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小说阅读之理解小说关键语句(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小说阅读之理解小说关键语句(学案)

资源简介

2026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小说阅读之理解小说关键语句
中考对“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此对应的两大命题是:一是理解重要词义、语句(句子)的含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前者侧重理解,后者侧重鉴赏。鉴赏离不了对语句的理解和对语句艺术手法的欣赏,所以,“理解”“欣赏”是解答语言题目的切入点。
一般说来,中考试题考查词句的含意,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小说语境中的具体的义项。因此,命题时便局限于小说的(某)语境中设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理解鉴赏能力。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就文学类文本而言,中考一般会选那些用语准确、精练、生动、富有深意的语句来进行考查,它们一般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还蕴含着感情、体验、思想。
如2024年新中考Ⅰ卷第8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2024年新中考Ⅱ卷第8题: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
一、什么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句)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二、常见的命题角度
(1)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3)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题目中往往有“分析”“解释”“理解”等与作答有关的动词和“语句”“句子”“含意”等表示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答题技法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根据题干关键字,分清是考查作者叙述语言的含意,还是考查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含意。
①对作者的叙述语言(小说语言),重在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②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一要品味语言本身的特点,二要体会语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依考向,定角度,找对应,析特点
找到词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观察所在的语言环境。除分析(阐明)语句表层含意外,应着重挖掘深层含意。挖掘可抓住3个角度分析:
①从抓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特点作用角度透视其深层意义:
②从抓关键词(主干,尤其是表修饰、限制的词)意义角度分析内涵;
③从抓语句关联的内容(语境)角度搜寻相关信息。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规范答
此类题目宜采用“手法十内容十效果”的方式作答。
小说的关键句往往是主旨句、线索句,在外在形式上或比较含蓄,或蕴含讽刺,或饱含情感。但无论怎样,都具有含意的丰富性。
理解小说重要语句的含意,要注重体会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体会丰富性,首先要看表层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然后再看句内义即语境义(临时义);还要看有没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如果是对话、语言,要看说话人是谁,他代表什么立场,他的思想态度是什么。
要注意作者思想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因为有时候言外之意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典题例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鸭的喜剧
鲁 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周作人,鲁迅二弟,又名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同“蝌蚪”)儿。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爱罗先珂先生,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选自《呐喊》,有删改)
