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
1.梳理石器时代的时序及代表性遗存分布,理解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特征,认识中华早期文明产生的多源性和统一性。
2.了解早期人类社会组织的变化,梳理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关系,认识国家产生的条件。
3.通过阅读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初步掌握恰当运用史料分析历史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 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概念内涵
起止时间
代表遗存
社会组织
生产情况
【思维拓展】你能否根据上述表格内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总结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2.“多元一体”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特点的著名论断,借助工具书或网络,准确理解其含义。
3.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从部落到国家”,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准确理解以下历史概念的含义,并归纳夏朝的统治特点。
(1)部落:
(2)禅让制:
(3)世袭制:
(4)国家:
(5)夏朝的统治特点:
4.快速阅读教材第三目“商和西周”,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内外服制度?商朝为什么实行内外服制度?
(2)准确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含义,并分析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3)概要指出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思维拓展】概括我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二、自主检测
1.《白虎通 ( https: / / baike. / lemma / ShowInnerLink.htm lemmaId=273837&ss_c=ssc.citiao.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太平御览》中也有“神农耕而作陶”的记载。“神农”时期大体相当于
A.北京人时期 B.仰韶文化时期 C.龙山文化时期 D.尧舜禹时期
2.下表是青海乐都出土的318座马家窑文化墓葬随葬品统计情况
随葬品数量 墓葬数目 占比
5件以下 69座 21.7%
6至30件 186座 58.5%
30件以上 63座 19.8%
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
A.阶级压迫 B.国家机器 C.贫富分化 D.部落战争
3.相传黄帝和炎帝曾大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炎帝失败,被迫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其后,炎黄联盟又同东方的蚩尤部落爆发了涿鹿大战,蚩尤战败被杀。这两次战役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是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初步统一 B.中华民族有了共同的人文初族
C.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 D.有利于农耕文明向周边的扩展
4.下表是古文献中的一些记载
历史记载 出处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十四年》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史记·夏本纪》
桀谓人曰“吾悔不随杀汤于夏台(监狱名)”
上述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A.早期国家产生 B.阶级压迫出现
C.王的产生 D.世袭制的确立
5.信史时代是指有可供查证的历史,或者足以证明其真实性的遗迹、遗物等存在的时代。国际史学界认为中国的“信史时代”是从商朝开始的,最主要的证据是
A.大量商代档案的发现 B.文献中丰富的历史记载
C.世代相传的商代史事 D.殷墟等考古发掘新成就
6.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西周统治者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行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井田制
【合作学习】
组内合作。
2. 班级合作。
【应用学习】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下图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从中可以推知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生生不息
C.满天星斗,分布广泛
D.江河孕育,遍及全国
2.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发明了农业,有巢氏教人们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生活。对此,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A.两者都是男性部落联盟首领 B.有巢氏当生活在神农之前
C.神话传说荒诞不经不足为信 D.两人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3.某考古队发掘出一处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随葬品中有碳化的粟、造型精美的玉器和薄如蛋壳的黑色陶罐。该墓葬应归属于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良渚文化
4.我国的原始社会长达200万年左右,从社会组织上看,远古人类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和邦国时代等四个阶段。导致远古人类社会组织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男女在生产中地位差别
C.原始人生存环境的变迁 D.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出现
5.尧舜禅让成为千古美谈,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中却认为“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李白诗中也发出了“尧幽囚,舜野死”的感叹。关于尧舜禹禅让的不同记载表明,当时
A.保留了原始民主制的传统 B.部落首领的权势威望大增
C.处于奴隶制国家产生前夜 D.世袭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6.《左传》记载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韩非子》也记载有禹在会稽山上接受各方诸侯的朝拜,防风国的国君因迟到而被大禹处死。这些记载表明
A.禹个人权威急速增长 B.早期国家正在形成
C.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 D.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7.据史书记载。“殷有九世之乱”,“九世之乱”是殷(商)王诸弟的儿子和王的儿子争夺继承权的斗争。这说明殷商时期
A.家天下的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B.阶级矛盾呈逐渐激化的趋势
C.制度性王位继承制尚未形成 D.社会动荡引发统治阶级内乱
8.在西周初年分封的较大诸侯国中,燕都于今北京,齐和鲁分别都于今山东淄博和曲阜,宋都于今河南商丘,都远离西周的统治中心。由此可见,分封
A.削弱了西周的统治力量 B.威胁到西周的统治中心
C.打击了商朝的残余势力 D.扩展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9.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区别了尊卑贵贱的身份,也抑制了许多争执,有助于巩固封建制度”。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10.目前已知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一位名何的贵族铸造的青铜尊上,原文是“宅兹中国”。对此,冯天谕解释说:“‘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致军事、政治中心地。”由此推断,“中国”的最初含义是
A.中央之城 B.中央政府 C.天下之中 D.中原地区
【巩固学习】
一、完成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
附: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1.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概念内涵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起止时间 距今约170年前至1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至4000年前
代表遗存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
生产情况 采集渔猎;学会使用火 发明陶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渔猎;学会了用火;过着群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制作陶器和养蚕技术;从事原始农业和养畜业;出现村落,开始定居生活。
2.
部落:原始社会晚期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禅让制: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世袭制: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国家: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国家形成的标志,主要包括阶级的存在,公共权力、强制性机构和统治的存在等。
夏朝的统治特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成为最高统治者;初步建立起政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机构;聚族而居,对夏部族以外地区试行间接统治。
3.
“多元”指中华文明在起源上有多个中心(“满天星斗”),在文明化进程中极具地域特点,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社会意识等差异呈现各自的特色。
“一体”指中华各区域文明在发展中相互交流借鉴,紧密联系,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一体化格局(突出中原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各区域文化异中有同。
4.
(1)内外服制度:商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实行原因: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2)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的制度,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或“封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扩大了统治疆域。
宗法制:西周时期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
(3)实行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农业是最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蚌等工具;青铜铸造业发达。
【思维拓展】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二、自主检测
1.B 2.C 3.C 4.A 5.D 6.B
三、应用学习
1.C 2.D 3.B 4.A 5.C 6.B 7.C 8.D 9.C 1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