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七中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30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初春,嗅着空气里裹挟的微微湿润的泥土气息,人们乘兴出发,在歌乐新绿中踱步,满山遍野的péng勃景象尽收眼底。
热浪滚滚,夏日正盛。路上的行人浸泡在这热浪里,似乎快要zhì息了。突然,雷声振聋发聩,以锐不可dāng之势掀开天幕。终于,人们翘首以待的雨,来了!
金秋,桂花香气不愿在枝头驻留。一缕缕香甜伴着风的旋律,轻盈而潇洒地跳跃着,跳跃着,在不知名的草丛里隐匿了踪迹。
到了冬天,树梢上挂着晶莹的冰花,往日那一抹抹绯红杳无消息。一连几天都下着绵绵的雨,老街的青石板被蹭得油光可鉴。
四季的美如此多变,我们需细品岁月长廊中的光阴流转。
1. 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1)péng( )勃 (2)zhì( )息
(3)锐不可dāng( )
2. 给加点字注音。
(1)裹挟( ) (2)踱步( ) (3)轻盈( )
3. 文段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振聋发聩 B. 翘首以待 C. 杳无消息 D. 油光可鉴
4. 梁衡先生邂逅吕梁山之美,从自然美景中领悟生命哲思。下列语句摘自梁衡先生的散文《秋思》。细读这些语句后,你发现选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秋色如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
②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
③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地充实。
④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
⑤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
⑥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⑦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
A. ②⑤⑦⑥④①③ B. ②④①⑥⑤⑦③
C. ②⑤⑦⑥④③① D. ⑤⑦②④①⑥③
5. 地方美食是地域文化的缩影。请从下列重庆美食中任选其一,仿照示例,写一句话来突显它蕴含的巴渝文化。
示例:小面——劲道面条,饱含巴渝质朴:麻辣汤汁,彰显山城豪爽。
重庆美食:火锅 榨菜
6.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它是斯诺根据实地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记录了1936年6月到10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
B. 当时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便,它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C. 斯诺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次“大迁徙”指的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 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
(2)《红星照耀中国》塑造了一大批鲜活而立体的革命领袖和革命将领形象。作者既展现了他们伟大卓越的一面,也记述了他们作为常人的一面。请从下列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人,参照示例,完成对人物的介绍。
示例:毛泽东:他博览群书,高瞻远瞩,领导了秋收起义,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生活简朴,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吃辣的嗜好。
备选人物:周恩来 贺龙
7. 学校将举办“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分享“诚信”的名言警句和成语典故。
A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成语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9月25日上午10点,复兴中学初二年级召集各班学生,于教学楼前广场举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有:年级组长吴老师及各班班主任。吴组长热情洋溢的讲话拉开了宣誓活动序幕,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勾画出最美的线条。随后,由学生会主席带领全体同学庄严宣誓。现场气氛庄重严肃,充分体现了同学们践行诚信考试的决心。最后,各嘉宾、同学在横幅上签名并留影纪念。相信在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中,同学们一定能够拿出积极饱满的态度,诚信应考,创造佳绩。
(3)作为学校广播站小记者,诚信考试宣誓活动结束后学校将安排你进行采访,请你以吴老师和一个初二同学为对象各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默写(10分)
8. 古诗文默写
