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子目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时期 法律 教化(乡约)宋朝 以唐律为蓝本,如《宋刑统》《天圣令》 程朱理学控制教育和科举,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范本为吕大钧《吕氏乡约》元朝 整体上不用唐宋法律,但司法实践援引唐律 ——明朝 制定《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带有强制力清朝 制定《大清律例》 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核心探究1. 【学思之窗】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阅读史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答案:变化:乡约最早是儒学士大夫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后来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改而宣讲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圣谕”,其教化内容也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说明乡约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2. 【探究】古代中国蒙学教材(部分)书名 作者 概况《千字文》 南朝周兴嗣 全篇皆以四言句构成且押韵,道德教诲比较多《百家姓》 北宋不详 以四字为一句,采用平仄原则写成,满足了后唐社会新士族出现的实际需求《小学》 南宋朱熹 著作充斥着“嘉言”“慎行”“敬身”等词汇,也引述了许多古代的典籍和家训。该书的要旨,就是把人格成长置放于人的社群环境当中《三字经》 南宋王应麟 全篇以三言句写成,且句句成韵。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接下来则教导日常生活知识,如季节、动植物的名称、人际关系的规范等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蒙学教材的特点。答案:特点: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贴近生活,世俗性强;多用韵语,易于记诵;立足传统,与时俱进;注重道德训练,强调儒家伦理。3. 【问题探究】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颜钧《颜钧集·箴言六章》)上述史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答案:汉宣帝教育儿子(汉元帝)所说的“王”与“霸”,就是主张仁义、教化的“王道”与主张武力、刑罚的“霸道”。朱元璋说皇帝治理百姓,靠的就是“教”和“刑”,分别指伦理教化与刑罚。颜钧说《大明律例》其实也是“一部礼经”,即所谓“出礼入刑”。因此,整个社会实际上被统治者所设计的教与刑(或者礼与法)这两套统治手段覆盖了。汉宣帝的“王、霸”,朱元璋的“教、刑”,以及颜钧的“礼、法”,虽然概念不同,但其实说的都是统治者“软”与“硬”的两种统治手段。4. 【学习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宋朝以后理学在教化上所起的作用。答案:宋明理学留下了各种遗存,包括文献的或机构性的。如朱熹《白鹿洞教规》《朱子家礼》《朱子小学》;了解理学家主持和参与社会教化的事迹,理学家创立的书院;翻阅家谱或族谱,了解理学向家族教育与规范的渗透。【历史解释】综合认识古代乡约制度(1) 形成原因:①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②统治者加强基层管理需要。③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④民间自治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影响。(2) 职能:①教化职能:用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乡民进行教化。②救助职能:强调乡约与社仓、保甲、社学等结合。③法律职能:乡约逐渐官方化后显现出来,在调解民间纠纷和调查取证等方面发挥作用。(3) 影响:①有利于匡正民风,革除陋习。②有利于维持地方社会秩序。③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④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3. (2024江苏高考)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 乡约与法律合流B. 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 保甲制形同虚设D. 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知,知县谨慎选择乡约之长,并赋予他们宣讲和保卫的职责,这反映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与法律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排除B项;明朝实行里甲制,而非保甲制,排除C项。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潍坊期中)《唐律疏议》规定在父母丧期时嫁娶的,处以徒三年的惩罚。宋代律法规定“诸民庶之家,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供侍,子孙居丧者,听尊长自陈,验实婚娶”。上述变化说明宋代律法( )A. 倡导社会自由B. 维护礼制传统C. 更加务实理性D. 深受理学影响【答案】 C【解析】 《唐律疏议》规定,父母丧期嫁娶者,处徒刑三年。宋代律法调整此规定,考虑家庭困难和照顾长辈,显示其务实和理性,故选C项;宋代律法虽允许丧期嫁娶,但非倡导自由,而是基于家庭责任和实际情况,排除A项;宋代律法调整丧期嫁娶规定,更多基于实际需要,而非仅维护礼制传统,排除B项;理学强调道德伦理和礼制,但宋代律法变化更多考虑家庭实际困难,而非仅受理学影响,排除D项。2. (2025淄博期末)粉壁是官府向民间颁布法律条文的一种方式。宋代的粉壁多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有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旨在( )A. 宣传政府律令B. 规范官员行为C. 教化民众百姓D. 稳定社会秩序【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的粉壁便于传播政府律令,进行法律宣传,宣扬社会教化,规范百姓行为,目的是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故选D项;“宣传政府律令”是其目的之一,并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规范官员行为”是“监督官员”的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教化民众百姓”是其目的之一,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3. (2025福州期末)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统》地位较高;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据此可知(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立法B. 