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 程 目 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子目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时期 继承方式 中央管理 地方管理原始 禅让制 —— ——夏朝 世袭制 出现机构和职官 直接管理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商朝 —— 有较系统的机构和分掌事务的官吏 内外服制西周 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同构;存在原始民主传统(国人) 分封制春秋 宗法制瓦解 —— 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 —— 君主权力加强 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概念】王位世袭制指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继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概念】内外服制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王畿之外的诸侯或方国领地称为“外服”。外服也是商王朝的领土,但商王朝对其控制和管理比较松散,外服时叛时服。【概念】国人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区划有“国”“野”之分。国人是指居住在国都的人,与居住在远郊的“野人”相对。国人主要是农民和工商业者等平民,是国中主要军事力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是制度性的,而是原始民主制的遗存。【概念】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概念】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按照血缘世袭统治,如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分工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权力体系。核心探究1. 【填充】辨析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史料阅读 对应制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禅让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礼运》) 王位世袭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殷本纪》) 内外服制(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分封制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宗法制2. 【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异同点?答案:相同点:两者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分封制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以血缘为纽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 【探究】宗法制《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班固《白虎通义》)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根据史料,分析宗法制有哪些影响。答案: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统治集团的长期稳定和团结。③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4.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根据史料,分析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答案: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体现了春秋时期一定的民本思想的光辉。5. 【素养】根据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相关解读,填写下面材料所反映的唯物史观。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奴隶制下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出现。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而适应封建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建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 (2024湖南高考)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 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 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 B【解析】 西周国人意见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这体现了西周政治保留原始民主传统,且以血缘关系为核心、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故选B项;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不等于可以决定军国大事,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指国君利用神权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但材料强调的是国人舆论影响君主废立,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时间为西周,排除D项。【课时作业】1. 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A. 呈现出内外分治特征 B. 存在邦族种姓之分C. 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 具有松散性的特点【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殷商内外服制度是为了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创建的,说明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无法得出,排除。2. (2025石家庄期末)《诗经·周颂·我将》记载:“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这体现了( )A.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B. 敬天保民思想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嫡长子继承制【答案】 C【解析】 据材料“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可知,要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保有福禄,故选C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开始出现于秦朝,《诗经》关注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排除A项;“敬天保民”思想出现于西周初期,材料信息与“保民”无关,排除B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3. (2024洛阳期末)西周最高执政官是太师和太保,他们大都由王族的长老担任。在王年幼的时候,师保甚至代行王的权力。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西周师保的设立( )A. 有利于权力传承和社会稳定B. 限制了天子的专制权力C. 维护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D. 继承了原始民主的传统【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的太师和太保是最高执政官,一般由王族内威望较高的长者担任,在统治者年幼时代行王权,这样可以稳定局势,待王成年时再辅佐王,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4. (2024汕头期末)西周初期,封伯禽于鲁,统帅“殷民六族”,“启以商政”;封唐叔于晋,统帅“怀姓九族”,“启以夏政”;封吕尚于齐,“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A. 推动了中原文化广泛传播B.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C. 来源于夏商时期政治制度D. 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答案】 D【解析】 伯禽在鲁国以商政治理“殷民六族”,唐叔在晋国以夏政治理“怀姓九族”,而吕尚则根据齐地的习俗来治理,故选D项。