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8张PPT)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道、佛的融合 儒学 道教 佛教魏晋南北朝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______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________”和“尊道”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________道教贵儒本土化 儒学 道教 佛教隋唐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________对后世影响最大三教合归儒老子禅宗2.反佛斗争(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________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3)内容:用儒家的________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天命论知识点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1.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 隋唐文学 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文学、东晋________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________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________”和“诗圣”书法 ①隶书、草书、行书和________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②东晋王羲之a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①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②颜真卿的颜体和________的柳体最为有名建安陶渊明杜甫诗仙楷书柳公权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________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___________》 ①题材广泛,风格多样;②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________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③唐朝的________被尊为“画圣”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________、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________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顾恺之洛神赋图人物画吴道子云冈石窟莫高窟2.科技时间 类别 成就魏晋南北朝 数学 南朝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________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祖冲之齐民要术裴秀时间 类别 成就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________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 ①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_______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赵州桥雕版印刷火箭时间 类别 成就隋唐时期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____________长度医药学 ①________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②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地球子午线孙思邈唐本草知识点三 魏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2、6、9课】1.大迁徙与区域文化发展(1)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__________。(2)影响:改变了政治格局,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民族大交融本民族文化2.佛教文化交流(1)中亚、天竺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高僧________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________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玄奘西行天竺取经;________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僧人空海到长安求法。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石窟艺术发展,融汇东西。法显日本鉴真3.儒学传播(1)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2)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__________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经典4.其他文化交流(1)国际大都会: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2)国际大港口:唐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3)教育国际化: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入唐,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4)造纸术传播:8世纪以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5)中医药传播: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6)制度文化: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7世纪,日本________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7)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大化改新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1.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隋朝“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2.魏晋玄学:是在东汉经学衰微,纲常名教动摇的背景下产生的新道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了儒家学说,主要讨论本体论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时代特征。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1.社会情境——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纲要·上》P45)思考: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怎样的趋势?提示:趋势:佛教传入中国并盛行,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2.学习情境——唐代儒学的地位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思考: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儒学与佛教、道教相比政治地位怎样?提示:地位: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3.学术情境——唐诗的史料价值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提示:价值: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文学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4.学习情境——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思考:这个记载说明了什么?提示: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1.图解历史——汉字的演变及特点2.知识体系——三国至隋唐文化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日本遣唐使:隋唐时期,由于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学习,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1.学术情境——唐朝文化兼收并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却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结果。思考: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原因:唐朝推行开放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国力强盛,昂扬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2.社会情境——铸造于日本和铜年间的钱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上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思考:这一文物的发现可以说明什么现象?提示:中日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日本深受唐朝影响。