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地图学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地图学史

资源简介

1.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识图关键 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蓝田人等
直立人遗址 元谋人遗址、郧县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北京人遗 址、和县人遗址、南京人遗址
早期智人遗址 丁村人遗址、马坝人遗址、长阳人遗址、金牛山人 遗址
晚期智人遗址 山顶洞人遗址、左镇人遗址
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由图片可得出如下推断:
推断1 由图名可得出,图中呈现的只是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不是全部
推断2 图中,从南到北有多处古人类遗址,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
推断3 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多
推断4 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都有多处古人类遗址,我国古人类遗存丰富
2.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存分布图
识图关键 半坡、良渚、余姚河姆渡
基本信息 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范围广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都有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农业出现与 定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从依赖采集狩猎向定居农耕社会的转型时期。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由从自然界直接获取食物到改造自然、驯化动植物、主动生产食物的划时代转变,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粟作农业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黄土疏松
稻作农业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流纵横,湖泊密布
3.商朝形势图
识图关键 商、亳、殷、牧野
商朝频繁迁都 图例、地图中标出了都城名称以及定都的顺序,可知商朝8次迁都(教材内容: 受战乱和环境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
都城位置特点 彼此相距不算太远,分布相对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商人活动的中心区域
封国都城 周是商的封国,说明当时商朝统治者通过设立封国来管理都城之外的地方。周的 特意标注,也说明了周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了挑战
牧野之战 图中显示重要战场牧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 开决战,大获全胜,最终取代商的统治
商朝统治时间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朝灭亡原因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奴隶主贵族腐朽,商王纣统治残暴;周人强大
4.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识图关键 周、镐京、齐、鲁、郑、楚等
分布特点 除了楚国与吴国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故分封诸侯国集中且众多
主要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楚、郑等
分封制实行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分封的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分封的对象 宗亲和功臣
分封制的作用 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分封制的弊端 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 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分封制的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家国同构);层层分封、等级分明,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结构;受封者权力与义务交织;众星捧月般的格局;贵族政治、世代相袭
家国情怀 周朝以分封诸侯的形式,通过血亲凝聚政权,形成家国同构的局面,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有利于凝聚宗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爱国爱家意识的养成
深远影响 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皆来源于分封制;后世许多姓氏来源于西 周封国名称,如鲁、宋等
5.春秋争霸形势图
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判断依据 晋国、城濮之战
诸侯争霸背景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日益强大,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主要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政治秩序 西周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周天子权威下降,但传统政治秩序仍发挥重要影响,如齐 桓公、晋文公在争霸的同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诸侯国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积极作用 争霸战争中,大国吞并小国,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国家统一的趋 势;加强了民族交融,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6.战国形势图
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判断依据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取代
位置 齐楚燕韩赵魏秦,东西南北到中间
长城大量出现 修筑长城的诸侯国有赵国、燕国、秦国、魏国、楚国、齐国等,这说明兼并战争 更加激烈,同时民族交融进程加快(战争也是促进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方式)
社会状态 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最强盛的诸侯国 地处西部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盛的诸侯国
发展趋势 诸侯国数量比春秋时期减少,体现出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7.秦灭六国形势图
识图关键 秦、灭六国路线及时间
秦朝统治时间 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灭六国的时间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公元前230—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
秦灭六国的策略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秦统一的原因 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
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
8.秦朝形势图
识图关键 秦、咸阳长城、匈奴、桂林郡
建立者 嬴政(秦始皇) 都城 咸阳
疆域四至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信息解读 ①图中的“南海郡”“桂林郡”等表明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道路交通建设是郡县制推行的有效保障。 ②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灵渠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 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9.西汉形势图
识图关键 西汉、长安、匈奴、西域都护府
西汉都城 长安
河西四郡 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设立意义: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 畅通;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边疆形势 ①主要对手是匈奴。 ②西汉对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比以前更有效,设立了南海郡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长城 秦长城西至陇西,汉长城西延至敦煌。原因: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域,在河西走廊设置 四郡进行管辖,长城西延以防范匈奴并加强对该地的控制
10.丝绸之路图
识图关键 西汉、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秦、安息
丝绸之路开辟者 张骞
丝绸之路的起点 长安
丝绸之路最远到达 欧洲和北非
丝绸之路的路线 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和北非
路线特点 路线长,连接范围广,途经多个民族地区,横贯欧亚大陆
丝绸之路交流物资 ①汉朝→西域: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②西域→汉朝: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
丝绸之路的作用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 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 意义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11.赤壁之战示意图
识图关键 赤壁,刘备、关羽军,曹操军
反映事件 赤壁之战
时期 东汉末年,208年
结果 孙刘联军大胜曹军
意义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文学典故 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诸葛 亮借东风等
江水 图中江水是指长江
12.三国鼎立形势图
识图关键 魏、蜀、吴
时期 三国时期→意义: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 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三国的建立 魏,220年,曹丕建立,都城在洛阳;蜀汉,221年,刘备建立,都城在成 都;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都城在建业
统治范围 魏(洛阳),统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所在,实力最强;蜀汉(成都)、吴(建业)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加强了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 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尚未成熟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朝代 西晋
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加强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13.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识图关键 西晋、鲜卑、匈奴、羯、羌、氐
反映史实 北方各族的内迁
时期 西晋时期
迁徙方向 从北方向中原
影响 汉族与内迁各族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时空性,读图知史是学习历史必备的关键能力。考试中呈现一幅历史地图,我们该如何快速识别并关联所学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图题,即图名。比如:春秋争霸形势图。
(2)图例,即地图一角或一侧的地图内容的说明。
(3)图中元素,如长安、西晋、赤壁等。
总之,也就是首先看所给图题(图名),在没有图题的情况下(有可能是考试题目主动隐去这部分信息),读图例或者图中关键元素,获得关于图片所述问题的大致信息,然后我们迅速联系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的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