5. (2025湛江期末)下表所示为先秦史料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记载 出处若国有大故(大故:大事故),则致万民(国人)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周礼·地官司徒》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周礼·秋官司寇》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尚书·洪范》A. 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B. 集体议政避免了决策的失误C. 周天子具有礼贤下士的风范D. 原始民主仍具一定的影响力【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遇到重大问题时,会征询平民的意见,故选D项;西周政治的特点是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但材料未提及,排除A项;“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显示统治者征询平民的意见,但不足以说明礼贤下士,排除C项。6. (2025深圳期末)西周时期青铜器多为宗庙重器,器铭上多为“万年子孙永宝用”“永命”等吉祥语,兵器多为族徽、人名之类的短铭。战国时期,青铜鼎铭多标记其使用之处所(宫、府、库、厨),兵器则以“物勒工名”为主。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已彻底崩溃B. 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C. 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D. 私营工商业快速发展【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周青铜器铭文显示血缘关系对政治有重大影响,而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更多记录使用地点,这反映了血缘政治影响的减弱,C项正确;分封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礼崩乐坏的具体历史事实,排除B项;仅凭青铜器使用地点的记录不能断定为私营工商业产品,排除D项。7. (2025厦门期末)西周时,周王在政治场合中多以私名或官名称呼诸侯;春秋以后,则多用“叔”“伯”等称谓,《左传》中即有“王谓叔父,敬服王命”的记载。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等级的重构 B. 政治环境的变迁C. 华夏认同的强化 D. 官僚制度的完善【答案】 B【解析】 据材料“王谓叔父,敬服王命”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威受到诸侯挑战,周王欲用“叔”“伯”等称谓强化与诸侯的宗法等级关系,故选B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排除A项;华夏认同涉及周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排除C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官僚制度发展,排除D项。8. (2025黄冈期末)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以“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礼进行界定,孔子则指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 )A. 周朝礼制走向成熟 B. “礼崩乐坏”较为普遍C. 治国思想趋向理性 D. “仁政”思想深入人心【答案】 C【解析】 这里的“礼”不仅仅是指礼仪,而是包含了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故选C项;春秋时期,周朝的礼制已经走向瓦解,传统礼乐秩序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只是子产和孔子的主张,不能说明“礼崩乐坏”较为普遍,排除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9. (2025南通调研)春秋战国时期在国君之下出现一整套以相和将为首脑的机构,官员以才能和功绩被国君任命和重用,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是食有封土,而是食有俸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世官制度退出舞台 B. 官员考核制度严密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任用的官员实行俸禄制,这说明官僚政治逐步形成,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对官员的任命标准与报酬形式,与考核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共24张PPT)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 程 目 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子目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时期 继承方式 中央管理 地方管理原始 禅让制 —— ——夏朝 _____制 出现机构和职官 直接管理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商朝 —— 有较系统的机构和分掌事务的官吏 _______制西周 宗法制,实行__________制 家国同构; 存在原始民主传统(国人) _____制春秋 宗法制瓦解 —— 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 —— 君主权力加强 _________制度开始产生世袭内外服嫡长子继承分封封建政治【概念】王位世袭制指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继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概念】内外服制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王畿之外的诸侯或方国领地称为“外服”。外服也是商王朝的领土,但商王朝对其控制和管理比较松散,外服时叛时服。【概念】国人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区划有“国”“野”之分。国人是指居住在国都的人,与居住在远郊的“野人”相对。国人主要是农民和工商业者等平民,是国中主要军事力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是制度性的,而是原始民主制的遗存。【概念】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概念】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按照血缘世袭统治,如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分工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权力体系。1. 【填充】辨析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史料阅读 对应制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______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礼运》) __________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殷本纪》) ________(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______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______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2. 【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异同点?答案:相同点:两者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分封制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以血缘为纽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 【探究】宗法制《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班固《白虎通义》)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根据史料,分析宗法制有哪些影响。答案: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统治集团的长期稳定和团结。③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4.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根据史料,分析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答案: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体现了春秋时期一定的民本思想的光辉。5. 