文本二:
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然而直到现在,……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
(节选自《无声的中国》)
请说说你对文本一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4分)
【答案】
(1)爱罗先珂认为“寂寞”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无人敢发声。
(2)“我”认为“嚷嚷”是因为当时中国有各种声音,但都在互相争斗,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3)二人从相反的方向,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解析】 从一九二二年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旧中国军阀争权、相互倾轧混战,五四新文化阵营逐渐走向分化,封建复古派甚嚣尘上;从中国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情况令人困扰、厌烦,故而“我”更多地从严峻的形势中进行反面的总结,称之为“嚷嚷”。 爱罗先珂是一位外国人,又是一位盲者,他见不到封建军阀的肆虐,只能常常听见中国仁人志士的坏消息。在五四退潮期,新文学阵营中的文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除去“高升”的和“退隐”的,“前进”者也有了“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感觉。“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便是鲁迅对当时情境的总概括。小说里是借爱罗先珂的话“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与中国形成对比和对动物声音的隐喻来表现的。 “寂寞”与“嚷嚷”是爱罗先珂和鲁迅先生对当时局势不同角度的概括,它们相得益彰。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答案】
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淡如水,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
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的,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的,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解析】 由题干中关键词“父亲说”“下棋是下棋”, “这句话”指明了本题重在考查作品中人物语言,人物语言要从语言本身的特点和人物性格特点去分析;“结合全文”点明了应结合全文本(范围)去分析。 (1)阐明语句表层含意,父亲认为下棋就是下棋,不能有其他的(挂其他的)。至于“我们下棋是下棋”是什么意思,要结合小说本身进行理解。 (2)着重挖掘深层含意。挖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角度: ①抓句子中关键词。 “我们”指父亲,同时包含“父亲”、“我”和“眼镜”。父亲这句话既是说给“眼镜”听的,也是说给“我”听的;“下棋是下棋”,指纯粹(单纯)的下棋,不挂(掺杂)任何东西,不包含任何物质利益。 ②抓语句关联内容 这句话在文章第六段最后,倒数第二句(一个句号算一句)。“下棋是下棋”是父亲针对“眼镜”输了棋,拿出一支钢笔送给“我”的行为所说的话。需要结合前面的文段,了解父亲的近况,才能全面理解本句含意。从文章整体来看:父亲下棋从来不“挂”任何东西,“下棋是下棋”就是指不能让下棋变成赌博、利益之争,而仅仅只是切磋棋艺,体现出父亲恪守棋道的君子之风;同时,父亲此时的生活是相当落魄的,他下岗后“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终日在棋摊泡着”,在经济上十分贫困,但父亲却从不因此贪图利益,不肯拿棋艺换取生活物资,体现出他重视棋艺,重视个人尊严,令人尊重的性格特征。“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的钢笔是送给“我”的,父亲代“我”作了决定,因此这番话不只是对“眼镜”说的,也是对“我”的提醒。“他有笔”提示“我”不要贪图利益,“下棋是下棋”提示“我”要恪守棋道,不可让纯粹的对棋艺的追求沾染了世俗的污浊。 ③本题干不涉及“手法”的问题,所以不用考虑。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中的忆念
刘成章
我虽然离开关中平原好多年了,然而,时不时就会想起它。想起它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和村庄组成的画面。这里有王维隐居过的辋川,有五陵少年引着狗跑过的田埂,有王宝钏和张洁(一个是唐朝高官的女儿,一个是现代的馋丫头)都挖过的荠菜。从这里抬头望去,视线没有任何遮拦,可以看到太阳是如何升起来,又是如何落下去的。