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C. 社会转型改变民间诉讼风气D. 行政对法律干预力度增强【答案】 D【解析】 北宋中期以前多依据法律断案,中期以后多依据已成的法律判例进行断案,已成的法律判例体现统治阶层意志,故“引例破法”体现行政对法律的干预加强,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立法问题,排除A项;完备的法律体系强调社会的不同领域均有相关的法律,排除B项;宋神宗变法只是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统治危机,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4. (2025太原期中)按照北宋吕大钧的设想,乡约由地方士绅倡立,乡人自愿加入或退出。约中众人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正直公道之人担任“约正”,为乡约最高领袖,执掌约中赏罚、决断之权。由此可知,《吕氏乡约》 (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 确立了基层自治制度C. 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D. 拓宽了政府选官途径【答案】 A【解析】 《吕氏乡约》强调最高领袖的道德品行,说明其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选A项;《吕氏乡约》属于基层教化,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吕氏乡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教化,排除C项;《吕氏乡约》属于教化举措,而宋朝的选官途径主要是科举制,排除D项。5. (2025沈阳期末)《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 )A. 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B. 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D. 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答案】 B【解析】 南宋时期,司法实践汇编集的判词主张司法断案要权衡法意与人情,二者均要兼顾,结合所学可知,兼顾法意与人情,即法合于礼,礼入于法,法律受到当时南宋的主流思想理学的影响,故选B项;司法断案要礼法结合,不能完全依照名人判词,排除A项;社会主流价值观依旧是儒学,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审判程序注重礼法结合,没有违背法律精神,排除D项。6. (2024佛山期末)宋代以后,家训流行,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如《袁氏世范》分为三部分:“睦亲”要父慈子孝、长幼贵和;“处己”要不损人利己、不妨人而利己;“治家”要体恤、宽厚。家训的流行(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 冲击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家训强调尊长、利他、宽厚等儒家理念,从而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理学于南宋确立了正统地位,材料仅举例说明宋代“家训”的部分内容,并非“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据材料“父慈子孝、长幼贵和”等可知,宋代家训提倡尊敬家长等观念符合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代家训提倡“父慈子孝”“体恤、宽厚”等观念,并非“家国同构”,排除D项。7. (2025南京期末)在元朝,《元典章》的制定直接影响了《大明会典》的制定,使民事诉讼程序化,开创了民刑分立的先河;在清朝,《蒙古律例》《西宁青海蕃夷成例》《西藏通则》《回疆则例》等,它们是中国封建法制史上突出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出( )A. 中华法系是民族交融的产物B. 历代对民族地区因俗而治C. 中国法律体系发展相当完善D. 明代法律的制定借鉴了元律令【答案】 A【解析】 元朝的法律影响了明朝的《大明律》,清朝民族地区的法律成为封建法制史上的突出成就,这说明不同民族的法律实践和法律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华法系丰富多彩的内容,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历代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是强调中国法律体系,排除C项;D项只涉及明朝的史实,片面解读材料,排除。8. (2025河北期末)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山东滨州知州何淡以《吕氏乡约》教人,“每乡慎选老人亲为演说大义,使训闾里,按季稽考”。成化十九年(1483年),山东宁海知州郭容依据乡约罗列出利民化俗十六条,用以纠正“婚嫁论财”等不良风俗。这说明明朝( )A. 山东地区社会治理规范B. 民间组织走向了完善C. 地方官员权责范围扩大D. 乡约具有一定约束力【答案】 D【解析】 题干显示,地方官员通过实施乡约来教化民众和纠正不良风俗,这表明乡约在当时社会具有约束力,能引导民众行为,故选D项;尽管提到了山东地方官员推行乡约,但不足以反映整个山东的社会治理状况,排除A项;题干强调官员推行乡约的努力,而非民间组织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关注官员在教化民众方面的作为,而非权责范围,排除C项。9. 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 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 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 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 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答案】 D【解析】 题干材料“……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说明举行乡饮酒礼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题干材料“……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说明举行乡饮酒礼对民众进行法律教育,即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故选D项;材料是宣讲而不是辩论,是礼法结合而不是探讨孰优孰劣,排除A项;宣讲不等于总结,“为民读律”不等于编制法典,排除B项;“扶贫济困”属于社会救助内容,而乡饮酒礼宣讲的内容属于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10. 《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B. 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C. 