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5 秋天的怀念一、课文文体:叙事散文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作家、散文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三、写作背景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史铁生26岁时,也就是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第六个年头,她便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母亲的早逝,让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后来,他在许多的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对“母爱”这个话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他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她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四、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重病缠身的母亲想方设法鼓励“我”好好活。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答应母亲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母亲非常高兴。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写母亲去世了,昏迷前仍然牵挂着“我”和妹妹。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五、课文主题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感怀,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六、拓展延伸叙事散文: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6 散步一、课文文体:散文二、作者简介莫怀戚,重庆人,作家。1969年上山下乡,1979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系列《大律师现实录》等。其作品曾获得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 三、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7 散文诗二首一、课文文体:散文诗二、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三、写作背景《金色花》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荷叶 母亲》本文是作者看见雨中的红莲垂在荷叶下,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就好像母亲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不让他们受到伤害一样,从而有感而发,想到母亲与儿女之间的亲情,写下了这首散文诗。四、课文主题《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荷叶 母亲》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表现了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五、拓展延伸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8 《世说新语》二则一、课文文体:笔记小说二、作者介绍《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但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咏雪》出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五、重点词语(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二)词类活用1.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2.友人惭(意动用法,对……感到羞愧)(三)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②相顾惊疑。 顾:看。2、信:①则是无信。 信: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3、期: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jī):周年或满一定的时期。(四)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今义:专指子女。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4.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预定的时间5.相委而去 古义:舍别人去做,委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任。6.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六)重要实词1.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3.去后乃至(离开;才) 4.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同“否”,表疑问语气)5.相委而去(舍弃) 6.君与家君期日中(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7.下车引之(拉,牵拉)8.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七)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七、课文主题《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