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 程 目 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子目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德治(儒家) 法治(法家)历史渊源 西周礼制和“敬天保民”思想 早期国家存在法律,如《禹刑》《汤刑》《九刑》春秋产生 孔子儒学思想形成 中国最早成文法——郑国子产“铸刑书”治国理念 性善论,主张德治 性恶论,主张法治代表人物 ①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①商鞅: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韩非: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现实作用 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带来富国强兵的利益,满足君主专制的愿望【概念】“敬天保民”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西周初期的统治思想,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在重视“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保民”的重要,统治者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因此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提醒】先秦的德治与法治德治和法治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汉代以后两大思想逐渐融合,形成“德主刑辅,外儒内法”的治国模式。【拓展】子产“铸刑书”的意义①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是中国法治史上的一大进步。②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推动后世各诸侯国的改革。④为历代封建王朝法制发展奠定基础。核心探究1. 【导入】战国时期,孟子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得到梁惠王接见。梁惠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却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整场问答中,孟子始终向梁惠王谈论君主应如何行仁政,希望君主有一颗仁义之心,自然能感化民众。当然,孟子并没有说服梁惠王。指出史料中梁惠王和孟子观点的不同之处。如何认识孟子的观点?答案:不同:梁惠王着眼于“利”,即通过变革增强魏国实力。孟子着眼于“仁”,即用仁政的方式治理国家。二者体现的是不同的治国思想。认识:孟子强调“仁政”,重视民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是在战国大变革的时代却难以贯彻落实,因此不被诸侯王认同。2. 【史料阅读】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两则史料体现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是什么?答案:不同:儒家重德,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3. 【探究】综合认识德治与法治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从史料中司马谈对儒、法两家的评论中任选一家予以评论。答案:[示例一]认为儒家主张内容驳杂,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的需要,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除此以外,儒家民本思想、道德教化也应予肯定。[示例二]认为法家严刑峻法,缺乏温情,但对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有重大作用。同时,重法治、奖耕战、中央集权,对于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加速秦国统一进程和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其弊端在于专任刑罚、忽视教化。1. (2024北京高考)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 隆礼重法的精神 B. 无为而治的理想C. 修身明德的追求 D. 选贤任能的理念【答案】 C【解析】 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赋予玉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墨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关系不大,排除D项。(共12张PPT)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 程 目 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子目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德治(儒家) 法治(法家)历史渊源 西周礼制和“____________”思想 早期国家存在法律,如《禹刑》《汤刑》《九刑》春秋产生 孔子儒学思想形成 中国最早______法——郑国子产“铸刑书”治国理念 ______论,主张德治 性恶论,主张法治代表人物 ①孔子:“____________”“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①商鞅:法令保护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②韩非: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现实作用 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带来____________的利益,满足君主专制的愿望敬天保民成文性善为政以德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概念】“敬天保民”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西周初期的统治思想,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在重视“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保民”的重要,统治者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因此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提醒】先秦的德治与法治德治和法治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汉代以后两大思想逐渐融合,形成“德主刑辅,外儒内法”的治国模式。【拓展】子产“铸刑书”的意义①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是中国法治史上的一大进步。②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推动后世各诸侯国的改革。④为历代封建王朝法制发展奠定基础。1. 【导入】战国时期,孟子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得到梁惠王接见。梁惠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却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整场问答中,孟子始终向梁惠王谈论君主应如何行仁政,希望君主有一颗仁义之心,自然能感化民众。当然,孟子并没有说服梁惠王。指出史料中梁惠王和孟子观点的不同之处。如何认识孟子的观点?答案:不同:梁惠王着眼于“利”,即通过变革增强魏国实力。孟子着眼于“仁”,即用仁政的方式治理国家。二者体现的是不同的治国思想。认识:孟子强调“仁政”,重视民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是在战国大变革的时代却难以贯彻落实,因此不被诸侯王认同。2. 【史料阅读】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两则史料体现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是什么?答案:不同:儒家重德,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3. 【探究】综合认识德治与法治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从史料中司马谈对儒、法两家的评论中任选一家予以评论。答案:[示例一]认为儒家主张内容驳杂,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的需要,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除此以外,儒家民本思想、道德教化也应予肯定。[示例二]认为法家严刑峻法,缺乏温情,但对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有重大作用。同时,重法治、奖耕战、中央集权,对于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加速秦国统一进程和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其弊端在于专任刑罚、忽视教化。1. (2024北京高考)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 隆礼重法的精神 B. 无为而治的理想C. 修身明德的追求 D. 选贤任能的理念【解析】 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赋予玉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墨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关系不大,排除D项。C谢谢观赏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 程 目 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子目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德治(儒家) 法治(法家)历史渊源 西周礼制和“ ”思想 早期国家存在法律,如《禹刑》《汤刑》《九刑》春秋产生 孔子儒学思想形成 中国最早 法——郑国子产“铸刑书”治国理念 论,主张德治 性恶论,主张法治代表人物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商鞅:法令保护 的利益。韩非: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现实作用 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带来 的利益,满足君主专制的愿望【概念】“敬天保民”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西周初期的统治思想,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在重视“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保民”的重要,统治者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因此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提醒】先秦的德治与法治德治和法治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汉代以后两大思想逐渐融合,形成“德主刑辅,外儒内法”的治国模式。【拓展】子产“铸刑书”的意义①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是中国法治史上的一大进步。②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推动后世各诸侯国的改革。④为历代封建王朝法制发展奠定基础。核心探究1. 【导入】战国时期,孟子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得到梁惠王接见。梁惠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却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整场问答中,孟子始终向梁惠王谈论君主应如何行仁政,希望君主有一颗仁义之心,自然能感化民众。当然,孟子并没有说服梁惠王。指出史料中梁惠王和孟子观点的不同之处。如何认识孟子的观点?2. 【史料阅读】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两则史料体现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是什么?3. 【探究】综合认识德治与法治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从史料中司马谈对儒、法两家的评论中任选一家予以评论。1. (2024北京高考)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 隆礼重法的精神 B. 无为而治的理想C. 修身明德的追求 D. 选贤任能的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8课 子目1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pptx 第8课 子目1 学用word.doc 第8课 子目1 教用word.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