传统宗法观念淡化D. 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答案】 C【解析】 材料强调法律在财产继承方面不再明确继承对象的嫡庶之分,体现出清代嫡长子观念的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专制主义,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在家庭内部继承中逐渐分化,故D项排除。11. (2025河南联考)清代的《刑案汇览》记载了山西一起杀子案。当地官员“依父故杀子律杖六十徒一年”。刑部对此案复核时提出驳议,理由是“子违反教令”,其父应从轻发落,“非理殴杀有罪,罪亦甚轻,反之则可不论”。材料反映了清代( )A. 法律人文色彩浓厚B. 审判程序凸显审慎公正C. 法律与教化相冲突D. 司法审判渗透教化功能【答案】 D【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刑部对于杀子的父亲惩罚轻重取决于儿子是否违反父亲的教导,即法律承认家长在家族的主导权,反映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教化,故选D项;材料中的案件审判体现礼法结合的特点,与人文色彩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审判标准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与程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法律与教化的结合,而非冲突,排除C项。12. (2025广州期末)据统计,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稳定传统宗藩体系B. 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C. 推动全国统一进程D. 重构教化以增强政治认同【答案】 D【解析】 从顺治九年到康熙十三年,广西的官学得到恢复和发展,官学能够为统治者培养各种人才,有效传播了官方的思想,稳定边地的社会秩序,增强边地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故选D项;广西地区是清朝统治地区,不是藩属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实行的,主要意图不是传播程朱理学,排除B项;清朝时已完成全国的统一,广西地区一直处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下,排除C项。13. (2025泉州期末)下图为清朝举行乡约仪式的场景。这说明,清朝( )A. 社会主流价值的弱化B. 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C. 基层管理方式的变化D. 儒学教化功能的异化【答案】 B【解析】 乡约仪式中“圣谕牌”上面写着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凸显君主权威,“和事牌”上面写着“天地神明纪纲法度”,凸显儒学教化,可知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故选B项;“圣谕十六条”“天地神明纪纲法度”说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强化,排除A项;乡约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治理模式,不属于国家基层管理方式,排除C项;乡约仪式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教化功能,并未异化,排除D项。14. (2025江西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时期,在对犯罪人员进行审判时,会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在处理案件时也要“以礼为先”。在审判时还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在宋朝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此外,宋朝法律制度还规定了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中一些重要问题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摘编自王文涛《宋例与宋代法律体系研究》材料二 《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明朝前期有官营和私营两种手工业生产组织。《大明律·盐法》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摘编自马韶青《明代注释律学研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原因。(8分)答案:特点:重视以礼为先,礼法并用;形成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惯例;强化法律对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的规定。(任答两点,4分)经济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坊市制度被打破。(任答两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法律制度的新发展及其背景。(6分)答案:新发展:制定专门的经济法,严格管控国家经济重要部门。(2分)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商帮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分)(共29张PPT)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子目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 法律 教化(乡约)宋朝 以______为蓝本,如《宋刑统》《天圣令》 ____________控制教育和科举,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以______教化乡里,范本为吕大钧《吕氏乡约》元朝 整体上不用唐宋法律,但司法实践援引唐律 ——明朝 制定《大明律》,开创____________的体例 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带有强制力清朝 制定《大清律例》 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具有约束力,与______合流唐律程朱理学乡约律例合编法律1. 【学思之窗】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阅读史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答案:变化:乡约最早是儒学士大夫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后来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改而宣讲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圣谕”,其教化内容也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说明乡约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2. 