颗粒归仓后,玉米、大豆和别的杂粮,又出苗了,嫩绿如婴儿的哭声。关中的土地,几千年来,总是这么忙着,没有一刻可以休息。有时候真让人不能不感叹:我们把这块土地,用得实在太勤了!然而这块土地,却总是默不作声,如同慈祥的母亲。
在西安,现代化建设常常与传统文化碰撞。这碰撞,有时相当疼痛,修建什么都费时,费力,费资金,但疼痛中也有大快乐。地铁9号线艰难地修成后,人们编了一出穿越剧。李斯叩见秦始皇,报告喜讯,秦始皇龙颜大悦。可是车站人员还要他们过安检,秦始皇震怒:“你好大的胆子,信不信抓你去修长城!”地铁的每一个站,都有与此地出土文物相匹配的壁画长廊。古与今的和谐统一,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除了这些,还有别的风景。只要放眼看看,就能看到蓬勃生动的时代画卷:列车飞驰,阡陌纵横;垒垒帝王陵,煌煌新楼宇;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大专院校遍布郊区;闸门放水般的改革开放热潮方兴未艾,红日跃出秦岭似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象繁荣。中国著名学者、陕西才子吴宓,曾经将陕西人的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他们就连对待吃也不例外。人们或许见过西安籍演员的吃饭视频,他们手里端的是粗瓷大老碗,碗里盛的是裤带般宽的油泼面,狼吞虎咽,好不威武!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人们更可以骄傲地称它为“八百里秦川”。它的白菜芯子是古都西安。西安烟霞绕楼,霓虹洒街,古建新居鳞次栉比;高校众多,高水平的作家众多,其他艺术人才众多,书画爱好者众多,文化氛围浓厚。人们打趣地自诩:半城文化半城仙。西安人爱吃辣子,爱得昏天黑地;西安人爱吼秦腔,要是骂起人来,比吼戏还狠;西安人说话总是直戳戳的,而心地却实诚善良;西安人勇于打拼,要是认准一件事情,就会生猛倔强地干起来,翻江倒海。与其说西安城是用青砖砌成的,毋宁说,它是用合金铸就的一个魔幻盒子。即便是从西湖边移来的一株温婉的小草,过上三年,也能变得有些雄豪之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上海迁来的交通大学的男女教授们,来的时候还有些娇气,可是后来,一个个都成了虫咬不动、水沤不烂、火烧不着的撑起西部天空的栋梁。西安的羊肉泡馍、水盆羊肉、秦砖、汉瓦、碑林、埙以及秦兵马俑,总是环绕着我的视听,丰盈着我的生命。我在西安度过了青壮年时期。这里留下了我此生最深刻的记忆。我真切地感觉到,生活在这里,我十分舒心。虽然我的家乡在陕北,但身在西安,对我而言已不是身处异乡,我早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西安人。
无事的时候,我总喜欢发点儿呆,静思默想,越想越觉得西安可爱。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我,燃烧着一颗争强好胜的心,为我所钟爱的文学奋斗不息。我想以自己的血汗,继承古都的文脉,实现理想中的真美、大美。虽然这里人间情事繁复纷杂,但我的要求极为简单:一碗葫芦头和一台电脑,就是我的幸福。写累了,呆呆地坐下,坐在张学良和杨虎城坐过的地方,抬头看看房梁上沿着细丝吊下来的蜘蛛,也是一种乐趣。更令我高兴的是,这里有许多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我们常在这里切磋、创作,也开玩笑,笑声朗朗,至今犹在耳畔。但唐时明月还在天上,李白不知活了多少岁了,趁我一不留神还会出现在我的面前,至今还一身酒气。我定睛看他时,他狂放的身影摇摇晃晃,挥手咕哝道:“我醉欲眠君且去!”让人难以下台。然而唯其如此,我更喜欢他了。在时序的更迭中,关中平原红了的在风中打着呼哨的高粱、嫩绿的刚出土的豌豆,以及团团雪白的挤出棉桃的棉花,轮番辉映着我的脸庞和衣裳。喜鹊飞来飞去,羽毛的色彩简约而美丽。闷热的夏天傍晚,人们聚集在城门洞子附近,自拉自唱,吼一吼秦腔,以此来消暑。要是来点浪漫的,到月上中天的时候,你可以步上城墙睡一夜,让吹过十三个朝代的精华的风,挨个儿从你的身上吹过。如果你有幸做梦,梦境中肯定有轻歌曼舞。这时候你会猛然意识到,这厚厚高高的古城墙,里面包含着多少幸运啊。
到了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满房飘着岐山臊子面的酸辣香味。碗里是令人宽舒的汤,汤里呢,红的是胡萝卜,绿的是蒜苗,黄的是蛋皮,黑的是木耳,白的是豆腐,看一眼都叫人食欲大开,不知是吃饭还是审美。
人若在关中生活过一些年月,每每回忆起来,嘴边定会泛起笑意。(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嫩绿如婴儿的哭声”一句中,作者将视觉与听觉打通,生动地表现出玉米、大豆和别的杂粮出苗时那一抹嫩绿的鲜活令人惊喜。
B.作者说西安的现代化建设常常与传统文化碰撞,这碰撞既疼痛也有大快乐。其中“疼痛”是因为城市发展中拆掉了不少古代的建筑。
C.作者举“西安籍演员的吃饭视频”的例子,意在说明西安人的日常生活中透露出西安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爽、霸气、威武。
D.西安人打趣地自诩:半城文化半城仙。这是因为西安是一座文化名城,高校众多,作家与其他艺术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写关中记忆的时候,重点以西安为例,采取对比的手法分析了西安的发展历程,突出了西安的时代气息。
