 D. 疲惫或紧张就很容易出现
20. 请在文中波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学校心理协会将举办一个主题为“高敏感也是一种天赋”的活动,邀请你参加活动并就“高敏感的天赋优势”进行发言。请根据材料,列出三条发言提纲。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 C 2. D
3. B 4.
材料一:以桥梁跨法为核心,介绍梁桥、拱桥、悬桥等桥型的结构特点与跨度限制,阐释不同材料在桥梁建造中的应用逻辑,展现科技对扩大桥梁跨度的推动作用,传递对桥梁建设未来的展望;
材料二:梳理中国桥梁从梁桥、拱桥到斜拉桥、悬索桥的发展历程,突出中国自主建造超大跨度桥梁的突破与成就,强调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探索精神,体现中国桥梁从跟跑到突破的发展脉络。
5.
①跨度更大:赵州桥大拱长达37.02米,远超石梁桥;石拱桥可用石块拼砌,不受块石长度限制,能突破石梁桥的跨度局限;
②通行更便捷:大拱呈弓形,桥面无陡坡,便于车马上下,解决石梁桥可能存在的通行障碍;
③设计更科学:大拱两肩设小拱,既节约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能增加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比石梁桥更适应自然环境;
④材料利用更高效:拱桥将石料的抗压强度充分发挥,避免石梁桥因抗拉强度不足导致的材料浪费,更经济耐用。
【答案】6. C 7. B
8. ①增强历史真实感,说明大爷死亡是日寇暴行的真实记录。
②将大爷的牺牲从“为兄弟送汤意外去世”的个人悲剧,升华为日军侵华背景下的民族苦难,深化主题。
③史志的客观冷峻与肖福清讲述的感人细节形成对比,使得表达更有张力。
9. ①骨头汤是西杨岗集市的特色食物,象征着平凡生活的烟火气,最初是大爷逃避劳动的“慰藉”。
②大爷喝汤时不忘给二爷也拎上一瓦罐,临终仍执着于“给二兄弟送汤”,骨头汤成为兄弟情谊的载体。
③大爷为护送骨头汤而被日军残忍杀害,骨头汤成为悲剧的见证。
④小说结尾,父亲想象两位爷爷喝汤,骨头汤成为家族记忆的符号。
【答案】10. CEG
11. C 12. B
13. (1)古时候的士人注重气节道义,都自重而轻视功名,不属做臣子就不出来拜见。
(2)因此作为士人不以求见权贵来谋求荣华显达为耻辱,所以有孟尝君这类人因喜好士人而闻名。
14. ①西周选贤制度完善。当时天下有道,贤人皆通过乡里推举被任用,无需周公如此急切求士。
②士人自重不枉见。古之士人崇尚节义,非臣属则不见权贵,不可能频繁主动求见周公,致其“握发吐哺”。
③“握发吐哺”之说源于战国早期,因当时贤才难进,士人需干谒权贵,后人据此揣度周公而编造。
【答案】15. C 16. ①“但恨征轮无四角”中,诗人“恨”车无角,希望它有角能停住。
②这种违背常理的想象,表达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17.【答案】 ①.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②. 又重之以修能 ③. 木欣欣以向荣 ④. 泉涓涓而始流 ⑤. 人生得意须尽欢 ⑥. 莫使金樽空对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18. 甲:犹豫不决(或“举棋不定”);乙:力不从心(或“手足无措”);丙:蛛丝马迹(或“细微之处”)
19 B 20. ①不仅(或“不但”);②而且(或“还”);③如果(或“倘若”);④那么(或“就”)
21. “权横”改为“权衡”;“模形”改为“模型”;“闷心自问”改为“扪心自问”(任改两处即可)
22. ①信息加工优势:高敏感者能深入细致处理信息,在需要深度思考、整合细节的任务(如科研、设计)中更易出成果;②情绪感知优势:共情能力强,能敏锐捕捉他人情绪与社交信号,在心理咨询、教育、服务等领域更易建立信任;③感官捕捉优势:感官阈值低,能察觉环境中的细微变化,在艺术创作(如文学、音乐)、环境监测等领域更具洞察力。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