【素养】根据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相关解读,填写下面材料所反映的唯物史观。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奴隶制下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出现。唯物史观: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而适应封建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建立。唯物史观: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 (2024湖南高考)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 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 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解析】 西周国人意见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这体现了西周政治保留原始民主传统,且以血缘关系为核心、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故选B项;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不等于可以决定军国大事,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指国君利用神权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但材料强调的是国人舆论影响君主废立,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时间为西周,排除D项。B1.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A. 呈现出内外分治特征B. 存在邦族种姓之分C. 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D. 具有松散性的特点【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殷商内外服制度是为了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创建的,说明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无法得出,排除。C2. (2025石家庄期末)《诗经·周颂·我将》记载:“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这体现了( )A.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B. 敬天保民思想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嫡长子继承制【解析】 据材料“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可知,要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保有福禄,故选C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开始出现于秦朝,《诗经》关注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排除A项;“敬天保民”思想出现于西周初期,材料信息与“保民”无关,排除B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C3. (2024洛阳期末)西周最高执政官是太师和太保,他们大都由王族的长老担任。在王年幼的时候,师保甚至代行王的权力。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西周师保的设立( )A. 有利于权力传承和社会稳定B. 限制了天子的专制权力C. 维护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D. 继承了原始民主的传统【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的太师和太保是最高执政官,一般由王族内威望较高的长者担任,在统治者年幼时代行王权,这样可以稳定局势,待王成年时再辅佐王,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A4. (2024汕头期末)西周初期,封伯禽于鲁,统帅“殷民六族”,“启以商政”;封唐叔于晋,统帅“怀姓九族”,“启以夏政”;封吕尚于齐,“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A. 推动了中原文化广泛传播B.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C. 来源于夏商时期政治制度D. 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解析】 伯禽在鲁国以商政治理“殷民六族”,唐叔在晋国以夏政治理“怀姓九族”,而吕尚则根据齐地的习俗来治理,故选D项。D5. (2025湛江期末)下表所示为先秦史料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记载 出处若国有大故(大故:大事故),则致万民(国人)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周礼·地官司徒》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周礼·秋官司寇》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尚书·洪范》A. 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 集体议政避免了决策的失误C. 周天子具有礼贤下士的风范 D. 原始民主仍具一定的影响力D【解析】 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遇到重大问题时,会征询平民的意见,故选D项;西周政治的特点是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但材料未提及,排除A项;“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显示统治者征询平民的意见,但不足以说明礼贤下士,排除C项。6. (2025深圳期末)西周时期青铜器多为宗庙重器,器铭上多为“万年子孙永宝用”“永命”等吉祥语,兵器多为族徽、人名之类的短铭。战国时期,青铜鼎铭多标记其使用之处所(宫、府、库、厨),兵器则以“物勒工名”为主。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已彻底崩溃 B. 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C. 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 D. 私营工商业快速发展【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周青铜器铭文显示血缘关系对政治有重大影响,而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更多记录使用地点,这反映了血缘政治影响的减弱,C项正确;分封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礼崩乐坏的具体历史事实,排除B项;仅凭青铜器使用地点的记录不能断定为私营工商业产品,排除D项。C7. (2025厦门期末)西周时,周王在政治场合中多以私名或官名称呼诸侯;春秋以后,则多用“叔”“伯”等称谓,《左传》中即有“王谓叔父,敬服王命”的记载。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等级的重构 B. 政治环境的变迁C. 华夏认同的强化 D. 官僚制度的完善【解析】 据材料“王谓叔父,敬服王命”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威受到诸侯挑战,周王欲用“叔”“伯”等称谓强化与诸侯的宗法等级关系,故选B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排除A项;华夏认同涉及周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排除C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官僚制度发展,排除D项。B8. (2025黄冈期末)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以“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礼进行界定,孔子则指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 )A. 周朝礼制走向成熟 B. “礼崩乐坏”较为普遍C. 治国思想趋向理性 D. “仁政”思想深入人心【解析】 这里的“礼”不仅仅是指礼仪,而是包含了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故选C项;春秋时期,周朝的礼制已经走向瓦解,传统礼乐秩序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只是子产和孔子的主张,不能说明“礼崩乐坏”较为普遍,排除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C9. (2025南通调研)春秋战国时期在国君之下出现一整套以相和将为首脑的机构,官员以才能和功绩被国君任命和重用,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是食有封土,而是食有俸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世官制度退出舞台 B. 