探究主题 传承交融—— 从魏晋风度到多元开放的盛唐文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由分到合、文化呈多元走向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景限,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01史料实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理论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提示: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提示:影响:佛教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法悟道】【史论形成】 唐代儒学的新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3)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02分析说明——隋唐的对外文化交流 材料 阅读“玄奘西行图”和“鉴真塑像”【材料导读】 “玄奘西行图”隐性信息: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多年,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鉴真塑像”隐性信息: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授佛法。【知识迁移】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以佛教传入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示: 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了新的发展。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及隋唐文化东传新罗、日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图示事件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点。【史论拓展】 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03探究论证——绚丽多彩与兼收并蓄的盛唐文化 材料一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材料二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材料三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材料导读】 材料是有关唐朝文化的演变。材料一反映唐文化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各种文化营养;材料二反映唐代的中外文化的汇聚;材料三反映唐代鼓励多元化文化的发展。【知识迁移】 唐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诸多体现。【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提示: 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史论深化】 隋唐文化的特点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深远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深研高考?—— 真题示例演练【示例】 (2024·江苏卷,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答案:C[命题立意]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世家大族尊奉儒家思想成为经学世家的相关史实构建社会情境。通过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加深对儒学复兴的理解。[逻辑思维] 【演练1】 命题点:北魏皇族女性墓志反映的伦理思想(2024·黑吉辽卷,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 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母义三恪”“肃穆闺闱,见重君子”“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女节”“妇道”等信息可知,儒家伦理道德深刻影响了北魏皇族女性,反映了当时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的强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指统治者为适应其统治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差异,而在上层建筑领域诸多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北魏对前代礼仪规范的继承,排除C项。【演练2】 命题点: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2024·安徽卷,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朝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答案:A解析:本题借助唐朝段成式及其子段公路的两本著作,向我们讲述了在唐朝时期,大量外国的动植物传到唐朝来,这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大唐风俗远播异域”,排除B项;材料也未体现唐朝市民生活呈现的状态,排除C项;材料只有段氏父子记载动植物的两本著作,并未涉及唐朝其他文学体裁,故不能反映这一时期“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排除D项。【演练3】 命题点:隋唐时期的习俗文化(2024·天津卷,2)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德行、功勋、声望、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蕃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答案:D解析:根据情境信息所述,《姓氏录》按照德行、功勋、声望、籍贯将相关家族重新排定等级,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也削弱了原来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的士族阶层,故选D项。士族门阀在东晋发展到极盛,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代表着皇帝对门阀的依赖和维护;到了唐代,门阀势力已经逐渐没落,再结合所学的隋唐科举制形成和发展这一历史背景,排除A项。至唐代,士族力量有所削弱,但门第观念和已存在的实际界限仍未破除,排除B项。《姓氏录》等与选官制度关系不大,排除C项。【演练4】 命题点:唐代流行诗歌唱和之风的背景(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题干给出唐代中后期,“江南”成为文人诗歌唱和的主题,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地名常出现在唱和诗歌中。根据唯物史观,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体现,根据所学,唐代中后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上升,文化也开始发展起来。并且,与动乱频发的北方相比,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当时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相关。所以,A为正确选项。坊市制度在宋代才走向崩溃,故B项错误;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而不是由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故D项错误。教考衔接—— 教材情境迁移教材情境1 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纲要·上》P46: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1.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答案:B解析: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儒家,也有道教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交融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思想的包容互鉴,而非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动,排除A项;唐朝诗歌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材料并没有提及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教材情境2 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纲要·上》P4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选必3》P3: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唐朝前期颁行《五经正义》,儒家经义统一。唐朝中叶,出现各种儒学“专门之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一变化说明儒学( )A.出现重视思辨的倾向B.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C.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D.关注个体内在精神的修养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儒家经义统一,而唐朝中叶的儒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意味着儒学不再过分注重对经典的逐字解释,而是更注重对其意义和道理的理解,这种变化表明儒学开始重视思辨,即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经典中的道理和原则,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排除B项;各种“专门之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走的义理解经之路,不能体现多元化,排除C项;儒学一直比较强调个体内在精神修养,不能反映材料中的变化,排除D项。