(1)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3)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5)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6)两岸石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以老马为喻,展现奋发思进的雄心壮志。(曹操《龟虽寿》)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傍晚时的灵动景象,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15分)
阅读两文,完成各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②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游黄山记》)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被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于小山轿。②羸:léi,瘦弱。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非亭午夜分 自力更生 B. 绝 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C. 不以疾也 奋笔疾书 D. 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先概写山的广度和高度,为下文对三峡水的描写做铺垫,按照春夏秋冬季节更替的顺序,突出水的特征。
B. 甲文句式骈散结合,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节奏鲜明,极具节奏感,又富于变化。
C. 乙文在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D. 甲文写景重在客观描绘,乙文写景重在游历体验。
12. 两文为了突出山的特点,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结合相关句子,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22分)
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和父亲
潘云贵
①小时候,我常认错一些事物,比如幼年在超市水果架上第一次看见香蕉,才知道自己之前吃的都是芭蕉。
②果皮青涩的芭蕉不能立即吃,需要存放在米缸中一段时日,等它熟透后才能入口。母亲爱干净,见我摘回的芭蕉沾着许多灰尘,便用帕子认真擦拭表皮,之后再放入米缸,在白花花的米缸内挖出一个坑,将芭蕉埋入,再用白米覆盖,堆了一层又一层,像藏起一个又一个苦涩的秘密。过了三四天,芭蕉就有些熟了,若是嘴馋,也能尝尝了,虽仍有些涩味,但舌尖多半品到的已是甜了。
③那时常和我抢芭蕉吃的是父亲。
④父亲吃芭蕉的速度非常快。我刚用小手剥开皮,正想对他得意一笑,却见他喉咙一滚,一根芭蕉顿时不见踪影。接着,父亲又看向眼前余下的芭蕉,我立即用手护住。父亲那双水牛似的大眼睛一转,便有想法了,学着《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人参果时说的话,跟我说:“刚刚吞得急,忘了是什么味道了,再吃一根,好吗?”我噘着嘴巴,不理他。他又央求,我便扯下一根最小的给他。
⑤父亲耍赖皮,凭着自己力气大,一把夺走我手里所有的芭蕉,我哇哇大哭起来。母亲听到哭声,急忙进屋,将父亲责骂一通,父亲像小孩一般挨着批评,顺道递了个眼神过来,示意都是我害的。我擦干泪花被他逗笑了。
⑥父亲那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却仍像个男孩,少年心性还未泯灭。
⑦再长大些,我们家如一艘搁浅的船,泊于生活的泥沼,父亲似乎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因封山管制,无法再上山采石,村里众多石匠都失业了,父亲也是其中一个。在那个微凉的黄昏里,他一直蹲在家门口,鸽群盘旋,他没忍住哭了出来,直到见我们放学回来,随即擦掉泪花,站了起来。那天过后,父亲脸上的笑容,像一条条鱼,被日子渐渐捕光。
⑧为了减轻负担,身体瘦弱的母亲开始到街上摆摊卖食杂,整日起早贪黑,面容愈发憔悴,而父亲也因暂时找不到工作,跟着母亲一道早出晚归做这小本生意,搁浅的船暂时又驶进了生活的海洋。
⑨高考那年,我的情绪反复无常,整个人像一匹陷入荒漠找不到方向的骆驼。深夜,我埋头于无止境的作业里,窗外的棚布被敲击得噗噗直响,我的情绪糟糕透顶。如将自己囚禁于笼中,那种压抑感使我挣扎起来,奔到阳台上淋着大雨,似乎才舒服些。
⑩父亲见状,如一只老鹰扑过来,将我护在他的翅膀下。用那双布满茧子、粗糙的手帮我擦眼泪,说:“有爸爸在,坚强点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现实境况将人逼至死角,我束手无策,幸好有父亲在,给我温暖和力量,使我足以在那年六月一一还击。
在之后的人生路上,我渐渐离开父亲,独自奔波。时常被这世界欺凌,碰过壁,受过伤,只能一个人熬过四季的诸多时辰。
工作后,有天带着学生们外出采风,却在重庆解放碑迷路了,中途还收到领导因我一次无心之失发来的处罚通知。当时,无助的我一抬头就看到高楼如巨人般屹立在面前,心里想着:所有的过往都已回不去了,多希望父亲能来拉我一下……那个夜里,支撑我带着学生们匆匆奔向重庆北站的,是想到父亲身上对他的孩子的爱与责任感。我看着学生们的瞳孔里那一道自己的身影,像望见了父亲曾经的样子。
回忆起幼时被放入米缸的芭蕉,为了成熟,进入黑暗,经过温度的起伏、压力的考验,最终抵达我们舌尖。它们用最后的香甜表达着对自己这一路成长的感谢。
一想到这世间所有的草木都在岁月的园中瓜熟蒂落,总觉得父亲会站在某一棵芭蕉树下,等我前来,把这些在风雨中长好的果实一一放到我手里。
