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措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大一统”的概念;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
难点: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要名词】文景之治、黄老之学、七国之乱、推恩令、盐铁官营、独尊儒术、党锢之祸、豪强地主
【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背景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 思想
措施 采取“ ”政策
作用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思考] 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统治者能够吸取前代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好的政令能够执行;气候条件适应农业发展;国力较强,内部和平;等等。
(2)评价:①积极:治世之下,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矛盾缓和;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②消极: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仍然较重。
3.汉初政治制度
(1)汉承秦制: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郡国并行: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
二、西汉的强盛
1.对内:巩固统治
政治 颁布“ ”,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设立“ ”,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
设立 ,负责辖区内的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将 权收归中央
实行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 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注意] 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2.对外:开拓疆域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2)改革:措施不切实际,引发绿林、赤眉起义。
(3)灭亡: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4.东汉衰落
[注意] 东汉后期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 年间的历史,首创 通史体裁
《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文学 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
科技 医学:《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合作探究,攻克难点】
1.阅读材料,理解大一统思想。
先秦以降,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一统”,并不仅仅意味着领土统一,还包含着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而“国家统一”却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 ——卜宪群《“大一统”和“民为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秦汉以来,以中华或中国为对象和标志的传统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某一具体王朝的认同,还开始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认同,也带有传统政治治理模式长期得到继承发展,各个大一统王朝统治核心思想得以延续,统治中心地域大体不变,疆域或缩或扩、交叠更替,作为臣民的各族却因之不断融合壮大,反复结为一体的治理圈指政治趋同与认同特征。
——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2.阅读材料,其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分别指什么事件,指出这两个事件各自的影响。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秦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劼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课后练习】
1.《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2.《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3.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  )
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 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
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 察举制、科举制 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
4.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5.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
A.沿袭着秦朝制度 B.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C.引发了七国叛乱 D.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
6.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
A.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 B.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C.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D.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
7.阅读材料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多私造年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使重如其文,同时严禁私人盗铸。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各种旧币一律销毁,将铜料输至中央铸新币。新币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私人铸造难度较大且无利可图,之风一时衰息,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此后五铢钱大量铸造并长期行用,流通于世700余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