教材情境3 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纲要·上》P45历史纵横: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3.魏晋时期的玄学以老子和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延伸,弥补儒学的不足。魏晋的士风是以人性的自由和真实为主,道家的“逍遥”就符合这一理念,“道”成为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这表明魏晋玄学( )A.旨在探讨社会现实问题B.冲击了士族门阀政治C.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动了道家学说复兴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魏晋玄学主张人性的自由和真实,符合道家的“逍遥”理念,结合材料“‘道’成为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说明魏晋玄学推动了道家学说复兴,故选D项; 据所学可知,魏晋玄学崇尚“清谈”,不关心社会现实问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 魏晋玄学是士族门阀政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不会冲击士族门阀政治,排除B项;儒学自汉代以来在封建社会一直居于正统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教材情境4 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纲要·上》P50课后问题探究: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唐代“龟兹乐”极富异域情调并且乐律新鲜生动,在唐代乐舞中广为应用。在唐代文部伎的八部乐舞当中,自破阵乐之下的六部皆用大鼓,并且杂以龟兹乐。坐部伎的六部乐舞当中,自长寿乐之下的四部皆用龟兹乐,形成了各类乐舞之间争奇斗艳的盛况。这折射出唐代( )A.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B.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C.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D.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乐舞多用“龟兹乐”,“龟兹乐”富有异域情调,说明唐代吸收异域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故选B项;材料反映唐朝乐舞多用“龟兹乐”,这表明唐朝文化兼收并蓄,不能体现中外交往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繁荣,不是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反映唐代对外征服的史实,无法体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排除D项。1.(2025·浙江宁波一模)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A.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B.佛教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改造C.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D.中国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增强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并赐名为保国寺”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完成本土化,且唐朝武宗灭佛,对佛教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后僖宗重建体现了佛教尚有一定影响力,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佛教发展有一定影响,也反映了佛教融入中国的过程较为曲折,故选C项;唐朝时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但武宗灭佛等与佛教的本土化无关,且东汉时佛教尚未完成本土化,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了儒、道的思想,但材料信息与儒家文化无关,且“改造”说法错误,其只是拿儒家文化改造佛教思想,并非拿佛教思想改造儒家文化,排除B项;佛教是外来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并非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排除D项。2.(2025·东北三省联考)北魏石刻书法艺术成就显著,在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图甲),在洛阳时期,石刻书法继续向楷体转变,字体撇捺舒展开张,横竖含蓄内敛(图乙)。魏碑石刻的发展反映出( )A.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北方艺术风格雄健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鲜卑族完成封建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在洛阳时期……横竖含蓄内敛”可知,北魏时期,石碑字体逐步向楷体转变,且楷体更加成熟,逐步舒展开张,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伴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交融程度加深,其在北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含蓄内敛的气质,推动了魏碑的发展,故选C项;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排除A项;材料“含蓄内敛”体现魏碑吸收了南方秀美的风格,并未一味保持北方雄健风格,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而仅凭魏碑书体变化不能说明北魏完成封建化,排除D项。3.(2025·福建高三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官府对文化的控制 B.书法艺术的繁荣C.造纸术的不断推广 D.儒学教育的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普及带来的是文人著书的热情,使得各类图书、书画等更趋繁盛,由此还形成了一个抄书高潮,通过人工抄写复制文本,各类典籍得到广泛传播,故选C项;文化控制是通过共享价值观、共同愿望、共同的行为标准等其他与组织文化相关的因素对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施以控制,与材料中“抄书高潮”不相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抄书,而非书法艺术,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且材料中“抄书高潮”与儒学教育并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4.(2025·广东佛山二模)魏晋南北朝,女性日常阅读的书目不仅有女教典籍与儒家经学,还包括诗歌文学、书法绘画、老庄之学等。这折射出当时( )A.封建礼教的强化 B.社会思想的活跃C.三教并行的趋势 D.门第观念的盛行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女性阅读书目种类多,多种思想观点的书籍都可以涉猎,说明当时社会思想丰富多样,故选B项;封建礼教思想包括男尊女卑、特权思想等,封建礼教的强化不会允许女性自由阅读,且仅凭女性日常阅读的书目一项内容,不能得出封建礼教的强化,排除A项;唐朝时期出现三教并行的趋势,排除C项;门第观念是指按照家族状况规定等级关系的思想观念,材料仅涉及女性阅读书目多样,未体现门第观念的内容,排除D项。5.(2024·四川泸州三模)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兴废无常。世家大族的一切学术文化都是以家族为中心来展开,对于经学的研习与传承就体现在家族的家风和家学之内。这一现象( )A.确保了世家大族的持续兴旺B.有利于分裂局面的结束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明延续D.促进了各地的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兴废无常”的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以家族为中心来展开”学术文化、经学的研习与传承,一定程度上延续着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故选C项;“确保了”“持续兴旺”不合逻辑、史实,南北朝后期,世家大族逐渐衰落,排除A项;“有利于”不合逻辑,应为“不利于”,排除B项;“促进了各地的民族交融”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世家大族的家族教育相悖,排除D项。6.(2024·广东深圳二模)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A.“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B.选官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学术发展答案:D解析:南北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所以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而到了隋朝国家统一,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儒学学风不再分南北,也实现了统一,所以上述信息体现出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儒学的学术发展,故选D项;题干只体现儒学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情况,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只体现儒学学风的变化,与选官制度改革无关,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7.(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A.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B.