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 程 目 标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子目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科举制度变革 废除八股 戊戌变法:①加设经济特科。②废八股,改试策论废除科举 清末新政:①地方改建大学堂、中小学堂,并设蒙养学堂。②1905年诏准立停科举之奏选官制度改革 改革传统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传统六部建制建立新制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设立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归国留学生通过考试选拔【辨析】废八股≠废科举戊戌变法时期,废除了八股取士,但是并未废除科举制度,只是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5年下令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拓展】《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并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核心探究1. 【探究】废除八股取士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根据史料,概括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改革首要任务的原因。答案: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2. 【探究】“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部分)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时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根据史料,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答案:坚持中体西用的理念;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注重实用人才(通才)的培养。3. 【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据史料,分析袁世凯奏折中提出了什么新政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答案:主张: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意义:培养新政人才;开启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支持。4. 【探究】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进程先后历经1840—1898年的初步尝试、1899—1905年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1906—1911年新式选官制度的发展三个阶段。在这近乎革命性的进程中,科举选官制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但是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以及封建儒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传统选官制度中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根据史料,分析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答案:特点:阶段性(渐进性);选官途径多样;具有近代色彩;变革不彻底,保留封建因素。5. 【学习拓展】进一步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答案: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传统的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历史解释】全面认识晚清选官制度改革(1) 特点:历程曲折反复;体制逐步发展;制度新旧杂陈。(2) 影响:①积极:为社会发展积累人才,推动近代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局限: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 启示:选官制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必须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发展。1. (2024湖南高考)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 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B. 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 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D. 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答案】 D【解析】 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这些改革包括部门职能的调整、职位设置的变动等,从而影响了进士们的任职选择,故选D项;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而且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排除B项;材料讨论的是选官和任职意愿的变化,排除C项。【课时作业】1. (2025郑州期末)据学者王先明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B. 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C. 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D. 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答案】 B【解析】 由材料“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可知,1860年以后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科举入仕的比例越来越小,反映了清末买官卖官公开化、合法化,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士阶层对科举制的态度,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捐纳获取官职的结果和影响,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之前一直存在,没有被捐官制度取代,排除D项。2. (2025威海期末)晚清时期,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现在)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符合该观点的措施是( )A. 废除科举制,采用学堂选官B. 裁减冗官,瓦解六部建制C. 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D. 加设经济特科,选经世济变之才【答案】 D【解析】 学者主张科举制度应吸收西方理念,这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观点。1898年清政府增设经济特科,采纳康有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D项正确;材料强调改革科举制,而非废除,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更新科举内容以适应现代环境,未提及官僚制度,排除B项;1905年清政府设学部,科举制度终结,排除C项。3. (2025江西期末)清朝某时期的诏令指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省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这一诏令( )A. 推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B. 使经世致用之学得以逐渐普及C. 促进了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科举制考试内容空洞,决定广设学堂,培养人才。这一诏令助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故选A项;诏令虽强调实学,但未直接说明经世致用之学普及,普及需多因素作用,非仅此诏令,排除B项;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诏令未直接涉及此思想突破,排除D项。4. (2025揭阳期中)1903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三江师范学堂,学堂的行政组织架构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和自强学堂的模式相近;然而1904年正式颁行的“癸卯学制”对学堂行政组织架构的规定与这些学堂的实际大相径庭。材料有助于解释,清末( )A. 推广学堂选官的艰巨性B. 反思洋务运动的滞后性C. 全面学习西方的迫切性D. 依法管理教育的虚假性【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末教育改革试图借鉴和整合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改革过程中的挑战和调整,故选A项;洋务运动的内容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求富,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清末新政中进行教育改革,排除C项;依法管理教育强调颁布法律文件对教育进行管理,排除D项。5. (2025肇庆期末)1905年晚清废除科举制度后,农村中比较有智力的分子不断地向城市跑,外县的向省会跑,外省的向首都与通商大埠跑。乡绅为寻找新出路不断外流,或转入新学,或参加新军,或投身工商业等,“轻去其乡的现象已一天比一天流行”。该现象反映了( )A. 城乡阶级结构发生巨变B. 城乡经济差距扩大C. 城镇经济发展方兴未艾D. 