【探究】古代中国蒙学教材(部分)书名 作者 概况《千字文》 南朝 周兴嗣 全篇皆以四言句构成且押韵,道德教诲比较多《百家姓》 北宋 不详 以四字为一句,采用平仄原则写成,满足了后唐社会新士族出现的实际需求《小学》 南宋 朱熹 著作充斥着“嘉言”“慎行”“敬身”等词汇,也引述了许多古代的典籍和家训。该书的要旨,就是把人格成长置放于人的社群环境当中《三字经》 南宋 王应麟 全篇以三言句写成,且句句成韵。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接下来则教导日常生活知识,如季节、动植物的名称、人际关系的规范等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蒙学教材的特点。答案:特点: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贴近生活,世俗性强;多用韵语,易于记诵;立足传统,与时俱进;注重道德训练,强调儒家伦理。3. 【问题探究】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颜钧《颜钧集·箴言六章》)上述史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答案:汉宣帝教育儿子(汉元帝)所说的“王”与“霸”,就是主张仁义、教化的“王道”与主张武力、刑罚的“霸道”。朱元璋说皇帝治理百姓,靠的就是“教”和“刑”,分别指伦理教化与刑罚。颜钧说《大明律例》其实也是“一部礼经”,即所谓“出礼入刑”。因此,整个社会实际上被统治者所设计的教与刑(或者礼与法)这两套统治手段覆盖了。汉宣帝的“王、霸”,朱元璋的“教、刑”,以及颜钧的“礼、法”,虽然概念不同,但其实说的都是统治者“软”与“硬”的两种统治手段。4. 【学习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宋朝以后理学在教化上所起的作用。答案:宋明理学留下了各种遗存,包括文献的或机构性的。如朱熹《白鹿洞教规》《朱子家礼》《朱子小学》;了解理学家主持和参与社会教化的事迹,理学家创立的书院;翻阅家谱或族谱,了解理学向家族教育与规范的渗透。【历史解释】综合认识古代乡约制度(1) 形成原因:①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②统治者加强基层管理需要。③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④民间自治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影响。(2) 职能:①教化职能:用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乡民进行教化。②救助职能:强调乡约与社仓、保甲、社学等结合。③法律职能:乡约逐渐官方化后显现出来,在调解民间纠纷和调查取证等方面发挥作用。(3) 影响:①有利于匡正民风,革除陋习。②有利于维持地方社会秩序。③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④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3. (2024江苏高考)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 乡约与法律合流 B. 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 保甲制形同虚设 D. 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解析】 据材料可知,知县谨慎选择乡约之长,并赋予他们宣讲和保卫的职责,这反映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与法律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排除B项;明朝实行里甲制,而非保甲制,排除C项。D1. (2025潍坊期中)《唐律疏议》规定在父母丧期时嫁娶的,处以徒三年的惩罚。宋代律法规定“诸民庶之家,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供侍,子孙居丧者,听尊长自陈,验实婚娶”。上述变化说明宋代律法( )A. 倡导社会自由 B. 维护礼制传统C. 更加务实理性 D. 深受理学影响【解析】 《唐律疏议》规定,父母丧期嫁娶者,处徒刑三年。宋代律法调整此规定,考虑家庭困难和照顾长辈,显示其务实和理性,故选C项;宋代律法虽允许丧期嫁娶,但非倡导自由,而是基于家庭责任和实际情况,排除A项;宋代律法调整丧期嫁娶规定,更多基于实际需要,而非仅维护礼制传统,排除B项;理学强调道德伦理和礼制,但宋代律法变化更多考虑家庭实际困难,而非仅受理学影响,排除D项。C2. (2025淄博期末)粉壁是官府向民间颁布法律条文的一种方式。宋代的粉壁多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有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旨在( )A. 宣传政府律令 B. 规范官员行为C. 教化民众百姓 D. 稳定社会秩序【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的粉壁便于传播政府律令,进行法律宣传,宣扬社会教化,规范百姓行为,目的是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故选D项;“宣传政府律令”是其目的之一,并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规范官员行为”是“监督官员”的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教化民众百姓”是其目的之一,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D3. (2025福州期末)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统》地位较高;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据此可知(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立法 B. 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C. 社会转型改变民间诉讼风气 D. 行政对法律干预力度增强【解析】 北宋中期以前多依据法律断案,中期以后多依据已成的法律判例进行断案,已成的法律判例体现统治阶层意志,故“引例破法”体现行政对法律的干预加强,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立法问题,排除A项;完备的法律体系强调社会的不同领域均有相关的法律,排除B项;宋神宗变法只是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统治危机,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D4. (2025太原期中)按照北宋吕大钧的设想,乡约由地方士绅倡立,乡人自愿加入或退出。约中众人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正直公道之人担任“约正”,为乡约最高领袖,执掌约中赏罚、决断之权。由此可知,《吕氏乡约》(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确立了基层自治制度C. 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 D. 