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C.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D.古代越南与唐朝关系友好答案:B解析:由“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等信息可知,中华文化在唐玄宗时期对朝鲜国家具有辐射作用,朝鲜表现出的知礼、尊儒等都是受了唐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由“玄宗在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代的蜀地属于唐朝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政权,所以不是割据政权,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由“《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古代朝鲜与唐朝的关系,并没有提及古代越南,排除D项。8.(2024·浙江宁波二模)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局部图,对其相关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深受道教影响而逐步形成B.展现出吐蕃游牧民族风格C.表达出了壮阔欢腾的特色D.成为文艺成就高峰的标志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胡旋舞》是敦煌壁画中的著名作品,以其生动、欢腾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古代胡人舞蹈的魅力,表达出乐舞壮阔欢腾的特色,故选C项;胡旋舞是西域游牧民族的民族舞蹈,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域佛教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图中表现的是胡人舞蹈,主要位于西域地区,并非吐蕃游牧民族,排除B项;《胡旋舞》确实是文艺成就的体现,但是“高峰”的说法缺乏相应的参照,排除D项。9. (2025·江西稳定派调研)唐朝龙泉窑曾出土了儒、佛、道三家典型形象的青瓷文物,由以上文物可以推知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B.三教并行的现象C.理学形成的时期特征 D.瓷器制作的创新答案:B解析:唐朝龙泉窑出土儒、佛、道三家典型形象的青瓷文物,体现了唐朝时期三教并行的现象,故选B项;题干只是提到了唐代龙泉窑出土的青瓷文物,并未提到其传播和远销海外的情况,所以没法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青瓷制作在唐朝的南方(龙泉窑所在地)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单凭题干材料难以看出制作技术的创新,排除D项。10.(2025·八省八校高三联考)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伺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 )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C.三教并行的思想发展趋势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可知,唐代士人的隐逸不同于魏晋时期士人的消极避世,而是为了积蓄力量,体现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这明显受到了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侧面反映了唐代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士人的隐逸具有社会责任感,隐逸并不属于传统文化精神,排除A项;唐代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唐朝出现了三教并行的趋势,但是材料中只体现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涉及儒、佛、道三家文化的融合,排除C项。11.(2025·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魏晋小说“粗其梗概”,主人公甚或无姓无名,而以甲乙丙丁代指。唐朝小说则“叙述宛转”“阔其波澜”,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聂隐娘跟随尼姑学成高强武艺并自主择婿、红线女盗取藩镇贴身锦盒而威慑其罢战等精彩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世俗趣味加强 B.社会走向动荡C.女性地位提升 D.盛世气象形成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朝小说……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等精彩故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小说增加了大量女性角色,其故事情节描述较为精彩,增强了小说的世俗趣味,故选A项;唐朝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社会走向稳定,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女性地位主要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仅凭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增多,无法得出女性地位提升的结论,C项具有片面性,排除;盛世气象指社会发展中的特定阶段,具有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景象,材料未涉及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2.(2025·贵州贵阳二模)唐代的诗歌繁荣、种类丰富,其中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如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唐代讽喻诗( )A.具有经世精神 B.促进监察制度的完善C.体现吏治清明 D.推动科举制度的繁荣答案:A解析:据材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可知,白居易认为讽喻诗的创作要为社会现实服务,因而体现了经世的精神,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且与材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表明白居易主张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吏治清明是指为官者清正廉洁,洁身自好,不贪不义之财,不收受财色贿赂,为官一方,为民服务,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白居易认为讽喻诗要服务于现实,与科举制度的繁荣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13.(2025·湖南名校大联考一)“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B.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答案:A解析:据材料“其最初起源于军队”“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可知,剑舞起源于军队,其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故选A项;据材料“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可知,剑舞不仅在宫廷流行,其艺术特征也无法体现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排除B项;据材料“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可知,剑舞的演变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而非其流行所体现出来的,排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与文人雅士的追求无关,排除D项。14.(2025·广东肇庆高三二模)据统计,《教坊记》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1/3,如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苏莫刺耶改为玉京春”;金风调“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A.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B.三教并行影响文化选择C.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答案:C解析: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1/3,这凸显出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特点,故选C项;“胡乐”占到了近1/3,并不占大多数,所以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是当时的主流,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音乐曲名的修改,涉及的是“胡乐”改名占近1/3,与宗教无关,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三教并行影响文化选择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指是曲名的修改,而不是音乐形式的变化,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所以没法得出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的结论,排除D项。15.(2025·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曲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先下麦曲,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旦著井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酢。”