近代乡村危机加剧【答案】 D【解析】 材料显示,农村中智力较高的分子和乡绅“轻去其乡”现象日益普遍,他们迁往城市或其他领域,导致农村传统治理结构瓦解,而新的治理模式未能建立,加速了农村衰落,体现了近代乡村危机的加剧,故选D项;材料仅显示农村智力分子和乡绅迁往城市,并不能说明城乡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排除A项;他们迁往城市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废除,寻求新机会,并不反映城乡经济差距扩大,排除B项;城镇经济在明清时期已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6. (2025大湾区期末)20世纪初,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但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截取选官,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选官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这一现象表明( )A. 选官制度处于转型时期B. 新式文官制度已然形成C. 民主选举成为时代潮流D. 新式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初,尽管新式选官制度如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议员选举等已成主体,但传统选官方式仍然存在,表明当时选官制度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故选A项;“已然形成”表述过于夸大,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民主选举与材料中选官制度不相关,排除C项;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排除D项。7. (2025淮安期中)下表所示为1908年创办的中国某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这反映出当时( )学科 教育 裁缝 手艺 体育 历史 音乐课时 24 15 15 8 6 6A. 女性社会地位迅速提高B. 传统价值观念已被摒弃C. 国民教育体系趋于完善D.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答案】 D【解析】 清政府设立了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除了传授传统的裁缝、手艺外,增加了教育、体育、历史、音乐等内容,使女子接受新式教育,故选D项;女子师范学堂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但“迅速提高”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已被摒弃”以偏概全,排除B项;女子教育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未涉及其他教育发展状况,“趋于完善”说法有误,排除C项。8. (2025苏州期中)下表所示为清末长三角地区留学生(1 619名)归国就业统计情况,该表可用来说明清末留学教育( )职业 行政 教育 财政 司法 外交 军界 交通 其他人数 348 285 258 215 50 259 33 171百分比 21.49 17.6 15.94 13.28 3.09 16 2.04 10.56A. 引领近代教育向纵深发展B. 推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C. 客观上孕育了近代社会变革力量D. 转变了当时国人学习西方的思路【答案】 C【解析】 清末长三角地区留学生归国后从事这些行业工作,有利于留学生利用掌握的西方社会科学知识,推动诸多领域的近代化进程,从而成为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故选C项;留学生从事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发展是材料部分内容,排除A项;留学生从事财政行业和交通行业为经济结构变动创造条件,这是材料部分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归国留学生从事工作与政治体制构建无关,这表明向西方学习的思路并未转变,排除D项。9.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类别 项目进士 举人 贡生 荫生 监生 生员 文童 行伍 新式学生 不明 合计人数(人) 54 16 12 7 10 7 3 3 6 1 119比例(%) 45.4 13.4 10.1 5.9 8.4 5.9 2.5 2.5 5.0 0.8A.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B. 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C. 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D. 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答案】 C【解析】 新政期间,科举出身的督抚比例高,但新式学堂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新方式,显示社会和人才观念变化,冲击了旧权力结构,故选C项;表格显示清政府调整选官制度适应变化,但无法反映地方督抚权力大小和中央集权体制破坏,排除A项;材料无法从督抚出身得知教育改革成效,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共24张PPT)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 程 目 标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子目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科举 制度 变革 废除八股 戊戌变法:①加设经济特科。②废八股,改试______废除科举 清末新政:①地方改建大学堂、中小学堂,并设______学堂。②1905年诏准立停科举之奏选官 制度 改革 改革传统 裁减冗署冗官,改____________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传统______建制建立新制 1904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____________制度设立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归国留学生通过考试选拔策论蒙养总理衙门六部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辨析】废八股≠废科举戊戌变法时期,废除了八股取士,但是并未废除科举制度,只是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5年下令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拓展】《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并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1. 【探究】废除八股取士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根据史料,概括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改革首要任务的原因。答案: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2. 【探究】“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部分)课程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 代数 理化 植物 动物 图画 体操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时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根据史料,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答案:坚持中体西用的理念;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注重实用人才(通才)的培养。3. 【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据史料,分析袁世凯奏折中提出了什么新政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答案:主张: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意义:培养新政人才;开启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支持。4. 【探究】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进程先后历经1840—1898年的初步尝试、1899—1905年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1906—1911年新式选官制度的发展三个阶段。在这近乎革命性的进程中,科举选官制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但是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以及封建儒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传统选官制度中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根据史料,分析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答案:特点:阶段性(渐进性);选官途径多样;具有近代色彩;变革不彻底,保留封建因素。5. 【学习拓展】进一步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答案: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传统的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历史解释】全面认识晚清选官制度改革(1) 特点:历程曲折反复;体制逐步发展;制度新旧杂陈。(2) 影响:①积极:为社会发展积累人才,推动近代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局限: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 启示:选官制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必须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发展。