B.作者说“它的白菜芯子是古都西安”,这句话中,作者将关中平原比作白菜,将西安比作白菜芯子,生动而形象。
C.作者举交通大学的男女教授们的例子,意在说明西安能让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带有雄豪之气,变成“虫咬不动、水沤不烂、火烧不着”的栋梁。
D.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叙写了关中以及西安的自然景观与人事记忆,表达了自己对关中之地的热爱与赞美。文章语言活泼,用词大胆而新奇。
3.为什么作者说“越想越觉得西安可爱”?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4.刘成章的散文语言表现力极强,字里行间往往流淌着文化、色彩与画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红旗下(节选)
老 舍
在亲友中,二哥福海到处受欢迎。他长得短小精悍,圆圆的白净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不松不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
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可是,他的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而儿子居然学过油漆彩画,谁能说他不是半个旗人呢?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他应该去当兵。可是,旗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于是福海二哥决定自己去学一门手艺谋生。
大哥不幸一病不起,福海二哥才有机会补上了缺。于是,到该上班的时候他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去做点油漆活儿,两不耽误。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
大姐夫总觉得二哥的当油漆匠不足为法。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
他很珍视这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他以为这种自由是祖宗所赐,应当传之永远!因此,他觉得福海二哥去当匠人是失去旗人的自尊心。
在我降生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大舅、大姐的公公和丈夫,都真着了急。他们都激烈地反对变法。大舅的理由很简单,最有说服力:祖宗定的法不许变!大姐公公说不出更好的道理来,只好补充了一句:要变就不行!事实上,这两位官儿都不大知道要变的是哪一些法,而只听说:一变法,旗人就须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了。
大舅已年过五十,小辫儿须续上不少假头发才勉强够尺寸,而且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看起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
大姐的公公很硬朗,腰板很直,满面红光。他每天一清早就去遛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尽管他这么硬朗,可是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他找了我大舅去。
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
“云翁!”他听说此地无猫,把鸟笼放好,有点急切地说,“云翁!”
大舅听出客人的语气急切,却不马上动问。他先去看鸟,而且相当内行地夸赞了几句。直到大姐公公又叫了两声云翁,他才开始说正经话:“正翁!我也有点不安!真要是自力更生,您看,我五十多了,可叫我干什么去呢?这不是什么变法,是要我的老命!”
“是!”正翁轻咳了两下,几乎完全没有音乐性,“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该!”
“咱们哥儿们没做过一件过分的事!”
“是嘛!真要是不再发钱粮,叫我下街去卖……”正翁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眼中含着泪,声音凄楚,“赛梨口耶,辣来换!我,我……”他说不下去了。
老哥俩又讨论了许久,毫无办法。于是就一同到天泰轩去,要了一斤黄酒,几个小菜,吃喝得相当满意。吃完,谁也没带着钱,于是都争取记在自己的账上,让了有半个多钟头。
可是,在我降生的时候,变法之议完全作罢,云翁与正翁这才又安下心去,常在天泰轩会面。每逢他们听到卖萝卜的“赛梨口耶,辣来换”的呼声,都有点怪不好意思: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
大姐夫,在变法潮浪来得正猛的时节,佩服了福海二哥。他非常严肃地跟大姐讨论:“福海二哥真有先见之明!我看咱们也得想个法!”
“你有什么主意,就说说吧!”大姐问他。
大姐夫惨笑了几声,说:“现而今,当瓦匠、厨子什么的,都有咱们旗人。”
“你打算……”大姐微笑地问。
“我看哪,我就当鸽贩子去,准行!甭多了,每月我只做那么一两号买卖,就够咱们俩吃几十天的!”