拓宽了政府选官途径【解析】 《吕氏乡约》强调最高领袖的道德品行,说明其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选A项;《吕氏乡约》属于基层教化,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吕氏乡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教化,排除C项;《吕氏乡约》属于教化举措,而宋朝的选官途径主要是科举制,排除D项。A5. (2025沈阳期末)《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 )A. 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 B. 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D. 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解析】 南宋时期,司法实践汇编集的判词主张司法断案要权衡法意与人情,二者均要兼顾,结合所学可知,兼顾法意与人情,即法合于礼,礼入于法,法律受到当时南宋的主流思想理学的影响,故选B项;司法断案要礼法结合,不能完全依照名人判词,排除A项;社会主流价值观依旧是儒学,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审判程序注重礼法结合,没有违背法律精神,排除D项。B6. (2024佛山期末)宋代以后,家训流行,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如《袁氏世范》分为三部分:“睦亲”要父慈子孝、长幼贵和;“处己”要不损人利己、不妨人而利己;“治家”要体恤、宽厚。家训的流行(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家训强调尊长、利他、宽厚等儒家理念,从而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理学于南宋确立了正统地位,材料仅举例说明宋代“家训”的部分内容,并非“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据材料“父慈子孝、长幼贵和”等可知,宋代家训提倡尊敬家长等观念符合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代家训提倡“父慈子孝”“体恤、宽厚”等观念,并非“家国同构”,排除D项。B7. (2025南京期末)在元朝,《元典章》的制定直接影响了《大明会典》的制定,使民事诉讼程序化,开创了民刑分立的先河;在清朝,《蒙古律例》《西宁青海蕃夷成例》《西藏通则》《回疆则例》等,它们是中国封建法制史上突出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出( )A. 中华法系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B. 历代对民族地区因俗而治C. 中国法律体系发展相当完善 D. 明代法律的制定借鉴了元律令【解析】 元朝的法律影响了明朝的《大明律》,清朝民族地区的法律成为封建法制史上的突出成就,这说明不同民族的法律实践和法律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华法系丰富多彩的内容,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历代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是强调中国法律体系,排除C项;D项只涉及明朝的史实,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8. (2025河北期末)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山东滨州知州何淡以《吕氏乡约》教人,“每乡慎选老人亲为演说大义,使训闾里,按季稽考”。成化十九年(1483年),山东宁海知州郭容依据乡约罗列出利民化俗十六条,用以纠正“婚嫁论财”等不良风俗。这说明明朝( )A. 山东地区社会治理规范 B. 民间组织走向了完善C. 地方官员权责范围扩大 D. 乡约具有一定约束力【解析】 题干显示,地方官员通过实施乡约来教化民众和纠正不良风俗,这表明乡约在当时社会具有约束力,能引导民众行为,故选D项;尽管提到了山东地方官员推行乡约,但不足以反映整个山东的社会治理状况,排除A项;题干强调官员推行乡约的努力,而非民间组织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关注官员在教化民众方面的作为,而非权责范围,排除C项。D9. 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 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 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 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 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解析】 题干材料“……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说明举行乡饮酒礼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题干材料“……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说明举行乡饮酒礼对民众进行法律教育,即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故选D项;材料是宣讲而不是辩论,是礼法结合而不是探讨孰优孰劣,排除A项;宣讲不等于总结,“为民读律”不等于编制法典,排除B项;“扶贫济困”属于社会救助内容,而乡饮酒礼宣讲的内容属于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D10. 《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 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C. 传统宗法观念淡化 D. 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解析】 材料强调法律在财产继承方面不再明确继承对象的嫡庶之分,体现出清代嫡长子观念的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专制主义,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在家庭内部继承中逐渐分化,故D项排除。C11. (2025河南联考)清代的《刑案汇览》记载了山西一起杀子案。当地官员“依父故杀子律杖六十徒一年”。刑部对此案复核时提出驳议,理由是“子违反教令”,其父应从轻发落,“非理殴杀有罪,罪亦甚轻,反之则可不论”。材料反映了清代( )A. 法律人文色彩浓厚 B. 审判程序凸显审慎公正C. 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D. 司法审判渗透教化功能【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刑部对于杀子的父亲惩罚轻重取决于儿子是否违反父亲的教导,即法律承认家长在家族的主导权,反映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教化,故选D项;材料中的案件审判体现礼法结合的特点,与人文色彩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审判标准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与程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法律与教化的结合,而非冲突,排除C项。