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跟我抢夺这些芭蕉,也不会再把我弄哭,而是认真挑出表皮已显金黄的几根芭蕉给我,并轻轻说道:“吃吧。”
父亲嘴角微微上扬,笑容里种满了阳光和风。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3. 【散文·内容梳理】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事件 情感变化
小时候 父亲与“我”抢食芭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长大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家庭困境充满担忧,也理解了父母的艰辛
高考那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父亲充满依赖与感激
工作后 工作不顺时想到父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散文·语言赏析】按要求赏析句子。
(1)再长大些,我们家如一艘搁浅船,泊于生活的泥沼,父亲似乎一夜之间成熟起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用那双布满茧子、粗糙的手帮我擦眼泪,说:“有爸爸在,坚强点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5. 【散文·物象作用】文中多次描写芭蕉。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芭蕉这一物象的作用。
16. 【散文·形象分析】结合全文,分析父亲从少年心性的大男孩变为成熟男人的原因。
17. 【散文·句子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第 段的含义。
一想到这世间所有的草木都在岁月的园中瓜熟蒂落,总觉得父亲会站在某一棵芭蕉树下,等我前来,把这些在风雨中长好的果实一一放到我手里。
(二)(18分)
阅读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l)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通常人工智能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
②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材料二】
①AI技术不断创新,正成为守护中华文脉的好帮手。运用前沿数字科技帮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未来中国也可以遇见古老中国。
②展台上一幅高清的“敦煌遗书”吸引记者目光。AI古籍修复模型具备优秀的图像处理能力,可助力古籍文献中存在的模糊、阴暗等图像质量问题的解决。在生成式AI技术的加持下,残卷正被数字化修复。公众可在不同位置扫描样本卷轴,见证AI如何通过字形修补、褪色修复等,让古籍再次被“看见”。通过AI识别,千年时光中的残卷,被拂去岁月的痕迹,以完整姿态向关注者们“问好”。
③更让人惊叹的是,模型还可以智能学习不同古籍文字风格、纸张背景,对损坏区域的字体风格也进行高度还原,尽量确保文字风格和背景与原古籍的一致性,修复如旧。不仅清晰呈现古籍文字内容,更能还原古籍的气质韵味,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④历史不止于书,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智能高清滤镜”,能从4厘米长的核桃上,提取每个字只有1毫米长的微雕文字,“核舟记”蕴含的精巧、细致之美,正在被AI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站在数字人祖冲之面前,不仅可以再现古人风采,还能互动对话,得知自己的生日和圆周率的哪一段重合……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这样的AI应用别具一格。
【材料三】
①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技术体验的新奇性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在艺术生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长篇小说,还存在叙述或跳跃或冗余、情感描写较为生硬、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套路化等问题,在阅读体验和情感代入上都有不足。一些人工智能设计的艺术形象,风格较单一,识别度与美感都不够,暴露出受语料和算法限制的短板。
②一位网友感慨地说,他用5分钟时间让人工智能生成了一个设计作品,却花了5个小时才去掉作品中的“AI味”。有人工智能科学家形象地把相关软件比喻为“画家的新画布”,从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挥毫泼墨,到只需给出个人的艺术创意即可“指令生成”。我们应当认清,人在运用新“画布”的过程中,让渡给机器的是什么,从机器那里换回的又是什么。人工智能通过进一步剥离“技”“艺”分工以提升效率,人则必须努力克服技术在追求效率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让技术始终为内容服务,回归“技”“艺”融合,否则可能会损害人本身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③人工智能创作生产越是只需要“指令”和“语料”,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就越需要把生活的丰富内涵、精神的拓展升华融入其中,保持艺术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保持艺术与人的根本性关联。唯其如此,科技赋能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艺术的丰盈,带给人类以精神的充盈。