1. (2024湖南高考)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 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 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 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 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解析】 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这些改革包括部门职能的调整、职位设置的变动等,从而影响了进士们的任职选择,故选D项;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而且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排除B项;材料讨论的是选官和任职意愿的变化,排除C项。D1. (2025郑州期末)据学者王先明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 B. 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C. 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 D. 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解析】 由材料“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可知,1860年以后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科举入仕的比例越来越小,反映了清末买官卖官公开化、合法化,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士阶层对科举制的态度,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捐纳获取官职的结果和影响,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之前一直存在,没有被捐官制度取代,排除D项。B2. (2025威海期末)晚清时期,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现在)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符合该观点的措施是( )A. 废除科举制,采用学堂选官 B. 裁减冗官,瓦解六部建制C. 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D. 加设经济特科,选经世济变之才【解析】 学者主张科举制度应吸收西方理念,这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观点。1898年清政府增设经济特科,采纳康有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D项正确;材料强调改革科举制,而非废除,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更新科举内容以适应现代环境,未提及官僚制度,排除B项;1905年清政府设学部,科举制度终结,排除C项。D3. (2025江西期末)清朝某时期的诏令指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省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这一诏令( )A. 推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B. 使经世致用之学得以逐渐普及C. 促进了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科举制考试内容空洞,决定广设学堂,培养人才。这一诏令助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故选A项;诏令虽强调实学,但未直接说明经世致用之学普及,普及需多因素作用,非仅此诏令,排除B项;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诏令未直接涉及此思想突破,排除D项。A4. (2025揭阳期中)1903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三江师范学堂,学堂的行政组织架构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和自强学堂的模式相近;然而1904年正式颁行的“癸卯学制”对学堂行政组织架构的规定与这些学堂的实际大相径庭。材料有助于解释,清末( )A. 推广学堂选官的艰巨性 B. 反思洋务运动的滞后性C. 全面学习西方的迫切性 D. 依法管理教育的虚假性【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末教育改革试图借鉴和整合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改革过程中的挑战和调整,故选A项;洋务运动的内容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求富,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清末新政中进行教育改革,排除C项;依法管理教育强调颁布法律文件对教育进行管理,排除D项。A5. (2025肇庆期末)1905年晚清废除科举制度后,农村中比较有智力的分子不断地向城市跑,外县的向省会跑,外省的向首都与通商大埠跑。乡绅为寻找新出路不断外流,或转入新学,或参加新军,或投身工商业等,“轻去其乡的现象已一天比一天流行”。该现象反映了( )A. 城乡阶级结构发生巨变 B. 城乡经济差距扩大C. 城镇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D. 近代乡村危机加剧【解析】 材料显示,农村中智力较高的分子和乡绅“轻去其乡”现象日益普遍,他们迁往城市或其他领域,导致农村传统治理结构瓦解,而新的治理模式未能建立,加速了农村衰落,体现了近代乡村危机的加剧,故选D项;材料仅显示农村智力分子和乡绅迁往城市,并不能说明城乡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排除A项;他们迁往城市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废除,寻求新机会,并不反映城乡经济差距扩大,排除B项;城镇经济在明清时期已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6. (2025大湾区期末)20世纪初,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但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截取选官,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选官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这一现象表明( )A. 选官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B. 新式文官制度已然形成C. 民主选举成为时代潮流 D. 新式教育发展举步维艰【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初,尽管新式选官制度如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议员选举等已成主体,但传统选官方式仍然存在,表明当时选官制度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故选A项;“已然形成”表述过于夸大,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民主选举与材料中选官制度不相关,排除C项;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排除D项。A7. (2025淮安期中)下表所示为1908年创办的中国某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这反映出当时( )【解析】 清政府设立了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除了传授传统的裁缝、手艺外,增加了教育、体育、历史、音乐等内容,使女子接受新式教育,故选D项;女子师范学堂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但“迅速提高”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已被摒弃”以偏概全,排除B项;女子教育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未涉及其他教育发展状况,“趋于完善”说法有误,排除C项。学科 教育 裁缝 手艺 体育 历史 音乐课时 24 15 15 8 6 6A. 女性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B. 传统价值观念已被摒弃C. 国民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D.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D8. (2025苏州期中)下表所示为清末长三角地区留学生(1 619名)归国就业统计情况,该表可用来说明清末留学教育( )职业 行政 教育 财政 司法 外交 军界 交通 其他人数 348 285 258 215 50 259 33 171百分比 21.49 17.6 15.94 13.28 3.09 16 2.04 10.56A. 引领近代教育向纵深发展B. 推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C. 客观上孕育了近代社会变革力量D. 转变了当时国人学习西方的思路C【解析】 清末长三角地区留学生归国后从事这些行业工作,有利于留学生利用掌握的西方社会科学知识,推动诸多领域的近代化进程,从而成为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故选C项;留学生从事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发展是材料部分内容,排除A项;留学生从事财政行业和交通行业为经济结构变动创造条件,这是材料部分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归国留学生从事工作与政治体制构建无关,这表明向西方学习的思路并未转变,排除D项。9.