D12. (2025广州期末)据统计,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稳定传统宗藩体系 B. 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C. 推动全国统一进程 D. 重构教化以增强政治认同【解析】 从顺治九年到康熙十三年,广西的官学得到恢复和发展,官学能够为统治者培养各种人才,有效传播了官方的思想,稳定边地的社会秩序,增强边地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故选D项;广西地区是清朝统治地区,不是藩属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实行的,主要意图不是传播程朱理学,排除B项;清朝时已完成全国的统一,广西地区一直处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下,排除C项。D13. (2025泉州期末)下图为清朝举行乡约仪式的场景。这说明,清朝( )A. 社会主流价值的弱化 B. 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C. 基层管理方式的变化 D. 儒学教化功能的异化B【解析】 乡约仪式中“圣谕牌”上面写着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凸显君主权威,“和事牌”上面写着“天地神明纪纲法度”,凸显儒学教化,可知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故选B项;“圣谕十六条”“天地神明纪纲法度”说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强化,排除A项;乡约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治理模式,不属于国家基层管理方式,排除C项;乡约仪式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教化功能,并未异化,排除D项。14. (2025江西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时期,在对犯罪人员进行审判时,会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在处理案件时也要“以礼为先”。在审判时还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在宋朝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此外,宋朝法律制度还规定了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中一些重要问题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摘编自王文涛《宋例与宋代法律体系研究》材料二 《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明朝前期有官营和私营两种手工业生产组织。《大明律·盐法》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摘编自马韶青《明代注释律学研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原因。(8分)答案:特点:重视以礼为先,礼法并用;形成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惯例;强化法律对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的规定。(任答两点,4分)经济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坊市制度被打破。(任答两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法律制度的新发展及其背景。(6分)答案:新发展:制定专门的经济法,严格管控国家经济重要部门。(2分)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商帮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分)谢谢观赏子目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时期 法律 教化(乡约)宋朝 以 为蓝本,如《宋刑统》《天圣令》 控制教育和科举,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以 教化乡里,范本为吕大钧《吕氏乡约》元朝 整体上不用唐宋法律,但司法实践援引唐律 ——明朝 制定《大明律》,开创 的体例 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带有强制力清朝 制定《大清律例》 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具有约束力,与 合流核心探究1. 【学思之窗】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阅读史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2. 【探究】古代中国蒙学教材(部分)书名 作者 概况《千字文》 南朝周兴嗣 全篇皆以四言句构成且押韵,道德教诲比较多《百家姓》 北宋不详 以四字为一句,采用平仄原则写成,满足了后唐社会新士族出现的实际需求《小学》 南宋朱熹 著作充斥着“嘉言”“慎行”“敬身”等词汇,也引述了许多古代的典籍和家训。该书的要旨,就是把人格成长置放于人的社群环境当中《三字经》 南宋王应麟 全篇以三言句写成,且句句成韵。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接下来则教导日常生活知识,如季节、动植物的名称、人际关系的规范等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蒙学教材的特点。3. 【问题探究】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颜钧《颜钧集·箴言六章》)上述史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4. 【学习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宋朝以后理学在教化上所起的作用。【历史解释】综合认识古代乡约制度(1) 形成原因:①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②统治者加强基层管理需要。③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④民间自治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影响。(2) 职能:①教化职能:用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乡民进行教化。②救助职能:强调乡约与社仓、保甲、社学等结合。③法律职能:乡约逐渐官方化后显现出来,在调解民间纠纷和调查取证等方面发挥作用。(3) 影响:①有利于匡正民风,革除陋习。②有利于维持地方社会秩序。③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④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3. (2024江苏高考)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 乡约与法律合流B. 