“那多么好啊!”大姐信心不大地鼓舞着。
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他没敢再和大姐商议,就偷偷撤销了贩卖鸽子的决定。
变法的潮浪过去了,他横眉立目地满街走,倒仿佛那些维新派是他亲手消灭了的。同时,他觉得二哥是脚踩两只船,有钱粮就当兵,没有钱粮就当油漆匠,实在不能算个地道的旗人。(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我”的视角来看这个旗人家庭的各色人物,弱化“我”,强化“人物背景”。
B.小说中写到了二哥做活时的种种表现,意在塑造一个从旧秩序中寻找出路的旗人。
C.正翁受变法影响,不得不做出改变,如学小贩吆喝,突出旗人已开始自谋出路。
D.二哥和正翁等人面对时代浪潮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揭露了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
6.关于文本和《茶馆》第一幕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故事都以戊戌变法为背景,都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两个文本都以旗人为切入点展开叙事,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大姐的公公和松二爷都十分喜欢养鸟,整日无所事事,是清朝晚期没落旗人的典型代表。
D.两个文本都描绘了旗人这一群体特征,本文通过回忆,而《茶馆》则是通过时代对比的方式。
7.文中画线处说二哥福海是“熟透了的旗人”,又说他是“半个旗人”,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8.这篇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 “是因为城市发展中拆掉了不少古代的建筑”错。由“这碰撞,有时相当疼痛,修建什么都费时,费力,费资金”可知,文中并没有涉及拆掉古建筑的内容,选项于文无据。
2.C
【解析】 “能让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带有雄豪之气,变成‘虫咬不动、水沤不烂、火烧不着’的栋梁”言过其实。此处意在说明西安的城市秉性能改变人的心性。西安并不一定能让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变成栋梁。
3.①写作体验上:虽然西安人间情事繁复纷杂,但是“我”的要求简单,西安有可供“我”歇息、调整的去处,使“我”内心安稳。②人际交往上:西安有许多和“我”志趣相投的人,让“我”内心充实而愉悦。③自然景观上:“我”享受关中的四季,享受穿越历史的自然景观,感到幸运。④日常饮食上:日常饮食既让“我”食欲大开,又让“我”品味到美感。
4.(示例)①文章写人叙事,于朴实的叙述中融入文化的基因,如“这里有王维隐居过的辋川,有五陵少年引着狗跑过的田埂,有王宝钏和张洁(一个是唐朝高官的女儿,一个是现代的馋丫头)都挖过的荠菜”“西安的羊肉泡馍、水盆羊肉、秦砖、汉瓦、碑林、埙以及秦兵马俑,总是环绕着我的视听,丰盈着我的生命”等,字里行间流淌着关中地区浓厚的文化气息。②文章在写景时着力描绘色彩,如“在时序的更迭中,关中平原红了的在风中打着呼哨的高粱、嫩绿的刚出土的豌豆,以及团团雪白的挤出棉桃的棉花,轮番辉映着我的脸庞和衣裳”“汤里呢,红的是胡萝卜,绿的是蒜苗,黄的是蛋皮,黑的是木耳,白的是豆腐,看一眼都叫人食欲大开,不知是吃饭还是审美”等,让人置身于五彩斑斓的视觉享受中。③文章的语言充满动态美和画面感,如“李斯叩见秦始皇,报告喜讯,秦始皇龙颜大悦”“李白不知活了多少岁了,趁我一不留神还会出现在我的面前,至今还一身酒气”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5.C
【解析】 “突出旗人已开始自谋出路”分析有误。正翁学小贩的吆喝不是“已开始自谋出路”,而是表达若朝廷不发钱粮,自己将难以为生的心酸。
6.B
【解析】 “都以旗人为切入点展开叙事”分析有误。本文以旗人为切入点叙事,而《茶馆》则讲述了各色人物的生活变化,旗人只是其一。
7.①二哥福海请安时,动作娴熟、待人热情,既表现他懂得规矩,也展现了旗人烦琐的礼仪。所以说他是“熟透了的旗人”。②二哥福海是个油漆匠,他摒弃了旗人臭要面子、好吃懒做的陋习,是一个自立的新旗人,所以说他是“半个旗人”。
8.①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写出大舅在得知变法后的慌乱,诙谐风趣。②对比。如大姐夫信心满满要做鸽贩子,结果却是买了两对鸽铃,揭露出大姐夫的一无所长,令人忍俊不禁。③反问。如“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生活状态,语言诙谐。④反话正说。如“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担心变法但也要先保护好鸟,大事和小事的错位,使语言既讽刺又幽默。⑤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又“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大姐公公“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