【材料四】
①近日,悉尼大学通过邮件通知称,澳大利亚内政部已决定禁止政府机构使用DeepSeek相关产品,同时其他组织也在评估或执行类似的限制措施。这表明,DeepSeek可能因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而受到质疑,尤其是在涉及敏感数据处理时。
②多国相继出台禁令,禁止学生使用DeepSeek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对其安全性和伦理性的担忧。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已采取行动,限制或禁止DeepSeek在学校及政府部门的应用。
③此外,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陆续传出类似禁令。国内一些高校如复旦大学,同样出台了相关规定,禁止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
④总体而言,这一系列禁令旨在防范DeepSeek对学生学习效率、学术诚信以及信息安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8.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是一种能够呈现人类智能的计算机学科技术,在非常多学科领域广泛应用且成果丰硕。
B. AI技术既能用作古籍还原,还能再现古人风采,是守护中华文脉的好帮手。
C. 目前人工智能尚有不足,人们必须努力克服技术在追求效率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否则可能有消极影响。
D. 多个国家和地区已限制或禁止所有国民使用DeepSeek,主要出于对其安全性和伦理性的担忧。
19. 学校图书馆馆藏的《山海经》由于年代久远,有不少破损。小渝建议管理员用AI修复,请你结合材料二,说说这样做可行吗?
20. 小沙同学平时很怕写作文,想用AI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请你根据材料三对他进行劝说。
21. 材料四中提到多国对DeepSeek等AI工具的使用有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请结合你对以上四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四、写作(55分)
22. 按要求作文。
“顶流”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是顶级流量的简称,指极出名的人物、事物或内容。在赛场上,叱咤风云奋力拼搏的健儿是运动员中的“顶流”;在家庭中,默默付出、坚强能干的母亲是孩子心中的“顶流”;在历史长河中,耳熟能详的诗人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顶流”;在大自然中,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是祖国河山的“顶流”……
请以“我心中的顶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23. 人生有三阶:“阅己、越己、悦己。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悦纳自己,是一辈子的功课!”
上面这段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从“阅己”“越己”“悦己”中,选择触动自己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答案】1. ①. 蓬 ②. 窒 ③. 当
2. ①. xié ②. duó ③. yíng 3. A
4.【答案】B
5.【答案】示例:
火锅——红油底色,尽显江湖豪情;汤卤滚烫,沸腾巴渝热辣。
榨菜——三腌三榨,沉淀巴渝底蕴;咸香脆爽,蕴藏传统坚守。
6.【答案】(1)D (2)示例:
周恩来:他极具革命智慧与组织才能,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众多关键革命行动,在复杂的革命局势中总能精准把握方向,是党和军队的重要核心领导者;他性格温和谦逊,与斯诺交谈时耐心又坦诚,会细致解答各种问题,日常穿着十分朴素,一件旧衣服能穿很久,工作再繁忙也会抽出时间阅读书籍充实自己。
贺龙:他作战勇猛无畏,早年就凭借非凡的胆识带领群众反抗压迫,在长征等艰苦历程中始终坚定向前,是极具传奇色彩的革命猛将;他为人真诚豪爽,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常常笑着和大家分享故事,生活上不追求特殊,吃饭和普通战士一样简单,还特别关心战士们的疾苦,总是尽力为大家解决困难。
7.【答案】(1) ①. 示例:轻诺必寡信。 ②. 示例:曾子烹彘。
(2)9月25日复兴中学初二年级举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
(3)示例一:吴老师您好!对于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您还有哪些具体的诚信应考建议想送给大家?
示例二:同学你好!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你会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今天的誓言?