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类别 项目进士 举人 贡生 荫生 监生 生员 文童 行伍 新式 学生 不明 合计人数(人) 54 16 12 7 10 7 3 3 6 1 119比例(%) 45.4 13.4 10.1 5.9 8.4 5.9 2.5 2.5 5.0 0.8 A.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 B. 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C. 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 D. 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C【解析】 新政期间,科举出身的督抚比例高,但新式学堂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新方式,显示社会和人才观念变化,冲击了旧权力结构,故选C项;表格显示清政府调整选官制度适应变化,但无法反映地方督抚权力大小和中央集权体制破坏,排除A项;材料无法从督抚出身得知教育改革成效,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谢谢观赏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 程 目 标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子目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科举制度变革 废除八股 戊戌变法:①加设经济特科。②废八股,改试废除科举 清末新政:①地方改建大学堂、中小学堂,并设 学堂。②1905年诏准立停科举之奏选官制度改革 改革传统 裁减冗署冗官,改 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传统 建制建立新制 1904年颁布《 》,统一全国学制, 制度设立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归国留学生通过考试选拔【辨析】废八股≠废科举戊戌变法时期,废除了八股取士,但是并未废除科举制度,只是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5年下令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拓展】《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并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核心探究1. 【探究】废除八股取士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根据史料,概括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改革首要任务的原因。2. 【探究】“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部分)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时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根据史料,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3. 【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据史料,分析袁世凯奏折中提出了什么新政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4. 【探究】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进程先后历经1840—1898年的初步尝试、1899—1905年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1906—1911年新式选官制度的发展三个阶段。在这近乎革命性的进程中,科举选官制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但是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以及封建儒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传统选官制度中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根据史料,分析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5. 【学习拓展】进一步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历史解释】全面认识晚清选官制度改革(1) 特点:历程曲折反复;体制逐步发展;制度新旧杂陈。(2) 影响:①积极:为社会发展积累人才,推动近代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局限: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 启示:选官制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必须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发展。1. (2024湖南高考)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 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B. 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 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D. 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课时作业】1. (2025郑州期末)据学者王先明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B. 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C. 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D. 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2. (2025威海期末)晚清时期,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现在)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符合该观点的措施是( )A. 废除科举制,采用学堂选官B. 裁减冗官,瓦解六部建制C. 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D. 加设经济特科,选经世济变之才3. (2025江西期末)清朝某时期的诏令指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省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这一诏令( )A. 推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B. 使经世致用之学得以逐渐普及C. 促进了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4. (2025揭阳期中)1903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三江师范学堂,学堂的行政组织架构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和自强学堂的模式相近;然而1904年正式颁行的“癸卯学制”对学堂行政组织架构的规定与这些学堂的实际大相径庭。材料有助于解释,清末( )A. 推广学堂选官的艰巨性B. 反思洋务运动的滞后性C. 全面学习西方的迫切性D. 依法管理教育的虚假性5. (2025肇庆期末)1905年晚清废除科举制度后,农村中比较有智力的分子不断地向城市跑,外县的向省会跑,外省的向首都与通商大埠跑。乡绅为寻找新出路不断外流,或转入新学,或参加新军,或投身工商业等,“轻去其乡的现象已一天比一天流行”。该现象反映了( )A. 城乡阶级结构发生巨变B. 城乡经济差距扩大C. 城镇经济发展方兴未艾D. 近代乡村危机加剧6. (2025大湾区期末)20世纪初,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但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截取选官,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选官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这一现象表明( )A. 选官制度处于转型时期B. 新式文官制度已然形成C. 民主选举成为时代潮流D. 新式教育发展举步维艰7. (2025淮安期中)下表所示为1908年创办的中国某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这反映出当时( )学科 教育 裁缝 手艺 体育 历史 音乐课时 24 15 15 8 6 6A. 女性社会地位迅速提高B. 传统价值观念已被摒弃C. 国民教育体系趋于完善D.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8. (2025苏州期中)下表所示为清末长三角地区留学生(1 619名)归国就业统计情况,该表可用来说明清末留学教育( )职业 行政 教育 财政 司法 外交 军界 交通 其他人数 348 285 258 215 50 259 33 171百分比 21.49 17.6 15.94 13.28 3.09 16 2.04 10.56A. 引领近代教育向纵深发展B. 推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C. 客观上孕育了近代社会变革力量D. 转变了当时国人学习西方的思路9.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类别 项目进士 举人 贡生 荫生 监生 生员 文童 行伍 新式学生 不明 合计人数(人) 54 16 12 7 10 7 3 3 6 1 119比例(%) 45.4 13.4 10.1 5.9 8.4 5.9 2.5 2.5 5.0 0.8A.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B. 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C. 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D. 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课 子目1 学用word.doc 第7课 子目1 教用word.doc 第7课 子目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