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 )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答案:D解析:从材料“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曲一斗……以挹酢”可以看出这是古代醋的制作流程,《齐民要术》将该流程记载下来,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故选D项;《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利用麦、粟来酿醋,麦、粟属于粮食作物,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地域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16.(2025·湖北宜荆荆联考)《千金方》是唐代人称“药王”的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这部医书( )A.渗透了大量佛教思想B.包含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C.突出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D.标志着中医临床理论诞生答案:C解析: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千金方》这部医书体现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佛教思想,而是体现出医生要有普救生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而是表达出了对医德的重视,排除B项;《千金方》是一部综合性医药学著作,排除D项。17.(2025·河北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摘编自《新唐书》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蕃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摘编自《唐六典》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摘编自《唐会要》(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8分)答案:措施: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培养翻译人才并向外传播汉文典籍。(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6分)答案:历史作用: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6分)解析:第(1)问措施,据材料一“学书,日纸一幅……《尔雅》”可知,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据材料一“三曰书,楷法遒美”可知,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据材料二“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可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据材料二“集贤院学士掌刊缉经籍”“秘书监之职……校书郎”可知,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据材料二“中书省蕃书译语十人”、材料三“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可知,培养翻译人才并向外传播汉文典籍。第(2)问历史作用,据材料一“间习时务策,读《国语》……《尔雅》”可知,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据材料一“三曰书,楷法遒美”可知,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据材料二“掌经籍图书之事”可知,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据材料三“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及所学可知,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18.(2025·重庆八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北魏中央官学是鲜卑贵族接受正规汉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北魏建立伊始,就将鲜卑贵胄系统接受汉文化教育视为治国、固国之根本。太祖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定都平城,次年春下旨效仿中原王朝建立太学……孝文帝太和中,“诏立国子太学”,招收父祖官高爵显的贵族子弟入国子太学读书。中央官学以经学儒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北魏最杰出的儒学大家刘芳“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辨析无疑”,孝文帝敬重非常,诏为中书博士,为皇太子讲授经文。——摘编自韩雪松《北魏时期鲜卑贵族的汉语教育与学习研究》根据材料,归纳北魏利用中央官学体系对鲜卑贵族开展汉文化教育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答案:措施:招收贵族子弟入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任用儒学家担任教师。(6分)目的:改变鲜卑族文化落后的局面;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6分)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招收父祖官高爵显的贵族子弟入国子太学读书”可得招收贵族子弟入学;据材料“中央官学以经学儒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可得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据材料“诏为中书博士,为皇太子讲授经文”可得任用儒学家担任教师。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文化和政治统治方面进行分析,可概括为改变鲜卑族文化落后的局面;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道、佛的融合儒学 道教 佛教魏晋南北朝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______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________”和“尊道”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________隋唐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________对后世影响最大2.反佛教斗争(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________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3)内容:用儒家的________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知识点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1.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 隋唐文学 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文学、东晋________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________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________”和“诗圣”书法 ①隶书、草书、行书和________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①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②颜真卿的颜体和________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________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________》 ①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②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________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③唐朝的________被尊为“画圣”石窟 艺术 山西大同________、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________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2.科技时间 类别 成就魏晋南北朝 数学 南朝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________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_______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 ①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_______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____________长度医药学 ①________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②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知识点三 魏晋至隋唐的文化交流【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2、6、9课】1.大迁徙与区域文化发展(1)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__________。(2)影响:改变了政治格局,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2.佛教文化交流(1)中亚、天竺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高僧________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________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玄奘西行天竺取经;________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僧人空海到长安求法。