官员考核制度严密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解析】 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任用的官员实行俸禄制,这说明官僚政治逐步形成,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对官员的任命标准与报酬形式,与考核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谢谢观赏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 程 目 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子目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时期 继承方式 中央管理 地方管理原始 禅让制 —— ——夏朝 制 出现机构和职官 直接管理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商朝 —— 有较系统的机构和分掌事务的官吏 制西周 宗法制,实行 制 家国同构;存在原始民主传统(国人) 制春秋 宗法制瓦解 —— 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 —— 君主权力加强 制度开始产生【概念】王位世袭制指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继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概念】内外服制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王畿之外的诸侯或方国领地称为“外服”。外服也是商王朝的领土,但商王朝对其控制和管理比较松散,外服时叛时服。【概念】国人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区划有“国”“野”之分。国人是指居住在国都的人,与居住在远郊的“野人”相对。国人主要是农民和工商业者等平民,是国中主要军事力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是制度性的,而是原始民主制的遗存。【概念】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概念】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按照血缘世袭统治,如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分工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权力体系。核心探究1. 【填充】辨析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史料阅读 对应制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礼运》)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殷本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2. 【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异同点?3. 【探究】宗法制《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班固《白虎通义》)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根据史料,分析宗法制有哪些影响。4.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根据史料,分析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5. 【素养】根据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相关解读,填写下面材料所反映的唯物史观。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奴隶制下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出现。唯物史观:②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而适应封建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建立。唯物史观:1. (2024湖南高考)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 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 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课时作业】1. 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A. 呈现出内外分治特征 B. 存在邦族种姓之分C. 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 具有松散性的特点2. (2025石家庄期末)《诗经·周颂·我将》记载:“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这体现了( )A.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B. 敬天保民思想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嫡长子继承制3. (2024洛阳期末)西周最高执政官是太师和太保,他们大都由王族的长老担任。在王年幼的时候,师保甚至代行王的权力。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西周师保的设立( )A. 有利于权力传承和社会稳定B. 限制了天子的专制权力C. 维护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D. 继承了原始民主的传统4. (2024汕头期末)西周初期,封伯禽于鲁,统帅“殷民六族”,“启以商政”;封唐叔于晋,统帅“怀姓九族”,“启以夏政”;封吕尚于齐,“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A. 推动了中原文化广泛传播B.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C. 来源于夏商时期政治制度D. 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5. (2025湛江期末)下表所示为先秦史料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记载 出处若国有大故(大故:大事故),则致万民(国人)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周礼·地官司徒》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周礼·秋官司寇》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尚书·洪范》A. 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B. 集体议政避免了决策的失误C. 周天子具有礼贤下士的风范D. 原始民主仍具一定的影响力6. (2025深圳期末)西周时期青铜器多为宗庙重器,器铭上多为“万年子孙永宝用”“永命”等吉祥语,兵器多为族徽、人名之类的短铭。战国时期,青铜鼎铭多标记其使用之处所(宫、府、库、厨),兵器则以“物勒工名”为主。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已彻底崩溃B. 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C. 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D. 私营工商业快速发展7. (2025厦门期末)西周时,周王在政治场合中多以私名或官名称呼诸侯;春秋以后,则多用“叔”“伯”等称谓,《左传》中即有“王谓叔父,敬服王命”的记载。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等级的重构 B. 政治环境的变迁C. 华夏认同的强化 D. 官僚制度的完善8. (2025黄冈期末)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以“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礼进行界定,孔子则指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 )A. 周朝礼制走向成熟 B. “礼崩乐坏”较为普遍C. 治国思想趋向理性 D. “仁政”思想深入人心9. (2025南通调研)春秋战国时期在国君之下出现一整套以相和将为首脑的机构,官员以才能和功绩被国君任命和重用,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是食有封土,而是食有俸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世官制度退出舞台 B. 官员考核制度严密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 子目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x 第1课 子目1 学用word.doc 第1课 子目1 教用word.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