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程标准:①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②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子目1:国家的宏观调控: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精读学案【拓展1】;梳理教材116页第1段;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背景。(课本标注)问题2:精读学案【拓展1】;梳理教材116页第2段正文;结合史实;深度理解教材116页“学习聚焦”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这句话的含义。(课本标注、自主理解)问题3:精读学案【拓展3】;深度理解“滞涨”的含义、出现的时间、原因和采取的措施。(自主思考、课本补充)问题4:精读学案【拓展4】【拓展5】【拓展6】、教材117页“历史纵横”:梳理教材116页第3段正文;深度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课本标注、课本补充)【拓展1】国内:国家干预经济1.背景:①惨痛教训: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②现实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教训。③外部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④实践经验: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国家干预经济。⑤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应运而生。⑥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3.本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主要措施:强化国家干预(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5.结果:①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②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70年代出现了“滞涨”现象。(重点知识)6.调整: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代表人物:英国首相撒切尔、美国总统里根;哈耶克【拓展2】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1936年凯恩斯在著作中提出,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该经济理论成为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拓展3】如何理解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1)含义: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2)原因: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影响;②财政:西欧国家的经济由于国有化,再加上福利国家开支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③高税: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只能增税,这就形成了高税,但是高税使企业利润减少,个人收入也减少,又使物价进一步上扬,形成了恶性循环。④西欧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美的争夺;⑤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直接):石油涨价使西欧国家的生产成本一下子提高。(苏联卖石油买粮食)(3)解决:①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新自由主义);②削减政府公共开支;③出售部分国有企业;④削减社会福利。 (4)结果: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复苏。【拓展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拓展5】①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 ,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②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 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拓展6】归纳: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两大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成立时间1945年1945年1947年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初期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提高生活水平、充分保证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性质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临时的多边贸易协定影响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确立了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效果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子目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精读学案【拓展7】;梳理教材117-118页正文(课本标注);并回答117页“思考点”(写在书上)【拓展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和影响:●背景:①科学理论的突破;②世界大战的促进:③社会条件:二战后各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条件。④政府重视和推动:二战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和高度重视。●影响:①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兴起。②它促使发达国家出现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全球生活领域也因此发生全面变革。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它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拓展8】世界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至今主要成就改良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特点首先发生在英国,技术发明者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或机械师;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新技术的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电气时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和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信息时代”子目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18页第2段、“学习聚焦”;梳理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原因、变化的表现和变化的实质。(课本标注)子目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精读学案【拓展9】、梳理教材118页-119页第1段正文;深度了解福利国家。(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2:结合问题1、回答教材119页的“学习之窗”?(写在书上)问题3:精读学案【拓展10】、梳理教材119页-120页;了解社会运动的具体表现。(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4:精读学案【拓展11】、【拓展12】;结合教材120页最后1段;回答121页“学习拓展”的问题。(写在书上)【拓展9】.“福利国家”(1)含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原因:①为缩小贫富差距及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②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③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④民众呼声工人运动迭起,民众斗争的结果。⑤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根本)(3)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资本主义制度。(4)特点:覆盖面广,种类多;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政府主导国家福利。(5)实质: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6)过程:(7)影响:●●积极: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②扩大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消极:①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②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的惰性;③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普遍不满;④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等依然存在。调整:①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公共开支;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③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拓展10】.社会运动的兴起(1)原因: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致力于改变社会。(2)主要表现●●主要代表原因结果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妇女运动①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③为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其他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拓展1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调整与存在问题? 【拓展12】思维拓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对中国有何启示?【拓展13】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经济思想的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