7.【答案】 ①. 将以遗所思 ②. 岂不罹凝寒 ③. 狐兔翔我宇 ④. 巴东三峡巫峡长 ⑤. 犹有竟时 ⑥. 五色交晖 ⑦. 老骥伏枥 ⑧. 志在千里 ⑨. 夕日欲颓 ⑩. 沉鳞竞跃
【答案】9. C 10. (1)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
(2)起初我还勉强自己步行,到了极度疲惫的时候,才被捆在他们的背上。 11. A
12. 甲文通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突出山的高峻、连绵;乙文通过“虽兜笼不能容”“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侧面突出山的狭窄、险峻。
【答案】13. ①. 对父亲抢芭蕉的行为有些无奈又觉得有趣 ②. 父亲失业后与母亲共同摆摊 ③. 父亲安慰、鼓励因高考而情绪崩溃的“我” ④.
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对父亲充满感恩与眷恋
14.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比作搁浅的船,把生活的困境比作泥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庭遭遇困境时的艰难处境,指出了父亲改变的原因,也表现了父亲的坚忍。
(2)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在“我”陷入情绪低谷时给予的温暖与力量,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和精神上给“我”的支持,表现浓浓的父爱。
15. ①“芭蕉”是文章的线索,通过“芭蕉”串联起父子间的温情回忆;②“芭蕉”象征成长的苦涩与甜蜜,父亲从“抢芭蕉”到“给芭蕉”的转变,体现他从顽皮到成熟的转变,也象征着父亲给予“我”的关爱;③“芭蕉”寄托深沉的父爱,增强文章感染力,引发读者共鸣。
16.
①家庭生活的艰难,尤其是父亲失业,使家庭陷入困境,“由于生活的重压,父亲似乎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生活的责任让他不得不快速成长。②作为家庭的支柱,父亲要承担起养活家人的责任,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促使他从少年心性的大男孩转变为成熟男人。③为了给子女更好的生活,父亲也需要变得成熟、坚强,这种对子女的爱也是他转变的重要原因。
17. 随着时间的流逝,草木终会瓜熟蒂落,我们也会挺过风雨,长大成熟。就像父亲在岁月中默默为家庭、为“我”付出,会坚定地陪伴我,以其乐观面对困难的精神鼓舞和感染着我,直面人生风雨,父亲的爱如同芭蕉果实一样,是“我”生命中宝贵的收获。(意思对即可)
【答案】18. D 19. 可行。AI古籍修复模型具备优秀的图像处理能力,可助力古籍文献中存在的模糊、阴暗等图像质量问题的解决;利用AI还可以智能学习不同古籍文字风格、纸张背景,对损坏区域的字体风格也进行高度还原,尽量确保文字风格和背景与原古籍的一致性,修复如旧;还能通过“智能高清滤镜”,提取精微的文字,对作品进行精细化处理,还原作品的原始韵味和细致之美。这些是古籍修复方面的具体应用和独特优势,与修复《山海经》的需求相契合,所以用AI修复《山海经》是可行的。
20. 示例:小沙,用AI写作文不太好。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长篇小说,还存在叙述或跳脱或冗余、情感描写较为生硬、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套路化等问题,在阅读体验和情感代入上都有不足”,AI写的作文存在叙述跳脱或冗余、情感描写生硬、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套路化等问题,缺乏真情实感和独特的思路;并且写作中还需要使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等,为表达中心服务,但是AI写作中,这些手法常常孤立使用,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一味地依赖AI会影响自己的创造力,所以尽量不要用AI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
21. 示例一:赞成。材料四表明,DeepSeek可能因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而受到质疑,尤其是在涉及敏感数据处理时,限制或禁止使用是为了保护信息安全;多国出台禁令也是为了防范AI工具对学生学习效率、学术诚信以及信息安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示例二:不赞成。结合材料二可知,AI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AI技术可以运用到前沿数字科技帮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推动了文化创意领域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巨大潜力。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加强监管等方式来规范AI工具的使用,而不是简单地禁止。
22、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