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 保甲制形同虚设D. 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潍坊期中)《唐律疏议》规定在父母丧期时嫁娶的,处以徒三年的惩罚。宋代律法规定“诸民庶之家,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供侍,子孙居丧者,听尊长自陈,验实婚娶”。上述变化说明宋代律法( )A. 倡导社会自由B. 维护礼制传统C. 更加务实理性D. 深受理学影响2. (2025淄博期末)粉壁是官府向民间颁布法律条文的一种方式。宋代的粉壁多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有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旨在( )A. 宣传政府律令B. 规范官员行为C. 教化民众百姓D. 稳定社会秩序3. (2025福州期末)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统》地位较高;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据此可知(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立法B. 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C. 社会转型改变民间诉讼风气D. 行政对法律干预力度增强4. (2025太原期中)按照北宋吕大钧的设想,乡约由地方士绅倡立,乡人自愿加入或退出。约中众人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正直公道之人担任“约正”,为乡约最高领袖,执掌约中赏罚、决断之权。由此可知,《吕氏乡约》 (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 确立了基层自治制度C. 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D. 拓宽了政府选官途径5. (2025沈阳期末)《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 )A. 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B. 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D. 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6. (2024佛山期末)宋代以后,家训流行,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如《袁氏世范》分为三部分:“睦亲”要父慈子孝、长幼贵和;“处己”要不损人利己、不妨人而利己;“治家”要体恤、宽厚。家训的流行(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 冲击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7. (2025南京期末)在元朝,《元典章》的制定直接影响了《大明会典》的制定,使民事诉讼程序化,开创了民刑分立的先河;在清朝,《蒙古律例》《西宁青海蕃夷成例》《西藏通则》《回疆则例》等,它们是中国封建法制史上突出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出( )A. 中华法系是民族交融的产物B. 历代对民族地区因俗而治C. 中国法律体系发展相当完善D. 明代法律的制定借鉴了元律令8. (2025河北期末)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山东滨州知州何淡以《吕氏乡约》教人,“每乡慎选老人亲为演说大义,使训闾里,按季稽考”。成化十九年(1483年),山东宁海知州郭容依据乡约罗列出利民化俗十六条,用以纠正“婚嫁论财”等不良风俗。这说明明朝( )A. 山东地区社会治理规范B. 民间组织走向了完善C. 地方官员权责范围扩大D. 乡约具有一定约束力9. 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 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 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 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 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10. 《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B. 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C. 传统宗法观念淡化D. 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11. (2025河南联考)清代的《刑案汇览》记载了山西一起杀子案。当地官员“依父故杀子律杖六十徒一年”。刑部对此案复核时提出驳议,理由是“子违反教令”,其父应从轻发落,“非理殴杀有罪,罪亦甚轻,反之则可不论”。材料反映了清代( )A. 法律人文色彩浓厚B. 审判程序凸显审慎公正C. 法律与教化相冲突D. 司法审判渗透教化功能(2025广州期末)据统计,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稳定传统宗藩体系B. 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C. 推动全国统一进程D. 重构教化以增强政治认同13. (2025泉州期末)下图为清朝举行乡约仪式的场景。这说明,清朝( )A. 社会主流价值的弱化B. 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C. 基层管理方式的变化D. 儒学教化功能的异化14. (2025江西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时期,在对犯罪人员进行审判时,会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在处理案件时也要“以礼为先”。在审判时还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在宋朝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此外,宋朝法律制度还规定了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中一些重要问题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摘编自王文涛《宋例与宋代法律体系研究》材料二 《大明律》专设《工律》一篇,对军民官府营造的申报审批、营造所需材料、财物、人工,制造器物的品种规格等都作了规定,“违反者治罪处刑”。明朝前期有官营和私营两种手工业生产组织。《大明律·盐法》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摘编自马韶青《明代注释律学研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原因。(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法律制度的新发展及其背景。(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8课 子目3 学用word.doc 第8课 子目3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pptx 第8课 子目3 教用word.doc