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石窟艺术发展,融汇东西。3.儒学传播(1)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2)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________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4.其他文化交流(1)国际大都会: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2)国际大港口:唐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3)教育国际化: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入唐,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4)造纸术传播:8世纪以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5)中医药传播: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6)制度文化: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7世纪,日本________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7)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1.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隋朝“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2.魏晋玄学:是在东汉经学衰微,纲常名教动摇的背景下产生的新道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了儒家学说,主要讨论本体论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时代特征。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1.社会情境——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纲要·上》P45)思考: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怎样的趋势?试答: 2.学习情境——唐代儒学的地位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思考: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儒学与佛教、道教相比政治地位怎样?试答: 3.学术情境——唐诗的史料价值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试答: 4.学习情境——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思考:这个记载说明了什么?试答: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1.图解历史——汉字的演变及特点2.知识体系——三国至隋唐文化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日本遣唐使:隋唐时期,由于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学习,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学艺术等,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1.学术情境——唐朝文化兼收并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却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结果。思考: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试答: 2.社会情境——铸造于日本和铜年间的钱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上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思考:这一文物的发现可以说明什么现象?试答: 关键能力 拓展教材——主题探究 分层突破 精准特训提升综合性探究主题 传承交融—— 从魏晋风度到多元开放的盛唐文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由分到合、文化呈多元走向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景象,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1 史料实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材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理论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试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试答: 【通法悟道】【史论形成】 唐代儒学的新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3)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2 分析说明——隋唐的对外文化交流材料 阅读“玄奘西行图”和“鉴真塑像”【材料导读】 “玄奘西行图”隐性信息: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多年,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鉴真塑像”隐性信息: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授佛法。【知识迁移】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以佛教传入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试答: 【史论拓展】 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3 探究论证——绚丽多彩与兼收并蓄的盛唐文化材料一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材料二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材料三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材料导读】 材料是有关唐朝文化的演变。材料一反映唐文化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各种文化营养;材料二反映唐代的中外文化的汇聚;材料三反映唐代鼓励多元化文化的发展。【知识迁移】 唐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诸多体现。【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试答: 【史论深化】 隋唐文化的特点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深远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核心素养 活用教材——命题研析 教考衔接 高效培优强化创新性深研高考 —— 真题示例演练【示例】 (2024·江苏卷,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命题立意]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世家大族尊奉儒家思想成为经学世家的相关史实构建社会情境,通过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加深对儒学复兴的理解。[逻辑思维][答案] 【演练1】 命题点:北魏皇族女性墓志反映的伦理思想(2024·黑吉辽卷,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 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演练2】 命题点: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2024·安徽卷,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朝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演练3】 命题点:隋唐时期的习俗文化(2024·天津卷,2)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德行、功勋、声望、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蕃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演练4】 命题点:唐代流行诗歌唱和之风的背景(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教考衔接 —— 教材情境迁移教材情境1 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纲要·上》P46: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1.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教材情境2 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纲要·上》P45~46: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选必3》P3: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唐朝前期颁行《五经正义》,儒家经义统一。唐朝中叶,出现各种儒学“专门之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一变化说明儒学( )A.出现重视思辨的倾向B.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C.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D.关注个体内在精神的修养教材情境3 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纲要·上》P45历史纵横: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3.魏晋时期的玄学以老子和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延伸,弥补儒学的不足。魏晋的士风是以人性的自由和真实为主,道家的“逍遥”就符合这一理念,“道”成为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这表明魏晋玄学( )A.旨在探讨社会现实问题B.冲击了士族门阀政治C.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动了道家学说复兴教材情境4 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纲要·上》P50课后问题探究: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唐代“龟兹乐”极富异域情调并且乐律新鲜生动,在唐代乐舞中广为应用。在唐代文部伎的八部乐舞当中,自破阵乐之下的六部皆用大鼓,并且杂以龟兹乐。坐部伎的六部乐舞当中,自长寿乐之下的四部皆用龟兹乐,形成了各类乐舞之间争奇斗艳的盛况。这折射出唐代( )A.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B.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C.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D.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提示:完成课时作业7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必备知识 助学教材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道教 贵儒 本土化 三教合归儒 老子 禅宗3.(1)儒学 (3)天命论知识点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1.建安 陶渊明 杜甫 诗仙 楷书 柳公权 顾恺之 洛神赋图 人物画 吴道子 云冈石窟 莫高窟2.祖冲之 齐民要术 裴秀 赵州桥 雕版印刷 火箭 地球子午线 孙思邈 唐本草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1.提示:趋势:佛教传入中国并盛行,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2.提示:地位: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3.提示:价值: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文学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4.提示: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知识点三 魏晋至隋唐的文化交流1.(1)民族大交融 (2)本民族文化2.(1)法显 (2)日本 (3)鉴真3.(2)儒学经典4.(6)大化改新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1.提示:原因:唐朝推行开放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国力强盛,昂扬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2.提示:中日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日本深受唐朝影响。关键能力 拓展教材探究主题 传承交融—— 从魏晋风度到多元开放的盛唐文化1.[提示] (1)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2)影响:佛教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提示] 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了新的发展。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及隋唐文化东传新罗、日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图示事件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点。3.[提示] 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核心素养 活用教材深研高考 —— 真题示例演练【示例】 答案:C【演练1】 解析:根据材料“母义三恪”“肃穆闺闱,见重君子”“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女节”“妇道”等信息可知,儒家伦理道德深刻影响了北魏皇族女性,反映了当时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的强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指统治者为适应其统治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差异,而在上层建筑领域诸多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北魏对前代礼仪规范的继承,排除C项。答案:D【演练2】 解析:本题借助唐朝段成式及其子段公路的两本著作,向我们讲述了在唐朝时期,大量外国的动植物传到唐朝来,这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大唐风俗远播异域”,排除B项;材料也未体现唐朝市民生活呈现的状态,排除C项;材料只有段氏父子记载动植物的两本著作,并未涉及唐朝其他文学体裁,故不能反映这一时期“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排除D项。答案:A【演练3】 解析:根据情境信息所述,《姓氏录》按照德行、功勋、声望、籍贯将相关家族重新排定等级,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也削弱了原来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的士族阶层,故选D项。士族门阀在东晋发展到极盛,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代表着皇帝对门阀的依赖和维护;到了唐代,门阀势力已经逐渐没落,再结合所学的隋唐科举制形成和发展这一历史背景,排除A项。至唐代,士族力量有所削弱,但门第观念和已存在的实际界限仍未破除,排除B项。《姓氏录》等与选官制度关系不大,排除C项。答案:D【演练4】 解析:题干给出唐代中后期,“江南”成为文人诗歌唱和的主题,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地名常出现在唱和诗歌中。根据唯物史观,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体现,根据所学,唐代中后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上升,文化也开始发展起来。并且,与动乱频发的北方相比,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当时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相关。所以,A为正确选项。坊市制度在宋代才走向崩溃,故B项错误;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而不是由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故D项错误。答案:A教考衔接 —— 教材情境迁移1.解析: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儒家,也有道教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交融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思想的包容互鉴,而非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动,排除A项;唐朝诗歌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材料并没有提及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答案:B2.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儒家经义统一,而唐朝中叶的儒学“摆脱章句训诂传统,走向义理解经之路”,这意味着儒学不再过分注重对经典的逐字解释,而是更注重对其意义和道理的理解,这种变化表明儒学开始重视思辨,即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经典中的道理和原则,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排除B项;各种“专门之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走的义理解经之路,不能体现多元化,排除C项;儒学一直比较强调个体内在精神修养,不能反映材料中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A3.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魏晋玄学主张人性的自由和真实,符合道家的“逍遥”理念,结合材料“‘道’成为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说明魏晋玄学推动了道家学说复兴,故选D项; 据所学可知,魏晋玄学崇尚“清谈”,不关心社会现实问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 魏晋玄学是士族门阀政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不会冲击士族门阀政治,排除B项;儒学自汉代以来在封建社会一直居于正统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D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乐舞多用“龟兹乐”,“龟兹乐”富有异域情调,说明唐代吸收异域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故选B项;材料反映唐朝乐舞多用“龟兹乐”,这表明唐朝文化兼收并蓄,不能体现中外交往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繁荣,不是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反映唐代对外征服的史实,无法体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排除D项。答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学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